<p class="ql-block"> 接上篇從丹東331邊境線公路起點(diǎn)沿江來到兩國兩省兩江交匯處渾江口,渾江轉(zhuǎn)彎處。</p> <p class="ql-block"> 渾江大轉(zhuǎn)彎位于丹東市寬甸滿族自治縣渾江村。</p> <p class="ql-block"> 渾江大轉(zhuǎn)彎是渾江匯入鴨綠江前后也是最大的一個拐彎處,被稱為“遼東第一灣”。</p> <p class="ql-block"> 拐彎處路邊有觀景臺,可以俯瞰全景,非常壯觀。渾江水在這里幾乎呈一個360度的大轉(zhuǎn)彎,江水環(huán)繞著渾江村,村民們就生活在這片青山綠水中,藍(lán)天白云近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 拐過這個彎,渾江水繼續(xù)向前流,來到了三叉路口——渾江口。左側(cè)是渾江,右側(cè)是鴨綠江,兩江匯合后統(tǒng)稱為鴨綠江,繼續(xù)流向黃海。</p> <p class="ql-block"> 河流經(jīng)吉、遼兩省分界處,于集安市和遼寧省的寬甸縣兩地交界處匯入鴨綠江。全長433公里。</p> <p class="ql-block"> 站在高高的山坡上,遠(yuǎn)遠(yuǎn)望去,渾江口的水域就像一個三叉路口。</p> <p class="ql-block"> 左邊是渾江,右邊是鴨綠江,兩江在這里匯合,然后一起流向鴨綠江。</p> <p class="ql-block"> 這個地方不僅是兩江交匯的地方,還是兩?。ㄟ|寧和吉林)和兩國(中國和朝鮮)的交界處。</p> <p class="ql-block"> 沿著鴨綠江行駛,看到對岸朝鮮的水泥廠和漁民的生活場景,江面的奇石和遠(yuǎn)處山峰的植被也構(gòu)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p> <p class="ql-block"> 鴨綠江沿岸風(fēng)光旖旎,既有荒涼壯美的自然景觀,也有充滿生態(tài)密碼的邊境景象。</p><p class="ql-block"> 對面的朝鮮。</p> <p class="ql-block"> 沿G331國道(丹阿線)行駛,沿途可欣賞鴨綠江風(fēng)光。</p> <p class="ql-block"> 在國道331的起點(diǎn)丹東段,沿途分布著許多抗美援朝戰(zhàn)士塑像,生動再現(xiàn)了這段歷史,銘記英雄事跡。</p> <p class="ql-block"> 渾江口是中朝邊境線的關(guān)鍵節(jié)點(diǎn)之一,江心分界線的兩岸分別是中國吉林省和朝鮮兩江道。</p> <p class="ql-block"> 渾江口周邊山巒疊嶂,江水清澈,四季景色各異,秋季紅葉尤為壯觀,是攝影和觀光的理想地點(diǎn)。</p> <p class="ql-block"> 終于見到被譽(yù)為遼東第一哨的渾江口哨所,哨所依山而建,屋前就是渾江。</p> <p class="ql-block"> 一崗一哨鑄長城,一兵一將守國門?。中朝邊境的哨所,是和平年代的無聲勛章,是萬家燈火的堅(jiān)實(shí)屏障。</p> <p class="ql-block"> 邊防哨所值得被了解、被聆聽!致敬所有堅(jiān)守!</p> <p class="ql-block"> 沿著G331國道,我們來到了遼寧的最東端被譽(yù)為“遼東第一家”打卡留影。</p> <p class="ql-block"> 沿331國道穿行,沿途可見邊海防管理辦公室體現(xiàn)了邊境地區(qū)的特殊使命。展現(xiàn)邊疆的寧靜與責(zé)任。</p> 吉林與遼寧交界處 <p class="ql-block"> 吉林與遼寧兩省交界處的寬甸下露河地區(qū),坐落于長白山余脈與鴨綠江支流的交匯地帶,是一處自然與人文交織的靜謐之地。</p> <p class="ql-block"> 這里山巒層疊,林海蒼翠,蜿蜒的河流在峽谷間穿行,勾勒出兩省邊界的天然輪廓。</p> <p class="ql-block"> 作為滿族、朝鮮族等少數(shù)民族的聚居地,散落的傳統(tǒng)村落保留著古樸的民俗風(fēng)情,青瓦木墻的民居與環(huán)繞的稻田相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 登高遠(yuǎn)眺,可見界碑默默矗立于山脊,見證著地理分界與人文交融的歷史痕跡。</p> <p class="ql-block"> 云霧繚繞時,群山若隱若現(xiàn),更添幾分神秘色彩,成為探索東北邊陲生態(tài)與文化的隱秘走廊。</p> <p class="ql-block"> 中朝邊境渾江口大橋是連接中國吉林省集安市與朝鮮慈城郡的重要跨境通道,位于渾江與鴨綠江交匯處(渾江口)下游約2公里處。</p> <p class="ql-block"> 行駛在331國道上,每一公里都是一幅絕美的風(fēng)景畫,讓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流連忘返。</p><p class="ql-block"> 中朝邊境村莊</p> <p class="ql-block"> 兩個老頑童從渾江口大橋自駕行駛89.1公里,來到丸都山城。</p> 丸都山城 <p class="ql-block"> 丸都山城,位于集安市區(qū)2.5公里處,修建在起伏險峻的丸都山上,海拔最高處為676米,是我國地方民族政權(quán)高句麗時代最為典型的早、中期山城之一。</p> <p class="ql-block"> 它既是國內(nèi)城的軍事守備城 , 又曾作為高句麗王都使用 , 在高句麗歷史發(fā)展進(jìn)程中起過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丸都山城與國內(nèi)城相互依附 , 互為都城 ,形成了世界王都建筑史上附合式王都的新模式 , 為世界古代都城史書寫下了壯麗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 丸都山城位于吉林省集安市區(qū)北邊,始建于西漢漢平帝元始三年,是高句麗時期的重要城址。</p> <p class="ql-block"> 最初被稱為“尉那巖城”,在高句麗第十代王山上王時期,因擴(kuò)建宮殿而更名為“丸都城”。?</p> <p class="ql-block"> 丸都山城在高句麗歷史發(fā)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曾兩度成為高句麗的王都。?</p> <p class="ql-block"> 丸都山城坐落在長白山余脈的老嶺山上,四周山峰成為天然城墻,居高臨下,這種地理優(yōu)勢使其成為高句麗防御體系的巔峰之作。?</p> <p class="ql-block"> 高句麗古墓博物館位于集安市,是全國唯一一座高句麗專題展覽館,展示了豐富的歷史文物和遺跡</p> <p class="ql-block"> 高句麗古墓博物館再現(xiàn)了高句麗不同階段的社會面貌。博物館內(nèi)的展品包括金銀飾品、隨葬冥器、生活用具、兵器、馬具等,還有高句麗古墓壁畫摹本和建筑遺址復(fù)原模型。</p> <p class="ql-block"> 博物館的建筑外觀呈八瓣蓮花狀,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風(fēng)水學(xué)理念以及高句麗人喜蓮、尚石的文化特點(diǎn)。</p> <p class="ql-block"> 博物館里邊漂亮花朵</p> 長壽王陵 <p class="ql-block"> 集安長壽王陵位于吉林集安,是高句麗第十九代王長壽王的陵墓,也被稱為“將軍墳”。</p> <p class="ql-block"> 集安城東北4公里龍山腳下的將軍墳,造型頗似古埃及法老的陵墓,有"東方金字塔"之稱。將軍墳?zāi)够L31米,高12米,墓體呈方錐形,共有7級階梯,墓體建筑雄偉,造型明快莊嚴(yán),是高句麗建筑技藝、藝術(shù)成就所達(dá)高度的一個縮影。</p> <p class="ql-block"> 旁邊長壽王陵1號陪墳,高句麗王族墓葬,階壇形制與將軍墳略同。為階壇石室墓,只是規(guī)模較小,無大塊護(hù)墳石。其上部形制近乎石棚墓,通高4.72米。外側(cè)砌有階壇,第一級階壇邊長9.22米,墓室用3塊巨石圍成,上加巨型蓋石為頂,墓門以大石封堵,墓外有卵石鋪成的墓域。</p> <p class="ql-block"> 長壽井的具體建造年代已不可考,但據(jù)當(dāng)?shù)貍髡f,其歷史可追溯至古代高句麗時期,集安作為高句麗政權(quán)的核心區(qū)域,留存了大量歷史遺跡,長壽井是其中之一。</p> 好太王碑 <p class="ql-block"> 吉林集安,一個歷史遺跡的寶藏之地,隱藏著一座令人震撼的古碑——《好大王碑》!這座碑是高句麗第十九代國王好太王的記功碑,記錄了他在位期間的豐功偉績。</p> <p class="ql-block"> ? 好大王碑?,全稱《高句麗好大王碑》,又稱《廣開土王境平安好太王碑》。</p> <p class="ql-block"> 太王陵,始建于公元391年,是高句麗第十九代王--國岡上廣開土境平安好太王的陵墓。</p> <p class="ql-block"> 好太王陵是一座大型方壇階梯石室墓,早年被盜,幾經(jīng)兵燹戰(zhàn)亂,階壇傾頹。</p> <p class="ql-block"> 太王是現(xiàn)存高句麗王陵中唯一確知年代、葬者的典型墓葬。</p> <p class="ql-block"> 昔年墓上殘瓦中曾發(fā)現(xiàn)有“愿太王陵安如山固如岳”的銘文磚,因以名之“太王陵”。</p> <p class="ql-block"> 太王陵為方壇階梯石室墓,正方形,邊長66米,殘高14.8米,由數(shù)級階壇砌成。</p> <p class="ql-block"> 墓室四壁用修整光滑的石塊平砌,上覆一巨石為頂。太王陵規(guī)模宏大,修筑精良。</p> <p class="ql-block"> 游覽完好太王碑景區(qū),自駕行駛6.8公里來到抗美援朝第一渡景區(qū)。</p> 抗美援朝第一渡廊道 <p class="ql-block"> 在歷史的長河中,集安市以其獨(dú)特的地理位置,鐫刻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成為抗美援朝戰(zhàn)爭那段熱血?dú)q月的關(guān)鍵見證者與不朽傳承地。</p> <p class="ql-block"> 長廊以“第一渡”為起點(diǎn),以時間脈絡(luò)為軸,通過浮雕、文物、影像與文字的交織,再現(xiàn)了1950年中國人民志愿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壯烈場景。</p> <p class="ql-block"> 這里鐫刻著英雄兒女的錚錚鐵骨,陳列著戰(zhàn)火硝煙中的珍貴記憶,更以藝術(shù)與史實(shí)的融合,訴說著“保家衛(wèi)國”的信念如何化作鋼鐵脊梁,托起和平的曙光。</p> <p class="ql-block"> 漫步長廊,歷史的濤聲在耳畔回響,英雄的熱血在歲月中凝成永恒,激勵后人銘記烽火歲月,傳承不朽精神。</p> <p class="ql-block"> 踏入廊道,翠柏夾道相迎,鴨綠江水悠悠流淌,似在輕聲訴說往昔烽火硝煙中的熱血戰(zhàn)歌。</p> <p class="ql-block"> 漫步長廊,既能飽覽兩國旖旎秀美的自然風(fēng)光,又能打卡新奇獨(dú)特的音樂公路。</p> <p class="ql-block"> 耳畔《中國人民志愿軍戰(zhàn)歌》激昂奏響,心底抗美援朝那段波瀾壯闊的記憶如洶涌潮水澎湃翻涌,剎那間,先輩們的熱血與當(dāng)下的豪情壯志交融一體,震撼心扉。</p> <p class="ql-block"> 沿濱江公路前行,可以領(lǐng)略異國秀美風(fēng)光,而且對岸朝鮮的人和建筑都看得清楚楚楚,狗叫之聲仿佛就在身邊。</p> 中朝邊境公路橋 <p class="ql-block"> 中朝邊境這座公路橋是鴨綠江上唯一由朝鮮出資出力修建的公路橋。</p> 集安公路橋口岸國門 <p class="ql-block"> 集安公路口岸國門?,位于集安市城東街,與朝鮮滿浦市隔江相望?。公路國門第四層為觀光大廳,這里可以遠(yuǎn)望朝鮮三大直轄市之一,也是朝鮮第二大港口城市滿浦市的風(fēng)光。</p> <p class="ql-block">人說一江春水向東流??墒区喚G江在集安卻是“一江春水向西流”。目光越過百米寬的江面,可以清晰眺望對岸朝鮮境內(nèi)綿延起伏的山川。</p> <p class="ql-block"> 作為中朝兩國的界江,這里有公路與鐵路兼有的集安口岸。</p> 集安口岸 <p class="ql-block"> 集安國門,老遠(yuǎn)就看見高高聳立在那兒,特別威武壯觀。國門上方的國徽,在陽光下閃閃發(fā)光,特別莊嚴(yán)。</p> <p class="ql-block"> 在國門前匆匆而過,仿佛穿越了時間的長河。</p> <p class="ql-block"> 獨(dú)特魅力的集安國門。我們驕傲自豪幸福,好久好久離開呢!</p> <p class="ql-block"> 從集安公路口岸自駕行駛10公里來到集安鴨綠江國境鐵路大橋口岸。</p> 集安鴨綠江國境鐵路大橋口岸 <p class="ql-block"> 鴨綠江國門景區(qū)是是目前我國僅有的同時擁有鐵路、公路兩個口岸的邊境國門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 鴨綠江國境鐵路大橋:它是中朝邊境三大鐵路橋之一,也是"抗美援朝第一渡",見證了那段偉大的歷史,承載著厚重的紅色記憶。</p> <p class="ql-block"> 集安國境鐵路大橋和巍峨雄壯的國門,</p> <p class="ql-block">? 集安口岸的23號界碑位于集安鴨綠江國境鐵路橋處?,是著名的“網(wǎng)紅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 該界碑是雙立界碑,一面刻有中國的國名、界標(biāo)編號和豎標(biāo)年代,另一面則刻有朝鮮的相應(yīng)信息。</p> <p class="ql-block"> 23號界碑與一般的單立界碑不同,因?yàn)樗挥邙喚G江上,界碑分別豎立在兩國各自的領(lǐng)土上。</p> 下解放橋頭堡舊址 <p class="ql-block"> 下解放橋頭堡舊址位于集安市區(qū)東9公里的太王鎮(zhèn)下解放村,緊鄰鴨綠江國境鐵路大橋的中國一側(cè),西距大橋約10米。該遺址是東北淪陷時期日本為掠奪中國東北資源而修建的防御設(shè)施,主要用于鐵路橋的監(jiān)察、觀望和戰(zhàn)時防御。</p> <p class="ql-block"> 四保臨江戰(zhàn)役指揮部舊址,又稱陳云舊居,位于吉林省白山市臨江市臨江林業(yè)局機(jī)關(guān)院內(nèi)。四保臨江戰(zhàn)役指揮部舊址見證了老一輩革命家大敵當(dāng)前臨危受命、逆境之中絕地求勝、關(guān)鍵時刻果敢決斷的政治品格和力挽狂瀾,扭轉(zhuǎn)戰(zhàn)局,反敗為勝的歷史功績。</p> <p class="ql-block"> 繼續(xù)快樂沿中朝邊境路行駛,鴨綠江對面的朝鮮哨所。</p> <p class="ql-block"> 地圖相冊記錄著兩個老頑童旅行駐足點(diǎn)滴快樂瞬間。</p> <p class="ql-block"> 手機(jī)隨拍;泰山 春 2024年9月10日</p><p class="ql-block"> 整理編輯; 春 2024年9月29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