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黃帝故里】</b></p><p class="ql-block"><b> 黃帝故里在哪里?</b>漢《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居軒轅之丘?!避庌@之丘在哪里?《史記》沒有說。</p><p class="ql-block"> 河南新鄭有個“軒轅丘”的地名,傳說是黃帝出生的地方。于是,新鄭花了不少錢修建“黃帝故里”景區(qū),還開始舉辦一年一度的“黃帝拜祖大典”。房子蓋得很有氣派,場面搞得很大,吸引了不少游客,也打出了“黃帝故里”的名號。</p><p class="ql-block"> 然而,史學家沒有認可新鄭就是黃帝故里的說法。僅憑“軒轅丘”的地名和所謂的傳說,沒有實質性的考古證據(jù)支持。學術界的主流觀點認為黃帝、炎帝的發(fā)源地在陜甘一帶的黃土高原。?</p><p class="ql-block"> 目前,全國有多個地方自稱“黃帝故里”?,包括河南新鄭、陜西黃陵、山東壽丘、甘肅天水等地。</p><p class="ql-block"> 新鄭的“軒轅丘”,我問景區(qū)工作人員“軒轅丘”的位置,他說在軒轅殿的后面,不能參觀,是象征性的。</p><p class="ql-block"> 新鄭“黃帝故里”,我們可以參觀游覽和紀念,但別拿它當歷史。</p> <p class="ql-block"><b> 黃帝故里景區(qū),</b>位于新鄭市軒轅路1號,規(guī)模宏大,建筑精湛。沿中軸線由南向北依次是:石牌坊、寶鼎壇、尋根門、“黃金”樹、軒轅橋、黃帝故里祠、拜祖廣場、軒轅殿、軒轅丘等。</p><p class="ql-block"><b> 石牌坊:</b>為四柱漢代式青石牌坊,整體為門字形結構,建筑高度8.5米,總寬20.7米。</p> <p class="ql-block"><b> 寶鼎壇:</b>黃帝寶鼎,青銅鑄造,高6.99米,直徑4.7米,重24噸。鼎足為立熊,寓意國于有熊。</p> <p class="ql-block"><b> 尋根門:</b>采用中國傳統(tǒng)的牌坊形象,大氣莊重。</p> <p class="ql-block"><b> “黃金”樹:</b>傳說由黃帝生前節(jié)省的金銀財寶筑成,是民間傳說的象征物。</p> <p class="ql-block"><b> 軒轅橋:</b>如長龍臥波,橫跨于姬水河上。</p> <p class="ql-block"><b> 黃帝故里祠:</b>?前庭有陳云的題詞:“炎黃之孫不忘始祖”。</p> <p class="ql-block"> 大殿供奉黃帝塑像;東配殿塑黃帝元妃嫘祖像;西配殿塑黃帝次妃嫫姆像。</p> <p class="ql-block"> “人文初祖”匾額由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程思遠題寫。殿內(nèi)的壁畫展現(xiàn)了皇帝一生的豐功偉績。</p> <p class="ql-block"><b> 拜祖廣場:</b>北枕軒轅丘,南接故里祠,面積約為1萬平方米?,可以容納5000人同時舉行祭祀活動?。</p> <p class="ql-block"><b> 軒轅殿:</b>漢白玉黃帝像端居中央。</p> <p class="ql-block"><b> 【鄭國車馬坑遺址博物館】</b></p><p class="ql-block"><b> 鄭國</b>,春秋時期的諸侯國。公元前806年,周宣王之弟姬友(鄭桓公)被封國于陜西棫林,國號為鄭。</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769年,鄭武公遷鄭國于河南,建都于<b>新鄭</b>(為區(qū)別于陜西的舊都,稱為“新鄭”,此名沿用至今)。從此將列國帶入到群雄逐鹿爭霸中原的時代。</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375年,鄭國被韓國滅亡。鄭國立國共計431年,傳位24君。</p> <p class="ql-block"> 鄭公禮車。</p> <p class="ql-block"><b> 鄭氏三公:</b>鄭國開國后的三代君王,被尊稱為鄭氏三公。</p><p class="ql-block"> 鄭桓公:姓姬名友,周宣王之弟,鄭開國之君。</p><p class="ql-block"> 鄭武公:在周平王東遷過程中護送周平王,并滅掉了虢國和鄶國,建立了新的鄭國,定都新鄭?。</p><p class="ql-block"> 鄭莊公:在春秋初期稱雄一時,是鄭國的傳奇人物。</p> <p class="ql-block"><b> 鄭國車馬坑遺址:</b>是春秋時期鄭國國君及其家族墓地,內(nèi)有春秋墓葬3000多座,大中型車馬坑23座。數(shù)量之多,規(guī)模之大,在東周考古發(fā)現(xiàn)中實屬罕見。</p> <p class="ql-block"><b> 鄭公“中”字形大墓:</b>是已發(fā)掘的諸侯墓葬中第一座帶有雙墓道的大墓,因平面似“中”字,故名。墓主人為春秋晚期一代強勢鄭公。</p> <p class="ql-block"> 棺槨四周安放<b>編鐘、銅方壺</b>等陪葬品。</p> <p class="ql-block"> 旁邊的陪葬車馬坑,隨葬車輛48輛以上、馬124匹以上,氣勢非凡。擁有車輛的多少是當時衡量國家經(jīng)濟和軍事實力的一個重要標志,同時也是身份、等級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b> 鄭國</b>居中原之中,創(chuàng)造了無與倫比的物質和思想文化遺產(chǎn):音樂引領列國,詩歌廣為傳誦;青銅器熠熠生輝;城垣巍然屹立;后裔興旺發(fā)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