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演講人:Eugene(大波士頓華人投資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我叫 Eugene。</p><p class="ql-block">90年代初,我作為留學生來到美國。后來扎根波士頓,從一名工程師逐步轉(zhuǎn)型為商業(yè)投資人,也見證了太多中美關(guān)系的起伏與變遷。</p><p class="ql-block">我的外公,曾是中國一所中學的創(chuàng)辦人,深信教育可以改變命運。</p><p class="ql-block">而我在美國的這一代,則試圖在理性與情感之間,尋找“華人身份”與“全球格局”的位置。</p><p class="ql-block">今天我們不只是生活在兩個世界之間——</p><p class="ql-block">我們活在一個兩個大國正在彼此試探與定義彼此命運的時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我們?yōu)楹谓箲]?我們?yōu)楹悟湴粒?lt;/p><p class="ql-block">作為生活在美國的華人,我們時常被兩個敘事夾擊:</p><p class="ql-block"> ? 在中國,媒體常說:“美國不愿意看到中國強大”;</p><p class="ql-block"> ? 在美國,輿論又說:“中國人帶來威脅、不透明、挑戰(zhàn)美國價值”。</p><p class="ql-block">但我們心里清楚,這兩個國家我們都深深了解、熱愛甚至受益過。</p><p class="ql-block">我們焦慮,是因為夾在中間的身份并不容易;</p><p class="ql-block">但我們也自豪,因為我們看見了中國幾十年奮起的不凡,也看見美國制度的光芒與缺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不能打的仗,無法停的冷戰(zhàn)</p><p class="ql-block">我知道在座有不少朋友的孩子在美國服役,或進入國防、技術(shù)、金融等敏感領(lǐng)域。</p><p class="ql-block">而在中國,有的父母還在問:“中美會不會打起來?”</p><p class="ql-block">坦率說,中美已經(jīng)處在一種不流血的冷戰(zhàn)狀態(tài)。</p><p class="ql-block">不是全面開火的戰(zhàn)爭,而是“高風險、低信任、高頻摩擦”的灰色競合。</p><p class="ql-block">但正因如此,我們更需要用理性去解讀,而不是情緒去撕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誰來定義我們的價值?</p><p class="ql-block">在美國,我們被要求融入“民主自由”的話語體系。</p><p class="ql-block">可誰來解釋:我們的家人幾十年來靠辛勤勞動、子女教育、自我奮斗脫貧,這些難道不是人權(quán)?</p><p class="ql-block">我常常在思考:</p><p class="ql-block">在中國長大的那一代人,靠勤勞、紀律與集體主義獲得尊重;</p><p class="ql-block">而在美國長大的這一代人,靠自由、創(chuàng)新與個體表達建立自信。</p><p class="ql-block">難道這兩者只能對立,而不能共存?</p><p class="ql-block">民主與人權(quán),從來不該只有一種定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我們能否創(chuàng)造“第三種身份”?</p><p class="ql-block">我們這一代旅美華人,或許正承擔著一種使命:</p><p class="ql-block">既理解中國的強盛邏輯,也理解美國的焦慮結(jié)構(gòu);</p><p class="ql-block">既看得見中國的希望,也看得見它需要改進的地方。</p><p class="ql-block">這不是簡單的“忠誠選擇題”,而是一種融合、反思與建設(shè)性的存在。</p><p class="ql-block">我們可以成為橋梁,而不是裂縫;</p><p class="ql-block">成為講述者,而不是被標簽化的旁觀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我想利用這個機會和各位探討一個全球正在面對的重大主題:中國的崛起,與美國的焦慮。</p><p class="ql-block">這是一場持續(xù)中的世紀競合,也是一種深刻的“大國戰(zhàn)略悖論”:既無法共存為主導者,又無法互相摧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悖論的由來:誰來定義世界秩序?</p><p class="ql-block">冷戰(zhàn)結(jié)束后,美國主導構(gòu)建了全球秩序。WTO、IMF、聯(lián)合國體系、美元體系,都是由美國設(shè)計并主導的世界運行框架。</p><p class="ql-block">然而,中國的迅速崛起打破了這種單極平衡。</p><p class="ql-block">沒有經(jīng)歷殖民擴張,沒有照搬西式民主,中國通過改革開放、產(chǎn)業(yè)升級、科技突破,實現(xiàn)了經(jīng)濟奇跡,也成為全球制造中心和新興技術(shù)大國。</p><p class="ql-block">這對美國而言,不只是經(jīng)濟挑戰(zhàn),更是制度合法性的挑戰(zhà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軍事維度:打不得,但必須備戰(zhàn)</p><p class="ql-block">美國依然擁有全球最強軍力,而中國正以驚人速度推進軍力現(xiàn)代化。</p><p class="ql-block">中美之間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戰(zhàn)略臨界態(tài)”:核威懾、臺海局勢、南海島礁、灰色沖突。</p><p class="ql-block">一方面,全面戰(zhàn)爭沒人敢打。</p><p class="ql-block">另一方面,局部沖突的風險持續(xù)上升。</p><p class="ql-block">美國要圍堵中國,卻又害怕擦槍走火;中國要維護核心利益,卻也避免被激怒挑起戰(zhàn)爭。</p><p class="ql-block">這就是軍事上的悖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輿論之爭:誰來定義“真理”?</p><p class="ql-block">過去,美國控制了全球的輿論場——CNN、BBC、Twitter、YouTube主導了“正確的聲音”。</p><p class="ql-block">但今天,中國的聲音越來越強大。CGTN、多語言新華社、TikTok、短視頻傳播,逐漸打破西方的“信息鐵幕”。</p><p class="ql-block">美方頻繁炒作“人權(quán)”“香港”“臺灣”議題,其實是在用道德框架打擊中國的國際合法性。</p><p class="ql-block">中國開始發(fā)出自己的聲音,講自己的故事,不再做沉默的巨人。</p><p class="ql-block">全球進入了一個“多元敘事、對沖傳播”的新格局。</p><p class="ql-block">這是“信息冷戰(zhàn)”的真實展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文化軟實力:價值觀與生活方式的對抗</p><p class="ql-block">美國的文化輸出仍然強大:好萊塢、迪士尼、NBA、硅谷產(chǎn)品影響著世界。</p><p class="ql-block">但中國也不再只是制造者,而是逐步變成審美與技術(shù)的輸出國:</p><p class="ql-block"> ? 國潮興起、抖音席卷全球;</p><p class="ql-block"> ? 寧德時代、比亞迪改變汽車動力結(jié)構(gòu);</p><p class="ql-block"> ? 華為、美的、小米成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文化軟實力的博弈,其實是認同感與未來想象力的競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意識形態(tài)沖突:人權(quán)、民主與“話語陷阱”</p><p class="ql-block">這是最敏感、也最關(guān)鍵的一層:</p><p class="ql-block">西方經(jīng)常質(zhì)疑中國缺乏民主、限制言論自由、侵犯人權(quán)。</p><p class="ql-block">但中國的回應(yīng)是——我們有自己的民主模式,我們實現(xiàn)了大規(guī)模脫貧、社會穩(wěn)定、醫(yī)療普及、教育提升,難道這不也是人權(quán)?</p><p class="ql-block">所謂“人權(quán)優(yōu)越論”,實則是話語權(quán)斗爭的延伸。</p><p class="ql-block">民主的形式多種多樣,關(guān)鍵在于是否“為人民做事”。</p><p class="ql-block">世界已經(jīng)不再接受“價值觀殖民”那一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如果不讓美國來引領(lǐng)世界,那是誰?中國?俄羅斯?</p><p class="ql-block">很多人問:“如果不是美國引領(lǐng),那要讓中國還是俄羅斯?”</p><p class="ql-block">這個問題,本身就是陷阱。</p><p class="ql-block">它預設(shè)了世界只能被某一個國家領(lǐng)導,是非黑即白。</p><p class="ql-block">但現(xiàn)實是:</p><p class="ql-block"> ? 俄羅斯的體制并不具備全球號召力;</p><p class="ql-block"> ? 中國也并不尋求輸出制度或接管世界,它提倡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強調(diào)主權(quán)、尊重多樣性;</p><p class="ql-block"> ? 發(fā)展中國家越來越傾向于選擇適合自己的道路,而不是接受某個超級大國的制度模板。</p><p class="ql-block">未來世界,不再是某一個國家當“老大”,而是一個多極、多元、協(xié)商型的新秩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結(jié)語:悖論不會消失,合作才是唯一出路</p><p class="ql-block">中美之間沒有“你死我活”的宿命,但也無法回到“蜜月期”。</p><p class="ql-block">在這個悖論中,真正重要的,是能否保持冷靜,構(gòu)建對話機制,找到戰(zhàn)略共存的邊界。</p><p class="ql-block">我們正在見證歷史的轉(zhuǎn)折:</p><p class="ql-block">一個舊秩序正在瓦解,一個新秩序尚未建立。</p><p class="ql-block">這不是對抗的時代,而是選擇的時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