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云南騰沖的蒼翠山巒間,坐落著一座承載著六百年風(fēng)云的古宅——西董大院。這里是董氏家族的根脈,是商旅傳奇的見證,更是一部鐫刻著愛國赤誠的壯麗史詩。 </p> <p class="ql-block"><b> 戍邊立業(yè),商賈傳世。</b>董氏家族的淵源可追溯至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先祖董救隨沐英南征戍邊,扎根騰沖,開枝散葉。明朝末年,董氏遷居董官村,以“耕讀傳家”為訓(xùn),世代傳承文武之道。至清朝中后期,董氏第十四代族人投身商海,憑借馬幫馱隊的堅韌與智慧,將商號“福春恒”“茂恒”等遍布東南亞,成為西南的“翡翠大王”與“紡織大王”,書寫了“東董西董譽樓子”的傳奇。</p> <p class="ql-block"> <b>家國同構(gòu),赤子丹心</b>。董家的輝煌從未囿于財富??箲?zhàn)烽火燃起時,這個家族以血肉之軀扛起民族大義。他們傾盡家財,捐獻(xiàn)飛機三架支援前線,捐贈土布數(shù)百匹、軍糧四十余萬斤,更在騰沖光復(fù)后捐資6000萬元,其中1500萬元用于修建安葬遠(yuǎn)征軍英烈的“國殤墓園”。滇西戰(zhàn)役中,遠(yuǎn)征軍第54軍軍部駐扎西董大院,軍長闕漢騫曾在此運籌帷幄,院墻上的槍眼與醫(yī)藥箱,至今訴說著那段血火交融的歲月。</p> <p class="ql-block"> <b>文脈綿長,薪火永續(xù)</b>。董氏家族崇文尚儒,宅院中“古來最長久人家無非行善,天下第一般好事還是讀書”的楹聯(lián),道出了他們的精神內(nèi)核。族人中不乏文壇名師,商界翹楚亦能詩善文,董友薰更以“天才建筑師”之名,將宅院雕琢成穿斗木構(gòu)的藝術(shù)典范,飛檐翹角間盡顯白族與中原文化的交融。</p> <p class="ql-block"> <b>桃源深處的精神豐碑</b>。西董大院,是商海浮沉的見證,更是家國情懷的豐碑。六百年來,董氏族人從戍邊將士到商界巨擘,從捐軀赴國難到興學(xué)助教,始終將“國”置于“家”之上。如今,這座古宅靜立于董官村的晨曦暮靄中,宛若一幅未干的水墨,暈染著歷史的深沉與血脈的熾熱。它不僅是騰沖的文化地標(biāo),更是一曲跨越時空的赤子長歌,提醒著后人:真正的名門望族,終將以家國為魂,與山河共不朽。 </p> <p class="ql-block"> 謝謝欣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