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安徽池州市石臺縣仙寓山西北麓,沿溪而下,估約五里至林田,即今之汪家塢,名為汪家塢卻無汪姓。</p> <p class="ql-block">林田為吳姓世居地,據(jù)《延陵吳氏族乘》記載,“……薦言公景安之始祖,其先姑蘇吳江縣東吳村梅里人也,唐挈居歙之黃墩,五公居陳塘,六公居富饒,七公守休寧,堪與家言,云逢孝則止,逢田則住……”,而恭濬河流域古屬貴池興孝鄉(xiāng),因遷之。</p><p class="ql-block">出汪家塢左拐即至鐵屋里,余以為鐵屋里應為“頭五里”之口誤,因村落至力坑口約摸五里。村中雜姓,吳居多,李王次之,吳為延陵吳,李是源頭李(遷自黃開源),王是新安王(遷自珂田)。</p> <p class="ql-block">站在汪家塢的老祠堂前,斑駁的磚墻上爬滿了歲月的痕跡。一陣山風吹過,檐角的銅鈴輕輕搖晃,仿佛在訴說著這個小山村千年來的故事。誰能想到,這個名字里帶著"汪"字的村子,竟沒有一戶汪姓人家?帶著這樣的疑問,我開始探尋這個村莊背后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聽村里的吳爺爺說,汪家塢的吳姓人家,祖先是從姑蘇吳江縣東吳村梅里(應為梅里古都即今無錫梅村)遷來的。翻開《延陵吳氏族乘》,泛黃的紙頁上記載著一段跨越千年的遷徙故事。唐朝時,吳氏先祖為躲避戰(zhàn)亂,舉家南遷,先到了歙縣黃墩,后來又分散到陳塘、富饒、休寧等地。最終,一位先祖聽信了風水先生的話,認定"逢孝則止,逢田則住",在貴池興孝鄉(xiāng)找到了這片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的地方,從此定居下來,這便是汪家塢最早的來歷。</p> <p class="ql-block">吳爺爺一邊撫摸著族譜,一邊感慨:"我們吳家能在這兒扎根,靠的就是祖輩們的堅持。"族譜里詳細記錄著吳氏歷代先祖的事跡,從開墾荒地、修建水渠,到建立祠堂、制定族規(guī),每一個字都凝聚著先人的心血。這些記載不僅是家族的歷史,更是一部奮斗史。通過這些文字,我仿佛看到了千年前的吳氏族人,在這片陌生的土地上辛勤勞作,用汗水澆灌出一片家園的場景。</p> <p class="ql-block">然而,讓我困惑的是,既然這里是吳姓聚居地,為什么叫"汪家塢"呢?帶著這個問題,我走訪了村里的老人,查閱了不少資料,終于揭開了這個謎底。原來,在吳氏遷入之前,這里曾居住過汪姓人家。那時的汪家塢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小村落,汪姓族人在此開墾荒地,繁衍生息。后來,由于戰(zhàn)亂、災荒等原因,汪姓人家逐漸遷走,只留下了這個名字。而隨后遷入的吳氏族人,雖然在此落地生根,發(fā)展壯大,但"汪家塢"這個名字卻保留了下來,成了一個歷史的印記。</p> <p class="ql-block">這個有趣的現(xiàn)象,讓我不禁思考:一個地名的背后,究竟藏著多少故事?它不僅是一個簡單的稱呼,更是一段歷史的見證,承載著不同族群的記憶和情感。汪家塢的名字,就像一個時光膠囊,記錄了這里曾經(jīng)的主人,見證了族群的更迭和時代的變遷。</p> <p class="ql-block">在汪家塢我深深感受到,每一塊青石板、每一片磚瓦,都在訴說著過去的故事。吳氏宗祠里精美的木雕、祠堂前古老的槐樹,還有村民們代代相傳的習俗,都是這個村莊歷史的一部分。這些看似普通的事物,串聯(lián)起來,就是一部生動的地方社會發(fā)展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離開汪家塢時,夕陽的余暉灑在村子的白墻黛瓦上,勾勒出一幅寧靜而美麗的畫卷。回望這個充滿故事的村莊,我明白了:一個地名,一個宗族,一段歷史,它們相互交織,共同構(gòu)成了一個地方的文化脈絡(luò)。汪家塢的故事,不僅是吳氏家族的歷史,更是無數(shù)中國傳統(tǒng)村落發(fā)展變遷的縮影,值得我們用心去傾聽,去記錄,去傳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