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唐朝張繼的這首《楓橋夜泊》,使得姑蘇“寒山寺”名滿天下,自此鐘聲詩韻千載而留傳。千百年來,凡是來蘇州的游客,都要來楓橋領略一下楓橋的詩情畫意。時隔三年,我又一次來到楓橋。<br> 在蘇州楓橋景區(qū)藏著一座聞名遐邇千年古剎,它便是寒山寺。這座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千年古剎,是國家4A級景區(qū),也是著名的祈福勝地,每天來寺里撞鐘進香、祈求平安的信徒絡繹不絕,在古寺的晨鐘暮鼓聲里感受著心靈超凡的悠然自得。 來到蘇州,就忘不了寒山寺;看到京杭大運河,就記起了楓橋古鎮(zhèn)。而最勾人心魄的還是《楓橋夜泊》,此情此景,穿越古今。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長的人工河,全長1782公里。沿線古跡眾多,是最為豐富燦爛的文化走廊和文化百科全書。 一條大運河滋養(yǎng)著蘇州城,改變著城市風貌和人文底蘊,蘇州是大運河沿線唯一以古城概念申遺的城市,也是大運河沿線最閃耀的一段。 楓橋古鎮(zhèn)坐落在京杭大運河、古驛道和楓江的交匯處。自從《楓橋夜泊》之后,凡來蘇州的游客,都要來領略一下楓橋的風情。 在蘇州游玩住宿的酒店就在楓橋路上,離楓橋景區(qū)很近,也就是800多米/一刻鐘散步的距離,順道也故地重游楓橋與寒山寺。 唐燈,意為航標燈,六角形,紫銅澆鑄,高六米,重六頓,寓意六六大順,為楓橋景區(qū)南部標志性景觀。 1000多年前,唐朝詩人張繼在楓橋邊的客船上,忍受失眠的煩惱,聽著夜半的鐘聲,吟出了這首不朽的詩篇,成就了自己的詩名,也成就了楓橋與寒山寺。 楓橋是古代最常見的一座石拱橋,全長近40米,唐朝詩人張繼的詩作《楓橋夜泊》使這里名聲大噪。 此處便是楓橋夜泊處。唐朝安史之亂后,詩人張繼途經(jīng)寒山寺時,寫下《楓橋夜泊》。 詩中精確而細膩地講述了一個客船夜泊者對江南深秋夜景的觀察和感受,勾畫了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 短短的28個字,寫出了一個悠遠曠達、逼真深刻的意境。全詩沒有出現(xiàn)一個橋字,但全篇都是圍繞橋來寫。 楓橋,宛如一彎新月靜臥楓江,雖然早已非張繼夜泊時的那座舊橋,然而《楓橋夜泊》的琛遠意境,江楓漁火的雋永詩意,傳頌至今,已有千年。 楓江第一樓,亦稱寒山書院,以其樓內(nèi)外髹漆一新、兩個院落內(nèi)的郁郁蔥蔥的樹木及小橋流水的優(yōu)美風景而著稱。 楓江第一樓不僅是江南名樓,而且因其雕刻精致和建筑秀美而在吳中地區(qū)享有盛譽。登樓攬勝,可以盡收黛山綠水、碧野朱樓的美景。 鐘樓位于藏弳樓南側(cè),是一座六角形重檐亭閣。在鐘樓的前面立有唐代詩人張繼那首膾炙人口的《楓橋夜泊》詩。 走過楓橋就是鐵鈴關(guān),鐵鈴關(guān)又稱楓橋敵樓,古色古香的關(guān)城和城門樓,遠眺大運河景色和拍照留影兩相宜。 登關(guān)遠眺,楓橋古鎮(zhèn)粉墻黛瓦、錯落有致、小橋流水相依、古塔古橋相映,好一派江南水鄉(xiāng)的秀美景色。 漫步于楓橋景區(qū),古老的寺廟、經(jīng)典的詩文,都讓人流連忘返。這些建筑與藝術(shù)品,共同編織出一幅楓橋的迷人畫卷,蘊含著智慧與美的古老傳說。每一塊石刻,每一處古跡,都足以對那段輝煌的歲月肅然起敬。 寒山寺,是一座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佛教寺廟,始建于南朝梁天監(jiān)年間。因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而揚名天下。 歷史上寒山寺曾是中國十大名寺之一,寺內(nèi)古跡甚多,有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書碑文等。 寒山寺內(nèi)風光秀麗,景色怡人,以古樹名花、碧水流泉、名勝古跡為主要景觀,成為世界聞名的佛教圣地。 普明寶塔在寒山寺的東部,五級唐塔,木溝方體,敦厚座重,成為寒山寺最高標志性建筑。 寒山寺內(nèi)的“觀音峰”是一座高大的太湖石巨型靈壁,高達7米,重達35噸,被譽為“姑蘇之最”。 寒山寺大鐘樓是2008年12月建成的,建造用了1600立方米紅木,為“天下第一佛鐘”的仿唐式鐘樓。 因這鐘樓的鐘聲,唐代詩人張繼的名詩《楓橋夜泊》而名聲大振,寒山寺因此歷史上被列為中國十大名寺之一。 寒山寺在楓橋西一里,楓橋的詩意美,有了這所古剎,便帶上了歷史文化的色彩,而顯得更加豐富,動人遐想。 寒山寺不僅是佛教圣地,更是一幅流動的江南水鄉(xiāng)畫卷。在這里,你可以感受到江南的溫婉與柔美,也可以領略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在這里,無論是虔誠的佛教徒,還是尋找心靈慰藉的旅人,都能得到真切的凈化和啟迪,找到內(nèi)心的平和與力量。這里即有歷史的厚重,也有文化的瑰麗,是一處值得一游的旅游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