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稱:楊 波</p><p class="ql-block">美篇號:17511547</p><p class="ql-block">景 點:大理古城</p><p class="ql-block">圖/文:楊 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曾多次去過大理,或是與同學們一道或是陪家人前往,留下許多美好的回憶,卻沒有留下文字記載。這里借尋探圈的征文活動,以圖文的形式向美友們介紹我眼中的大理古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理古城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又名葉榆城、紫城,離大理縣城約20公里。是古代南詔國和大理國的都城,也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歷史文化核心區(qū)域。大理古城呈長方形,開四門,上建城樓,下有衛(wèi)城。城內街道仍保持著明、清以來的棋盤式方格網結構,街道縱橫交錯,有“九街十八巷”之稱,十分整齊,而且大多數(shù)街道由青石板鋪設而成,引自蒼山的清泉水在其中流淌,漫步其間真是舒服極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理古城,方圓十二里,為偏長方形地域。建有四座城門樓以及四座角樓。城墻四面設有四道城門,即東門洱海門(又稱通海門),南門雙鶴門(又稱承恩門),西門蒼山門,北門三塔門(又稱安遠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城池的布局為棋盤式,南北城門相互對稱,而東西城門相錯,南北有三條街,東西有六條街構成了大理城主要道路格局。城市的中心偏西,南北軸線不居中,形成了西重東輕的城市布局。而東西城門相錯,是采用了白族建筑中的“東西南北不取中正”的原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北城門又稱“安遠門”、“三塔門”,始建于1382年,是古城四座城門之一。城樓的屋頂采用了中國宮室建筑中較高等級的重檐歇山式,保留了明朝時的建筑風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東門又稱“洱海門”,位于大理古城的人民路上,洱海門的城墻可以免費登頂,站在城墻上可以360度環(huán)視古城,遠眺蒼山,近觀人民路,視野開闊,心曠神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理古城南城門樓又稱“雙鶴樓”,樓上高懸一匾,上書“文獻名邦”四個大字。這塊匾,是清朝康熙親賜由云南提督偏圖所題并書,寓意大理自古文化內涵積淀深厚,是人文薈萃之地。這幾個字,是大理人的驕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南城門是古城四門之首,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為古城最古老雄偉的建筑,是大理古城的象征和標志。古城墻四面各長約1500米、高6米、厚達12米。城門上“大理”二字是郭沫若1961年游覽大理時親筆所提,“大理”是國號,意為“大治大理,富國興邦”之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理古城的建筑為清一色的青瓦屋面,顯得十分的古樸。在歷經1200多年滄桑的古城中央,四亭拱托、清流環(huán)繞的一座宏大精美佳構就是南詔、大理國歷史上著名的五華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唐大中十年,即公元856年,南詔王豐佑在羊苴咩城內修建了一座宏偉的五華樓。周長2.5公里,高30多米,據(jù)說可容納上萬人,下面還可以豎起五丈高的旗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從南詔到元朝滅亡,大理發(fā)生五次大地震,每次地震必引發(fā)火災,五華樓三次被火燒毀,又三次得到重建,由于蒼山巨大的樹木已越來越難以找到,五華樓也越建越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拱托五華樓的四個亭子其中的一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化大革命時期,五華樓被拆除,里面發(fā)現(xiàn)七十多塊元碑,1998年,大理州政府撥款重建五華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五華樓一帶,已經形成一定規(guī)模的書畫市場,經營品種包括書法,國畫類的山水花鳥、人物等等,還有皮畫、油畫等交易十分活躍,五華樓散發(fā)出新的活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登上五樓華,漫步東西南北,可將千年大理古城盡收眼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復興路是大理古城主干道和最繁華的街道,連接南城門和北城門,總長1500米,路面為麻塊石路面,是古城南北方向最長的主干道。從明代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建筑府城,歷經清代到民國年間,街道的格局和民居建筑沒有大的變化。到20世紀90年代,大理古城成為旅游重鎮(zhèn),復興路演變?yōu)榻洜I扎染服裝、鶴慶銀飾、大理石工藝品、緬玉、普洱茶、果脯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步行街。一年兩季的櫻花和一年一度的國際蘭花茶花博覽會是復興路最大的亮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曾經住過的位于復興路219號的一縷陽光客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理市博物館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重要的文化機構,坐落于大理古城繁華的復興路111號,依托歷史建筑“云南提督府舊址”改建的“總統(tǒng)兵馬大元帥府”而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讀懂一座城,從博物館開始,我曾來到大理市博物館,探訪了解神秘的南詔古國有著怎樣的前世今生,妙香佛國的梵音如何呢喃千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理市博物館占地面積16133.54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為2656平方米、展廳總面積1170平方米,是地方綜合性博物館。1大理市博物館有藏品數(shù)量14953余件/套,珍貴文物394件/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站在博物館的臺階上向對面看去,有一座高大威武的士兵雕像,右下方有軍事管理區(qū)的標識,座基上刻著“和平衛(wèi)士”,大理博物館的前身“云南提督府”和“杜文秀兵馬大元帥府”曾是云南的軍事指揮中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理文廟,始建于明代初期,舊址在現(xiàn)大理一中校本部大門東,大理文廟的建筑幾經變遷和拆毀,2014年12月11日,大理文廟恢復重建工程正式開工,經過一年多的緊張施工,文廟已經竣工,占地面積為10000余平方米,開放時間為周一至周日07:30-21:30。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理文廟是大理古代兼具府、縣雙重身份的先師廟,是大理古城的標志性建筑,也是大理作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文獻名邦”的歷史見證,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科學、藝術和建筑價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云南省大理第一中學,坐落于大理古城,校園內有州、市兩級重點保護的西云書院舊址,有“種松碑”、“御碑”等著名碑刻,學校為云南省一級一等重點中學、成都軍區(qū)國防生生源基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西云書院舊址位于云南省大理第一中學校園內,是一古典書院式的園林,光緒三年(1877年),原屋主楊玉科調任廣東提督后,把宅院拿出來給地方辦學,因楊玉科號云階,故名“西云書院”。建筑分府邸和花園兩個部分,整個建筑群嚴格依照封建宗法禮教的傳統(tǒng),按軸線左右對稱地布置房屋和院落,并且呈現(xiàn)出云南白族民居樣式。府邸部分為三進四合院,大門向東,形制為垂花門,門內迎面建影壁,使外人看不到院內的活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理一中校園“南花廳”內有宋湘種松碑,種松碑為宋湘在道光年間任大理知府、迤西道臺時買松子三石、種松6年成林而作,共3首,西云書院山長(今稱校、院長)韋履潔(保山人)以詩作原跡雙鉤刻石立于“湛園”,碑高1.6米,座北向南,2000年后新修校園,移至西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理古城基督教堂位于大理古城復興路與平等路交叉處,始建于1904年6月,當時稱為 “中華基督教禮拜堂”,2004年更名為“大理古城基督教堂”。教堂坐北向南,由石拱形大門進入東西兩道二門、禮拜堂、禱告室和屋頂?shù)溺姌?。教堂主體結構為土木結構、四撇水瓦屋頂,保持著西歐教堂的風格,又具有濃郁的白族建筑特色,是一座中西結合式教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理天主堂位于大理古城新民路東,建于1930年,總面積470平方米。坐東向西,禮拜堂總9間,東西長36米,寬13米,禮拜堂部分為7間,東為祭臺,祀圣母像。西為門樓,樓頂建有四角攢尖頂鐘樓,門樓仿白族民居建筑,用多層米字斗拱挑檐,構件雕刻精致。天主教堂采用了白族木構建筑形式,具有中西結合的特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理清真古寺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博愛路51號,這座寺廟不僅擁有豐富的文化底蘊,步入其中,仿佛置身于歷史的長河,每一磚每一瓦都訴說著古老的故事。是大理的文化瑰寶,探索這里就是走進一段歷史與信仰的交融之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紅龍井,全長408米,地處大理古城的核心地帶,景觀主體自西向東,以博愛路為界分為上下兩段,是以井的名稱來命名的街道。紅龍井建筑特色為古色古香的白族民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晚餐,我們在美團上訂了一家玉洱路上大理有名的老王家白族鐵板燒,我和女兒從復興路穿過廣武路和護國路來到玉洱路,這條街也是吃貨的天堂各種特色小吃琳瑯滿目,讓人眼花繚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玉洱路從蒼山門開始由西向東貫穿整個古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吃完晚飯從人民路溜達著回復興路的一縷陽光客棧,人民路是大理古城內一條東西主干道,全長1200米。1943年稱為“中正路”,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正式改成“人民路”。人民路是古城中著名的商業(yè)街之一,晚上比白天熱鬧。這里有餐廳、酒吧和小攤兒,人流量很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每一個城市,幾乎都有一條街叫“人民路”。每個城市的人民路都不一樣,最知名、最文藝的,可能要數(shù)大理的人民路了。大理的人民路被稱為“最后的理想國”、“烏托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出大理古城西門后北行一公里,過桃溪橋后沿大路左西走百余步,便是三塔倒影公園。公園坐北向南,背靠崇圣寺三塔,以園內潭水能倒映三塔雄姿而得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公園占地27畝多,中心部分是一片十余畝左右的水潭。水潭呈橢圓形,潭水潔凈清幽。倒影公園最有特色的是潭水能映出崇圣寺三塔的倒影,其倒影之清晰,常令游人嘆為觀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三塔寺,由于三塔過于高大,且因三塔之間有一定距離,游人要把三塔作為背景攝入,實難如愿。而在倒影公園,游人不僅可以攝入三塔,還可攝入三塔倒影,同時也可攝入漾波亭,小嶼、及其倒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天憙園是位于大理古城南門附近的一座以宋代大理國皇家御花園為藍本復原的園林景區(qū),融合了江南園林風格與白族特色,現(xiàn)已成為大理文旅新地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進大門映入眼簾的是雕刻精美的巨型照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翠華樓?是高33.96米的五層飛檐樓閣,位于蒼山中軸線,重建于原五華樓遺址,38個翹角極具視覺沖擊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引鶴橋?為66米長的木拱橋,靈感源自《清明上河圖》,運用宋代瀕危營造技藝,無釘純楸木打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當然大理古城還有很多很多我沒有去過的地方,這是一個來了還想再來的地方。因為這里是古代南詔國和大理國的都城,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生長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民不僅勤勞勇敢,熱情奔放,還有包羅萬象的胸襟,使得這里的多元文化相互交融和諧發(fā)展。</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