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一次回鄉(xiāng)還是一年半前的事。那時秋高氣爽,杭州滿城盡飄金桂香,著實讓人依依難舍,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化了十余天在318國道上經(jīng)成都到西藏游玩,不太習(xí)慣吃辣的,總覺得那一次回鄉(xiāng)吃得不夠,因此這次盡管嘴里說著要去和親朋好友們暢敘別情,也會加入數(shù)億人的清明掃墓行列,但是事實上,如何好好地在3-4周內(nèi)吃得痛快酣暢一直隱藏在心里。</p><p class="ql-block">白居易曾在蘇州有“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鵝鮮”之說。</p><p class="ql-block">昔日楊萬里也曾在病中書有“云子香抄玉色鮮,菜羹新煮翠茸纖。人間膾炙無此味,天上酥陀恐爾甜”。</p><p class="ql-block">當年蘇軾因荔枝太好吃了,便不介意被貶至嶺南而得以大吃特吃:“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保ó斎灰彩遣坏靡讯鵀椋?lt;/p><p class="ql-block">可見,吃,并不是我們凡夫俗子專美的事。</p> <p class="ql-block">在香港先待了4天,第5天從九龍坐高鐵到杭州,不到7小時。原本對高鐵商務(wù)艙期望頗高,以為能大啖一通,事實上午、晚兩歺只是很普通的盒飯,且飲料也乏善可陳。更不曾想到的是,九龍高鐵站lounge 里沒有任何食品和飲料,唯一發(fā)現(xiàn)的是一些茶包. 左右找了一圈,發(fā)現(xiàn)有3個放水的龍頭嵌在墻上,中間那個顯見是熱水,搗騰了半天卻搗不出水來,直到一位大叔用廣東話連說帶比劃教我如何把一顆按扭往上提(而不是通常的往下按),到一半時往前摁才出水。這使我大為受挫。</p> <p class="ql-block">香港有數(shù)不清的食肆歺廳,匯總各路粵菜風(fēng)格。</p><p class="ql-block">問了一下Grok, 給出這個小結(jié):“香港美食流派以粵菜為根基,融合中西特色,衍生出茶餐廳文化、街頭小吃、潮汕風(fēng)味等分支,同時兼容國際化的高端餐飲和甜品傳統(tǒng)。這種多樣性源于香港的歷史角色——從漁村到殖民地,再到國際金融中心,飲食文化既保留傳統(tǒng),又不斷創(chuàng)新,形成了獨一無二的“港味”。</p><p class="ql-block">香港人口750萬,游客近5000萬人一年,食肆17000間余,其中高端歺廳約260間。</p><p class="ql-block">這次覓食不趨高端庭樓,而是主打街頭巷尾的小家經(jīng)營,見講廣東話的像本地人擠著排隊的必是正宗港味,既使要等很久也要去吃一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個烤鵝店,兼營叉燒和別的食品,門口排隊相當長,堂內(nèi)簡易歺桌和木櫈,翻桌極快,食客們急急而來,匆匆而去,只是嘴唇上油了不少。</p> <p class="ql-block">這家店據(jù)稱是米一星歺廳</p> <p class="ql-block">燒鵝</p><p class="ql-block">這是粵菜中的一道傳統(tǒng)名菜,它以整鵝燒烤制成。成菜色澤金紅,鵝體飽滿,且腹含鹵汁,滋味醇厚。將燒烤好的鵝斬成小塊,其皮、肉、骨連而不脫,入口即離,具有皮脆、肉嫩、骨香、肥而不膩的特點。</p> <p class="ql-block">廣式叉燒肉作為粵菜中的經(jīng)典之作,其色澤紅亮、口感酥軟、香甜入味的特點深受食客們的喜愛</p> <p class="ql-block">蒜蓉粉絲蒸大蟶子</p><p class="ql-block">這也是經(jīng)典粵菜。</p><p class="ql-block">這道菜完美結(jié)合了海鮮的鮮美和蒜蓉的辛香,是沿海地區(qū)的經(jīng)典吃法,尤其適合喜歡鮮香口味的人!</p><p class="ql-block">這只蟶子體形極大,入口即攫住了無海鮮不歡的在下的心</p> <p class="ql-block">在香港漁村大壕村的路邊烤魷魚</p> <p class="ql-block">3月24日,早上11點多乘坐港滬高鐵G100到杭州西站。挑選高鐵的原因是,久聞高鐵商務(wù)艙很是舒適愜意,也想看一下沿途風(fēng)光,故欲一試。不過這個票可不容易買到。整列車有8節(jié)車廂,其中2節(jié)是商務(wù)艙,每節(jié)5個座。不能提前買票,只能提前15天“搶”票。幸而請一位親戚幫著搶到了2張票。</p><p class="ql-block">座位確實舒適,能躺平,比飛機的商務(wù)艙舒服不少。可是飯菜飲料實在乏善可陳,毫無驚艷可言。</p><p class="ql-block">到杭州的第一件事便是…吃!</p><p class="ql-block">這次回家也遵循同一理念:盡管杭州歺飲業(yè)極其豐富,涵括八大菜系,但打定主意不去高大上的歺廳,而多去探索有特色的食肆。</p><p class="ql-block">落腳第一歺在地鐵下來尚未到住處的一家近年來掙了不少名聲的杭幫店“四灶兒私房菜”。這是一道“蠔仔粥”,后來知道這其實不是典型的杭幫菜,而是一道潮州菜。</p> <p class="ql-block">醬炒蛤蜊</p><p class="ql-block">除了山東、大連外,江浙一帶也有不少,尤其是江浙一帶的制品,稍偏甜。不過這盤可能是閩粵地區(qū)特色,少湯,有蠔油</p> <p class="ql-block">涼拌馬蘭頭,乃上海和浙江春季時菜。</p><p class="ql-block">馬蘭頭在江南地區(qū)作為野菜食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p><p class="ql-block">相傳馬蘭頭的原稱是“馬攔頭”,蓋因古時馬匹行進時常常低頭吃草,吃到鮮肥的馬蘭頭時不肯離開,是有“馬攔頭”之說。久而久之,攔就成了蘭。</p><p class="ql-block">馬蘭頭帶有淡淡的菊科植物清香,涼拌(如香干馬蘭頭)、炒肉、燉湯或做餡料均可。由于需求逐年增加,江浙一帶開始了種植,因此現(xiàn)在我們吃到的馬蘭頭不一定是野生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油燜筍</p><p class="ql-block">江南春令時令菜,3-4月正在節(jié)令。有上海本幫和杭幫,<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及蘇州風(fēng)味。</span></p><p class="ql-block">DeepSeak 給出的做法:熱鍋多放油(傳統(tǒng)做法油量較多),下筍塊中火煸炒至微焦黃。 </p><p class="ql-block">加生抽、老抽(少許)、白糖調(diào)味,翻炒均勻后加少量熱水。 </p><p class="ql-block">蓋鍋蓋以小火燜5-8分鐘,讓筍充分吸收醬汁。</p> <p class="ql-block">春天的螺螄。</p><p class="ql-block">記憶里,小時候螺螄被稱為“窮人的葷菜”。</p><p class="ql-block">醬爆螺螄是杭幫、上海幫和江淮菜。</p><p class="ql-block">記不得誰這么描述醬爆螺螄:<span style="font-size:18px;">“這道菜是江南夜排檔的’頂流’,嗦一口醬香螺螄,配一杯啤酒,煙火氣十足!”</span></p><p class="ql-block">小學(xué)時曾瞞住家人去河里摸螺螄, 可摸了幾顆青殼螺螄卻無法享受,因為我能想象家里大人的反應(yīng):“好大膽!竟敢下河去”!</p><p class="ql-block">這條河的名字是“城河”。它最初用于排泄錢塘江潮水,后來成為城墻的護城河,并在近代作為杭州清泰水廠的備用水源。</p><p class="ql-block">那時更多的是在城河邊上摸細小的“金蝦兒”去喂金魚。當年在杭州青春街的六克巷口經(jīng)??梢砸姷揭粋€矮小無發(fā)的老頭,下巴外翹,滿口無牙,綽號“烏龜老頭兒”,守著2個裝滿各種金魚的玻璃缸,里面有無比美貌的金魚們,記得有一種叫“龍種”,另一款有一雙巨大的眼珠,記不起來叫“水泡”還是什么,它們都吃細小的金蝦兒。曾經(jīng)連攢帶偷地拿了一筆巨款(不到2毛錢吧),在烏龜老頭兒手里買了一條名貴的金魚兒,喂了它許多自己摸來的海量金蝦兒,第二天只見那條金魚肚子朝天,眼見不活了。唉,誰讓它這么貪吃!</p> <p class="ql-block">油爆蝦</p><p class="ql-block">江南名菜,為杭州本幫菜,也是上海和蘇南菜,為江浙一帶宴客和家常的精致小菜。這里通常用青蝦或基圍蝦。選用中小型蝦(5-8厘米), 加生抽和白糖(江南菜系標配,比例約1:1,甜中帶咸)。加上少量料酒、姜末、香醋。注意油量宜多,油溫八成熱快速爆熟。</p><p class="ql-block">蝦進入人類的食譜據(jù)推測大約在寒冰紀時期,即距今13-19萬年。那時人類盡管已經(jīng)掌握了火的應(yīng)用,可是斷斷不會有油醬,因此早期食蝦的味道肯定比現(xiàn)在差太多了。</p> <p class="ql-block">蔥姜青蟹,沒想到4月份的蟹竟有這么多蟹黃!這是沿海地區(qū)的常見菜。</p><p class="ql-block">螃蟹有“富甲一方”的吉祥寓意,蔥姜的辛辣則暗含“驅(qū)邪避害”的民俗觀念,常用于節(jié)慶家宴。</p> <p class="ql-block">清蒸鴨舌(在下沒吃,因為舌頭可以被看作消化道的起始部位,而在下鐵定不吃內(nèi)臟,哪怕要餓死也不吃!等等,真的要餓死了應(yīng)該會吃的,所謂的“好死不如賴活” )</p> <p class="ql-block">有一天被朋友從床上拉去吃早點,開車約半小時,吃了一碗極鮮的餛飩,以及這一大碗香噴噴的生煎包。</p><p class="ql-block">生煎包是長三角的常見早歺,尤以上海為最,它的出現(xiàn)可追溯到一百年前的上海。最初,生煎包是上海茶館的配茶點心。茶館老板為了吸引顧客,將小籠包的做法改良,用平底鍋油煎,形成酥脆的底,逐漸演變成獨立的街頭小吃。</p> <p class="ql-block">炸桑葉。見于江浙和云南一帶。</p><p class="ql-block">新鮮的桑葉裹上面糊后油炸,制成酥脆的小吃,口感類似天婦羅或炸香椿。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東坡肉</p><p class="ql-block">這是一道杭州的傳統(tǒng)名菜,以北宋文學(xué)家蘇軾(蘇東坡)命名,以其色澤紅亮、肉質(zhì)軟嫩、味道醇厚而聞名。這道菜選用優(yōu)質(zhì)的豬五花肉,切成方塊,經(jīng)過精心調(diào)味和慢火燉煮,呈現(xiàn)出肥而不膩、入口即化的絕妙口感。</p><p class="ql-block">據(jù)傳當年蘇軾被貶黃崗,除了詩文外,他也是一位吃客,擅長將豬肉切成方塊,用慢火燉煮,加入醬油、糖、酒等調(diào)料,烹制出肥而不膩、入口即化的紅燒肉,因其色香味俱佳,被后人稱為“東坡肉”。</p><p class="ql-block">另一說是蘇軾官至杭州通判,若干年后又做到杭州知州,疏浚西湖有功,民間自發(fā)贈予大量豬肉,遂以自己的方法制成紅燒肉,分發(fā)給百姓,因而被稱為“東坡肉”。當然這種事我們這些現(xiàn)在的的食客們只能揣測,不能確認。</p> <p class="ql-block">蔥蛤。</p><p class="ql-block">蔥蛤通常以清淡鮮香為主,突出蛤的原味,搭配小蔥和姜絲提鮮,屬于杭幫菜或?qū)幉êur菜的常見做法。</p> <p class="ql-block">貓耳朵(知味觀特色)。這是南北都有的食種。起源有多種傳說。一說:乾隆皇帝微服私訪江南時,在杭州一家小店用餐,想吃面條但店家沒有搟面杖。情急之下,老板娘將面團捏成小貓耳朵的形狀,煮熟后配上鮮美的湯頭,乾隆嘗后大贊,賜名“貓耳朵”,從此流傳開來。當然,這只是相傳而已,乾隆老兒已在天堂快樂了2百多年,估計沒空回答在下的問題</p> <p class="ql-block">定勝糕。這是江南名點,尤以杭州(蘇州也有)為最。</p><p class="ql-block">定勝糕由糯米粉混合,夾紅豆沙,口感松軟微甜,相傳為南宋岳家軍干糧。彼時岳飛率軍抗金,老百姓為支援將士,特制一種快速蒸熟、便于攜帶的米糕,加入紅曲粉染成紅色,寓意“必勝”。將士們吃后士氣大振,稱其為“定勝糕”。</p><p class="ql-block">定勝糕不含油脂,傳統(tǒng)定勝糕保質(zhì)期極短,需現(xiàn)蒸現(xiàn)吃,才是正宗風(fēng)味。杭州街頭和歺廳有許多制、賣處。</p> <p class="ql-block">毛蚶是中國東南沿海常見的貝類,以其血色汁液、鮮嫩口感聞名。</p><p class="ql-block">毛蚶在中國已有三千年食用史。經(jīng)典吃法之一是燙蚶:用80℃熱水燙10秒,殼微開即食,肉質(zhì)鮮嫩帶血汁。 之二是醉蚶:黃酒腌制,添南姜末、辣椒,風(fēng)味獨特。 </p><p class="ql-block">毛蚶最著名的歷史事件與1988年上海甲肝大流行相關(guān): 彼時江蘇啟東毛蚶產(chǎn)區(qū)水體受污染,攜帶甲肝病毒,上海市民因生食或半生食用導(dǎo)致感染。短短數(shù)月,30萬人染病(占當時上海人口5%),醫(yī)院爆滿,甚至學(xué)校工廠臨時改作病房。 上海政府緊急禁售毛蚶,此禁令持續(xù)30余年,直至2010年代才逐步解禁。其實不止上海,記得杭州也有大批受染者。一時間浙醫(yī)大附屬第一醫(yī)院傳染科一床難求。</p><p class="ql-block">心有余悸,昔日的恐慌尚未全消,盡管叫了這只菜,我只吃了一個,尤其見到尚有血絲,頓時沒了胃口,直到后來螃蟹和大蝦端將上來,才又恢復(fù)了饕餮雄風(fēng)</p> <p class="ql-block">蠔。</p><p class="ql-block">人說蠔必吃生的,可我還沒過生海鮮這一關(guān)…朋友們常常以此哂笑,我也沒辦法。</p><p class="ql-block">幾年前在下曾在一個北美華醫(yī)旅游群發(fā)出豪言壯語:一定要攻克榴蓮、辣和生海鮮這三大堡壘。至今榴蓮和辣已經(jīng)不怕了,可生海鮮這一關(guān)還是過不去…</p> <p class="ql-block">鹽焗花螺??粗诲e,干而無味。以后不大會再點這個菜了</p> <p class="ql-block">這是在舟山群島的朱家尖吃的酒釀圓子。味道純美可口,大出我們的意外,以致此后在各地覓食時只要有這一道點心就點它,然而遍尋江南不見君,直到離開杭州返美那天還在午飯時要了一份,卻終究沒有吃到朱家尖吃到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酒釀圓子的味道。</span></p> <p class="ql-block">清蒸帶魚,味道雖然不差,卻沒了小時候過年時憑水產(chǎn)票買的帶魚的鮮味了(半數(shù)同胞可能沒有經(jīng)歷過“憑票供應(yīng)”的年代)。遙想當年,我或者哥哥手拿水產(chǎn)票和鈔票, 和一只竹籃,早上5點多起來去菜市場買帶魚,凍得牙床打架,小拳頭通紅。</p><p class="ql-block">買回來洗燒就不是我們的事了,最早是奶奶,以后是母親,再往后是來家里幫工的“大媽”。想必她們的雙手浸在冷水里很不好受。新鮮帶魚可蒸可煎,俱兼鮮美無比。一時吃不完的會抹上鹽,做成“抱醃帶魚”,保鮮更久而不多失味。</p><p class="ql-block">只是,只是今天的帶魚不復(fù)昔日輝煌,多為形似,而非味同。不知道是不是現(xiàn)在吃已經(jīng)不是奢侈品了的緣故</p> <p class="ql-block">蒜蓉牡蠣,現(xiàn)在憶及仍然滿口生津</p> <p class="ql-block">紅膏蟹。為雌性蟹。是卵巢成熟后蟹膏呈橘紅色的個體,被稱為“紅蟳”或“紅膏蟹”。</p><p class="ql-block">多見于福建和浙江。</p><p class="ql-block">浙江寧波稱為之為紅膏熗蟹,系選用東海梭子蟹,腌制后蟹膏鮮紅。</p><p class="ql-block">這種蟹是生吃的,當然在下一點都不碰,只是別的食友見之雙眼放光…</p> <p class="ql-block">鯧魚海瓜子。南方沿海地區(qū)的佳肴。</p><p class="ql-block">按照DS的配方:紅燒鯧魚 : 魚煎至兩面金黃,加生抽、老抽、糖、料酒、蔥姜蒜燒制,收汁后撒蔥花;蔥油海瓜子: 海瓜子焯水至開口,熱油爆香蒜末、姜絲、辣椒,加海瓜子快炒,淋醬油、撒蔥花。</p><p class="ql-block">2者整合后就成了這碗菜。</p><p class="ql-block">盡管好吃,我還是忍不住吐一個小槽:海瓜子太小了,不夠塞牙縫!</p> <p class="ql-block">臘筍醇蛋紅燒肉。味道較濃,比較符合在下的胃口。</p><p class="ql-block">這是杭幫菜。又一說可見于閩系菜,因此常在臺灣歺館出現(xiàn)</p> <p class="ql-block">咸肉千層結(jié)文武筍(萵筍加春筍)主要是杭幫菜,也見于滬系。</p><p class="ql-block">真正的文武筍指春筍(文)和冬筍(武)搭配,但是4月份已經(jīng)沒有冬筍了,就用萵筍代替</p> <p class="ql-block">蔥包燴兒,又叫“蔥包檜兒”。</p><p class="ql-block">這是杭州市的傳統(tǒng)特色小吃,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背景。</p><p class="ql-block">這里再借用DS的總結(jié):蔥包燴兒的起源與南宋抗金名將岳飛有關(guān)。相傳,岳飛被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后,杭州百姓憤恨不已。一位點心師傅用面粉捏成秦檜夫婦的形象,扭在一起油炸,稱為“油炸檜兒”(即油條的前身)。后來,人們將冷掉的油條重新烤制,卷入春餅中,加入蔥段,壓烤成“蔥包檜兒”,以表達對奸臣的痛恨。 時隔千年,它仍是杭州街頭巷尾的經(jīng)典早點之一,深受本地人和游客喜愛。 別的經(jīng)典早歺包括小籠,豆?jié){油條,油墩兒,還有糯米團(嚴格來說那是從浙江溫州傳入的早點。記得大學(xué)時杭州本地人大多走讀,常?;?分錢買一份糯米飯夾油條為早歺,右手拿著吃,左手握著自行車把,在車流如織的慶春街上飛騎,到延安路的浙醫(yī)大上課,至校大門必須下車推行,此時通常正好吃完。有時油膩的右手會在褲腿上擦幾下。有時想學(xué)著瀟灑一點單手握把翩腿下車,常常弄得差點摔跤?,F(xiàn)在回想起來很為當年的冒昧不值)</p> <p class="ql-block">鴛鴦烤乳鴿。</p><p class="ql-block">這道菜其實是粵系菜,不知為什么會出現(xiàn)在浙江富陽的歺桌上</p> <p class="ql-block">富陽土豆蒸咸肉 (經(jīng)典富陽菜).我年輕時在富陽待過兩年,對這道菜全無概念。暮回首, 當年土豆可以有,可哪里有咸肉吃!</p><p class="ql-block">這道菜應(yīng)該是杭幫、紹興菜,但是老板說這是正宗富陽菜,也許他是對的吧</p> <p class="ql-block">鰳鲞蒸肉餅。</p><p class="ql-block">這道菜勾起了滿滿的回憶。記得小學(xué)時有一次課后貪玩踢足球,踢得天昏地暗,濕透了里外衣服,過了晚飯時間心中忐忑不安不敢回家,因為忘了做家庭作業(yè),怕被父母責(zé)罵的心情和肌腸轆轆的交戰(zhàn)中,一個滿臉油汗,全身臟兮兮的小男孩悄然掩進家門,被奶奶看見招手過去,原來她為我留下了一小碗鰳鲞蒸肉餅,說是“哪怕殺頭也總得吃飽了飯再殺吧”。這句話感動得我?guī)缀趿飨铝搜蹨I。一邊吃一邊把小腦袋里能搜得到的天上地下的菩薩都求了一遍。記得那次倒沒遭罵,不知道是老爺子被單位里的事忙壞了,還是某一個好心菩薩真地保佑了我。這事過了好幾十年,鰳鲞蒸肉餅的味道卻依依尚在,連帶著奶奶厚厚的眼鏡片后慈祥的眼神。</p> <p class="ql-block">馬蘭頭生煎包,這是在一個晚上看張藝謀導(dǎo)演的大型水上表演《印象西湖》時在岳墳一家小飯店“咬不動”吃到的點心,推薦!</p> <p class="ql-block">俄羅斯長腿蟹。</p><p class="ql-block">吃不出來跟阿拉斯加帝王蟹有什么區(qū)別,兩者對于無力抵御海鮮的我來說都很好</p> <p class="ql-block">脆皮糖年糕。這是油煎,且加糖的年糕,雖然毫無懸念地會升血糖和血脂,但是美食帶來的快樂常常使理智敗下陣去。</p><p class="ql-block">這是經(jīng)典的中式甜點,尤其流行于 江南地區(qū)(如上海、蘇州、杭州) 和 粵港地區(qū)。外酥里糯、香甜可口,常作為年節(jié)點心或茶樓小吃。</p><p class="ql-block">按照DS的描寫,此點心是糯米年糕(條狀或塊狀)加上白糖/紅糖/黃糖(江南用白糖,廣式可能用黃糖),加上雞蛋液(或面粉糊,廣式或裹芝麻/面包糠)油炸或半煎炸而成。在寫著這幾道過程時,我的肚子已經(jīng)咕嚕嚕叫起來了,盡管半小時前剛跟幾位診所里的同事吃完晚飯</p> <p class="ql-block">竹蟶王。</p><p class="ql-block">問老板娘為什么把它們稱為“王”,答曰:看它們的個頭那么大,不是王是什么!我肚子里嘰咕:什么王!還不是被我吃了,看它們大還是我們大</p> <p class="ql-block">又一碗油燜筍。</p><p class="ql-block">這是經(jīng)典的杭幫菜,每年春天的必食品。</p><p class="ql-block">網(wǎng)上說可以用春筍或冬筍做,我不認為這是對的。從小到大每年春天吃油燜筍,從來都是吃春筍。不排除冬筍也可以做,但那太貴,冬筍常常是炒菜時加片或絲吊鮮味,如果油燜一大碗豈非暴殄天物!</p> <p class="ql-block">黃魚年糕,讓人回憶無窮。這是跟一位中學(xué)同學(xué)后來又成為浙醫(yī)大研究生的同學(xué)夫婦在杭州嘉里中心吃午飯。</p><p class="ql-block">去美國幾十年,從未在那里吃到過一次黃魚。每年回家也每每跟黃魚錯過。</p><p class="ql-block">年齒漸長,記憶力大不如前??捎讜r清蒸和油煎黃魚的滋味卻仍若昨日。當然,那時的黃魚只有在春節(jié)期間憑水產(chǎn)票才能買到。記得當時杭州的冬天比現(xiàn)在冷得多。在奶奶的主持下,我家會提前約一周開始準備許多種菜肴,各種肉、菜、雞、豬肉等等,會燒好三、四十碗放在露天(那時沒有冰箱)。年三十晚上全家坐著聽收音機,可惜奶奶沒熬到電視機時代。</p><p class="ql-block">年初一上午小孩子們穿上新衣服或串親戚,或跟左鄰右舍玩。我換上新衣服出門,傍晚回家時最好的結(jié)局時把新的卡其布衣服弄得臟兮兮,而更多的是袖子或褲腳勾破一個洞,通常是一片三角形的布片委屈地掛下來,露出下面的棉襖棉褲。奶奶會千方百計地為我隱瞞,而且說不勾破衣服就不是男孩子了。這個邏輯至今讓我開顏。</p><p class="ql-block">剛才說到年初一晚上吃黃魚,這是取“年年有余”的彩頭,當然什么魚都可以做彩頭,只是黃魚更貴,味道更鮮美罷了。</p><p class="ql-block">此時吃著這份年糕黃魚,味道不錯;幼時的記憶悄悄地潛上心頭,看一眼自己,身上是休閑的衣服,沒有一片勾破的布,意識到自己早已不是當年的小男孩了,突然生出一個奇想:等下出門后看看有沒有裸露的釘子去勾一片布片下來?看了一圈,這是在金壁輝映的杭州嘉里中心,門窗扶梯擦得一塵不染,哪里找得到半根釘子!</p> <p class="ql-block">此次在香港和杭州近4周,不重游玩,而是像激光一樣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吃”上。</p><p class="ql-block">記得誰說過:“食物不僅是生存所需,更是文化的載體”。中華文化在飲食中體驗得無以復(fù)加。此生走過幾十近百個國家,饞嘴人的特質(zhì)使我每到一個地方便如餓鬼似的關(guān)注人家的食物??蓮膩頉]有看到像中華食物那樣豐富美味。</p><p class="ql-block">法國哲學(xué)家布里亞-薩瓦蘭曾說:“味覺是藝術(shù)的入口?!?</p><p class="ql-block">中國食譜如此博大精深,這次在香港小涉一下粵系,以及后續(xù)3周的杭幫菜,已經(jīng)讓我饕餮了一個月,並且尚未全部體驗杭幫菜,而后者只是8大菜系之一浙系菜的一個分支(其它重要的浙系還有寧波、紹興、溫州等菜系)。</p><p class="ql-block">如果要把8大菜系:魯菜、川菜、粵菜、蘇菜(淮揚菜)、閩菜、浙菜、湘菜、徽菜及它們的主要分枝能吃遍,我得向閻王申請讓我活夠三輩子,且不用工作,只負責(zé)吃,并且還得保證牙齒永遠不會壞。想畢,不由得心情大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回美前兩天去看了張藝謀的《印象西湖》。這是很唯美的一臺大型水上表演。劇終時出現(xiàn)的“最憶是杭州”直擊心扉。在春天的習(xí)習(xí)晚風(fēng)中,舞者的曼妙舞姿和中西相間的音樂,西湖湖面上濺起的水花和著炫目的燈光,幾乎讓人短時忘記了美食的吸引,而專注于精神層面的滿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