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訪摩梭人家,親自看看他們的生活,一來到云南,聽導(dǎo)游介紹起這個少數(shù)民族,我們就非常好奇,想走進(jìn)這個奇特的地方,目睹感受一下這個“東方女兒國”究竟是一種怎樣的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摩梭人家主要分布在云南省麗江市寧蒗縣和四川省鹽源縣,分別由云南省和四川省共同管轄?。他們有自己的本民族語言,但沒有文字。摩梭族文化自成一體,又與周圍民族相互影響,信奉藏傳佛教。摩梭人被認(rèn)為是中國唯一仍存在的母系氏族社會,實行“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制度?。一個家庭就是一個大家族,最多的有六七十口人,少的也有二三十口,由老祖母當(dāng)家,舅舅是一個家庭的主要承擔(dān)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這次旅行,一路上聽導(dǎo)游多次介紹過這種生活,然而,百聞不如一見,我們還是迫切期待走進(jìn)摩梭人家親聞目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清早,我們便從瀘沽湖畔出發(fā)了。大巴車沿著蜿蜒崎嶇的山路前行,此刻已是在四川鹽源縣境內(nèi),身邊除了山還是山,繞來繞去,抵達(dá)了一處草海,原來這濕地還是在瀘沽湖邊,這里有摩梭人有名的走婚橋。于是我們下車小駐游覽,感受他們的走婚形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婚橋,其實就是一座橫跨草海兩岸的木質(zhì)棧道,最早建于土司時代,不僅方便了兩岸通行,同時在過去戰(zhàn)爭中,為土司集中兵力起了重要作用。摩梭人奉行的是“男不婚,女不嫁”的婚姻形式,男子稱女情人為阿夏,女子稱男情人為阿都,走婚橋是阿夏初次羞澀約會時的浪漫步道,也是阿都走婚的重要形式,走婚時,阿都要背著阿夏走過這座橋,被譽(yù)為“天下第一愛情鵲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草海岸邊有許多賣特產(chǎn)的摩梭人,但是許多人不會講普通話,也不識字,特別是那些老頭老太,在寒風(fēng)中瑟瑟發(fā)抖的兜售著自己的產(chǎn)品,卻無法與游客交流售出。看到這一情形,心里很不是滋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幾個小時后,我們抵達(dá)了要拜訪的摩梭村寨。摩梭人都信奉佛教,我們一下車,身穿民族服裝的漂亮女導(dǎo)游便雙手合十,微笑著用“扎西德勒”跟我們熱情地打招呼,我們也都雙手合十,說一聲“扎西德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進(jìn)村子,發(fā)現(xiàn)這里的房子全是用木頭相互別著搭建而成,沒有什么卯榫釘子,并且許多戶人家的大門非常氣派,裝飾華麗,雕刻許多吉祥的藏文圖案等,門前掛著五彩斑斕的經(jīng)幡,在微風(fēng)中輕輕飄動,為這片寧靜的土地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我們站在門前,感受著這里濃厚的文化氛圍,心中充滿了敬畏與感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村子里有不少瑪尼堆,是摩梭人敬拜祭祀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導(dǎo)游帶領(lǐng)我們一邊往前走,參觀村寨,一邊不住地為我們介紹。原來這是一位大學(xué)生,為了村寨的發(fā)展,在政府引領(lǐng)下回鄉(xiāng)做了導(dǎo)游。導(dǎo)游告訴大家,我們摩梭人都信仰藏傳佛教,很虔誠,非常講究,不能隨便走進(jìn)別人家里參觀,這次就帶領(lǐng)大家到我家里去看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們邊聽邊走邊看,來到這里才發(fā)現(xiàn),其實,并不像先前自己想象的那樣原始落后,特別是來到這位導(dǎo)游家中,從一進(jìn)門到走進(jìn)院里,到來到屋內(nèi),一看,完全顛覆了我們的想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村寨里這位漂亮的摩梭人導(dǎo)游告訴我們,我的家也只能在院子里從外面看看,請大家到這座會客室坐坐,我們每個人居住的臥室,特別是閨房,是任何人不能隨便進(jìn)入的,即使是家中的老祖母,也不能隨便進(jìn)入孩子的房間。在會客室,也不允許任何人拍照,只能聽我講講我們摩梭人家的文化和生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會客室的門很矮,進(jìn)入的人大都彎腰低頭,不能踩門檻。進(jìn)門迎面就是一個神龕,上面供著祭祀物品。原來這門的設(shè)計就是讓人彎腰敬拜神靈的。室內(nèi)燃著爐火,據(jù)說這爐火永不熄滅,象征著他們生生不息,坐具都很低矮。女子為我們倒上茶水,便打開了話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原來,這女兒國的人從不過生日的,也不知道自己的生日,因此外人也不能隨便問別人的生日。這種原始的走婚形式就是男女兩情相悅,在篝火晚會上唱歌跳舞認(rèn)識,若相互傾心愛慕,摳三下對方的手心,如果女子也喜歡便回?fù)溉?,這時便可以領(lǐng)著約會走婚,同居在一起。開始,男子到女子家中去,因女子家中有狗,男子要提著兩塊肉在深夜翻墻而入,進(jìn)入閨房,這樣可以考察男子的身體健康狀況。男子進(jìn)入閨房前,脫鞋置放門外,這樣外面的人就不會隨便而入,也不會有男子再求婚了。女子枕邊放著角梳,若是不再喜歡該男子,便把梳子放在門口,男子看到后便不再回來,再去尋找愛情走婚。白天,男女兩人各在自家生活,夜晚,男女兩人同居一起,相互交流。女子所生孩子,都有女子家中的男人——也就是舅舅撫養(yǎng),家中最有權(quán)威的當(dāng)屬老祖母,其實也就是姥姥,家中所有人掙的錢必須給老祖母,由老祖母統(tǒng)一支配,如果祖母有姊妹幾個,老祖母就得家庭選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摩梭人都有自己的傳統(tǒng)醫(yī)療方式,女人生孩子大都在家里,由長輩用土法幫助接生。女人生孩子后,幾天就要下地干活,不像我們這里產(chǎn)婦要坐月子,所以很多女人是有生命危險的。這里盛產(chǎn)銀,所以家家戶戶都有許多銀制品,銀在每個家庭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男子給所愛女子的信物,最重要的就是銀鐲,讓其戴在手上,實際上也考察女子的健康狀況,如果戴一段時間后銀鐲發(fā)黑,就證明女子健康有問題,男子如果不愿意,就可以再走婚。這里的男子在家庭中地位非常高,家中的重活臟活都有女人干,男人在家中就是琴棋書畫詩酒茶,殺豬宰羊都要女子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摩梭人雖然從不過生日,但他們卻舉行隆重的成人禮,要比我們這里的婚禮還隆重,邀請親朋好友和家族成員共同為孩子舉行成人禮,要給孩子禮物。女導(dǎo)游展示了自己腰中的金銀腰帶給我們看,講了這個腰帶對身體健康和生活的重要作用。我一看,開了眼,可真是腰纏萬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摩梭人都講究現(xiàn)世報,人死后都是天葬,讓鳥類吞食,實行火化后,也從不埋葬,也沒有墓地,他們認(rèn)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死后就應(yīng)該再回歸自然,所以把骨灰直接撒向大自然。因此只要人活著的時候孝敬報答就行,去世后不再搞上墳祭拜等形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整整一個上午,女子滔滔不絕地為我們介紹著摩梭人的生活和文化,我們深深感受到女子的睿智和非凡,其實,這東方女兒國,凡是通過刻苦讀書走出來的都生活的很好,從這里走出了許多全國的優(yōu)秀人才?;叵胱呋闃蚰抢锟吹降臒o法跟外人交流語言的老人,更加深深體會到讀書的重要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此時,方才明白,我們走訪的摩梭人家之所以顛覆了自己的想象,是因為文化知識讓落后走向新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獻(xiàn)上深深的祝福,我們戀戀不舍地離開這神奇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作者簡介:韓慶梅,小學(xué)教師,山東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散文學(xué)會會員,山東大學(xué)作家研究生班結(jié)業(yè)。在國內(nèi)各種報刊網(wǎng)絡(luò)媒體等發(fā)表作品一百多萬字,出版湘西支教日記《石榴花開紅勝火》,散文集《繡江情未了》《小樹林的月光》(合集),教育專著《且學(xué)且思且行》,編劇并導(dǎo)演過校園科普劇《樂樂和小白帽》,參與編寫濟(jì)南章丘多部文史書籍。2014年9月榮獲山東省委宣傳部和山東作協(xié)組織的“中國夢”主題文學(xué)獎。2021年12月支教日記《石榴花開紅勝火》榮獲共青團(tuán)中央、中國作家協(xié)會頒發(fā)的“志愿文學(xué)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