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明時節(jié),為避開祭掃高峰的擁堵,我來到了毗鄰上海浦東機場鮮花港的福壽園陵園,祭奠我的父親。步入陵園,滿眼皆是綠色植被,寧靜而肅穆。忽然,步道旁一塊嶄新的招牌映入眼簾,走近一看,竟是我國著名翻譯家傅雷與朱梅馥夫婦的生平簡介。我駐足良久,他們的故事仿佛在眼前徐徐展開。</p> <p class="ql-block">傅雷先生在上海的寓所,距離我的岳母家徐匯區(qū)高郵路并不遠。因此,文革期間他們雙雙離世的消息很快便傳遍了附近的街坊鄰居。人們無不為這對翻譯巨匠夫婦的突然離世感到深深的惋惜。</p> <p class="ql-block">傅雷與朱<span>梅馥</span>夫婦,是中國文化史上一段令人動容的佳話。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他們不甘受辱,求同生同死,展現(xiàn)了文人不屈的尊嚴。他們?yōu)楹笕肆粝铝税凉秋L范,成為一代知識分子的精神象征。</p> <p class="ql-block">傅雷,這位我國早期的翻譯巨匠,用他的筆將法國文學的精髓引入中國。而他的妻子朱梅馥,則以溫柔賢淑的品格成為傅雷生活中的堅強支柱。今天提起他們的名字,是為了銘記那些為文化與藝術(shù)奉獻一生的人。他們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敬仰。</p> <p class="ql-block">站在傅雷夫婦的生平簡介前,我仿佛看到了他們生前的模樣。傅雷的嚴謹,朱梅馥的溫婉與堅韌,他們寧可站著死也不愿跪著生的文人風骨,他們的故事不僅僅是個傳奇,更是一代知識分子的精神寫照。在這樣的氛圍里,我感到一種深深的敬意與感慨。</p> <p class="ql-block">傅雷早期的經(jīng)典翻譯作品不僅傳遞了原文的精髓,更成為了中西文化對話的橋梁。我對傅雷作品的認知,始于他翻譯的法國19世紀作家巴爾扎克的作品《高老頭》與《歐也妮·葛朗臺》。他的“神似而非形式”的翻譯理念深深折服了我。后來,我又通讀了《傅雷家書》,這本書中傅雷苦心教子、傳承家風家訓的經(jīng)典之作,為后人所稱揚。</p> <p class="ql-block">清明的風輕輕吹過,<span>園林</span>中的松柏沙沙作響,宛如在低聲訴說著傅雷家書中一家人的故事。如今這里安放著傅雷夫婦、次子傅敏,以及旅英鋼琴家長子傅聰?shù)囊鹿谮?,他們一家人在這團圓了。</p><p class="ql-block">傅雷夫婦生命雖然已經(jīng)遠去,但他們的精神卻如同松柏一般長青不衰。在這個特定的掃墓日子里,我不僅為父親獻上敬意,也為這些為中國文化做出貢獻的偉大人物送上一份深深的敬仰。</p> <p class="ql-block">離開陵園時,我心中充滿了對這對夫婦的懷念。他們的名字或許不會被所有人熟悉,但他們的精神卻如春風般吹拂過每一個了解他們的人的心田。這次掃墓如同與傅雷夫婦進行了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讓我深刻感受到了他們生命的意義與價值。</p> <p class="ql-block">編輯:周國平</p><p class="ql-block">攝影:周國平 周國蘭</p><p class="ql-block">音樂:QQ音樂 隨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