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中,我的微信公眾號已運行到第六個年頭。<br><br>彼時,新冠肺炎疫情爆發(fā),全國人民都待在家里,為抗擊疫情做貢獻。閑來無事,我注冊了一個公眾號,取名“思語革言”。<br><br>稍后,又陸續(xù)在其他社交平臺注冊了同名賬號。經過一番打磨,主打定位設為:“個人生活,社會百態(tài)。愛好文史,閑暇寫作?!?lt;br><br>起初,是我自己寫寫文字;后來,妻子受到感染,也加入其中。<br><br>五年間,攢出了不少文章,個別內容還算是有聲有色。<br><br>寫作的過程中,我倆逐漸達成默契:運行這個公眾號,不追求讀者數量的多少,也不必太在意是否有積極的反饋,重在做好自己,<b><font color="#39b54a">不求成功,但求真我。</font></b><br><br>因此,文章的初稿寫完后,無論是在文字編輯,還是在選取圖片的過程中,每個用詞仔細琢磨,每句話語再三揣摩,力求文字達意,減少差錯率,以至精益求精。<br><br>而在文章的內容上,堅持正能量,不走歪門邪道,包括標題,決不做標題黨。<br><br>還有,“正能量”這個詞,本來是很正面的,但社會上用多了以后,在某些人的嘴里卻變了味。<br><br>所以我們覺得,這個“正能量”還是應該回歸到它本身的意義——樂觀、積極向上。<br><br>正能量,就是要傳播正能量! 讀萬維鋼的《高手:精英的見識和我們的時代》,作者從一個物理學家轉為科學作家,在序言中說該書有別于其他雞湯文字,但我感覺也是半斤八兩,且引述他人的研究較多。<br><br>不過,其中列舉的一個案例,還是有切身感受的,正好與我們上面的想法相契合。<br><br>以下為書摘: <h5><font color="#167efb">我最感興趣的一個人是斯科特·亞當斯(Scott Adams),他是呆伯特系列漫畫的作者。亞當斯又寫博客又畫漫畫又出書,特別高產,而且自成體系,我就想跟他學一點寫作的經驗。<br><br>呆伯特系列漫畫今天已在65個國家,被超過2000家報紙用25種語言轉載。亞當斯原本是個坐辦公室的白領文員,剛開始畫呆伯特漫畫的時候因為要上班,必須每天早上4點起來畫……他是怎么堅持下來,取得今天這個成就的呢?<br><br>“目標”和“系統(tǒng)”<br><br>亞當斯當年一邊工作一邊業(yè)余畫畫和寫作,畫畫和寫作給他帶來的物質回報非常少,大概只相當于工資收入的5%,對生活沒有任何影響。當時他女朋友問他為什么要干這件事,亞當斯對此無法回答。<br><br>亞當斯現在總結,他做的這個事情不是為了完成一個什么具體的“目標”,而是為了發(fā)展一個“系統(tǒng)”。<br><br>所謂“目標”,就是你做這件事就是為了做好這件事,成功了就有回報,失敗了就算白干。<br><br>而亞當斯所謂的“系統(tǒng)”,則是一個連續(xù)變化的東西,或者是一項技能,或者是一個關系,比如夫妻關系。為了這個系統(tǒng),你可以做各種項目,你可以要求自己養(yǎng)成什么習慣,你要的不是某個具體事件的成敗,而是“發(fā)展”這個系統(tǒng)。<br><br>亞當斯的博客寫作,就是一個系統(tǒng)。具體哪篇文章能不能獲得收入,有多少讀者閱讀,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讓這個系統(tǒng)不斷發(fā)展。他寫博客沒有任何具體的目標,這恰恰是系統(tǒng)的特征。<br><br>怎么發(fā)展系統(tǒng)呢?亞當斯做了兩個方面的事情。第一,要定期寫,不能三天打漁兩天曬網。第二,亞當斯把博客當作一個研發(fā)平臺,在上面做了各種寫作技術的測試。比如,他測試了不同類型的話題,看哪個話題受讀者歡迎。他還測試自己用各種不同的“聲音”寫作,比如憤怒的聲音、幽默的聲音、批評的聲音等,看哪一種聲音更受讀者歡迎。<br><br>時間長了,博客越寫越多,亞當斯的寫作系統(tǒng)就成長起來了。后來《華爾街日報》聽說了他的博客,就邀請他開個專欄。亞當斯一上手,專欄馬上大受歡迎!這是因為此時的亞當斯已經擁有一個成熟的寫作系統(tǒng),他完全知道文章應該怎么寫。<br><br>亞當斯說,他寫博客的時候,只知道這個博客壯大起來就會有各種可能性,但是他完全沒有任何具體的目標。他并沒有事先規(guī)劃好到什么時候去《華爾街日報》開專欄……系統(tǒng)有了,一切都自然發(fā)生。</font></h5> 歸納起來,正所謂:<b><font color="#39b54a">心之所向,無問西東。</font></b><br> <h3 style="text-align: right">楊思革 2025年4月18日于鄭州</h3> 文/圖/編輯:楊思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