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30日上午游覽了位于暹粒市的柬埔寨民俗文化村,午餐后休息了2小時,3點起床前往距離暹粒40公里遠的洞里薩湖。</p> <p class="ql-block">洞里薩湖,柬語意為“巨大的淡水湖”,我國元朝的周達觀到達這里時,在《真臘風土記》中將洞里薩湖稱作“淡洋”。</p> <p class="ql-block">洞里薩湖,是東南亞第一、亞洲第二大的淡水湖,位于柬埔寨中西部。洞里薩湖的源頭是位于中國境內(nèi)的瀾滄江,出境后叫湄公河。流經(jīng)緬甸、老撾、柬埔寨、越南。洞里薩湖又通過洞里薩河與湄公河相連,是湄公河的天然蓄水池。</p> <p class="ql-block">柬埔寨沒有四季,只有雨季和旱季。每年雨季湄公河水將洞里薩湖灌滿,這時湖水水位最高,平均水深10~11.5米,面積達1萬平方公里。當旱季來臨,湖水開始倒流回湄公河,洞里薩湖起到了平衡湄公河水位的作用。此時的洞里薩湖平均水深只有1米左右,面積縮減到2700~3000平方公里。</p> <p class="ql-block">洞里薩湖,湖面寬廣,魚業(yè)資源豐富,風光無限,尤其是洞里薩湖的日落尉為壯觀。然而,令人趨之若鶩的不是自然美景,而是湖中的“水上人家”。</p> <p class="ql-block">車行途中,導游就跟我們講了,這個湖泊的景色沒什么特殊的,安排這個景點就是了解一下水上人家的生活,還提醒我們,這里的人們生活很苦,要有思想準備,準備好小費。</p> <p class="ql-block">進入湖中需要在碼頭乘坐游船經(jīng)過一段河道,一開船就爬上來兩個一大一小、10歲左右的越南裔男孩,挨個為我們按摩、捶背,因為導游講了,所以捶完背我們每人付了2000柬幣小費(合人民幣4元多)。</p> <p class="ql-block">前往洞里薩湖的河道,水的顏色比黃河還黃。</p> <p class="ql-block">船行不久,兩岸視線逐漸開闊,一個個水上人家映入視線。破舊的塑料布,茅草頂,參差不齊的舊木板搭成的一艘艘船屋,以及一個個獨立的居家,學校、商店、餐館……,只要仔細辯認,還是能從那些破舊的如初一轍的船塢間認出各具功能的不同場所。</p> <p class="ql-block">這里的船屋,大部分是用廢舊的汽油桶作浮力,上面用木板、竹桿建起漂浮船屋,在湖中打上木樁,將船屋錨定在木樁上。</p> <p class="ql-block">導游講,洞里薩湖上的人就在這里沐浴、洗衣、傾倒垃圾,總之吃喝拉撒都在這里。也許,你會覺得他們很窮,但他們的生活也和世界上所有人一樣,有著自己的生活軌跡和追求,幸福畢竟是多元的(下圖水上教堂)。</p> <p class="ql-block">另一部分人則是1978年入侵柬埔寨的軍人。1979年中國對越南發(fā)起了自衛(wèi)反擊戰(zhàn),迫使越南撤軍,但撤軍不徹底。在隨后的十年“兩山”輪戰(zhàn)中,一部分留柬的士兵怕回國參加輪戰(zhàn),帶著家屬也選擇了逃亡,投奔老鄉(xiāng)來到了洞里薩湖。</p> <p class="ql-block">水上人家也是聚集而居,居住的都是越南人,因此當?shù)厝朔Q這些水上人家為“越南浮村”。這些人是越美戰(zhàn)爭期間,為了活命,一些越南居民選擇背井離鄉(xiāng),他們聽說洞里薩湖盛產(chǎn)魚蝦,水域廣闊,于是扛著簡單的行里踏上了逃亡之路,他們沒想到這一走,就是幾代人的漂泊。戰(zhàn)爭結束后,越南政府給這些逃難的百性貼上了“叛逃者”的標簽,拒絕入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賣菜的小船</p> <p class="ql-block">這部分滯留在柬埔寨的越南人,柬埔寨政府把他們視為國家安全的“潛在危脅”,因此加以驅(qū)逐。而這部分人由于離開越南太久,戶籍早已注銷,而且還貼有“叛逃者”或“逃兵”的標簽,越南政府拒絕接收。</p> <p class="ql-block">回不去的故鄉(xiāng),沒有血緣的新土地,都不接納他們,他們成了無處安身的浮萍。</p> <p class="ql-block">這種雙重排斥導致這些越南人成為無國籍群體,無法獲得任何國家的法律保護,也得不到柬埔寨政府的任何服務。驅(qū)逐不走,就要對其進行了嚴格的限制,活動范圍嚴格限制在洞里薩湖水域,禁止上岸或從事捕魚以外的工作。</p> <p class="ql-block">浮村沒水(自來水)、沒電,缺乏基本的醫(yī)療設施,生病了只能靠“土方子”硬抗。因此他們的平均壽命只有54歲,6歲以下兒童的夭折率竟高達16%。但他們的生命力是頑強的,沒電,沒有電視,到了晚上大人們只能從事人類最原始的娛樂活動,人口由當初的不足十萬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70萬。常年的生活污水,幾十萬人的排泄物日積月累,洞里薩湖的水質(zhì)每況愈下,這片曾經(jīng)的水清魚戲的湖泊,如今變的渾濁不堪。</p> <p class="ql-block">這種狀況,也引起了國際組織的關注,聯(lián)合國難民署與越南、柬埔寨的政府尋求合作,但兩國政府都選擇了沉默。此外,環(huán)保組織也在呼吁保護洞里薩湖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以確保漁業(yè)資源的可持續(xù)利用。但至今看不到任何希望。</p> <p class="ql-block">浮村人每天醒來面對的就是茫茫湖水,看不到未來的方向。這樣的日子,一過就是幾十年,原本年輕的父母變得蒼老。在湖上出生的孩子們也長大成人,他們組建家庭,生兒育女,又一代人在湖面上誕生,這個群體就這樣在洞里薩湖上形成了一個特殊的水上社會。</p> <p class="ql-block">經(jīng)過幾代人的摸索,他們在水上也建立起一個小型社會,并努力地維持著社會的正常運轉。這里有商店、服裝店、理發(fā)店、餐館、學校、教堂以及警察所等等。這些在陸地上常見的服務設施以及社會管理服務,在水上也一應俱全。</p> <p class="ql-block">他們還在水上利用汽油桶作浮力,鋪上木板、竹子、塑料布等,上面鋪上泥土建起了水上農(nóng)場,種植蔬菜及果蔬,規(guī)模雖然不大,卻極大改善了他們的生活質(zhì)量。有的甚至在湖上養(yǎng)豬或飼養(yǎng)鱷魚。</p> <p class="ql-block">浮村3歲以上的孩子都學會了游泳,從小就承擔生計壓力,隨父母捕魚,8歲左右就開始打零工或做小買賣。</p> <p class="ql-block">隨著旅游業(yè)的發(fā)展,給水上浮村居民帶來了新的機遇,他們劃著自家的小船,帶著游客穿梭于水上街巷之間。孩子們也學會了創(chuàng)業(yè),把蟒蛇掛在脖子上,讓游客拍照賺取小費。</p> <p class="ql-block">可愛的孩子,小小年紀為了生計就遭受這樣的苦難。她們的未來在哪里?讓人可憐,令人唏噓。</p> <p class="ql-block">我們登上了由幾個船屋組合在一起的大型船屋平臺,這個組合船屋共分二層,一層飼養(yǎng)鱷魚,二層超市、餐飲及售賣紀念品。聽導游講游客很少在這里餐飲。想想看,昨天晚上剛在這甲板邊上小便,第二天一早又在這舀水做飯。這里的餐食有限,游客吃的最多的是吃煎鱷魚蛋,因為它用油不用水。</p> <p class="ql-block">船上有鱷魚燒烤,但對于大多數(shù)游客來說,不管是煎鱷魚蛋還是鱷魚肉燒烤,都吃不下。看到旁邊有人在吃煎鱷魚蛋,筷子戳開,黏黏糊糊的,想到它長大后,咧著嘴扒在地上幾個小時不眨眼的樣子,還有那身盔甲,想想就不敢吃。船上有用鱷魚皮制作的包、皮帶等,很精致但價格不便宜。船上有椰子售賣,口渴的時候買個椰子似乎比飲用他們燒的開水靠譜些。人的生存環(huán)境不一樣,人的免疫力和體質(zhì)也會不一樣。他們行,我們可能就不行。</p> <p class="ql-block">經(jīng)過學校的時候,看到一群曬得黑不溜秋的小孩子在船板上歡快的跑動著,畢竟他們不是每時每刻都能享受這般無憂的時光,更多的時候,他們要隨父母捕魚幫工,而不管你是六歲八歲,就是一個勞動力,由此想到我們的孩子多么幸福。</p> <p class="ql-block">旅游業(yè)的發(fā)展,游客的到來,無疑對他們的生活有所改善,于是小家伙們除了捕魚之外又多了一些其他出路,解纜、擺渡、定錨嫻熟無比,唱跑調(diào)的歌給你聽,拙劣賣藝,竭盡所能,就是為了賺取小費,補貼家用。</p> <p class="ql-block">冷戰(zhàn)、美蘇兩霸地緣政治的角力,造成了這些歷史遺留問題,使他們回不了故土,在柬埔寨又不能上岸,成了一群沒有國籍、沒有戶口的水上漂魂,生老病死、吃喝拉撒都在這無垠而又渾濁的湖泊中。</p> <p class="ql-block">說實在話,這個群體太大了,以柬埔寨現(xiàn)在的國力和1700萬人口的國家體量,完全接納確實承受不起,更沒有哪個國家愿意接納這些“黑戶”,他們的命運就像洞里薩湖的浮萍,無根無土隨風漂蕩。</p> <p class="ql-block">漂泊的生命雖似微小,卻也綻放著亙古的生命之花,愿這份頑強的生命之光,點燃我們對和平與仁愛的信仰。</p> <p class="ql-block">漸漸的,一個不被承認,卻真實存在的“水上國度”悄然形成。密密麻麻的船屋和小船組成了一幅令人震撼的生命圖景。</p> <p class="ql-block">3個小時的旅程,我們只在湖上看了一個浮村,這只是冰山一角,但已讓人感到沉重。或許這也是旅行的另一種意義,不得不面對世界的另一面,盡管它是如此的真實和殘忍。</p> <p class="ql-block">水上浮村,生活在這里的人們,讓我們認識到一個陌生世界的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生活艱難中的堅韌和頑強。讓我們對生命敬畏,敬畏一種你從未有過的生命的體驗。</p> <p class="ql-block">或許有一天,當我們再次想起這個特殊的群體時,他們已經(jīng)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這不僅是70萬人的悲劇,更是整個人類文明的遺憾。</p> <p class="ql-block">洞里薩湖上的美景和水上人家的苦難是那么的不協(xié)調(diào),讓人感嘆,也讓我們更加珍惜我們擁有的、早已視為習以為常的幸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