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艱苦卓絕的14年抗日戰(zhàn)爭中,楊靖宇的名字,被中國人民永遠銘記。楊靖宇將軍在東北戰(zhàn)場上犧牲時年僅35歲,為有犧牲多壯志,但讓人痛心疾首的是,英雄的犧牲是被身邊的叛徒所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九·一八事變”后,將軍受黨組織派遣,率領抗日聯(lián)軍同日寇在白山黑水間進行了長達8年的頑強斗爭,日寇視將軍為心腹大患,欲除之而后快。在敵人喪心病狂的一次次“圍剿”中,抗聯(lián)的生存環(huán)境變得異常艱難,陰險的敵人采取招降納叛的手段,使不少革命意志薄弱者變節(jié)投降,轉(zhuǎn)而為虎作倀,革命隊伍遭受了一次次致命的打擊。面對身邊人的背叛,楊靖宇堅持戰(zhàn)斗不動搖,獨撐危局,最后被窮兇極惡的敵人圍困在濛江三道崴子,是他一手培養(yǎng)的程斌、張秀峰之流;是他一手撫養(yǎng)長大的“義子”張奚若,背信棄義,將罪惡的子彈打進了英雄的胸膛,用罪惡的鍘刀砍下了英雄的頭顱,讓英雄的鮮血染紅了長白山潔白的積雪。此種喪盡天良,泯滅人性之罪惡,簡直是狗彘不如,令人憤慨不平,無法容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為詳細了解這段痛苦的歷史,我拜讀了《楊靖宇傳》,并在線上查閱了相關史實。楊靖宇將軍是具有堅定革命信仰的、偉大的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大革命時期參加過學生運動,從事過黨的地下秘密工作,領導過農(nóng)民運動和工人運動,在組織武裝反抗侵略者斗爭前曾5次遭敵人逮捕,經(jīng)歷了各種血與火的考驗。他革命意志堅定,品質(zhì)高尚,儒雅隨和,文武雙全,治軍有方,是不可多得的政治、軍事領導者。他特別重視部隊思想政治工作,嚴以律己,愛兵如子,在東北抗日武裝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就是這樣的“完人”,最后竟破自己身邊人出賣,慘遭殺害,真令人痛惜不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再看看出賣他的一個個叛徒的嘴臉,背信棄義,恩將仇報,實屬中華民族的敗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叛徒程斌,1911年出生,從小聰明能干,曾經(jīng)是個有文化的熱血青年,“九一八事變”后加入抗日義勇軍,楊靖宇創(chuàng)建抗日聯(lián)軍后,因其作戰(zhàn)勇敢,屢立戰(zhàn)功,深得將軍信任,從一個普通戰(zhàn)士被一路提拔,1935年成為第一軍第一師師長,在1938年2月同日寇的一次孤軍作戰(zhàn)中被包圍,因其母親、哥哥落入敵手,程斌最后選擇了叛變投敵。叛變后,竟然掉轉(zhuǎn)槍口,帶著討伐隊大肆捕殺抗聯(lián),抗聯(lián)賴以生存的70多個密營全部被摧毀,使抗聯(lián)陷入絕境,成為楊靖宇最終犧牲的罪魁禍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叛徒張秀峰,楊靖宇將軍的貼身警衛(wèi),出身孤兒,15歲時被楊靖宇收養(yǎng),對其疼愛有加,視作親生兒子一般呵護、培養(yǎng),將軍曾說:你就是我的兒子。但就是這個“兒子”,卻演繹了一出農(nóng)夫與蛇的故事,在部隊身陷重圍的危急時刻,為了自保,竟攜帶槍支、機密文件、大量現(xiàn)金叛變投敵,無恥地背叛了自己的父親,敵人據(jù)此掌握了楊靖宇司令部的準確行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叛徒胡國臣、安光勛、丁守龍,分別是第一軍軍需部部長、參謀長、警衛(wèi)旅一團參謀,都是楊靖宇身邊的肱骨重臣,掌握著大量的軍事機密。胡、安的叛變直接倒致了程斌的投敵,而丁的叛變最終危及到了楊靖宇的生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再看看叛徒張奚若、王佐華、白萬仁之流,他們曾是抗聯(lián)的機槍手,后隨程斌一同叛變投敵。在楊靖宇只身枵腹抗敵的最后一刻,在日寇的指使下,張奚若毫不猶豫地用機槍射殺了自己的最高首長,更為殘忍的是竟伙同王佐華、白萬仁用鍘刀一起砍下了將軍的頭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叛徒的行徑令人發(fā)指,也讓人陷入深深的情感折磨之中。按說無論是知遇之恩還是撫養(yǎng)之恩,都堪稱天大的恩情,但他們卻選擇了恩將仇報。正如楊靖宇在安、程、胡叛變后所寫的《告降隊書》中質(zhì)問的那樣:“你們始而革命,繼而背叛革命,終而破壞革命,思想矛盾,行動卑鄙,試問人生意義在哪里?”這些叛徒起初都曾是革命者,但均在生死關頭,為求自保,選擇了背叛革命,而且背叛得非常徹底,不留任何余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撇開革命信仰暫且不論,單從人性的角度上看,我不禁想問,這些叛徒到底算不算人?或許說,他們開始還是人,最后喪盡天良。孔子主張“人之初性本善”,孟子也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而荀子卻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西方心理學家弗洛伊德也認為,人性本善是種錯覺。也有人說,惡是一種人性中潛在的因素,只有在一定環(huán)境、一定歷史條件下才會被誘發(fā)出來。上述論斷或許是對程斌之流忤逆行為的一種解釋,卻無意間模糊了楊靖宇忠貞不二,始終如一忠于黨,為民族解放事業(yè)奮斗到底的高尚品質(zhì)。正是有千千萬萬類似楊靖宇這樣的中華民族優(yōu)秀兒女的前仆后繼,才贏得了我們今天人民當家作主的幸福生活。我以為,人性是復雜的,人也是多種多樣的,不是善與惡的一概而論。“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臧克家曾精辟地指出:“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卻已經(jīng)死了!”《詩經(jīng)》上講:“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那些沒有堅定革命信仰、沒有經(jīng)得住血與火淬煉的貪生怕死之徒已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而楊靖宇將軍正如偉大領袖所說的那樣:“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在當今不斷變化的國際、國內(nèi)嚴峻復雜的斗爭形勢下,楊靖宇就是高尚者的豐碑,同時我們更要提防程斌之流為一己私利,拋棄理想信念,出賣靈魂,倒行逆施的敗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將軍,安息吧,您的血沒有白流,新中國的今天已如您所愿!</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