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仲春3月,驅(qū)車到朋友介紹的“五八”渡槽游玩,一路都被清新的綠色、初醒的田野迷住了,我們走走停停的拍照,不愿讓美景從我們的身邊溜走。</p> <p class="ql-block">行駛了3個小時,我們終于見到渡槽了。</p> <p class="ql-block">渡槽,一個久違的奇跡,它專屬于我們這代人的記憶。它不僅是架空送水的渠道,更是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大生產(chǎn)的功臣。它曾是田野上空的彩虹,是糧食生產(chǎn)的命脈,是稻花香里話豐年的詩行??涩F(xiàn)在的渡槽,幾乎都是斷句殘篇、茍延殘喘的存在,頹敗、孤寂。</p> <p class="ql-block">年代久遠的渡槽,橫臥在春色滿園的田野間,似年老的長者,坐在自家門前,眺望遠方歸來的兒孫。我們走進它,撫摸它依然硬朗結(jié)實的骨骼,欣賞它每一個遠見卓識的窗口,仰望它堅韌挺立的身姿,咀嚼它泥土氣息下的渴望。</p> <p class="ql-block">這座“五八”渡槽,估計建于1958年,所以才冠以其名。來到這里的人,無不為它健碩的身軀贊嘆。這些全是用石塊壘建的水渠,在50年代,車推肩扛的條件下,其工程的艱難程度可想而知,但愚公移山的意志,讓勤勞勇敢的中國人,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跡。今天,我們和渡槽合個影,給孤單寂寞的渡槽留下短暫溫暖的陪伴,也把前輩們艱苦奮斗的精神留在照片中,留在世世代代不要忘本的記憶里。</p> <p class="ql-block">這是廣西農(nóng)村獨有的渡槽,它把水源送到缺水的山地,讓更多的地方都能種上糧食,充分利用每一畝山地,為廣積糧打好基礎(chǔ)。</p> <p class="ql-block">這干涸的水塘,塘泥龜裂成花,因沒有人工吸水的裝備和設(shè)施,只有等天降甘霖的無奈。</p> <p class="ql-block">離開渡槽,我一直有一個疑問縈繞于心。上個世紀,農(nóng)業(yè)灌溉有水渠渡槽引水灌溉,現(xiàn)在這些渡槽都廢除了,沒有河流在身邊的田野,農(nóng)民用什么方式給天地澆水?哪個了解情況的,可以告訴我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