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劉巖 2025年3月</span></p> <h1><span style="color:inherit;"> 2025年3月11日~23日,我們夫婦隨團赴</span>墨西哥、古巴旅游13天,其中墨西哥7天。我們在墨游覽了坎昆白沙灘、最負盛名的瑪雅遺址--庫庫爾坎金字塔,參觀了瓜納華托老城、圣米格爾、克雷塔羅、特奧蒂瓦坎、墨西哥城主教座堂等世界遺產(chǎn),品嘗了卷餅烤肉等美食。墨西哥以其多元文化、神秘遺址、碧浪白沙、殖民小鎮(zhèn)和特色美食,令人流連忘返。</h1><h1> 墨西哥,位于北美洲南部,東臨墨西哥灣與加勒比海,西瀕太平洋。國名源于古代墨西卡印第安語,意為“墨西卡人的國家”。面積196萬平方千米,全境80%以上為高原和山地,人口1.3億人,世界上使用西班牙語人口最多的國家。9000多年前種植玉米,推動農(nóng)業(yè)革命。3000多年前形成了最古老的美洲文明--瑪雅文明。1519年,被西班牙占領(lǐng)。經(jīng)過多年斗爭,于1821年宣布獨立。1846年,遭美國入侵,1848年,被迫割讓北部230多萬平方千米給美國。1917年,頒布資產(chǎn)階級民主憲法,更名為墨西哥合眾國。</h1><h1> 該國是世界重要的礦業(yè)生產(chǎn)國,金、銀、銅、鉍、石油等產(chǎn)量居世界前列。是世界玉米和豆類的原產(chǎn)地,漁業(yè)和旅游資源豐富。2024年經(jīng)濟總量1.99萬億美元,列世界第12位,人均GDP1.5萬美元,貧富懸殊。</h1> <h1>墨西哥國家人類學博物館。墨西哥乃至全球最重要的博物館之一,集中展示了墨西哥豐富的前哥倫布時期文明和原住民文化。1964年建成開放,擁有1萬多件該國最重要的考古文物收藏。<span style="color:inherit;">展廳共兩層,23個常設(shè)展廳。一層按地域劃分,展示墨西哥古代文明(如阿茲特克、瑪雅、特奧蒂瓦坎等);二層聚焦現(xiàn)代原住民的文化與生活。</span></h1> <h1>博物館圍繞一個開闊的庭院設(shè)計,中央矗立著標志性的“傘狀噴泉”,由一根巨柱支撐,水流從頂部傾瀉而下,象征生命之樹。</h1> <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0px;">羽蛇神神廟浮雕。來自特奧蒂瓦坎(</span>約公元前100年~約公元750年<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0px;">)遺址的彩繪浮雕,細節(jié)生動。</span></h1> <h1>學生們在奧特蒂瓦坎太陽金字塔前聽講解,開展研學活動。</h1> <h1>特奧蒂瓦坎武裝戰(zhàn)士。他的腳上有串著獻給太陽的血腥馬圭尖。</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蝴蝶神香爐。</span><span style="color:inherit; font-size:20px;">這款獻給蝴蝶神的香爐由一個截斷的雙錐罐組成,中心是神的面具,由各種動物形態(tài)元素和裝飾物組成。后面板有四個羽毛眼睛與云母和蝴蝶觸角。</span></h1> <h1>在奧特蒂瓦坎發(fā)現(xiàn)了各種各樣的工坊,其中一個專門生產(chǎn)火盆(香爐)及其各種模制應用,發(fā)現(xiàn)了超過11,000個模制應用和1,900個模具和碎片。這些香爐獻給蝴蝶神,有蝴蝶和鳥類的主要元素風格,伴隨著鮮花,羽毛眼睛,植物,棉片,水流刀,玉米棒子玉米蝸牛和海星等。</h1> <h1>火神雕塑。面部皺巴巴,頭部頂一個圓形火盆。</h1> <h1>“劇院式火爐”。這些火爐出現(xiàn)在墓葬、獻祭等儀式上。</h1> <h1>寓言場景繪畫,它不僅僅是視覺裝飾的一部分,而且是深刻宗教的神秘傳承的一部分。</h1> <h1>石雕《創(chuàng)物神》(公元650-900年,莫雷洛斯州)??坍嬃艘粋€男人,他長著大胡子、尖牙,跪著左腿,戴著管狀耳罩和精心制作的頭飾,具有兩個生殖器,身體上纏繞著可可葉。</h1> <h1>石碑(公元650-900年,莫雷洛斯州)。講述了一個關(guān)于創(chuàng)造人類的第五太陽或宇宙時代的著名的納瓦神話。張開的雙手代表的字形指的是創(chuàng)造行為。<br></h1> <h1>石碑(公元650-900年,莫雷洛斯州)。他戴著一個頭飾,上面有關(guān)于年份的符號,與時間聯(lián)系在一起。在底部的條紋中,可以看到神的胡須和象牙。</h1> <h1>石碑(公元650-900年,莫雷洛斯)。雕塑被解釋為克薩爾科蒂的自我犧牲,以創(chuàng)造第五人類。頂部有符號,底部有一個三葉心臟。</h1> <h1>亞特蘭蒂斯的雕塑(公元900-1250年)。托爾特克文化的圖標,托爾特克戰(zhàn)士的理想化表現(xiàn)。它的高度為4.6米,由四個部分組成,使用盒式和人字形技術(shù)組裝。亞特蘭蒂斯的淺浮雕讓人欣賞它的剛度和蝴蝶胸罩服裝、頭飾和武器。</h1> <h1>墨西哥社會中最高等級的戰(zhàn)士裝扮成美洲豹和鷹,尋求這些兇猛的動物打斗。這個雕塑中,美洲豹站在一條盤繞的蛇上,頭上戴著羽毛軍事徽章,背上戴著戒指形式的神圣符號,令敵人膽寒。</h1> <h1>美洲豹和武士</h1> <h1>科約特頭(公元900-1250,圖拉,伊達爾戈)。它是祭品的一部分,描繪了一只長著羽毛的土狼,它的口中有一個留著胡子的人。底座由陶器制成,上面貼有珍珠貝殼馬賽克,以代表羽毛。狼和人的牙齒都是骨頭。這幅作品體現(xiàn)了野獸和戰(zhàn)爭之間的象征性聯(lián)系。</h1> <h1>描繪六個部落人的生活段</h1> <h1>雕塑“恰克莫爾”。他被認為是人和神之間的信使或中間人,負責將放置在他腹腔中的供品帶給神。時代:波斯克拉西克坦布拉諾(公元900-1250年),出土于奇琴伊察,尤卡坦半島。</h1> <h1>雕塑“恰克莫爾”。他的肚子上有一個容器,供品被放置在其中,他被假定為在戰(zhàn)斗中陣亡的戰(zhàn)士,以及人類與神之間的使者。公元900-1250年,這種類型的雕塑在中美洲多地存在。</h1> <h1>“恰克莫爾”(1450-1521年)。阿茲特克人將其視為信徒和神之間的中間人。它身著豪華裝飾,戴著雨和閃電神的面具,手托盛著祭品的祭盤。</h1> <h1>墨西哥一種(儀式)球類運動“Ullama”的球門。球員禁止使用手或腳直接觸球,而是通過身體臀部、大腿/膝蓋、前臂/肘部、腰部/軀干等部位操控沉重的橡膠球(約3~5千克),球員們通過身體配合將球保持在空中(類似現(xiàn)代排球,但無球網(wǎng),無擊球次數(shù)限制)。使球穿過石環(huán)者為勝。這項運動已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h1> <h1>球類運動“Ullama”的球。從橡膠樹中提取膠質(zhì),進行硫化制成。球有強大的反彈力。</h1> <h1>神獸</h1> <h1>展示的蛇頭(底層六個),火盆和蛇纏繞(中層),石雕和女人蛇(上層)。</h1> <h1>“蒂索克石”。也稱為“祭血石”,阿茲特克藝術(shù)的杰作。這是一塊圓形儀式石盤,直徑約2.67米,中心凹槽,可能代表“大地之臍”,用于放置祭祀犧牲者的心臟或盛放鮮血,象征向神靈獻祭。石盤邊緣雕刻了15幅場景,描繪蒂索克(或歷朝)的軍事征服或象征性功績。每一幅代表一個被征服的城邦,展示了蒂索克以戰(zhàn)士形象出現(xiàn),抓住敵人的頭發(fā)(象征勝利),腳下是被擊敗的城邦統(tǒng)治者。每個場景旁刻有象形文字,標注被征服的城邦名稱,例如,托托特佩克、阿約特蘭等。蒂索克石可能是在他去世后由繼任者委托制作,旨在通過藝術(shù)和儀式強化王權(quán)的神圣性。</h1> <h1>“鷹的容器”。俘虜?shù)男呐K被取出,與他的血液,一同放置在刻有鷹圖案的容器中,獻給太陽和地球。</h1> <h1>“悲傷的印度人”。他端坐于地,雙手拿著燭臺,神情憂郁,故得名。</h1> <h1>瑪雅記賬簿。這里記載了上貢的物品和數(shù)量?,斞湃肆鱾飨聛淼臅苌?,大部分散落于歐美,而且至今很多不解其意。</h1> <h1>出土的玉米</h1> <h1>出土的可可豆</h1> <h1>雕塑“女人”。它是已知的特拉特洛爾卡雕塑傳統(tǒng)的為數(shù)不多的例子之一。描繪了一個穿著裙子和涼鞋的女人。她赤裸的胸部有一個圓孔,可根據(jù)她們的信仰用來放置石頭的心臟。</h1> <h1>老人和變形男人。身體健康、面部皺紋覆蓋的老年人的獨特雕塑形象。</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inherit;">太陽石。制作于15世紀末,直徑3.6米的巨型石刻,曾被認為是阿茲特克歷法,正中雕刻的是第五太陽神托納蒂烏的臉,</span>舌頭代表獻祭用的黑曜石刀,外圈刻有20個阿茲特克歷法符號,以及四個已毀滅的太陽圖案。鎮(zhèn)館之寶。現(xiàn)為墨西哥文化象征。<span style="color: inherit;">古墨西哥文明(尤其是阿茲特克文明)認為太陽的光和溫暖等于生命本身,太陽崇拜與創(chuàng)世神話是其宇宙觀的核心,其中阿茲特克“五個太陽”的傳說尤為著名。這一神話體系解釋了世界的起源、毀滅與重生,并深刻影響了他們的宗教儀式與社會生活。阿茲特克人認為,世界經(jīng)歷了五個太陽紀元,每個太陽對應一個時代、一位神祇統(tǒng)治,并以不同的災難終結(jié)。第一太陽創(chuàng)造“土”,第二太陽創(chuàng)造“風”,第三太陽創(chuàng)造“火雨”,第四太陽創(chuàng)造“水”。只有第五太陽是現(xiàn)存的, 預言將被地震終結(jié),人類必須通過鮮血和心臟(生命能量)供養(yǎng)太陽神,以維持它的運行。</span></h1> <h1>“嫩玉米女神”火盆。她的頭飾是由卷曲的正面帶、羽毛和紙飾組成的扇形,飾物是朱紅色的。女神手里拿著一根撥浪鼓或棍子,還有一雙玉米棒子。</h1> <h1>“成熟玉米女神”。她通常被描繪成兩手各拿兩個玉米棒子作為權(quán)杖或徽章,身穿紅色的衣服,頭戴引人注目的頭飾。</h1> <h1>“棲息在地球上的人”火盆。水神是中美洲最古老的神之一。人們每年都會舉行幾次活動紀念他。在這些活動中,人們帶著具有他的形象的面具(戴眼鏡、胡須和長牙),褶紙頭飾,執(zhí)閃電形狀的權(quán)杖。</h1> <h1>“四地之王”火盆。“四地之王”是水神之一,也是那些制作莎草墊子的人的守護神,據(jù)說,他教他們編織墊子和背包座椅。他有一個標志四個領(lǐng)域的胸罩,暗示他的名字,一個可拆卸的面具,一個蛇形的權(quán)杖。</h1> <h1>雨神(左)和他的姐姐水神(右)</h1> <h1>“花之王”伊列瓦神。又稱“花神”,他的身體用鮮花裝飾,其中一些具有精神特性,如煙草花,曼陀羅等。這些植物被認為是神圣的。他們帶著大耳環(huán),頭上覆蓋著斗篷或羽毛和雕刻的字形。</h1> <h1>科亞特利庫埃雕像(Coatlicue)。由整塊安山巖雕刻而成,高約3.5米,重達12噸,表面殘留彩繪痕跡。腰部纏繞巨蛇,蛇身交纏成裙擺,象征土地的豐饒與再生能力。頭部被兩條巨蛇替代,蛇頭相對形成“面孔”,蛇信交纏,象征吞噬生命的死亡之力。頸部懸掛人心、斷手和骷髏項鏈,腰間系人類手掌腰帶,體現(xiàn)獻祭與生命的犧牲。 雙手為蛇頭,代表大地的吞噬與孕育。腳部如猛獸利爪,扎根大地,凸顯神性的原始力量。其功能可能是用于神廟祭祀或帝王加冕儀式,通過展示死亡意象強化統(tǒng)治權(quán)威?!?lt;span style="color:inherit;">Coatlicue”納瓦特爾語意為“蛇裙女神”,是阿茲特克神話中的大地女神、生命與死亡的主宰,兼具創(chuàng)造與毀滅的雙重性。她是眾神之母,孕育了月亮女神科約爾沙基、星辰四百神,以及戰(zhàn)神威齊洛波契特里。傳說她因觸碰羽毛而神秘懷孕,子女們認為她玷污了家族榮譽,密謀弒母。威齊洛波契特里從她體內(nèi)誕生,手持火蛇斬殺兄弟姐妹,維護母親的尊嚴。雕塑的“恐怖美學”反映了阿茲特克文明對死亡與再生的哲學思考,與頻繁的人祭儀式形成呼應。是阿茲特克文明最震撼的藝術(shù)杰作之一,也是理解古墨西哥大地崇拜與生死觀念的核心文物。雕刻時間約為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1790年發(fā)現(xiàn)于墨西哥城主廣場附近。鎮(zhèn)館之寶。</span></h1> <h1>女神頭像。對土著形象的破壞開始于西班牙征服后,并持續(xù)到隨后的幾個世紀。古墨西哥神的面孔被故意肢解,以利于將新的天主教強加于墨西哥。這個雕塑代表了一個女神的頭,上面刻有日歷字形“12甘蔗”,是這種做法的一個例子。</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