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明代地理學(xué)家徐霞客的這句贊譽,讓黃山在我心中早已成為一片向往的圣地。4月14日,我們一行人慕名前往黃山游玩。我憑借江西省攝影協(xié)會的證件,免去了門票和索道票的費用,省下了360元。這趟旅程,不僅是一次自然風(fēng)光的探索,更是一場心靈的洗禮。</p> <p class="ql-block"> 到達(dá)景區(qū)門口,我們乘坐大巴約20多分鐘,來到換乘中心,隨后乘坐云谷索道上山。一上山,滿眼盡是奇松怪石,綿延不絕,令人嘆為觀止。</p> <p class="ql-block"> 松樹在晴朗的天空下顯得生機勃勃,枝葉繁茂,仿佛在向每一位游客訴說著黃山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陡峭的山峰直插云霄,植被稀疏覆蓋其上,纜車穿梭其間,為這壯麗的景色增添了幾分現(xiàn)代的氣息。</p> <p class="ql-block"> 晴朗天空下的黃山奇景,巖石峭壁上長滿了蒼勁挺拔的松樹,游客們沿著石階行走其間,仿佛置身于一幅天然的畫卷。</p> <p class="ql-block"> 連綿起伏的山脈層巒疊嶂,巖石裸露部分呈灰白色,而覆蓋其上的綠植則呈現(xiàn)不同色調(diào)的青翠色系,山谷間隱約可見蜿蜒的道路與行人穿梭其間。</p> <p class="ql-block"> 一棵高大的古松矗立于山坡之上,在陽光下顯得格外蒼翠挺拔,遠(yuǎn)處可見連綿起伏的山脈輪廓清晰。</p> <p class="ql-block"> 遠(yuǎn)處高聳入云的大石峰直插藍(lán)天,巖石表面粗糙而富有質(zhì)感,在晴朗天氣下的天空顯得格外清澈明亮。</p> <p class="ql-block"> 山頂有三物,它們的形態(tài)各異,仿佛在講述著龜兔賽跑的故事,讓人不禁駐足欣賞。</p> <p class="ql-block"> 巍峨壯觀的巨巖矗立于山谷之中,其形態(tài)奇特令人驚嘆不已,周圍環(huán)繞著郁郁蔥蔥的松樹與灌木叢,展現(xiàn)出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 導(dǎo)游介紹了一幅鴛鴦戲水圖,這是冰凍時形成的紋理,雖然光線和像素原因讓拍出的效果不怎么好,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都能從中找到屬于自己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一塊石頭的造型獨特,仿佛在訴說著大自然的奇妙與神秘。</p> <p class="ql-block"> 山上沒有塑料垃圾桶,有利用石頭圍成的垃圾窖,工作人員沿路清理垃圾,這種環(huán)保的方式讓人感受到黃山對自然的尊重與保護(hù)。</p> <p class="ql-block"> 一棵樹分成三叉,又和另一棵樹抱在一起,仿佛三兄弟和鄰里關(guān)系相處得十分融洽。</p> <p class="ql-block"> 導(dǎo)游介紹了一棵小迎客松,這棵松樹雖小,卻充滿了生機與活力,仿佛在歡迎每一位遠(yuǎn)道而來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 光滑的石壁上松樹傲立生長,宛如一幅壯觀的水墨畫,松樹在瀑布般的石壁中顯得格外秀氣。我走幾步就駐足,不停地拍攝,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光影,留下了不一樣的美景,心中滿是歡喜。</p> <p class="ql-block"> 一路氣喘吁吁拾級登山,稍停休息,用了6個多小時才來到約1000年樹齡的迎客松旁邊。千年老樹前圍滿了游客,大家都爭先恐后地留影紀(jì)念。</p> <p class="ql-block"> 我也擠進(jìn)去留影一張,旁邊游客太多,我用AI消除了路人,留下一人一景,卻覺少了些氛圍感。</p> <p class="ql-block"> 6個多小時的山路,我拄著拐杖一路攀爬,累得直喘粗氣,膝蓋疼。途中遇到兩位瘦瘦的工作人員抬著一位200多斤的大胖子,他們一路喊著“嗨喲嗨喲”,叫路人讓道,一路抬一路歇。同伴同情工作人員,贈予水果。我對他們說,你們也真累喲。大胖子卻一臉平靜地言道:“爬不動。”爬不動就別上山,這真讓人感嘆勞動人民的辛苦。</p> <p class="ql-block"> 看完迎客松,隨大流去坐玉屏索道返回。途中遇到一群嘰哩咕嚕的韓國游客,聽著他們的語言,覺得蠻好聽,也覺得黃山真是吸引大江南北,海外游客的名山,漫山遍野的游客為黃山增色不少。</p> <p class="ql-block"> 美景常在,健康易變,禍福無常,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吧。黃山的奇松怪石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因季節(jié)、天氣和線路不同,還未目睹徐霞客贊譽的云海、溫泉和冬雪,就留些幻想吧。其實,生活中擁有幻想也是美事,尤其是美夢成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