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經(jīng)典文學收蕆

月亮

<p class="ql-block">窗臺那棵向日葵(遇見)</p><p class="ql-block">許 鋒</p><p class="ql-block">《人民日報》(2025年04月14日 第 20 版)</p><p class="ql-block">  莫艷輝展開信,“要做莫老師那樣的向日葵,籽實埋在土里,花盤朝著娃們”。是考上大學的學生寫來。</p><p class="ql-block">  廣東西北部有個瑤族自治縣叫連南,連南從前有個鄉(xiāng)叫盤石。許多年前,莫艷輝轉學到盤石小學讀三年級時,父親是那所小學的語文老師。小艷輝沒見過父親上課,父親也沒給她上過課,但隱隱的,她就想當老師,玩“過家家”時總扮先生。母親打趣:“用絲瓜花搓手,長大就能當老師?!彼斦妫奶炜傔z瓜花,指甲縫里滲著黃汁,晚上睡覺都不肯洗。</p><p class="ql-block">  1992年那年夏天,不滿20歲的莫艷輝從師范畢業(yè),哪兒都不愿去,只想去盤石——連南最偏遠的角落,也是父親守了一輩子的地方。她被分配到盤石中學,離盤石小學不過一里路。下班回家很方便,家就是小學校園的一間平房,雖小卻溫暖。父親已是盤石小學的校長。</p><p class="ql-block">  “妹,瑤山孩子讀個書不容易,要好好教?!备赣H語重心長。她使勁點點頭。</p><p class="ql-block">  瑤鄉(xiāng)的課堂總比別處靜些。山里的孩子靦腆。近半瑤族孩子說普通話時,該送氣的聲音總含在喉嚨里——瑤語本無送氣音。她不急,慢慢磨。每日課前騰三分鐘練嘴皮子。順口溜打頭陣,“四是四,十是十”脆生生響滿屋;接著有孩子紅著臉講新聞,或說段瑤寨傳說。漸漸地,朗讀聲漫出教室,孩子們的臉像初春的杜鵑,一茬茬紅起來。</p><p class="ql-block">  春末夏初,她帶著學生去寨子里尋訪傳統(tǒng)手藝人。老人坐在門檻上繡瑤錦,長針穿來繞去,講起盤王節(jié)的故事。學生舉著本子記,清風拂來陣陣蘭花的幽香。</p><p class="ql-block">  學生們都喜歡她。20多年前,莫艷輝調到縣民族中學教書。一個初二的女孩在本子上寫:“莫老師念課文時,聲音像清泉敲響我的心田?!币粋€初三畢業(yè)班的孩子留言:“不知往后能否再相遇,此刻只想說:謝謝你,老莫?!彼踔@些本子抹眼淚。</p><p class="ql-block">  父與女,均出類拔萃。2016年春天,莫艷輝被評為“特級教師”,這年秋天,父親獲“鄉(xiāng)村學校從教30年”榮譽證書。因為教得好,珠三角的學校來請,她總說:“瑤鄉(xiāng)孩子更需要我。”有私立學校開幾倍工資“挖”,她指指操場邊的桂花樹:“挪了根,這花就不香了。”行政部門要調她,她頭搖得像撥浪鼓,轉頭去帶年輕教師。</p><p class="ql-block">  擔任副校長那年,蘭花開得早。校長說:“管初中部就夠忙了?!彼n程表,執(zhí)拗地說:“我喜歡教語文!”最后討價還價,從兩個班減到一個班。</p><p class="ql-block">  她的辦公桌抽屜里總備著小零食。發(fā)現(xiàn)有男生蹲在辦公室門口,她牽他:“來,別怕,吃塊糖,這里就是你的加油站?!睂W生有心事,總愛找她傾訴。周末,即便下雨,她也深一腳淺一腳走一兩個小時山路去家訪。一次她生病,在鄰縣住院,十幾個學生跋山涉水來看她,帶來枇杷花,說這花煮水止咳,一旁的病友無不羨慕。</p><p class="ql-block">  “她是一縷光,讓我對未來充滿希望?!睂W生們說。“用青春丈量父輩走過的山路,被需要的感覺很幸福?!彼f。師生情像寨子里的火塘,暖洋洋。有一年中考前,一名學生因家庭矛盾欲棄考,她得知后立即趕往調解,母女和好,學生參加考試,以語文滿分的成績摘取全縣桂冠。</p><p class="ql-block">  期末改試卷,年輕教師嘀咕:“莫校怎么還跟咱們一起?”她笑:“咱是流水線上的‘小伙伴’?!奔t筆尖沙沙劃過3000多道題,有人抱怨眼花,她摸出小盒:“含片薄荷糖,當年改作業(yè)全靠它提神。”</p><p class="ql-block">  莫艷輝52歲生日那天,女兒給她寄來新鉤的毛線向日葵,花盤有碗口大,金黃金黃的,莖葉綠油油。她擺在辦公室窗臺上。女兒說,媽媽特別像這棵向日葵。</p> <p class="ql-block">天壇手語(遇見)</p><p class="ql-block">肖復興</p><p class="ql-block">《人民日報》(2025年04月12日 第 08 版)</p><p class="ql-block">  祈年殿西有個出口,下了高臺階,對面的柏樹林邊上,有一塊天壇的景觀指示牌。從這里進去往西不遠,直走便是雙環(huán)亭。我要去雙環(huán)亭,見到幾個年輕男女,圍著指示牌在看。從他們身邊走過時,他們向我招招手,我走過去,他們指著指示牌上的齋宮,張著嘴巴,似乎在問怎么走,但沒有發(fā)出聲音。我看出來了,是幾位聽障人士。這是我在天壇第一次遇見聽障人士。</p><p class="ql-block">  想他們一定是剛剛參觀完祈年殿,從西門出來,下了高高的臺階,走到了這塊指示牌前,看去齋宮的路怎么走。我向他們比劃著手勢,意思是讓他們跟我走。</p><p class="ql-block">  我曾經(jīng)學過一點點手語。那是20多年前,一年春天,我跟隨中國殘疾人藝術團,一起出訪土耳其和波蘭。第一次看他們的演出,那些男孩女孩站在舞臺上,英姿颯爽,比劃的手語是那樣的漂亮。在舞臺下,在生活中,他們的手語依然那樣地美。記得一次在汽車上,我和當時跳《千手觀音》的領舞邰麗華坐前后排,我比劃著手指和她交流,她和她的同座另一位聽障女孩一起用手語,盡管她們說不出一句話來,但那無限豐富的表情與表達,卻都傾訴在她們手指間的變化之中,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一路上,我向這些殘疾人藝術家學會了幾句簡單的手語。不過,這么多年過去,都忘光了,不知道剛才瞎比劃的手指,這幾位聽障人士是否明白。</p><p class="ql-block">  他們真的明白了,笑著跟我走。一路上,看他們邊走邊不停地揮動著手臂,比劃著手指,準確地說,是他們的手指帶動著手臂在舞動,像風帶動裊裊的柳枝,是那樣地充滿韻律。我們正常人可以學他們的手語,但我這樣笨拙的動作,很難做到他們那樣美,正如沒有經(jīng)過正規(guī)舞蹈訓練的人,只能跳跳廣場舞一樣。</p><p class="ql-block">  即使我一句也看不懂他們的手語,但能夠感受到他們的年輕,他們的快樂。而且,讓我忍不住想起20多年前和中國殘疾人藝術團在一起的日子。眼前這幾個年輕人,雖然不是藝術家,但他們的手語一樣漂亮,讓我想起風中的樹林,那一排排樹木搖曳多姿的枝條,像波浪一樣起伏著、搖曳著,無聲而溫馨。我真的覺得手語豐富了人類的表情與語言,甚至覺得我們現(xiàn)代的舞蹈語匯,肯定從聽障人士的手語中汲取過營養(yǎng),否則肢體語言不可能與聽障人士的手語有那樣多的相似和延伸。</p><p class="ql-block">  我們很快來到了齋宮門前。大門上,“齋宮”兩個字很醒目。他們指著那兩個字,笑得很開心。然后,他們紛紛向我點著手指,這個手語,我知道是“謝謝”的意思。我也連忙向他們擺擺手。但總覺得我的擺手是那樣拙劣,無法和他們美麗的手語相比。</p><p class="ql-block">  他們向我告別,走上漢白玉小橋,走到齋宮門口,又轉過身,向我揮著手,打著手語。他們年輕的手語,如同輕盈的鳥,迅速地從那個枝頭飛落在這個枝頭,飛落在我的心里。真的是那么美妙無比,是有聲的語言無法比擬的。</p><p class="ql-block">  幾只灰喜鵲,抖動著漂亮的尾巴,正從齋宮綠色的琉璃瓦頂上飛過。</p> <p class="ql-block">尋訪“特別老人”(遇見)</p><p class="ql-block">崔紅玲</p><p class="ql-block">《人民日報》(2025年04月09日 第 20 版)</p><p class="ql-block">  王勇從褲袋掏出鑰匙,打開門上的鎖。我提腳邁入,跟隨他一個展室一個展室走下去,目光從一架架舊獨輪車,移至一根壓彎的老扁擔、一雙老棉鞋……再移至一張張年近百歲的老人照片。最后,王勇帶我進入一間墻面掛了一圈兒小屏幕的房間。</p><p class="ql-block">  “有關淮海戰(zhàn)役的影像?”</p><p class="ql-block">  “是,不過主人公不是拿槍的戰(zhàn)士?!蓖跤陆油穗娫?。一個個小屏幕亮了起來,出現(xiàn)不同老人娓娓講述的畫面。</p><p class="ql-block">  “可以戴上耳機聽聽?!?lt;/p><p class="ql-block">  我取下其中一個小屏幕上方的耳機,戴上,聆聽老人講述的故事,那是他人生中最難忘的一段記憶——在淮海戰(zhàn)役期間推著獨輪車運糧支援前線的經(jīng)歷。王勇告訴我,那些小屏幕中影像的主人公,全是支前民工。他們所講述的,也全是淮海戰(zhàn)役時期的支前親歷。</p><p class="ql-block">  像這樣曾在淮海戰(zhàn)役期間支前的老人,王勇尋訪了近200位。</p><p class="ql-block">  王勇今年51歲,在做支前民工尋訪之前,他只是單純愛好攝影。我曾在一次攝影課上見過他,印象中的他并不是很感性的人??蓵r隔多年再見,聊起那些短期支前的民工,他滔滔不絕,幾度哽咽。</p><p class="ql-block">  他的支前民工尋訪之路,要從17年前說起。</p><p class="ql-block">  2008年,王勇背著相機走村采風時,遇到了幾位“特別老人”——這些看起來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鄉(xiāng)村老人,居然都曾在淮海戰(zhàn)役時做過支前民工。他們有的曾冒雪給解放軍送面粉、送衣服,有的曾在炮火連天的戰(zhàn)場上運送傷員。老人的故事深深打動了王勇。2009年,他在河南永城、山東棗莊等地采訪了多位支前老人后,選圖撰文投至報社,刊發(fā)后引發(fā)了很多關注。</p><p class="ql-block">  之后,王勇一頭扎進對支前民工的尋訪中。但這并非易事。據(jù)記載,在這場大決戰(zhàn)中,河南永城出動了多達27萬的支前民工。他們有的跟隨部隊做了長期的支前民工,有的只是短期支前民工,戰(zhàn)斗結束后便恢復了農(nóng)耕生活。幾十年過去,他們有的已經(jīng)離世。在世的,也少有人明了他們曾在淮海戰(zhàn)役中做過什么。</p><p class="ql-block">  之后的日子,王勇背著相機,幾乎踏遍豫魯蘇皖四省交界處的每一個村莊,還遠赴山東、安徽等省的其他地區(qū)。每一位支前民工身上都有讓人感動的故事。王勇給我舉了幾個例子:一位老人去支前的時候穿的是棉襖,回來時變成了夾襖,因為里面的棉花大都拿出來給傷員止血了;有的光著腳踩過雪地去送物資,腳上全是嚴重的凍瘡,戰(zhàn)士們要給他上藥,他卻說藥金貴,得留給戰(zhàn)士們用;有的要將自家的羊趕過去給戰(zhàn)士們改善生活,又擔心白山羊被敵軍發(fā)現(xiàn),就將自個兒身上的黑棉襖脫下來給羊披上,冒著轟炸凍著身子走幾十公里把羊送到前線?!耙晃焕先嗽挾颊f不利索了,還深情地給我唱了一段:最后一尺布,用來做軍裝;最后一碗米,用來做軍糧;最后的老棉被,蓋在了擔架上;最后的親骨肉,送他到戰(zhàn)場……”</p><p class="ql-block">  2021年,王勇完成了100位支前民工的尋訪,將拍到的老人自述視頻,以及收集到的獨輪車、扁擔、支前獎章等文物集中至河南省永城市淮海戰(zhàn)役陳官莊紀念館,布展了一個支前民工專題館。</p><p class="ql-block">  “尋訪到的支前民工差不多有200位了,現(xiàn)在線索越來越少,就得多往農(nóng)村跑,多往養(yǎng)老院跑,多和年歲大的老人聊,多找到一位是一位?!?lt;/p><p class="ql-block">  說話間,他的手機響了,是一個朋友打來的,說坐高鐵時聽前排乘客講,山東某村有位老人講過支前故事,年近百歲了。掛斷電話,他對我說:“看來,我得趕緊跑山東一趟?!?lt;/p><p class="ql-block">  離開展室前,我的目光再次移動到屏幕中的支前民工影像上。那些老人滿面皺紋,眼睛深陷,目光渾濁,但深邃又堅定,某一刻,還會像星星般閃亮。</p> <p class="ql-block">娘</p><p class="ql-block">王計兵</p><p class="ql-block">《人民日報》(2025年04月07日 第 20 版)</p><p class="ql-block">  父親過世之后,我們決定把偏癱的母親帶離故鄉(xiāng)。讓母親跟隨我們在城里生活的時候,也是費了周章的,母親執(zhí)拗地要用余生的時光守著老家的三間瓦房,任憑我們磨破了嘴皮,就是不愿離開。聊著聊著,不知怎么就聊到了長江,說到要經(jīng)過長江、經(jīng)過長江大橋時,母親突然松了口,表示愿意和我們走。就這樣,長江沖破了母親固守故鄉(xiāng)的“情感堤壩”。列車一路向東南,經(jīng)過長江時,母親卻睡著了。</p><p class="ql-block">  母親在昆山和我一起生活了9個月,這9個月,成了母親老年時期我陪伴她最長的一段時間。每次,我用輪椅推著母親出門散步,不管遇到認識的人還是不認識的人,母親都會大聲說:“這是我家的兒子,我家有3個兒子,這是最小的一個?!毖哉Z之中充滿了驕傲,仿佛只有她的孩子才是天下最孝順的孩子。</p><p class="ql-block">  大多時候,母親是不愿意下樓的,不想給我們的生活增添麻煩。她堅持一個人留在家里,除了坐在陽臺看外面吳淞江上來來往往的船,就是一個人坐在沙發(fā)上和自己打牌。母親打牌,有時把牌分成兩份,有時分成3份、4份。最多的時候分成5份。每一場牌局,都會按母親的意志決定誰輸誰贏。母親把一些看不見的人,從她的心里喊出來,和她一起圍坐在沙發(fā)上打牌。</p><p class="ql-block">  母親一生識字不多。她在昆山生活的9個月中,我獲得過一次詩歌的獎。當我從外地拿回來獎杯后,金燦燦的獎杯被母親拿在手里端詳了一晚上。我忍不住告訴母親,獎杯不值錢,不是金子做的,只是鍍了一層銅。母親立刻用一種我非常陌生的、錐子一樣的眼神盯著我,足足盯了有幾十秒鐘,才對我說:“這是一份榮譽,是多少錢都買不到的榮譽。”</p><p class="ql-block">  我和母親最快樂的時光,莫過于當我結束一天的工作,坐在母親的床頭,為母親讀一首詩。9個月里,我其實只給母親反復讀過一首詩,就是《娘》。每當我讀到“我喊一聲娘”和“再喊一聲娘”時,就會在“娘”字前面停頓一下,然后加重語氣,把“娘”單獨喊出來。這時母親就會回應我一聲“哎”。我喊得聲音響,母親回應得聲音就響;我喊得聲音低,母親回應我的聲音就低。就這樣喊著、回應著,娘倆就笑了起來。</p><p class="ql-block">  9個月過得很快。實際上,按照原先兄弟輪流為母親養(yǎng)老的約定,母親在我家生活6個月就該被二哥接走。由于我們的“耍賴”,才把母親多留了3個月。母親該離開了。起程的時候,母親突然和我提起了長江。我低估了長江在她心中的分量,也忽略了火車發(fā)車的時間,當火車經(jīng)過長江時,天已經(jīng)黑了,但我還是趕緊告訴母親,這就是長江。母親靠著火車車窗,把臉貼在車窗玻璃上。一個80歲的老人,全神貫注地凝視著窗外,兩手遮住眼睛兩邊的光線,張著嘴,表情像一個童真的孩子。實際窗外的江面上,只能看見一些星星點點的亮,那是長江上來來往往船只的燈光,可母親依然看得那么專注、那么如醉如癡,直到火車開出了很遠很遠。</p><p class="ql-block">  我計劃著,下一次一定帶母親去長江邊走走,好好看看長江??墒腔氐焦枢l(xiāng)之后的母親,又摔了一跤,本就半身不遂的母親徹底癱瘓了,身體狀況急轉直下,不久,便離開了人間,也在我的心中留下了難以言說的遺憾。</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我和愛人聊起母親。聊起母親最后在我家生活的9個月。我說:“娘糊涂了,9個月,都記不住,其實我每次給她朗誦的都是同一首詩?!蔽覑廴送蝗徽f:“娘比你清醒,我相信娘都會背誦那首詩了,之所以每次都裝作沒聽過,是為了讓你開心,為了讓你多喊一聲,娘。”</p><p class="ql-block">  娘</p><p class="ql-block">  歲月把一部長篇連續(xù)劇</p><p class="ql-block">  濃縮成一首詩</p><p class="ql-block">  把一首詩濃縮成標題</p><p class="ql-block">  把標題濃縮成一個字</p><p class="ql-block">  把一個字濃縮成一根針</p><p class="ql-block">  我喊一聲娘</p><p class="ql-block">  就心疼一下。再喊一聲娘</p><p class="ql-block">  就想動用絲線</p><p class="ql-block">  縫補千瘡百孔的過往</p><p class="ql-block">  我一聲一聲地喊娘</p><p class="ql-block">  就像娘用針把燈花挑了一下</p><p class="ql-block">  又挑了一下。然后</p><p class="ql-block">  天就亮了</p><p class="ql-block">  母親叫包成珍,出生于1941年12月12日,去世于2020年10月9日。</p> <p class="ql-block">田間“土專家”(遇見)</p><p class="ql-block">李冰潔</p><p class="ql-block">《人民日報》(2025年03月26日 第 20 版)</p><p class="ql-block">  我要去拜訪湖南臨湘市聶市鎮(zhèn)的“土專家”張兵駒——聽說他又搞出了新的“土發(fā)明”。電話里傳來匆匆忙忙的聲音:“我正忙著呢?!焙谜f歹說,他終于答應下午3點半見面。我準時抵達,左等右等,不見張兵駒。似曾相識的“劇情”,讓我的思緒不由自主地飄回去年3月。</p><p class="ql-block">  那是第一次和張兵駒見面。約好上午9點見面,8點50分我就到了,卻找不到他的影子,連打兩次電話都無人接聽。等到10點半,才看見一輛滿是泥巴的車開來。車一停下,一個“泥人”就從車上跳了下來。仔細一看,除了兩只眼睛還透著光亮,頭上、臉上、夾克上、褲腿上全是泥點。他咧嘴一笑:“李老師久等啦!今天實在不巧,有條水管破了,水都沖到人家屋里了,我得急著去處理。”</p><p class="ql-block">  能理解,畢竟他種了好幾千畝田,恨不得把自己拆成八瓣來用?!白撸?guī)闳タ纯次业陌l(fā)明!”車子在機耕道上一路顛簸,最后在一片大棚前停下。只見一條60來米長的傳送帶像條巨龍,將一個個秧盤從大棚穩(wěn)穩(wěn)地送到秧田里。柴油機“突突突”地響著,張兵駒扯著嗓子大聲說:“這叫秧盤輸送帶,是我照著工廠流水線改造的?!蔽倚南?,照貓畫虎,這也算發(fā)明?張兵駒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你可別小瞧這玩意兒。以前運送秧盤得35個人忙乎,現(xiàn)在只要5個人就行。省里的專家看了,都夸這是個稀罕寶貝呢!”他指指一旁操作的彭嗲,“就是他,推著我在水田里搞這些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lt;/p><p class="ql-block">  張兵駒田里收的稻谷,以往都靠彭嗲和幾個男勞力用肩扛到拖拉機上。有一年豐收,趕上彭嗲他們沒在,偏偏又下起大雨,淋濕了上百袋稻谷。這事之后,一個大膽的想法在張兵駒腦海中萌發(fā)。</p><p class="ql-block">  張兵駒在鄉(xiāng)農(nóng)機廠工作多年,懂電焊、懂機械,他想給能下水田的拖拉機安裝一個運谷物的漏斗。經(jīng)過一番努力,他還真成功了,并得意地給這個裝置取名為“叉車”。彭嗲見了,對一同搬運的大伙說:“這下可好,我們都要失業(yè)咯?!睆埍x笑著說:“我這是為了給你們減輕負擔,你們在我這兒干活輕松省力,干到60歲都沒問題!”彭嗲撇撇嘴說:“你就吹吧!”張兵駒也不生氣,回了句:“騎驢看唱本,走著瞧!”</p><p class="ql-block">  這件事,算是讓張兵駒打開了腦袋里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閘門。這些年,除了“叉車”、秧盤輸送帶,他還發(fā)明了新型拋秧機。以前5個人起早貪黑地干,一天也就拋8畝田。如今2個人配合,一天能拋40畝。他的多項發(fā)明獲得了國家專利,他本人還被評為全國農(nóng)機使用一線“土專家”。這次,他的新發(fā)明——平田器,更是讓我充滿了好奇。</p><p class="ql-block">  到下午4點10分,終于“逮到”張兵駒。過了個年,他看起來精神抖擻,身著一件藍色棉襖。他“嘿嘿”一笑化解我的埋怨,“伸手不打笑臉人”,我被他直接請上車。</p><p class="ql-block">  隨即,他滔滔不絕地介紹起他的平田器。同是一畝田,為啥試驗田產(chǎn)量高,普通田產(chǎn)量就不行呢?就是因為普通水田不平整。市面上的平田器,大多安在旋耕機后邊,人眼看不到,沒法判斷平整效果。說著,他把自己的車子當成旋耕機比劃起來,“李老師,你看,把平田器放到前邊,視線是不是就好多了?”看著他眉飛色舞的樣子,聽著他的講述,我仿佛真的坐在旋耕機上,跟著他在散發(fā)著泥土芬芳的水田里耕田。</p><p class="ql-block">  說得興起,張兵駒打電話叫來彭嗲他們。彭嗲一見到我,笑著說:“李老師,你瞧瞧我,今年都59歲了,還能在老張這兒打工呢!”我們正調侃張兵駒,他已從車里拿出一件舊棉襖,三下五除二換下身上的新棉襖。我好奇地瞅了瞅,舊棉襖左口袋下邊有三個泥點。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這件是干活穿的,剛才換下的是見領導時才穿的?!?l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