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廬山?作為中國十大名山之一,如果單純從自然景觀上看,跟其他名山比并不算突出,但其人文歷史底蘊深厚,融合了宗教文化、文人墨客的文學創(chuàng)作及近代政治事件等多重元素,形成了獨特的“人文圣山”形象。</p><p class="ql-block">一、悠久的歷史沿革與名稱由來</p><p class="ql-block">?廬山之名可追溯至西漢時期,據(jù)《史記·河渠書》記載,司馬遷曾“南登廬山,觀禹疏九江”,說明至少在西漢時期已使用此名。東晉高僧慧遠在《廬山略記》中提出“廬”源于“匡俗”(匡續(xù))隱居于此而得名“神仙之廬”,并得到漢武帝封為大明公的認可。</p><p class="ql-block">?春秋時期已有人類活動痕跡,東晉時期因王羲之、慧遠等名士隱居講學而聲名鵲起,成為南方文化中心。</p><p class="ql-block">二、文人墨客的文學創(chuàng)作</p><p class="ql-block">?歷代文人如李白(“飛流直下三千尺”)、蘇軾(“不識廬山真面目”)等留下16000余首贊頌詩篇,將廬山描繪為“匡廬奇秀甲天下”。</p><p class="ql-block">?白鹿書院(創(chuàng)建于940年)是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其教育理念由朱熹提出,對后世教育影響深遠。</p><p class="ql-block">三、宗教文化與建筑遺跡</p><p class="ql-block">?東林寺(慧遠創(chuàng)立)和玉笥山寺是佛教重要道場;道教建筑如天師洞等遍布山中。宗教活動與自然景觀融合形成獨特文化氛圍。</p><p class="ql-block">?山中保存了20余處遠古文化遺跡和600余處中古文化遺跡,摩崖石刻900余通,碑刻300多塊,記錄了歷史變遷與文化傳承。</p><p class="ql-block">四、近代政治與會議遺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27年廬山會議在此召開</span>,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上具有轉(zhuǎn)折意義的會議地點;抗日戰(zhàn)爭期間成為國民政府行都,留下大量政治軍事設(shè)施和文化建筑。</p><p class="ql-block">五、綜合影響與地位</p><p class="ql-block">?1996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2004年成為首批世界地質(zhì)公園,2007年獲評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p><p class="ql-block">?從田園詩發(fā)源地到山水畫發(fā)祥地,廬山不僅是自然景觀的代表,更承載了中華文化的精神內(nèi)核。</p> <p class="ql-block">廬山中線的主要景點分別是以美廬為代表的別墅群、廬山會議舊址、博物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廬山別墅大都屬于歐洲山地別墅的建筑風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國的房屋建筑藝術(shù)和流派。</span>廬山別墅建筑群的起源、建筑藝術(shù)、風格,以及和中外眾多歷史名人緊密聯(lián)系、融合在一起,形成巨大的規(guī)模、鮮明的特色、中西結(jié)合的結(jié)晶和深刻的內(nèi)涵,成為能代表世界相當一段時間或別墅文化區(qū)域內(nèi)的一項獨特、富有特色的藝術(shù)和美學成就的典型例證。因此,廬山會議舊址及廬山別墅建筑群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物、科學價值。</p> <p class="ql-block">廬山近代別墅群,坐落于江西省九江市的廬山上,是廬山上的一道亮麗的風景。</p><p class="ql-block">牯牛嶺滿嶺的廬山松,清碧猶如漫天翡翠。蜿蜓的長沖河,潺潺猶如滿耳歡歌。那錯落有致、建筑畸形的幢幢別墅,浮沉在波峰浪谷中,那深紅色的、青綠的鐵皮屋頂,像朵朵鮮艷的蘑菇,散落在青蒼的山谷里,靜謐和空靈,冷色和暖色,竟是如此美妙地融合在一起。 廬山近代別墅群的建筑風格,產(chǎn)生出特有的風韻。每一座別墅,都是單體建筑,建筑的格局、式樣、風格,注入了原別墅主人所在國籍的本土文化的影子,別墅主人審美趣味和愛好的影子。別墅單體追求陰涼地勢,使得別墅處于自然的隨意狀態(tài),但正是這種隨意狀態(tài),卻造成了一種有機的自然生長的群體環(huán)境關(guān)系,產(chǎn)生了渾然一體而又生氣勃勃的景致。</p> <p class="ql-block">廬山近代別墅群,雖然是建筑群落,但建筑密度較低,體態(tài)輕盈,層面不高,多為一至二層。別墅建造時盡量保護原有高大喬木,別墅建成后又在周圍廣植鄉(xiāng)土觀賞樹木,別墅從而掩隱在綠陰叢中,使人賞心悅目。 別墅建筑單體,簡潔而自由,緊湊而不規(guī)則,一幢別墅就呈一種幾何形體,形體的變化與地形的起伏相互配合,與道路的蜿蜒曲折相互呼應。一幢別墅一種式樣,幾乎難以尋覓到兩幢面目相同的別墅,永遠予人以新鮮的感受。 廬山的別墅,常設(shè)置庭院,庭院經(jīng)過精心的綠化和美化,營造出深邃 、寧謐的氛圍。別墅室外常營建券廊,即券廊為引導至主入口。先入庭院,再入券廊,再入房庭,意趣油生。別墅墻體,大都由未打磨的不規(guī)則的粗石塊砌筑,呈現(xiàn)出厚重樸實、質(zhì)感強烈、色調(diào)沉著的美感。與別墅墻體那深褐色、灰色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別墅屋頂?shù)纳?,可稱得上是濃墨重彩,或褐紅,或青綠,或深藍,形成特有而又動人的景色。屋頂?shù)男问?,以四坡頂較為普遍,亦有一些采用“孟莎式”屋頂。屋頂?shù)奈菁咕€變化豐富,屋頂“老虎窗”的設(shè)置,形態(tài)各異,趣味多變。 廬山別墅群的出現(xiàn),是西方建筑文化的具象體現(xiàn),又是在廬山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中所出現(xiàn)的產(chǎn)物,是建筑藝術(shù)與幽美環(huán)境的完美結(jié)合,并形象地融入了一個時代的文化特征,成為可居、可游、可賞的統(tǒng)一,創(chuàng)造出特有的風景景觀群落。</p> <p class="ql-block">美廬是廬山所特有的一處著名的人文景觀,美廬演化出的歷史軌跡與世紀風云緊密相聯(lián),它曾是一處“禁苑”,日夜被包裹在漂浮的煙云中,令人神往,又令人困惑。如今“美廬”敞開它的真面目,以它獨有的風姿和魅力,吸引著眾多的海內(nèi)外的游人。</p><p class="ql-block">“美廬”,與世紀風云緊密聯(lián)系。廬山軍官訓練團的創(chuàng)辦;國民黨圍剿中央紅軍計劃的炮制;第二次國共合作的談判;對日全面抗戰(zhàn)的醞釀和決斷;“八一三”文告的出臺;美國特使馬歇爾八上廬山的“調(diào)處”……這些令人矚目令人回顧的歷史事件,無疑將這座小樓推上了顯赫而又迷離的境界。</p><p class="ql-block">“美廬”,曾作為蔣介石的夏都官邸,“主席行轅”,曾是當年“第一夫人”生活的“美的房子”,演化出的歷史軌跡,有魔影,也有過光燦;有鬧劇,也有過正??;有政治的冷酷,也有生活的溫馨……無疑予人視覺上心理上一種潛在的誘惑,無疑令人浮想翩躚。</p><p class="ql-block">廬山的別墅洋洋大觀,而“美廬”是其中的佼佼者。這幢別墅的內(nèi)部布局,能夠充分體現(xiàn)家庭溫馨氣氛的建筑功能,別墅及庭園的整體設(shè)計和營造,充分體現(xiàn)19世紀末產(chǎn)生的“花園城市”的美麗構(gòu)想。這幢別墅,始建于1903年,由英國蘭諾茲勛爵建造,1922年轉(zhuǎn)讓給巴莉女士。巴莉女士與宋美齡私人感情頗深,1933年夏,巴莉女士將此幢別墅讓給蔣介石夫婦居住,1934年巴莉女士將這幢別墅作為禮物,贈送給宋美齡。從此,宋美齡成為了這棟別墅的主人。</p><p class="ql-block">這幢別墅,前臨長沖河,背依大月山,坐落的位置,形如安樂椅。蔣介石很喜歡這里的環(huán)境,視為風水寶地。在他的眼中,“背山面水”正符合中國風水學說所推崇的格局。蔣介石夫婦很喜歡這里的恬靜、秀美,而宋美齡名字中也有一個“美”字,于是將這幢別墅命名為“美廬”。從此,神秘的面紗便形影不離,將這幢別墅整整籠罩了半個世紀。</p><p class="ql-block">話說“美廬”庭園,可謂薈萃廬山珍木異卉,滿目蔥茂,溫馨撲面。庭院石攔旁的金錢松,高俊挺拔,樹高30米,為廬山最高大最古老的金錢松。別墅四周的廬山松,蒼勁偃蓋,虬枝屈鐵,不時傳來松濤陣陣。牯嶺玉蘭,早春怒放,花色潔白,散發(fā)著幽幽清香;廬山結(jié)香,噴黃吐華密密似球的花,溢滿枝頭;箬竹叢叢,露珠滴翠;衛(wèi)矛枝橫,暗藏箭羽。盛夏時節(jié),依攀墻垣的凌霄花,紅英灼灼,凌空抖擻;“五爪金龍”橙黃的花瓣上酒落著斑斑紫丹,花瓣遒勁似龍爪。入秋之后,被譽為“活化石”的鵝掌揪,那形似鵝掌的葉片,被染成一片金黃;五角楓,一樹烈焰,飛霞流丹;而雞爪槭,更是紅得透明,紅得燦爛……</p><p class="ql-block">“美廬”的庭園營構(gòu),以遵循自然風貌為最高宗旨,不著意人工的修飾,而是注重因形就勢的精心布置。一條小徑巧妙地依著景物而迂回環(huán)繞,使人得以細細觀賞,慢慢品味。庭園中有一天然裸露石丘,上面鐵鐫刻著“美廬”二字,左下刻有“中正題”,這是蔣介石于1948年8月親筆題寫??梢哉f,這塊摩崖石刻,既是這幢別墅庭園的“點睛”之筆,也是蔣介石夫婦對“美廬”的鐘愛的歷史印跡。</p><p class="ql-block">再觀那別墅,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綠色的世界,綠門、綠窗、綠欄、綠柱、綠廊,而屬于建筑第五立面的屋頂,也漆成了墨綠色,而連那原先的灰褐色石墻,也因“爬墻虎”、美國凌霄爬滿而終成綠色,予人靜謐安寧而又清新的感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廬山周恩來紀念室位于河西路別墅區(qū),距牯嶺街數(shù)百米。1990年,河西路442別墅被辟為周恩來紀念館,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廬山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p><p class="ql-block">周恩來總理曾上山參加三次廬山會議。1961年中央工作會議期間,就住在這里。此別墅為美國傳教士于1905年所建。1945年末,美國總統(tǒng)特使馬歇爾來華調(diào)停國共沖突及1946年八上廬山與蔣介石晤談均住在此。1948年駐華大使司徒雷登也在此住過。</p><p class="ql-block">為紀念人民敬愛的周總理,1990年將此別墅辟為“周恩來同志在廬山活動紀念室”。陳列珍貴的實物和照片,介紹周總理在廬山的革命實踐和主要功績。</p> <p class="ql-block">周恩來紀念室改造提升以游客開放式觀瞻為主,還原了總理夫婦在廬山會議期間工作生活原貌。書房、會客室、臥室,樸實無華地生活起居,映照著開國總理的革命初心。在這里,窗簾因陋就簡使用舊床單、花生米節(jié)約可榨油、主動合影送眾人的故事被講解員精彩講述,讓現(xiàn)場游客深受思想感悟與精神洗禮。</p> <p class="ql-block">廬山別墅群,目前開放供游客參觀的只有美廬和周恩來紀念室,其他別墅,有的做了賓館,有的成為民宿,有的關(guān)門落鎖。</p> <p class="ql-block">廬山會議舊址,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廬山牯嶺東谷長沖河畔、擲筆峰麓的火蓮院。這座建筑原名廬山大禮堂,為傳習學舍會議禮堂,<span style="font-size:18px;">系民國時期廬山三大建筑之一。舊址坐北朝南,石頭和鋼筋水泥結(jié)構(gòu),兩層,坡面鐵棱瓦,建筑平面呈“丁”字型,占地面積約830平方米。</span>舊址為國民黨中央黨部所建,耗資二十萬元。國民黨中央黨部委托“華中公司”工程師高觀四設(shè)計。1937年6月24日,“中央社”電稱:廬山大禮堂,“為宮殿式,復琉璃瓦,內(nèi)分二層,下作膳廳,上為禮堂,可容數(shù)百人,并可放映電影”。禮堂大門前的海拔是1007米。</p><p class="ql-block">舊址僅門面有中國宮殿的風格的意蘊,主體結(jié)構(gòu)、裝飾還是西方建筑精神。它又是一棟縱向?qū)ΨQ的精品。它的平面圖的前部的橫向矩形與禮堂部分的縱向矩形的結(jié)合。占地面積約830平方米。它的門首的中國民族風格醒目地表現(xiàn)在藍色的琉璃瓦的披檐及檐下它的一樓中間也有三個圓拱形的大門,兩旁均有八角形的窗子。這是一種民族風格。二樓的中部,一排長方形窗子。窗戶之間有圓柱,有石斗,樓座。禮堂前面是休息廳。</p><p class="ql-block">1959年、1961年、1970年,中共中央三次會議先后在廬山會議舊址召開。該舊址是一處具有重大革命歷史意義紀念地,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重要場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96年11月20日,廬山會議舊址及廬山別墅建筑群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昨天由于是星期一,廬山的幾個博物館閉館,本來想第二天(4.7)早上再去參觀,了解了一下,博物館的開館時間是早上九點,要無所事事地等二三個小時,再說玩伴對博物館興趣不大,我決定在牯嶺鎮(zhèn)轉(zhuǎn)一圈就下山了,為下一次來廬山留個念想。</p> <p class="ql-block">牯嶺鎮(zhèn)的早晨,安靜祥和。吃飽了飯沒事干的人玩累了還在睡覺,剛吃飽飯沒事干的人在等待雇主的到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