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p><p class="ql-block"> 丁香花開又逢春。</p><p class="ql-block"> 白得漫天飛雪,紫得云蒸霞蔚,也有粉色的,如枝頭綴玉。恰如其名,丁香花很香。遠(yuǎn)遠(yuǎn)地,風(fēng)送過來一陣清香,就知道是她。</p><p class="ql-block"> 北京看丁香花的地方也很多,月壇、北海、玉淵潭、頤和園......甚至街邊巷口,隨處可逢。但是,最有名的還是法源寺。</p><p class="ql-block"> 法源寺的丁香歷史悠久,從明代起開始種植,曾與極樂寺的海棠、崇效寺的牡丹、天寧寺的芍藥一起并稱為“京畿四大花事”。如今,后三者皆不可追,只剩下法源寺的丁香了。</p><p class="ql-block"> 于是,去法源寺看丁香,便成為人間四月一個很有儀式感的盛事。</p> <p class="ql-block">2.</p><p class="ql-block"> 因為專程去看花,這看花之旅便多了幾分爛漫的隆重感。</p><p class="ql-block"> 春風(fēng)寫意地吹著,陽光明媚地暖著。甩掉冬衣,著我春衫,踏上去往法源寺的路。</p><p class="ql-block"> 法源寺靜靜地坐落在熙熙攘攘的牛街旁邊。牛街的繁忙,是一年四季一日三餐,沒有不忙的時侯,鎮(zhèn)日的熙來攘往。而法源寺于鬧中取靜,一道紅墻便隔開了俗世的擾攘,大有“閉門即是深山”的淡定,仿佛一位歷盡滄桑的老者,安靜地述說著那些不為人知的古老傳奇。</p><p class="ql-block"> 法源寺不大,坐北朝南,六院七進(jìn),縱深兩三百米,從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憫忠臺)、毗盧殿、大悲殿,到藏經(jīng)樓等諸多古老建筑,紅墻黛瓦,古樸莊嚴(yán)。因遍植丁香與海棠,為整個寺廟增添了無限詩意與雅致。</p><p class="ql-block">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香雪,大殿與禪房隱現(xiàn)于花木之間。一進(jìn)山門,便被兩側(cè)的四五株丁香花吸引住了。朱紅的禪房前,細(xì)碎的花朵,或白、或紫、或粉,綴在碧綠的枝頭,呈現(xiàn)出水洗般的清新與鮮明。香氣彌漫,沁人心脾。聞名而來的看花人,有的伸長了脖頸,有的踮起了腳尖,有的擺出了姿態(tài),紛紛從各自心儀的角度與花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 往里走,鐘樓與鼓樓分列兩側(cè)。據(jù)說“晨鐘暮鼓”的成語以及“當(dāng)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說法,都源于此處。唐松宋柏森森然,高聳于樓宇之上。樓宇之上,是瓦藍(lán)瓦藍(lán)的天空。天空之上,是亙古不變的深邃與遼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過了天王殿,來到大雄寶殿,眼前豁然開朗起來。</p><p class="ql-block"> 大雄寶殿是寺內(nèi)的主體建筑,規(guī)模宏大,氣勢磅礴。殿前香火繚繞,莊嚴(yán)肅穆,矗立著明清時期的六座石碑,其中有一座是刻于清雍正十二年的《法源寺碑》寺史。</p><p class="ql-block"> 殿前殿后,丁香花忽然多起來。一樹樹噴薄如雪浪,一枝枝蒸騰似云錦,雖細(xì)細(xì)碎碎,卻浩浩蕩蕩,大有攻城陷鎮(zhèn)銳不可擋之勢。紫丁香大都集中在大雄寶殿與憫忠閣之間的區(qū)域,花開得最為繁盛,花香也最為濃郁。在藍(lán)天的襯托下,在紅墻的襯托下,在古老石碑與香爐的襯托下,上百樹繁花明亮地開著,古色與今香交融著?;厥卓?,剛才鐘鼓樓前的丁香花,讓人感覺不過是一個序曲。至此,乃見華章。</p><p class="ql-block"> 像華章間的一個插曲,丁香花木叢中也間雜著幾樹怒放的西府海棠,秀頎的枝條上繁花似錦,開出了“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氣勢。走到法源寺最后的藏經(jīng)樓,也有兩株海棠,據(jù)說是乾隆年間種下的,漫長的歲月都化作了千堆雪般怒放的花朵。</p><p class="ql-block"> 看花人摩肩接踵,絡(luò)繹不絕,卻少有喧嘩者,大概都被這浩大磅礴的花事驚艷了。到處是扛長槍短炮的攝影者和持手機(jī)的自拍人,仿佛眼也不夠用了,眼花繚亂地看;手也不夠用了,手忙腳亂地拍。不時有人撞著人,然后莞爾一笑,各自走開,繼續(xù)看,繼續(xù)拍。遇到大家都心儀的機(jī)位,就自覺地排起隊,慢慢地走過去拍攝。 </p><p class="ql-block"> 從觀音殿、毗盧殿、大悲殿一路走下去,丁香與海棠花木遍布,清香四處彌漫。整個寺院沐在香氣之中。站久了,感覺青絲與春衫都是香的了。</p><p class="ql-block"> 在香氣襲人的花木叢中,大殿東西兩側(cè)的禪房,有幾間仍靜靜地開著門,禪師們該打坐的打坐,該念經(jīng)的念經(jīng),該禮佛的禮佛,該吃齋的吃齋,一副波瀾不驚靜水深流的樣子。真正的修行,莫過于此吧。</p><p class="ql-block"> 以前讀黃庭堅《花氣詩帖》,有“花氣熏人欲破禪”之句,今日不禁疑心他是否夸大其詞了。</p> <p class="ql-block">3.</p><p class="ql-block"> 丁香花細(xì)小如丁,一般都是花開四瓣。</p><p class="ql-block"> 法源寺的丁香花,四瓣的自不必說,從兩瓣三瓣、五瓣六瓣、八瓣十瓣,甚至十一十二瓣,以至于多達(dá)十五瓣的都有,著實令人震撼。據(jù)說,五瓣的丁香花被譽(yù)為“許愿花”,寓意著美好的祝愿和祈盼。</p><p class="ql-block"> 丁香花不僅是幸福吉祥的生活象征,亦被佛教信徒稱為“菩提樹”?!度A嚴(yán)經(jīng)》里說:“若因風(fēng)吹入宮殿中,眾生嗅者,七日七夜歡喜充滿,身心快樂,無有諸病,不相侵害,離諸憂苦,不驚不怖,不亂不恚,慈心相向,志意清凈”。</p><p class="ql-block"> 當(dāng)花遇上禪,更彰顯了懂得的慈悲。禪宗里有“拈花微笑”的公案,釋加拈花,迦葉微笑,彼此心領(lǐng)神會,想必皆因“慈心相向,志意清凈”,無須只言片語,一切盡在微微一笑之間。</p><p class="ql-block">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我站在法源寺的花樹下,好似看見大地深處氤氳的香氣一篷篷一團(tuán)團(tuán)從丁香樹中噴薄而出,有的飄成白雪,有的化作紫云,將我緊緊包裹。在喧囂的人群中,我靜靜地聞著丁香的香,感覺內(nèi)心也充滿了香氣。</p><p class="ql-block"> 如果說,拍花照影是法源寺看花人的必然之舉。那么,細(xì)數(shù)花瓣則成了很多人另類的樂事。寺內(nèi),隨處都是細(xì)數(shù)花瓣的游人,每當(dāng)找到五瓣乃至于更多瓣的丁香花,人們往往就會很驚喜,乃至于歡呼雀躍,感覺福氣、運(yùn)氣、喜氣也隨著丁香花瓣倍增了似的。</p><p class="ql-block"> 那一樹一樹的丁香花,到底是緣于浪漫傳說的靈氣,還是歷史積聚的奇氣,擬或是古今文化的清氣呢!</p> <p class="ql-block">4.</p><p class="ql-block"> 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國史。我們到法源寺看的不止是丁香與海棠,其實更是歷史。</p><p class="ql-block"> 法源寺的歷史很悠久。唐朝貞觀十九年,太宗親征遼東未果,退至古幽州城,為告祭十萬忠魂,在出征誓師處建寺,賜名“憫忠寺”,明代曾改為“崇福寺”,清代雍正皇帝重修并更名為“法源寺”。此寺歷經(jīng)宋元明清,見證了諸多歷史變遷,至今已有1380歲,成為一座名副其實的千年古剎。</p><p class="ql-block"> 千百年來,法源寺與很多歷史人物及事件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北宋欽宗曾被金人俘虜,關(guān)押在此。南宋忠臣榭仿得抗元失敗,在此絕食自盡。明末將領(lǐng)袁崇煥蒙冤被殺,其遺體被部下冒死盜走,在寺中超度。清朝康熙、雍正、乾隆都在此留下歷史的印跡,戊戌變法“六君子”也曾在此清談甚至停靈等,歷史賦予了法源寺以獨(dú)特的忠義精神和歷史使命。臺灣作家李敖一部《北京法源寺》大作更使法源寺名聲大噪,引來無數(shù)佛教信眾的朝拜與游客的探古尋幽。歷史千折百轉(zhuǎn),忠魂跨越千年,丁香花開花落,見證了蕓蕓百姓的歲歲年年。</p><p class="ql-block"> 這座千年古剎,還是一座珍貴的文物寶庫。從唐代的蓮花柱、元代的瀆山大玉海、明代的佛像、清代的石碑以及香爐、銅獅等等文物赫然在目,每一件都充滿了歷史的氣息,展示著古代匠人高超的手工藝術(shù)。這些各具特色的寶物,如今靜靜地置于丁香與海棠的“香雪?!敝?,千百年后的我們?nèi)阅芤欢盟鼈儨嫔V戮赖哪?,何其幸哉?lt;/p><p class="ql-block"> 不同于別處,法源寺的丁香與海棠都長得極為高大繁茂,有的甚至與大殿比肩,每年四月,花期一到,整個寺廟都掩陷在花海香陣之中,可以長達(dá)一個月之久。清代軍機(jī)大臣李鴻藻贊其“勝地花開香雪?!保煊小跋阊┖!敝雷u(yù)。所以,法源寺不僅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千年古剎,又是一座久負(fù)盛名的”千年香剎”。</p><p class="ql-block"> 更不同與別處的是,如今住持僧侶仍在,法事活動依舊,信徒香客不斷,法源寺不但從不收門票,還贈香給游客,處處彰顯著一座千年古剎海納百川、慈悲為懷的大度與高格。</p> <p class="ql-block">5.</p><p class="ql-block"> 今年的丁香花陣,似乎與往年的有一些不同。</p><p class="ql-block"> 細(xì)看之下,發(fā)現(xiàn)花葉間掛了許多丁香詩卡,大大小小,長長短短,用細(xì)長的絲帶系著,隨風(fēng)飄飄蕩蕩??ㄉ?,有古人的詩,也有今人的詩,一律用娟秀的小行楷寫在精美的花箋上,引人注目。</p><p class="ql-block"> 花香和著書香,深深地感染著每一個看花人。一些愛美的女子特意著古裝,玉簪金釵,環(huán)珮叮咚,裊裊娜娜而來,挽著丁香詩卡合照留影。</p><p class="ql-block"> 早已聽說法源寺有“丁香詩會”,今年看花遇見詩,真好。</p><p class="ql-block"> 吾有好花,汝豈能無好詩!——從明代開始,法源寺的丁香花就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游覽聚集吟詠不已,“丁香詩會”應(yīng)運(yùn)而生,由明入清,愈發(fā)盛行。每逢春和景明,寺僧必備素齋,邀集京城名士前來賞花賦詩。據(jù)說,紀(jì)曉嵐、洪亮吉、顧亭林、何紹基、龔自珍、林則徐等人和名噪一時的“宣南詩社”,都曾雅集于此,留下動人的詩篇。民國時期,文人王闿運(yùn)于1914年重開“丁香詩會”,邀請在京名流百余人,群賢必至,庶續(xù)蘭亭。1919年,近現(xiàn)代大畫家齊白石也參加過由法源寺住持道階法師發(fā)起的“丁香詩會”。</p><p class="ql-block"> 齊白石進(jìn)京之初,藉藉無名,上無片瓦,不得不于1917年和1919年兩度借居法源寺。許多人只知道齊白石是畫家,卻不知道他還是一位高產(chǎn)的大詩人,一生作詩達(dá)三千多首。他的詩多源于生活,樸實無華,亦很有“天然之趣”,讀罷時??廴诵南摇T谝皇最}為《答朱心佛中秋日贈葡萄》詩中,他寫道,“木偶泥人似老翁,法源寺里感相逢。此翁合是枯僧未,又聽觀音寺里鐘”。他老人家晚年成名后,想必也會時常憶起這段客居法源寺的苦日子罷。</p><p class="ql-block"> 寓居法源寺時,齊白石老先生創(chuàng)作過一幅小畫,整個畫面只是意筆草草地勾勒了一只憨態(tài)可掬的小鳥,并在小鳥身上信手寫下“真有天然之趣”六個字。這六字,顯然凝結(jié)了他一生的藝術(shù)理念?!罢妗北砻髁怂麑λ囆g(shù)一份真愛,“天然”體現(xiàn)了藝術(shù)家與自然萬物的情感交融,“趣”則彰顯了中國人獨(dú)特的審美趣味與藝術(shù)格調(diào),集中呈現(xiàn)了他對生活、對自然、對藝術(shù)的赤子之心。正是在這里,他結(jié)識了陳師曾等一批民國名宿耆老,開始“衰年變法”,開創(chuàng)了“紅花墨葉”的大寫意花鳥畫風(fēng)格,成為大師級的中國傳統(tǒng)書畫家。</p> <p class="ql-block"> 法源寺內(nèi),至今還保留著齊白石老先生當(dāng)年客居的禪房,門口特作“齊白石寓居處”的標(biāo)記。我既愛其畫,又愛其詩,更崇拜其人,因此每次去,都會默默地來到那間禪房門外,靜靜地站一會兒,抬頭望一望狹窄的徑巷上空縱橫交叉的古老枝椏以及浩瀚無邊的藍(lán)天——是否我也可以,引詩情、書畫意、上碧霄?</p><p class="ql-block"> 當(dāng)花遇見詩,法源寺披上浪漫主義色彩,也豐富拓展了文學(xué)藝術(shù)的傳承。</p><p class="ql-block"> 2002年4月,在北京作家李金龍先生的號召與籌措下,新世紀(jì)首屆“丁香詩會”成功舉辦。2008年,又舉行了“走進(jìn)北京奧運(yùn)的丁香詩會高層論壇”。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拾,法源寺的“丁香詩會”不僅成為詩人作家及廣大文學(xué)愛好者的盛會,更也成為北京知名的文化品牌走進(jìn)大眾視野和百姓生活。</p> <p class="ql-block"> 墻內(nèi)開花墻外香。法源寺的丁香不僅名動京城,也香飄海外。</p><p class="ql-block"> 1924年4月26日,印度諾貝爾文學(xué)獎獲得者、偉大的詩人泰戈爾受邀來華,交流佛教和詩詞文化。在青年詩人徐志摩和才女林徽因的陪同下,他來到法源寺賞丁香、瞻古剎,并且有感而發(fā),在丁香樹下作詩一首,表達(dá)他對生命、愛情和宇宙的深刻思考和感悟,其中有幾句寫道——</p><p class="ql-block"> 我到處流浪,</p><p class="ql-block"> 把你的心兒尋覓。</p><p class="ql-block"> 那么多的花朵,</p><p class="ql-block"> 那樣的光芒、芳香和歌曲,</p><p class="ql-block"> 可是愛又在哪里?</p><p class="ql-block"> 在華期間,泰戈爾敏感地捕捉到林徽因、徐志摩與梁思成三人之間的微妙關(guān)系,還寫了一首短詩送給徐志摩:</p><p class="ql-block"> 天空的蔚藍(lán),</p><p class="ql-block"> 愛上了大地的碧綠,</p><p class="ql-block"> 他們之間的微風(fēng)嘆了聲,</p><p class="ql-block"> 唉!</p><p class="ql-block"> 詩雖短,卻道破了徐、林、梁之間的情感糾葛和必然結(jié)果,也彰顯了詩人的智慧與幽默。</p><p class="ql-block"> 從時間上看,泰戈爾這位外國友人可能沒能參加法源寺的“丁香詩會”,但他的法源寺之行不僅激發(fā)了詩情,留下了詩篇,更成為中國文學(xué)史以及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話,被人們銘記至今。</p><p class="ql-block"> 以花為約,以詩會友,法源寺的“丁香詩會”至今已愈百年。</p><p class="ql-block"> 聞訊今年的“丁香詩會”定于4月11日,我本來準(zhǔn)備前去附庸一下風(fēng)雅??墒?,忽然出差南寧,未能如愿前往,可惜了。</p><p class="ql-block"> 所幸未曾錯過花開。早在四月五日,我已偕愛人及好友同去法源寺,欣賞了丁香與海棠盛大的花事。但是,從南寧回京的航班上,又憶起那日盛景,遂賦詩一首,錄入此文以為記:</p><p class="ql-block"> 千年古剎法源寺,</p><p class="ql-block"> 丁香花開千千結(jié)。</p><p class="ql-block"> 你我本是凡間客,</p><p class="ql-block"> 此行忽成畫中仙。</p><p class="ql-block"> 至于“丁香詩會”,且待來年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