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視頻: 本人編輯制作的短片《回家》,獻給鄭校長、文老師和白水河的所有父老鄉(xiāng)親。)</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圖一: 藍天白云和青山掩映下的白水河靜靜地流淌,這里就是我們共同的故鄉(xiāng)。一別多少年,夢里往來一千遍?!?lt;/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回家的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文/鄭思雄</b></p><p class="ql-block"><b> 幾度春秋歲月稠,往事未眠心悠悠。</b></p><p class="ql-block"><b> 折騰了數年的新冠疫情解除后,女兒鄭路、女婿張豪便好不容易地攜兒帶女舉家回國探親。這趟回來,女兒有一個強烈的心愿,她要同夫君一道領著兩個孩子去看看自己的出生地,瞻拜曾經哺育過她們兄妹且童年成長的那片沃土。</b></p><p class="ql-block"><b> 少小離家老大回。當年一家人因隨我的工作調動離開甕安煤礦(甕安勞改支隊)所在地白水河時,鄭路才是一個11歲的小女孩。可如今,她已是一位年近半百的母親了。她的女兒叮叮已大學畢業(yè),今秋就要去讀研究生,兒子牛牛馬上也要升讀高中。于是,利用這次回國的機會,帶領全家進行一次返鄉(xiāng)之旅,去看看她小時候曾經生活學習過的故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圖二: 左起: 鄭校長、文老師、鄭路、牛牛、叮叮、張豪)</b></p> <p class="ql-block"><b> 伏夏的貴州,頭頂嬌陽仍有涼爽的風。8月5日下午1時30分左右,他們搭上我和老伴文瓊華,一家六口從貴陽踏上了回家之路。是的,那里曾經有我們生活過的家。</b></p><p class="ql-block"><b> 女婿包了一輛6座商務車,汽車行駛在高速公路上。它穿山越嶺,跨過高聳入云的清水河大橋,僅一個半小時就抵達了甕安縣城。我們一行人下榻在離渡江廣場不遠的新城區(qū)萬和酒店。</b></p><p class="ql-block"><b> 稍事休息后,我們就打的前往20公里外的草塘。原想先睹為快的參觀一下這座遠近聞名的千年古邑及革命勝跡猴場會議紀念館,不巧卻逢星期一閉館休息。孩子們只得徘徊墻外,聽我這個“義務講解員”簡要的講了個大概。紀念館街對面古老的大舞臺及其周邊的塔樓和徽式古建筑吸引了我們的眼球,我們便饒有興趣地進去觀看并攝影留念。</b></p><p class="ql-block"><b> 草塘之行雖有遺憾卻仍聊有收獲,更有地方風味“草塘蒸籠”滿足了我們的味覺享受。</b></p><p class="ql-block"><b> 從草塘返回甕安城里,白日漸暗已是黃昏。女婿帶著孩子去逛甕安新城的街景夜市。我和老文、小路則打的去老街的白水河社區(qū),拜望當年曾一起奮斗過、生活過的子校老師和其他鄉(xiāng)親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圖三: 左起: 鄭校長、王教導員、黃老師、文老師)</b></p> <p class="ql-block"><b> 老大姐王學清教導員早早地就到樓下等候著我們,其他的一些鄉(xiāng)親還有學生們熱情地向我們打招呼。六年未見的學清大姐笑意盈盈,精神矍鑠,她親切的把我們擁入堂屋寒喧,并陪同我們到其他老師家里登門拜訪。在甕安煤礦子弟學校工作的時候,王大姐一直是學生們心目中那位和靄可親的“王阿姨”,而不稱呼她職務“王教導員”。她是學校里的“一把手”,但她卻全心全意地支持我這個校長的工作,支持老師們的教學。</b></p><p class="ql-block"><b> 年屆九旬的黃國鑄老師,在學業(yè)上是文理皆優(yōu)的全才,是當年子校的頂梁柱之一。他在教學上為人師表,德藝雙馨,是我敬重的“黃兄”。這次相見他雖已年邁,仍思維敏捷,儒雅之氣溢于陋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圖四: 左起: 鄭校長、文老師、顧校長)</b></p> <p class="ql-block"><b> 顧肇洪老師的家與黃國鑄老師同在一個單元,他也是學校的領導之一。當年我們曾攜手共事,久違之后的見面,他的爽朗大度不減當年。</b></p><p class="ql-block"><b> 張宏英是這次在小區(qū)見到的唯一的一位小學老師,雖已老態(tài)龍鐘,可一見面,她當年帶領學生在教室里的朗朗書聲猶在耳邊回響。如今,她在孩子的陪伴下安度晚年。</b></p><p class="ql-block"><b> 與我同庚的肖開茂老師也住在小區(qū)里。肖老師自學成才,文學根底深厚,教學認真負責且循徐善誘,得到學生們的好評。退休后,他仍與詩詞歌賦為伴,是甕安縣里很有聲望的作家。他的作品,猶如一支支聲情并茂的交響曲,奏出了時代的音韻,他可以說是活出了夕陽的精彩。遺憾的是,他已陪同夫人外出看病,這次與他失之交臂。</b></p><p class="ql-block"><b> 從與老師們的擺談中獲知,就在這幾年疫情期間,原來的一些老領導、老同事,皆因暮年病患或新冠染疾,不幸已先后作古。幾聲哀惋,悲從心來。他們的音容笑貌卻一直浮現在我的腦海中,久久揮之不去。我的記憶中滿是過去與他們在白水河大山里共同經歷的過往歲月,讓我們記住這些已逝的每一位親人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圖五: 左起: 鄭校長、曾老師夫人、文老師、鄭路)</b></p> <p class="ql-block"><b> 走訪了幾位老師和已故曾垂煥老師遺孀董益書大姐后,夜色己深。因明晨我們要趕往白水河(魚井)礦部,大院內還有更多的鄉(xiāng)親和我們的學生已來不及一一看望,不得不懷著歉意的心情回到酒店,這種情誼只待來日彌補了。</b></p><p class="ql-block"><b> 8月6日,早餐后約八時半,我們一行六人打的去白水河原甕安煤礦(甕安監(jiān)獄)所在地永和魚井。我同兩個孩子乘一個車,出了高家坳,汽車便沿著左側的山路爬行。短短的12公里距離,汽車要翻過兩個大坡。其中第一個坡長,第二個坡險。當爬至第一個大坡的山頂時,甕安縣城已被遠遠地拋在大山腳下了。一上一下,接著又是第二個大坡。車行至急轉彎處,就是早年我們步行去縣城必經的撐腰巖。到了山頂同樣是幾個下山的急彎,汽車滑過左側的陡山槽后,再經過一個大弧度的轉彎,山下一個巨大的建筑群便出現在我們眼前。白水河到了!甕安煤礦到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圖六: 前排左起: 周明凡、叮叮、鄭路、鄭校長、文老師、陳秋靜、胡梅 后排左起: 張豪、牛牛)</b></p> <p class="ql-block"><b> 聽說我們要來,早有幾位還在上班的學生周明凡、肖華、陳秋靜、胡梅在礦部大樓門前迎候著了。握手、擁抱、親切、熱烈,我們終于回到了自己的“老家”。三十八年了,鄭路這個游子終于回到了她出生于斯,幼年成長于斯的這片熱土。她領著自己的先生及兩個孩子來造訪這曾經嘻戲游玩,生活學習過的故園。正是從這里,她邁出了人生的第一步。</b></p><p class="ql-block"><b> 景物依稀可辨,只是除了尚存的辦公大樓及職工食堂,曾經的許多建筑已經滿目瘡痍。唯有那棵柿花古樹,仍然枝繁葉茂,它仿佛在述說著甕安煤礦的歷史,它已然成為白水河煤礦永恒的標志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圖七: 甕安監(jiān)獄辦公大樓)</b></p> <p class="ql-block"><b> 學生們陪同我們一處處地尋找原來的生活場所:老辦公樓、我們曾經居住的房屋、郵局、商店、醫(yī)務室等等,尤其是座落在礦部一側的子弟學校。曾經記憶中的建筑有的已夷為平地,有的只剩下殘垣斷壁??婶~白大橋猶存,那條小小的白水河仍在汨汨聲中日夜奔流。</b></p><p class="ql-block"><b> 我們一行人這里摸摸,那里看看,徘徊于故地,久久不愿離去。一時間,往昔歲月的酸甜苦辣涌上心頭。個中的感慨,五味雜陳;濃濃的鄉(xiāng)情,溢于言表。對故園的戀眷,對故園的情懷,讓我頓首掩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圖八: 一家人在曾經的居室門前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從懷舊現場回來,在學生的引導下,我們來到辦公大樓拜望了甕安監(jiān)獄現任的政委,他熱誠地歡迎我們回訪。交談中,我向他述及了甕煤久遠的過去和其中的沿革變遷,戲稱自己是目前甕安煤礦所剩無幾的“活檔案”。這位高大干練的少壯領導中肯地提出要續(xù)寫甕安監(jiān)獄的歷史,并抽調專人續(xù)編史志,因為明年監(jiān)獄將整體搬遷且將易名。任政委的這個想法引起我的強烈共鳴,當即舉雙手贊成。同時也感到他自來這里任職,就已經融入到白水河這個群體當中了。</b></p><p class="ql-block"><b> 臨別時,他和學生們把我們一行人送到大門口,一一親切握別。我們坐上汽車戀戀不舍地離開了白水河。</b></p><p class="ql-block"><b> 甕安煤礦像是一位無言的碩大母體,她在六十六年的漫長歲月里,哺育了三代白水河人。他又好似一位嚴父,磨練和造就了我們。我們白水河人也用自己的業(yè)績在大山深處打造出一片天地,從而無愧于黨和國家,無愧于人民。</b></p><p class="ql-block"><b> 感恩偉大的父母,感恩為我們在前面開路的前輩。別了,我的故園,悠悠白水河將永在我的心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圖九: 鄭校長與學生們在一起共進午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圖十: 鄭路與孩提時的玩伴合影 左起: 肖華、張豪、鄭路、曾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圖十一: 百年柿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圖十二: 子弟學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附: 收錄鄭校長近期拍攝的一組花鳥和風光攝影作品,以饗大家:</b></p> <p class="ql-block"><b> 【編后語】前不久,遠在家鄉(xiāng)貴州的兄弟通過微信,向我分享了一篇我中學時代的恩師、原甕煤子校校長、已近鮐背之年的鄭思雄先生寫的一篇散文《回家的路》,該篇散文于2024年8月14日發(fā)表在“夢之坊”公眾號上。讀著鄭校長這篇飽含濃濃鄉(xiāng)愁和對白水河真摯情感的美文,我瞬間破防并禁不住思緒萬千,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甕煤子校上學和工作的情景和許多經歷過的往事浮現于眼前,鄭校長、王教導員、朱校長、黃老師、顧校長、文老師等諸多恩師和領導幾十年前對我的諄諄教誨猶在耳畔。文中看到好幾位我的老師和領導的近照,激動的心情無以言表。而鄭路少年時可愛的樣子,至今依舊定格在我的腦海中,想不到她的孩子都這么大了。文中還看到幾位我認識以及我當年在子校任教時教過的學生,如今他們已成長為光榮的人民警察,真為他們感到驕傲。</b></p><p class="ql-block"><b> 幾十年來,一代代來自天南地北的白水河人以“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的精神,牢記使命、扎根山區(qū)、艱苦創(chuàng)業(yè)、默默奉獻,為共和國的勞改事業(yè)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其功績也必將載入史冊并被后人所銘記。光陰荏苒,世事變遷,甕煤已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如今的白水河早已人是物非,而永遠不變的,則是我們心中對白水河的那份眷念和不舍。</b></p><p class="ql-block"><b> 鄭校長的這篇《回家的路》,讓我更加深切體會到了什么是鄉(xiāng)愁?鄉(xiāng)愁,就是身在故土對詩和遠方的向往,是遠在他鄉(xiāng)對回歸故鄉(xiāng)的渴望和對故土、對親人的無限思念。鄉(xiāng)愁,就是白水河礦部那兩棵仍在風中搖曳的百年柿子樹。鄉(xiāng)愁,就是魚白大橋下那靜靜流淌的涓涓流水。謝謝鄭校長,您的美文擊倒了我。為了表達對鄭校長的敬意,現將其美文《回家的路》編制成美篇,并將鄭校長近期拍攝的一組花鳥和風光攝影作品收入其中,一并送給鄭校長和文老師,同時,與大家共同分享。</b></p><p class="ql-block"><b> 衷心祝愿鄭校長和各位領導、老師、白水河的所有父老鄉(xiāng)親: 諸事順遂、身體康健、笑口常開、幸福久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背景音樂為奧斯卡百年金曲《Yesterday 0nce More》</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留住鄉(xiāng)情、記住鄉(xiāng)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愿時光不老,我們都好!</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