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04.14.早晨4點多起來,5點吃雞蛋饅頭,5點半出發(fā),半個多小時后進入蠶姑坨景區(qū)上山道路,沿上山道路直上至蠶姑坨佛教圣地,不遠處是南天門,門洞高5O米,寬30米。蠶姑坨位于河北易縣西山北鄉(xiāng)沙嶺村,屬于狼牙山五坨三十六峰之一,網(wǎng)傳其風(fēng)光最美,被認為是五坨之最。</p><p class="ql-block">蠶姑坨的標(biāo)志是天門洞,當(dāng)?shù)匾卜Q之為南天門。</p><p class="ql-block">傳說蠶姑圣母修煉成仙后一掌破峰成“門”,便有了如今的南天門。</p><p class="ql-block">天門洞的形狀奇特,呈巴掌狀,孔洞類似一個手掌,也有人說看著像腳丫。</p><p class="ql-block">身臨其境能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十分震撼。</p><p class="ql-block">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景區(qū)的相關(guān)情況可能會隨時間變化,比如可能會因天氣、維護或其他原因出現(xiàn)部分區(qū)域封閉等情況,若要前往游玩,建議提前了解景區(qū)的開放狀態(tài)和相關(guān)規(guī)定,確保行程順利。</p> <p class="ql-block">蠶姑坨位于易縣西山北鄉(xiāng)沙嶺村西的蠶姑坨,在這里狼牙山東麓一改其“險”,盡展其“秀”。群山疊翠,云霧繚繞,潺潺清泉,啾啾鳥鳴,無不令人心曠神怡,樂而忘返。山徑曲折回旋,可沿路攀緩,亦可獨辟蹊徑,所行處綠波潮涌,或蝴蝶引路,或松鼠伴行,山之巧然盡孕其中。忽行至豁然開朗處,近山如刀削斧鑿,令人有感于鬼斧神工;遠山與藍天相接,令人慨嘆于煙波浩渺。點將臺、鴛鴦樹、雙龍洞、碑樓院、南天門、蠟燭峰……諸景點一一映入眼簾,待你探幽覽勝。</p><p class="ql-block">山美如此,神奇的傳說又使這旖旎的風(fēng)光平添幾分神秘與浪漫。</p><p class="ql-block">傳說,漢朝,一尼姑在現(xiàn)今的蠶姑坨邊一山洞里修煉,在山間遍植桑樹,教世人以養(yǎng)蠶繅絲為生,人尊稱其“蠶姑”。歷經(jīng)數(shù)年,終成正果,升天而去。后人便在山頂修建廟宇,為之塑身,以作紀(jì)念,尊稱為“蠶姑圣母”,蠶姑坨之名也就由此而來。</p><p class="ql-block">據(jù)最新考證,蠶姑乃“三皇五帝”之黃帝(炎黃子孫始祖)的元妃(正妻)。相傳,黃帝成就霸業(yè)的地方是易縣后山(黃山后土)。有一次,黃帝帶領(lǐng)軍地從蠶姑坨處路過,發(fā)現(xiàn)這里的人們都穿著蠶絲做成的衣服,而黃帝他們只是穿獸皮、樹葉遮體,細問之下,村民告知蠶姑“教人養(yǎng)蠶繅絲”之事,于是黃帝娶蠶姑為妻,并將養(yǎng)蠶繅絲推廣開來。</p><p class="ql-block">蠶姑廟下有一山峰,上有一天然石洞,狀如手掌,名曰南天門。傳說蠶姑圣母修練成仙后,一掌破峰成“門”,由此乘車飛去,而那“門扇”則被推到黃河里去了,如今手指印尚還清晰可辯,“門”的下邊還有車轱轆印。春、秋兩季,鳥雀們總要相約到此駐足鳴唱,仿佛是在向蠶姑圣母致敬。在山腰還有一塊奇石,上面有一個竹籃形狀的凹形槽,傳說是蠶姑圣母當(dāng)年摞籃子時留下的痕跡。</p><p class="ql-block">據(jù)《易縣志》記載,到后晉時期,當(dāng)?shù)剜l(xiāng)民常受契丹兵丁的搶掠,就逃往山上避難,大家自行守山,漸漸形成了一座山寨,當(dāng)時庵院中有一名老尼姑名孫賢意(一說為孫深意),原是將門之女,既深通佛法,又精通武藝,鄉(xiāng)民大多投靠她的門下,老尼姑去世后,山上眾俗家弟子和尼姑們推孫賢意的弟子孫方簡為主事,于后晉開運三年(公元946年)扯起聚義大旗,抗擊契丹侵略。蠶姑坨因此天下聞名。山上仍存有一道道石墻,是當(dāng)時的防御工事遺跡,這里的不少地名,如:點將臺、草場峪、王子溝、伙臉溝、盔甲洞等還是根據(jù)當(dāng)時的情形起的名字呢。到了明代,這里設(shè)“寨”稱為“姑姑窩寨”,和“狼山寨”、“孔山寨”、“燕窩寨”等構(gòu)成了易州西南對外防御體系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隨著時間的推移,同時受戰(zhàn)火等因素影響,蠶姑坨上的建筑物經(jīng)歷了多次擴建、重修,現(xiàn)存最早的建筑始建于元末明初,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珍貴的文物。據(jù)史書記載,蠶姑坨曾有大小廟宇70余間,在抗日戰(zhàn)爭中大多毀于日本侵略者的戰(zhàn)火之中,90年代,一些民間人士對其中的一部分建筑物進行了恢復(fù)。</p><p class="ql-block">蠶姑坨,以其秀美的自然風(fēng)光和豐富的歷史人文景觀,吸引著來自北京、天津、保定等大中城市的大批觀光客,給“狼山競秀”又增新秀。</p> <p class="ql-block">乾隆年間生產(chǎn)的磚雕石雕</p> <p class="ql-block">中餐回忠誠農(nóng)家樂就餐,菜肴豐盛,下午兩時許返回淶源原住點吃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