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回憶錄 (五)初小 (1)

范學謙

<p class="ql-block">  1954年,我六歲,秋后開學,我上了小學一年級。當時規(guī)定,八歲才能上學,我當時六歲還不到,是不能上學的。祖父到學校說了一下,幾個老師同祖父都很熟,祖父原來也是當老師教學的,只是解放后不愿再教了,理由是家里地沒人種。這次他去說了后,幾個老師也沒苛求,問了我?guī)讉€問題,就讓我入學了。問的問題也很簡單,一、認識東西南北方向,二、會數(shù)十個數(shù),三、會認幾個簡單的字。當然,這些兒都難不住我。</p><p class="ql-block"> 學校離我們家很近,中間就隔一條路,我們家在路北,學校在路南。學校很小,原來是我二祖父家的房子,二祖父劃為了地主,房子被沒收.了,辦成了學校。一個小院,三間堂屋,三間西屋,三間東屋,都是土墻草房。這三所房子作教室,只是每所房子都在后邊開了三個窗戶,屋里也顯得亮了。西屋南頭還有兩間草房,中間夾開,里間住三個老師,外間做三個老師的廚房。東屋南頭還有一間草房,是老師的辦公室。院子前邊還有一片空地,是.學生集合開會的地方,最南端有一個小臺子,學生集會時,老師可以在上邊講話。臺子后端栽了一個旗竿,每天上午上課前,全校學生在臺前空地上集合,由兩名學生在臺上旗竿下負責升國旗,全體學生齊唱國旗;每天下午放學時,全校學生也在這里集合,由兩名學生負責降國旗,全體學生仍排隊直立臺前唱國歌,天天如此。.</p><p class="ql-block"> 說學校小,因為只有三個教室,就只能有三個年級三個班,每個老師教一個年級,學校也就三個老師,三個老師都不是我們莊的,都在這里住校,吃住在學校里,做廚房的那間屋子里有一個小煤火爐,他們自己吃自己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學校因為只能有三個年級,每年總要有一個年級是空的。例如,今年有一、二、三年級,就沒有四年段;明年有二、三、四年級,一年級就不能招生。后年四年級畢業(yè)后,學校才能招一年級,這年就只有一、三、四年級,就沒有了二年級。學校雖然小,但周圍好幾個村莊的孩子都在這里上學。南邊柳園張村,西邊李佰實村,西北鄭莊村,北邊黃莊村,東北郭莊村,洪山廟村,東邊趙莊村,加上我們村共八個村莊。</p><p class="ql-block"> 我入學時,學校三個老師,一個姓韓,一個姓羅,一個姓鄭。教我們的是韓老師。這個老師個子不太高,白白凈凈的,看著很文氣,就是管不住學生。這個班的學生年齡普遍比較大,高子比較高,也比較調(diào)皮,班風學風都不好。老師上課在前邊講,下邊嗡嗡嗡說話聲不斷。老師一轉(zhuǎn)身往黑板上寫字,下邊干什么動作的都有。更有甚者,最后邊有個年齡比較大的孩子,自稱是皇帝,時不時的“宣XX上殿”,被宣的孩子聽到后,就得趕快過去,不然下課就挨揍。我年齡小,個子低,總是坐在前邊第一排,對后邊的情況不太理會,也從沒宣我“上過殿”??赡芸次夷挲g小,個子低,不值得宣吧!</p><p class="ql-block"> 那時學校的條件很差,黑板就是一塊兒不大的木板,用黑油漆抹一下,上邊兩頭鉆兩個眼,用兩個小繩套子,掛在墻上的兩個橛子上。桌子就是兩頭用土坯壘兩個墩子,上邊放一塊兒長木板,這一塊兒長木板桌子可以坐好幾個人。坐的都是自己從家里搬來的小板凳。</p> <p class="ql-block">  那時的課本也很簡單,就兩本書,一本語文,一本數(shù)學。當時還不叫數(shù)學,而叫“算術(shù)”。上學放學也不用書包,一塊兒四方布把兩本書一包就成。語文所學的漢語拼音也不是現(xiàn)在的那樣,而是老拼音字母,就是現(xiàn)在的漢語拼音方案中每個字母下邊注寫的那個。后來新的拼音方案公布后,才又重新學習新的漢語拼音。</p> <p class="ql-block">  那時上一年級沒有鉛筆,更沒鋼筆,用的還是毛筆。每人兩桿毛筆,一桿小毛筆,寫小字用;一桿大毛筆,寫大字用。這是語文的兩個作業(yè),必須要交的,都是在學校完成,沒有什么家庭作業(yè)。算術(shù)作業(yè).也不多,就是算術(shù)課本上的練習,也是在學校就能完成的。為了省事,上學就不帶硯臺和墨錠,在家磨好后,把墨汁倒進一個墨盒里,墨盒里裝有絲棉,上學時只帶墨盒就行了。那時寫大字不叫寫大字,而叫“寫大仿“。一般是不買描紅本的,比較貴。大都是買兩大張紙,那時叫“張連紙”,灰黃色的,像現(xiàn)在的宣紙一樣,疊起來一割,釘一個大字本。相連的兩張不割開,邊相連著,中間有個套,里邊可以放“仿題”。仿題是用一張厚一點兒的紙,讓老師在這張紙上兩面都寫上字。一般每面都寫十二個或十六個字,就叫仿題,套在大字本的兩張夾層中。這種大字本的紙是透明的,隔著紙能看見里面的字,寫字時就用毛筆描寫,和描紅本是一樣的。這一張兩面都寫完了,就把仿題掏出來,再放到下一個夾層中。寫了一段后,再換一張仿題,比買描紅本省錢。</p> <p class="ql-block">  那時課本上還都是繁體字,比較難寫。后來簡化字公布后,才又學的簡化字。我上小學,正是個非常時期,漢語拼音學了兩次,漢字也學了兩次。當時的第一冊語文課文也很簡單,前幾課的課文我還一直記得。每課都是課文加圖畫,圖畫都是根據(jù)課文繪制的。第一課 : 開學,開學了。第二課 : 上學,我們天天上學。第三課 : 同學,學校里同學很多。第四課 : 老師,老師教我們,我們要聽老師的話。第五課 : 放學,放學了,我們排著隊回家?!?lt;/p> <p class="ql-block">  在學校里,老師也給學生講故事,但我總覺得老師講的故事沒有祖父講的好。在學校也唱歌,但好像老師就沒教過唱歌,都是低年級的學生跟著高年級的學生唱。唱的什么,很多都不知道什么意思,也不知道是什么字詞,只管跟著唱。老師不但沒教過,連歌詞的意思也沒講過。例如《二郎山》中,“枯枝荒草遍山野,巨石滿山岡”,我當時就想著是“谷子黃草遍山月,鋸齒滿水缸”。再如《東方紅》的助音詞“呼兒咳喲’,就從來沒唱過,也不知道會是這樣唱。當然,唱得也不會標準,只是大孩子怎么唱,小孩子就跟著怎么唱??赡苣菚r的幾個老師都不會唱歌,也不知道大孩子是跟著誰學的。</p> <p class="ql-block">  學校還有一個校董,是我們村的人,隔一段時間到學校去一趟,學生只知他是校董,不知他到底是干什么的。后來才知道,“校董”是舊社會的產(chǎn)物,是解放前私立學校出資辦學的人,有權(quán)規(guī)定辦學的目的,形式及方向,但一般不干預學校的教學工作,而要負責解決學校辦學中的問題和困難。解放后一直到現(xiàn)在,農(nóng)村學校一般采取的都是民辦公助的形式。國家派遣老師,老師的工資由國家發(fā),國家也會偶爾撥發(fā)一點兒教育經(jīng)費,其余大部分資金及學校建筑設施都由辦學單位出。特別是解放初期,國家比較窮,只負責學校老師的工資外,其余都是辦學單位的。所以那時村里指派一個校董還是必要的,他是學校和辦學單位勾通、聯(lián)系的橋梁。但同舊社會的校董性質(zhì)完全不同,在辦學方面,他自己不會出一點資金,他也無權(quán)干涉學校工作,可他還是要懂一些兒教育。而我們的校董好像對教育并不懂,初小四個年級,我們的學校只有三個教室,只能容納三個年級三個班,這不符合教學規(guī)律。雖然那時窮,但全村合力出資,再建三間土墻草房做教室,并不是很難的事,可當時寧可每年空一個年級,就是不肯再蓋三間草房作教室,學校教學設施那么差,難道做些兒小課桌就那么難嗎?是校董沒向當時的村干部反映過或村干部不支持呢?</p> <p class="ql-block">  那時是沒有家庭作業(yè)的,上學放學也沒有家長接送,雖然其他村莊離我們莊都有二、三里路,他們都是一個村莊的孩子搭伴而行?;丶液?,家長也從沒問過在學校學的什么,有沒有不會的或不懂的。到家都是把書一放就跑出去玩。有的甚至就不回家,先把書放在一邊,玩過后再拿著書回家。</p> <p class="ql-block">  當時,我的朋友并不多,可能我家是富農(nóng)成份的緣故吧。那時在大人及社會的影響下,出身好的孩子對出身不好的孩子都很歧視,有的就不叫名字,而叫“地主羔子”、“富農(nóng)羔子”。因為我家是富農(nóng),在村里我也是經(jīng)常被欺負的。他們給我起外號,編著圈罵我,倒是沒有打過我。因為我知道自己是個弱者,也打不過他們,就不跟他們對抗,只是自己有點兒生氣罷了。經(jīng)常和我一塊兒玩的孩子也不多,一個是我大祖父的一個孫子,叫“銘〞,比我大一個月,俺倆經(jīng)常在一塊兒玩,也經(jīng)常打架,打過了還在一塊兒玩。我二祖父的一個孫子,叫“民〞,比我大兩歲,也經(jīng)常在一塊兒玩,還經(jīng)常一塊兒到野地挖野草。俺倆沒打過架,可他時不時會說點兒對我不友好的話。其實,他也是個苦孩子,父母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都去世了,他是跟著他大伯生活的,家庭成份也不好,很受人歧視。不少人都喊他“地主羔子”,也怪可憐的。他有這種被欺負的感覺,就不應再欺負我,可他覺得我比他還弱,還好欺負。我家后邊的鄰居孩子叫“麥茓〞,比我大一歲,他對我是非常友好的,我比他長一輩,他總是喊我“叔”,從沒有對我說過一句不好的話,如果他看到我被欺負,總是幫我說話,但我們兩個不是經(jīng)常在一塊兒玩。</p><p class="ql-block"> 還有兩個和我們一塊兒玩一塊兒挖野菜的女孩子,一個是我大祖父的孫女,叫“瑃〞;另一個是我家西邊鄰居“磨大爺”的女兒,叫“云”。兩個人都是比我大一歲,都是我的姐姐,而兩個人都是可憐之人?,t姐很小時母親就去世了,我對她的母親一點兒印象也沒有,可見她的母親去世時我還不記事,她比我大一歲,估計對她的母親印象也不深。她的父親又給她娶了個后媽,后媽又生了幾個兒女,也沒精力疼愛她,她是一個從小就失去母愛的人。她對我很好,對我很照顧。她認識的野菜特別多,總是教我哪種野菜叫什么名字,什么野菜可以吃,什么野菜不能吃。她還會唱很多兒歌,挖野菜時她總是給我唱兒歌,唱了一個又一個??上膬焊璐蠖喽际桥⒌膬焊?,并且多帶有一些兒傷感。記得有一首叫《小紅鞋》的兒歌 ,是這么唱的 : “小紅鞋,底子窄,俺娘離俺走八百。俺娘嫌俺來得勤,爹拿鑰匙鎖住門。叫娘開,娘不開,叫爹開,爹不開。不吸恁里煙,不喝恁里酒,趕著馬車俺就走。走到山上是石頭,走到河里是泥鰍,娘的兄弟我的舅。”當時還不理解這首兒歌是什么意思,后來才體會出其中的意思 : 兒歌中的這個女孩的母親離家別子改嫁了,并且嫁得比較遠(俺娘離俺走八百)。閨女拋不開母女之情,不怕路遠常去看望她的母親(俺娘嫌俺來得勤)。常言說“有后娘就有后爹,有后爹就有娘”,后爹和母親對她常來看望很不待見,還很過分地連家都不讓進(爹拿鑰匙鎖住門)。無可奈何,只好含淚離開,一步一嘆。想不到親生母親卻成了路人,真是叫天天不應,哭地地不靈!可見瑃姐唱這首歌內(nèi)心的傷感有多深!那個云姐也并不是磨大爺?shù)挠H生女兒,是磨大娘的娘家侄女。磨大娘也曾生過幾個兒女,可惜一個也沒有活下來,跟前還是無兒無女。就把她的一個娘家侄女抱養(yǎng)過來,作為養(yǎng)女。云姐很小的時候就被迫離開親生父母,來到這里,雖是姑姑、姑父,但畢竟不是父母,心中的傷感疼痛只有她自己知道。她對我也是非常好,像一個大姐姐一樣,處處關(guān)心我、照顧我。經(jīng)常在一塊兒玩,一塊去挖野菜。</p><p class="ql-block"> 就這樣,該上學時去上學。在學校里,是沒有人欺負我的,因我學習較好,老師對我也很好。放學后及周末,就去地里挖野菜,避開其他不友好的孩子,省去了很多煩心的事,生活也就相對為安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