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從菲斯老城出來,用了午餐,下午的車程是四個半小時,其中,行程中有個“沃魯比利斯考古遺跡”的參觀項目,阿里介紹說這個古城建于公元前3世紀,曾是北非古國毛里塔尼亞和伊德里斯王朝的首都,因此有豐富的出土文物和歷史遺跡。透過大巴的玻璃窗,遠遠地就能望見矗立在那里的一些破損的石柱、拱門等等。</p><p class="ql-block"> 阿里給我們?nèi)昼姷臅r間,天還是在下雨,下車后,雨點伴著大風陣陣逼來,在泥濘的小路上走了兩三百米,雨傘被吹翻了,傘架閃了架,無奈,只得折返。</p><p class="ql-block">(借用幾張團友頂著風雨拍的照片,留個紀念)</p> <p class="ql-block"> 傍晚時分,經(jīng)過了四個多小時的車程,舍夫沙萬到了。</p><p class="ql-block"> 舍夫沙萬是摩洛哥西北部的城鎮(zhèn),建立于十五世紀中后期,海拔564米,臨近地中海,人口五萬不到。</p><p class="ql-block"> 踏入舍夫沙萬,就是踏入了被上帝打翻了藍色顏料桶的世界,它與希臘的圣托里尼、印度的焦特布爾齊名,是聞名世界的三大藍城。藍色,摩洛哥傳統(tǒng)文化中,給予了它和諧深邃的寓意——它是海洋和大地的連接和延續(xù),是安寧和舒適的象征。而16世紀在此避難的猶太教人則認為藍色是神圣和榮耀的象征。坊間傳有藍色能驅(qū)蚊降溫、象征神靈庇護等多種涂墻起源的說法。</p><p class="ql-block"> 當晚,入住這里的民宿。條件有點簡陋,10平米的房間里兩張很窄的小床,那個“客廳”大約有4個平米,兩個小椅子,微型的茶幾上只能放下兩個茶杯和一個燒水壺,卻沒有插座,急中生智,把小冰箱的電源拔掉,權當它是一張小桌子,燒水充電。</p><p class="ql-block"> 不過民宿的特色還是比較明顯的,藍色的大門和墻裙,撞色的階梯,以及阿拉伯風格的室內(nèi)裝飾。</p> <p class="ql-block"> 舍夫沙萬地處山區(qū),街區(qū)的道路都是高低起伏,行走在街道上,上坡,下坡,不同的高度看到的是不一樣的風景,別有一番韻味。</p> <p class="ql-block"> 早餐后,我們在阿里的帶領下,徒步去往舍夫山萬的老城。也就走了五六分鐘,突然烏云密布的天空下起了大雨,霎時間,電閃雷鳴,滂沱大雨傾盆而來,我們急急地躲進了路邊公寓的門廳。雨稍稍小了點,阿里又吆喝大家繼續(xù)前行…</p><p class="ql-block"> 老城的房屋沿著山坡而建,才被大雨沖刷,各式各樣的房屋從屋頂?shù)酱皺?,門楣和墻面,都格外地干凈,街巷的路面也泛起層層光亮,深深淺淺地的藍色裝扮著每一幢房屋,那種藍,是直擊人心的藍,是令人屏息靜氣的藍!</p><p class="ql-block"> 老城里也是拐彎抹角的小巷子,怕我們迷路,阿里請了當?shù)氐木用駧ьI我們走街串巷,去尋覓、去捕捉、去享受那無法用語言來描述的美。</p> <p class="ql-block"> 午餐安排在一個三層樓的景觀餐廳,站在餐廳的露臺上,前面是老城的中心廣場和古老的城堡,后面就是老城逶迤密布的街巷和建筑。餐廳的內(nèi)飾也洋溢著濃郁的阿拉伯風格??∶赖姆諉T帥哥也十分熱情,細致周到的服務讓我們心存感激。</p> <p class="ql-block"> 令人陶醉其中的舍夫沙萬,給多彩的摩洛哥之旅畫上了句號。半夜2點起床,稍事洗漱后直奔機場,搭乘早上6點多飛往突尼斯的航班。</p><p class="ql-block"> 突尼斯位于非洲大陸北端,它和摩洛哥的中間是阿爾及利亞,東南與利比亞接壤,隔突尼斯海峽與意大利相望。人口1235余萬人,其中98%的人為阿拉伯人,其余為歐洲人、猶太人和柏柏爾人等。國內(nèi)99%的民眾信奉伊斯蘭教。</p><p class="ql-block"> 突尼斯有著悠久的歷史,公元前5000年前柏柏爾人定居,公元前12世紀腓尼基人建立迦太基帝國。特殊的地理位置,戰(zhàn)亂爭斗,朝代更迭,多個民族首領輪番統(tǒng)治。1881年淪為法國保護國,1956年脫離法國獨立,1957年成立突尼斯共和國。</p> <p class="ql-block"> 算起來,突尼斯的行程除去航程和車程,真正游覽只有兩個半天的時間。我們將游覽迦太基古城遺址、埃爾?杰姆斗獸場、西迪布薩義德小鎮(zhèn)。</p><p class="ql-block"> 迦太基古城遺址在突尼斯首都突尼斯城東北17公里處,建于公元前814年。</p><p class="ql-block"> 當年,生活在地中海沿海地區(qū)的腓尼基人為了獲取金屬、木材和貿(mào)易路線,于是就打到突尼斯,奪得原住民柏柏人的地盤,建立了迦太基城。在與羅馬共和國爭奪地中海霸權的三次大規(guī)模沖突,最終被羅馬人聯(lián)手柏柏人而滅亡。由此可見,迦太基遺址真正意義上應該是古羅馬人的遺址。</p><p class="ql-block"> 突尼斯的地陪是曾經(jīng)在中國念書和工作的突尼斯人,讓我們叫他阿信,還調(diào)侃說不是日本的阿信,也不是臺灣的阿信,言語中飽含對中國的向往。他告訴我們所有的古羅馬遺址,一般都有公共浴場、斗獸場和劇場這三件套。</p><p class="ql-block"> 阿信還有聲有色地給我們講了關于“牛皮之計”的傳說:當年,腓尼基狄多公主不堪其兄庇格瑪里翁的獨裁,帶著財寶和心腹仆人遠渡重洋來到突尼斯。柏柏人部落首領馬西塔尼面對祈求庇護的狄多公主,給出2個選擇:一是嫁給自己的親人;二是拿一張牛皮尺寸的土地棲身。聰明的公主選擇拿一張牛皮,并把牛皮切成一根根細條,然后把細條連在一起,在緊靠海邊的山丘上圈出一塊地皮,建起了迦太基城。</p><p class="ql-block"> 我們參觀的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安東尼浴場,是迦太基古城遺址重要的組成部分,建于公元145-165年,是非洲大陸上建造的最大羅馬浴場,也是羅馬帝國建造的三大浴場之一。浴場占地面積約3.5公頃,分布著更衣室、熱水游泳池、按摩室、蒸浴室、溫水室、冷水室、健身房等等。浴室的用水是通過渡槽從60公里外的扎古角引來,渡槽全部以石筑成。</p><p class="ql-block"> 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是破敗的墻壁,石柱,拱門,回廊,即便如此,還是被這個距今兩千多年的規(guī)模宏大、布局合理、設施完備、窮盡奢華的建筑所震撼。</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們的腦海里還都是舍夫沙萬那深沉純粹的藍,阿信又帶我們游覽了突尼斯的藍白小鎮(zhèn)。它就是位于突尼斯市北部約20公里的西迪布薩義德小鎮(zhèn),小鎮(zhèn)依山傍海,三面環(huán)海,矗立在地中海東南岸的峭壁之上。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小鎮(zhèn)始建于13世紀,18世紀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時期,這里的建筑風格基本形成——</span> 所有房屋只有白、藍兩種顏色,白色的粉墻,藍色的門窗,西班牙安達盧西亞和阿拉伯建筑風格在這里得到了完美的結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小鎮(zhèn)上最為漂亮和引人入勝的是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階梯咖啡館”。沿著海邊的崖壁修鑿出一排排階梯,擺上了藍色的桌椅,打開了藍色的遮陽傘篷,白色的水泥圍欄上鋪墊著質(zhì)樸的草席,坐在那里,眺望腳下一直伸向遠方蔚藍色的大海,以及大海邊點點船帆,全身上下任地中海的微風吹拂,口腔里回旋著杏仁薄荷茶的香甜氣息,那種感覺,也許會成為一種念想,一縷相思…</p> <p class="ql-block"> 突尼斯城的黃金迦太基酒店挺棒的,酒店周邊安謐悠閑,和迦太基遺址的荒蕪和破敗形成了強烈的對比。</p> <p class="ql-block">(未完待續(x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