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繪畫,有西洋畫,有中國畫。西洋畫以油畫為宗,中國畫以國畫為宗。國畫,主要是描摹山水。其中的山畫,不少以黃山為范本。常言說,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這話,一點不假。其山的險峻,也許不遜色于華山;其山的雄偉,可以比肩泰山;其山的秀美,可以等同于衡山;其山是奇異,與恒山不分伯仲;其山的雅趣,可以與嵩山平分秋色。這里,我們僅說說黃山雄壯與險峻。</p><p class="ql-block">我們進大門乘坐纜車,直奔黃山迎客松。這是非?;馃岬拇蚩ǖ亍H嗣翊髸弥鲝d,就懸掛著迎客松國畫,以彰顯我們這民族禮儀之邦的個性。說實在的,黃山迎客松名氣很大 ,其實具體近看,也只是一般而已,它的粗大主枝,不見雄壯,下面的橫亙托枝,顯得松散,都不太具畫面藝術感。它與我們在畫冊看到的作品,有不小的差距。別處壯美的松樹,多了去。樹不怎么地,可四周的山,雄壯得一塌糊涂。</p><p class="ql-block">目光直指蓮花峰。</p><p class="ql-block">我們沒有折返原路,而是從賓館斜插過去。一邊拍攝令人蕩氣回腸的山峰,一邊琢磨山的線條與板塊結構。走近入口處,喇叭反復提醒:蓮花峰人多路窄道險,往返要三四個小時,請游客們另選景點與線路。我們置若罔聞,我行我素,仍徑直登山。半個小時后,游客都走不動了,等待前面漫開一點空隙。一刻鐘過去了,人還是互相堵塞著,偶爾從人縫擠出幾個下山的人,揶揄的說,你們再等三個小時吧。游人問道,為何?回答是,另外還有一條山道,比這里登山的人還要多得多。哦,原來如此!</p><p class="ql-block">我們只得打道折回原路。</p><p class="ql-block">下山更比上山難,在這里我體會得更真切。上來時,前面人的腳跟挨著后面人的胸膛,幾截險處多這樣。下山,就只能憑借峭壁上留下的淺淺窩穴,用指頭扣住,慢騰騰挪動步子下來。我跟同伴調侃說,比西岳華山如何,他們說,更險。我發(fā)揮了一下:難怪,大家都說,黃山歸來不看岳。</p> <p class="ql-block">退回索道口找到一個休息處,一個小時后,看到前來的同車驢友,他們說,從另一條路上去,可以到達蓮花亭,然后再登峰。</p><p class="ql-block">說走就走。</p><p class="ql-block">這里又是另一個景象。路不太陡峭,可兩旁的山,美得令人暈眩,使目光都變形了。</p><p class="ql-block">我們一口氣到了蓮花亭,一片難得開闊而平整的地方。細細環(huán)視各座山的雄偉。山是一座峰連著一座峰,一個巒疊著一個巒,峰巒各自由一塊塊巖石拼湊似的倚靠在一起,但又黏結得牢牢的。不用擔心會坍塌。每一處峰尖,或突兀,或峭削,或稍平。它的顏色呈灰赭色,游人不無幽默的說,這山不應叫黃山,而應該叫灰山。四周的人心知肚明其含義,竊竊一笑離開。</p><p class="ql-block">我想,這就是黃山的雄壯與險峻吧。</p><p class="ql-block">這是國畫標本,國畫的工具多用毛筆,不管用中鋒、側縫與逆鋒,也不管用墨的濃淡,以表現(xiàn)遠近、明暗與虛實,更不用管構思新奇。千百年風霜雨雪,就是如此椽筆;灰蒙蒙的煙云,也當然就是畫紙;億萬年的滄桑,就是卓越偉大的大畫家。</p><p class="ql-block">我喃喃自語,國畫學院應該建在黃山腳下,好讓學生每天看著黃山,畫著黃山,久而久之,閉著眼睛都知道黃山的運筆技巧。我是畫盲,我不敢說出來,我也沒有資格說出來。</p><p class="ql-block">黃山,真是一座神奇的山,一座藝術的山。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