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羅浮山下,東江縱隊司令部舊址。2025年4月11日,我們東縱后代110多人,分別從廣州、佛山、東莞、惠州、汕尾、清遠等地來到這里。我們當中好些人已經(jīng)不是第一次,而是好多次到這里拜訪。似乎有一種情結,久久揮之不去。是的,父輩曾在這支部隊留下足跡,而這支部隊的尋常經(jīng)歷,又使她被譽為"廣東人民解放的旗幟"的光榮稱號。朱德在《論解放區(qū)戰(zhàn)場》中,曾將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抗日縱隊相提并論,稱之為"中國抗戰(zhàn)的中流砥柱"。這些,無疑又極大地吸引我們后人的關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3月26日,廣東省委書記黃坤明來到羅浮山東江縱隊紀念館,參加他所在的省委辦公廳綜合調(diào)研一處黨支部組織生活。他說,在全國抗戰(zhàn)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之際,來到東江縱隊紀念館參加支部組織生活,接受紅色教育,感悟革命精神,緬懷和致敬那些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作出貢獻的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很有必要也很有意義。東江縱隊為抗戰(zhàn)勝利作出的重大貢獻、付出的巨大犧牲,展現(xiàn)了中國共產(chǎn)黨人“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lián)Q新天”的堅定革命意志和大無畏精神,印證了中國共產(chǎn)黨始終是全民抗戰(zhàn)真正的中流砥柱,始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最可靠的主心骨,我們要永遠銘記革命先烈作出的歷史貢獻,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賡續(xù)紅色血脈,錘煉黨性修養(yǎng),始終保持那么一股革命精神、革命斗志,按照總書記指引的方向,扎扎實實把廣東的事辦好,把這片紅色熱土、改革熱土建設得更加美好,用經(jīng)得起檢驗的發(fā)展實績告慰歷史、告慰先烈。東江縱隊聽黨指揮、對黨忠誠,堅持在黨的領導下開展革命斗爭,始終保持嚴明紀律,因此雖遭受敵人絞殺、歷經(jīng)磨難卻越戰(zhàn)越強、走向勝利,充分證明“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我們要從中深刻領悟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tǒng)一領導的極端重要性,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大力傳承弘揚黨的革命傳統(tǒng)和優(yōu)良作風,把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guī)矩擺在首位,持之以恒加強紀律建設,持續(xù)鞏固深化黨紀學習教育成果,認真開展好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guī)定精神學習教育,推動全省廣大黨員干部做到忠誠干凈擔當,在遵規(guī)守紀中干事創(chuàng)業(yè)、奮發(fā)有為。</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黃坤明書記指出:東江縱隊的革命先烈們冒著生命危險干革命,以堅韌意志開辟敵后戰(zhàn)場、進行抗日斗爭,經(jīng)歷血與火的淬煉成為一支抗戰(zhàn)勁旅,有力捍衛(wèi)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深刻昭示我們成就偉大事業(yè)必須要有“路漫漫其修遠兮”的清醒自覺,必須艱苦奮斗、苦干實干,才能在新征程上不斷奪取偉大斗爭新勝利。我們要繼承先輩們的遺志,錨定實現(xiàn)總書記賦予在推進中國式現(xiàn)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的使命任務,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fā)展,迎難而上、攻堅克難,以頑強斗爭打開事業(yè)發(fā)展新天地。</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廣東省委書記對東江縱隊的高度評價,給我們以極大鼓舞和啟示。重溫黨史軍史的大量記載,我們清晰看到,以東江縱隊等為代表的華南抗日游擊隊,成為“中國抗戰(zhàn)的中流砥柱”的歷史脈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孤懸敵后,遠離黨中央和八路軍、新四軍主力;抗日武裝從無到有,白手起家,長期處在日軍和國民黨頑固派的夾擊中, 斗爭形勢十分險惡,多次面臨絕境。但華南抗日武裝緊緊依靠黨中央領導,以八路軍、新四軍為榜樣;在人民群眾的支持下終于轉危為安。經(jīng)過不斷發(fā)展,到1940年,廣東人民抗日武裝已由初創(chuàng)時期的幾百人發(fā)展到上萬人,開辟了東江、瓊崖、珠江三角洲等一批敵后抗日根據(jù)地和游擊區(qū)。敵人侵占到那里,人民抗日武裝就發(fā)展到那里。八年抗戰(zhàn)中,對日偽作戰(zhàn)共3000多次,抗擊和牽制了日偽軍15萬余人,殲滅日偽軍2萬余人,其中俘虜3000多人,受降1600多人。到抗戰(zhàn)勝利時,華南抗日縱隊兵力已有近3萬人,全省民兵30多萬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以前,父母很少給我們講過這些事。好漢不提當年勇嘛?!扒我膊粻幋?,只把春來報”。當父輩把人生的接力棒交給我們的時候,我們忽然發(fā)現(xiàn),他們那一代人真的很不容易,他們曾經(jīng)參加的東江縱隊也是很不尋常。正如黃坤明書記評價的那樣,“東江縱隊的革命先烈們冒著生命危險干革命,以堅韌意志開辟敵后戰(zhàn)場、進行抗日斗爭,經(jīng)歷血與火的淬煉成為一支抗戰(zhàn)勁旅,有力捍衛(wèi)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東江縱隊,彪炳史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極左路線肆虐的年代,東江縱隊曾被污蔑為“土匪部隊”,他們當中的好多人曾受到的不公正對待,以家庭出身、歷史問題、海外關系、社會關系等原因,被加上莫須有的罪名,但他們始終坦然面對,信念不改,幾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獻社會,不論是身居要職的領導干部,還是普通勞動者、普通工作人員,都始終踐行“建設獨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國”?的宗旨,矢志不渝,艱苦奮斗,永葆青春,堪稱時代楷模。</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省市部署推動下,東江縱隊紀念館最近完成改造升級,進一步豐富歷史物件,優(yōu)化展廳設計,更加生動展現(xiàn)東江縱隊在黨的領導下堅持敵后抗戰(zhàn)、保衛(wèi)家國的崢嶸歲月。走進紀念館,認真聽取講解,瀏覽展出的歷史老照片、文獻資料和革命文物,我們再一次受到革命傳統(tǒng)的洗禮,東江縱隊那段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歷程如在眼前,心潮難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東縱后代向東縱紀念館贈送文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參觀東江縱隊司令部舊址沖虛觀。1945年,東江縱隊司令部設在沖虛古觀內(nèi),沖虛古觀對研究廣東地方革命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證據(jù),有較高的革命文物價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沖虛觀道長賴誠榮,與大家一起交流,表示要發(fā)揚道教前輩當年支持東江縱隊精神,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文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羅浮山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們登上600多米高的鷹嘴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參觀惠州東湖旅店。1941年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香港淪陷后,滯留香港的中國文化名人和愛國人士,在廣東抗日游擊隊的大力協(xié)助下,于1942年被陸續(xù)轉移內(nèi)地。通過惠州東湖旅店轉移至大后方的有茅盾、鄒韜奮、張友漁等100余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東湖旅店作為中國文化名人秘密大營救的惠州接送站,成為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重要見證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4月12日上午,我們來到東江人民革命烈士紀念碑祭奠烈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佇立在烈士紀念碑下仰望,高聳的紀念碑如一本半開的史書。東江縱隊紀念館收錄了五千多個烈士名字。他們是父輩的戰(zhàn)友,有好多還是我們的叔叔、伯父等宗親,曾經(jīng)都是會笑會痛的鮮活生命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們這些花甲之年、古稀之年、耄耋之年的后代,站在父輩們當年踏浪穿林的東江河畔,仿佛聽見父輩們穿越烽火的吶喊。他們的血曾染紅這片土地,他們的骨曾撐起破碎的山河。如今青松蒼勁,歲月靜好,而我們已鬢發(fā)如雪。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先烈用生命點燃的火種,從未熄滅——它流淌在我們的血液里,成了代代相傳的信仰,成了子孫挺直的脊梁。或許我們無法再負重行軍,但能用蒼老的手捧起記憶的星火:講述一塊彈片的故事,撫摸一封泛黃家書的褶皺,在孫輩澄澈的眼睛里,播下家國情懷的種子……</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