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應天書院又稱應天府書院、睢陽書院、南京書院、南都書院、南京國子監(jiān),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qū)商丘古城南湖畔,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史載:應天書院創(chuàng)辦,則“州郡置學始于此”。</p><p class="ql-block"> 應天府書院前身為睢陽書院,是五代后晉時的商丘人士楊愨所創(chuàng)辦。</p><p class="ql-block"> 書院的創(chuàng)建主旨在于聚徒授學,振興教育。</p><p class="ql-block"> 楊愨過世后,由他的門人戚同文薪火相傳,繼續(xù)辦學,深受當時宋州將軍趙直的稱贊,并得到大力支持。</p><p class="ql-block"> 由于這位戚同文大師學問淵博,執(zhí)教有方,使得私學聲望雀起,四方學子負笈茹辛,“不遠千里”而至,“遠近學者皆歸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宋州人曹誠 “以金三百萬”,在府城中戚同文私學舊舍建成書院,并于公元1009年將書院入官,受到真宗嘉許。</p><p class="ql-block"> 因公元1006年宋州已擢升為應天府,故真宗下旨將曹誠所辦書院賜名為應天府書院。</p><p class="ql-block"> 彼時的應天書院可謂是人流輻湊,繁華無限 吶 :“前廟后堂,旁列齋舍,凡百余區(qū)”,“聚書數(shù)千卷”,使得書院聲名遠播,應天書院于成為了北宋初期全國四大書院之一(與之齊名的還有岳麓書院、白鹿洞書院、嵩陽書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京書院題名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范仲淹 [北 宋]</p><p class="ql-block"> 皇宋辟天下,建太平,功揭日月,澤注河漢,金革塵積,弦誦風布。乃有睢陽先生贈禮部侍郎戚公同文,以奮于丘園教育為樂。門弟子由文行而進者,自故兵部侍郎許公驤而下,凡若干人。先生之嗣,故都官郎中維、樞密直學士綸,并純文浩學,世濟其美,清德素行,貴而能貧。</p><p class="ql-block"> 祥符中,鄉(xiāng)人曹氏,請以金三百萬,建學于先生之廬。學士之子,殿中丞舜賓,時在私庭,俾干其裕;故太原奉常博士瀆,時舉賢良,始掌其教;故清河職方員外郎吉甫,時以管記,以領其綱。學士畫一而上,真宗皇帝為之嘉嘆,面可其奏。今端明殿學士,盛公侍郎度文其記,前參子政事陳公侍郎堯佐題其榜。</p><p class="ql-block"> 由是風乎四方,士也如狂,望兮梁園,歸于魯堂。章甫如星,縫掖如云。講義乎經,詠思乎文。經以明道,若太陽之御六合焉;文以通理,若四時之妙萬物焉。誠以日至,義以日精。聚學為海,則九河我吞,百谷我尊;淬詞為鋒,則浮云我決,良玉我切。然則文學之器,天成不一?;虼即级?,或郁郁于時;或峻于層云,或深于重淵。至于通《易》之神明,得《詩》之風化,洞《春秋》褒貶之法,達禮樂制作之情,善言二帝三王之書,博涉九流百家之說者,蓋互有人焉。若夫廊朝其器,有憂天下之心。進可為卿大夫者,天人其學,能樂古人之道;退可為鄉(xiāng)先生者,亦不無矣。</p><p class="ql-block"> 觀夫三十年間,相繼登科,而魁甲英雄,儀羽臺閣,蓋翩翩焉,未見其止。宜觀名列,以勸方來。登斯綴者,不負國家之樂育,不孤師門之禮教,不忘朋簪之善導。孜孜仁義,惟日不足。庶幾乎刊金石而無愧也。抑又使天下庠序規(guī)此而興,濟濟群髦,成底于道,則皇家三五之風,步武可到,戚門之光,亦無窮已。他日門人中絕德至行,高尚不仕,如睢陽先生者,當又附此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代大師范仲淹趣聞軼事片斷</p><p class="ql-block"> 此前范仲淹曾于1011年入應天書院讀書,到1015年舉進士離開此地,前后共居住五年,在應天書院發(fā)奮苦讀,所以對應天書院具有很深的感情,因而爽快答應了晏殊的邀請,入書院授徒講學,“日于府學之中觀書肄業(yè),敦勸徒眾,講習藝文,不出戶庭”。</p><p class="ql-block"> 由于范仲淹“訓督學者皆有法度,勤勞恭儉以身先之。由是四方從學者輻輳其后,以文學有聲明于場屋朝廷者,多其所教也”。范仲淹在應天書院講學前后將近兩年時間,對應天書院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到了宋哲宗朝時,大文學家曾鞏幼弟曾肇知應天府,此時的陪都南京官員上任罷免,往來頻繁,但曾肇仍“大興學校,……養(yǎng)成人才為多”,應天書院仍在繼續(xù)發(fā)展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根據(jù)史料記載,北宋時期的應天書院僅給應天府培養(yǎng)的人才,《宋史》中有記錄的進士有30人,有傳記的名人達38人,其中代表性的有官至參知政事的范仲淹,天下奇才張方平,名臣兼學者的趙概,教育家戚綸和王礪、王洙父子,文學家王堯臣等一大批名臣文士。</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范仲淹培養(yǎng)人才,愛惜人才。“他常宿學中,讀書寢食皆立時刻。夜課諸生。往往潛至齋舍訓之。見有先寢者詰之。”如若“不能對,罰之?!?lt;/p><p class="ql-block"> 范仲淹“嘗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諸子至,易衣而出”。</p><p class="ql-block"> 講師稽穎的外甥張方平,家道貧寒,聰慧過人,在書院受到范仲淹關照和培養(yǎng),直至成才。</p><p class="ql-block"> 在西域御夏與慶歷改革的過程中,張方平都追隨范仲淹。后來與王安石前后任過宰相。就連著名的三蘇,也是張方平在四川使時發(fā)現(xiàn)并推薦入朝的。</p><p class="ql-block"> 蘇軾一生都敬重他的這位老師張方平。蘇軾更為一生未見到過范仲淹而悔恨:“恨子不識范文正公”,他常"若獲掛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門下士之末,豈非疇昔之愿也哉?”</p><p class="ql-block"> 蘇軾竟以掛名于范仲淹門下士之末為最大心愿,可見范仲淹在蘇軾心中的分量。</p><p class="ql-block"> 山東泰山有學生孫復,兩次來書院乞討。范仲淹各增一千縉,并賜《春秋》。</p><p class="ql-block"> 當知道他因老母有病而不能讀書時,就安排他在書院半工半讀,月薪三千。直至范仲淹入京任秘閣校理,還致信戚舜賓主持:“非我長者,豈能濟乎?”,要戚舜賓照顧好孫復。</p><p class="ql-block"> 十年后,孫復成為講解《春秋》的大師,被請入皇宮為仁宗講學。范仲淹見了感嘆道:貧困是一種可怕的災難,倘若孫復一生乞討到老,這杰出的人才豈不湮沒沉淪!可見他對寒門子弟人才的愛惜,達到了常人難以達到的高度。也說明了他對教育人才的緊迫之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慶歷三年(1043年),應天府書院改升為“南京國子監(jiān)”,成為北宋最高學府,同時也成為中國古代書院中唯一一座升級為國子監(jiān)的書院。</p><p class="ql-block"> 北宋書院多設于山林勝地,唯應天府書院設立于繁華鬧市之中,人才輩出。隨著晏殊、范仲淹等人的加入,應天府書院逐漸發(fā)展為北宋最具影響力的書院。</p><p class="ql-block"> 1126年起的靖康之變,蒙古滅金,應天府未能免于兵燹之災,教育遂廢,直到明代中后期才有了轉機。</p><p class="ql-block"> 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巡按御史蔡靉,將嘉靖初知州王侑建的社學,改為“應天書院”,才有恢復振興之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明萬歷二十九年,鄭三俊為歸德府(即商丘)知府,繼承范仲淹的治學興學精神,建成范文正公講院,“擇九邑之俊髦者,養(yǎng)而課之”,公事之余,親自執(zhí)書講學,培養(yǎng)了許多封建社會杰出的人才,如官至戶部尚書的侯恂、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侯恪、戶部侍郎兼兵部侍郎葉廷桂、大學士宋權等。</p><p class="ql-block"> 關于鄭三俊上乘范仲淹在應天授教的情況,清初商丘文人高玢在《金吾公傳》中明確記載到:“歸(即歸德府)在北宋,即南京,應天留守尹晏元獻公殊,會延范文正公仲淹來主邦教,辟設書院,講學其中,歷朝最著。金元以來,鞠為茂草。明神宗朝,鄭公三俊出守是邦,重而新之,自懸絳帳,搜集英俊,每日公余,親詣教授。文教大興。歸之名公巨卿踵接其間?!?lt;/p><p class="ql-block"> 入清以后,順治八年,燕山王某鎮(zhèn)守歸德,開始恢復范文正公講院,康熙十三年,知府閔子奇又進行復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康熙二十年,知縣趙申橋將義學擴建,題名為“應天書院”。范文正公講院、應天書院之名一直沿用到清朝中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應天書院從五代的后晉建立,歷經一千余年,在全國影響深遠。在北宋一代,由私學到官學,從書院而升為府學,再由府學升為國子監(jiān);經歷了一個長期的發(fā)展過程。在它的發(fā)展中,楊戀、趙直、戚同文、曹誠、晏殊、范仲淹、王洙、曾肇等人都作出了貢獻。當時,四方從學者輻輳而至,可與孔孟鄒魯講學比美。</p><p class="ql-block"> 應天書院的學生“相繼登科”,當時更是“魁甲英雄,儀羽臺閣,蓋翩翩焉未見其止”,成為北宋一大學府,影響及于全國,在宋代的文化史上占有突出地位。</p><p class="ql-block"> 應天書院影響之大、堅持時間之長,都是其它書院及學校所不及的。</p><p class="ql-block"> 靖康之變后,應天書院雖毀于兵火,但商丘的教育一直沒有到了明代,又有很大的轉機。洪武六年(1373年),知州</p><p class="ql-block">明弘治十八年(1502年),張璽建文廟(即大成殿);嘉靖十年巡撫御史蔡瑗將嘉靖初知州王侑建的社學改為應天書院;萬歷元年(1573年),巡撫都御史朱綱、巡按御史褚鐵奏請建立商丘縣學,得到批準;萬歷二年(1574年),知府鄭旻、知縣何希舟負責興建;萬歷三年(1575年)8月竣工,沈鯉寫《新建商丘縣儒學記》。</p><p class="ql-block"> 明萬歷七年(1579年),知府鄒學柱重修儒學,沈鯉再寫《重修歸德府儒學記》。</p><p class="ql-block"> 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知府鄭三俊于府學東側重建范文正公講院,課士其中。培養(yǎng)了大批人才。</p><p class="ql-block"> 清順治八年(1651年),燕山王公來歸德重修文正書院,侯方域遵囑寫《重修書院碑記》,仍以范文正公為楷模。</p><p class="ql-block"> 明清時期在書院影響下,商丘人才輩出。官至兵部侍郎、戶部尚書的侯恂,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侯恪,戶部侍郎兼兵部侍郎薊遼總督葉廷桂,兵部侍郎練國事,明末為兵科給事中入清官至大學士的宋權等,皆為知府鄭三俊賞拔。</p><p class="ql-block"> 以至于明代有“文武百官半江西,小小歸德四尚書”的美稱。</p><p class="ql-block"> 繼侯恂這批名公巨卿之后,商丘又崛起了第二批文人。侯氏兄弟有侯方夏、侯方域、侯方鎮(zhèn)、侯方岳、侯方巖,吳氏兄弟有吳伯裔、吳伯胤,徐氏兄弟有徐作霖、徐作肅,另外還有劉伯愚、賈開宗、張渭等。</p><p class="ql-block"> 他們象范仲淹那樣,少年以天下為己任,不以功名顯身,卻以文才自負,倡雪苑社于中州,與江南復社相呼應,一時名滿海內,而南北文人畏其鋒。</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這里再憶范仲淹的教育思想</p><p class="ql-block"> “庠序列于郡國。王風云邁,師道不振,斯文當太平之朝,不能教育,何時而教育哉?乃于選用之際,患于才難,亦猶不務耕而求獲矣”。</p><p class="ql-block"> ……由圣朝之三代圣王治天下,必先崇學校、立師資、聚群材、陳正道。使其服禮樂之文,游名教之地,精治人之術,蘊致君之方。</p><p class="ql-block"> 勸學之要,莫尚宗經。宗經則道大,道大則才大,才大則功大。</p><p class="ql-block"> 慎選舉,敦教育,使代不乏材也。</p><p class="ql-block"> 用天下心為心,治國牧民,代天作主;審民之好惡,察政之否臧。誠意從乎億姓,則風化行乎八荒。</p><p class="ql-block"> 君以民為體,“育黎庶而是切喻肌體而可分正四民而似正四支。調百姓如調百脈,何患糾紛?!?lt;/p><p class="ql-block"> 范仲淹主持應天書院,以“九河我吞、百谷我尊;浮云我決,良玉我切的氣概,繼承戚同文“天下同文”的校訓,發(fā)展成“”以天下為己任”。為書院制定出一系列學規(guī),嚴格要求學生。</p><p class="ql-block"> 他和戚同文一樣“勤學恭謹、以身先之。由是,四方從學者輻輳”。</p><p class="ql-block"> 他一邊任主持,一邊擔任“藝文”和“易經”兩門課的教學。他曾經 :“每出題,必先自為之,使學生準以為法。由是,四方學者輻輳”。他留下很多珍貴的“范文”。其中有《君以民為體賦》、《用天下心為心賦》、《政在順民心賦》、《堯舜帥天下以仁賦》、《老子猶龍賦》、《鑄劍戟為農器賦》、《四民詩》等。范仲淹樹立了盛世文化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古者,庠序列為郡國王風。當太平之朝不能教育,何時教育哉?乃于選用之際,患于才難,亦猶不務耕而求獲矣?!边@是范仲淹當年辦應書院的感慨,今天尤為重要!</p><p class="ql-block"> “社會發(fā)展,人才第一。少年強,則國強!中要富強,教育是改造社會強有力的武器。四大書院之的應天書院早一千年前就為后人做出了榜樣?!坝薪獭?、“天下同文”、“以天下為己任”、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p><p class="ql-block"> 由北宋完善了科舉制度,延續(xù)千年;成為“促進中國歷史發(fā)展的第五大發(fā)明”。</p><p class="ql-block"> 由于歷代戰(zhàn)火和自然災害的破壞,千年書院留存無幾……</p><p class="ql-block"> 正如前人曰:“天理人情人之,豈獨賦于古而欠于今哉?書至于此,以詔庶幾之,所以振舉而修復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