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的應(yīng)許之地,以色列——耶路撒冷,五千年歷史,三千年文明。世界三大宗教在這里交融。把此行以色列、約旦最多的時間留給了這座古老的圣城。<br> 耶路撒冷是古代文明之間流動的必經(jīng)之地,商人﹑戰(zhàn)士﹑難民﹑僧侶,從這里來來去去,給耶路撒冷帶來貿(mào)易和繁榮,也帶來戰(zhàn)爭和毀滅。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給歷史帶來更多輝煌;也沒有一個地方,給人類帶來更多災(zāi)難。耶路撒冷是不朽的神話,也是永恒的詛咒。<br> 亞伯拉罕在耶路撒冷創(chuàng)立了猶太教,耶穌在這里創(chuàng)立了基督教,穆罕默德受到上帝召喚,從麥加來這里踏石升云,與上帝對話。上帝在不同時期派來的三位使者給耶路撒冷帶來了無比的神圣與榮耀。<br> 可是首先闖入眼簾的是這隔離墻。都是上帝派來的,為什么爭斗了那么多年。魏晉曹植的七步詩老是繞在耳邊:“煮豆燃豆萁,漉豉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br><br> 耶路撒冷有過驚人的神跡,也有過太多的血腥。今天,在美麗的耶路撒冷,我們還看不到暴力的盡頭。然而,既然神創(chuàng)造了耶路撒冷,那么神也會愛耶路撒冷人。也許有一天,人能從他們的神那里,學(xué)會放下刀槍,學(xué)會共存和共生,學(xué)會愛他們的鄰人。 耶路撒冷分為新城和老城,新城主要以現(xiàn)代建筑和1948年建國后的近代建筑為主,但高樓大廈并不多,繁華程度不及特拉維夫,整體風格偏東歐的感覺,綠化很棒,街心公園也不少,街邊的咖啡館和酒吧酒館挺多,再加上猶太人喜歡穿著西裝革履,戴著禮帽出行,紳士風度翩翩,整個新城文藝與嚴肅感共存。(猶太人認為上帝在天,我們的頭不能直接與之相對,必須頭戴帽子,以示尊重,所以我們在以色列時常能看到很多身穿黑色長袍,白色襯衫,頭戴禮帽,十分虔誠的猶太人。) 耶路撒冷老城由一圈古老的圍墻環(huán)繞,僅一平方公里的區(qū)域有猶太、基督、伊斯蘭、亞美尼亞四個教派的住民區(qū)分別在四個方向里共存共生,各種教堂清真寺加起來有兩百座之多。 老城有兩個著名的城門,一座是大馬士革門,這里進入,屬于巴勒斯坦人的居住區(qū),濃濃的阿拉伯風情,這里歸屬巴勒斯坦。<br> 另一座是雅法門,猶太人一般都會從這座城門出入。老城里巷道縱橫,房屋老舊,店鋪林立,市井味道很足。<br> 在橄欖山頂俯瞰耶路撒冷全城,老城的金頂清真寺穹頂熠熠生輝,與四周的教堂鐘塔遙相呼應(yīng),不同宗教建筑的交錯碰撞,新舊城市的鮮明對比,真是嘆為觀止。常言道:“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留給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的圓頂清真寺(Dome of the Rock,阿拉伯語:??? ???????),常因其標志性的金色穹頂被稱為“金頂清真寺”,是伊斯蘭教最著名的宗教建筑之一,也是耶路撒冷的地標性建筑。以下是對它的詳細介紹: 該寺位于耶路撒冷老城的圣殿山(Haram al-Sharif,伊斯蘭教稱“尊貴禁地”)上,耶路撒冷的阿克薩清真寺(Al-Aqsa Mosque,阿拉伯語:?????? ???????)是伊斯蘭教第三大圣寺,位于圣殿山(穆斯林稱“尊貴禁地”?,Haram al-Sharif)南側(cè),與金頂清真寺(圓頂清真寺)同屬這一宗教建筑群的核心。阿克薩清真寺整體由阿克薩清真寺和金頂清真寺組成:包含六座禮拜殿,十座圓頂,四座宣禮塔,一座講壇,兩座拱廊,兩座門廊,九座學(xué)校,十五座門,八處池塘和飲水處。 金頂清真寺(圓頂清真寺)與阿克薩清真寺相鄰。公元691年(伊斯蘭教歷72年),由倭馬亞王朝(Umayyad Caliphate)的哈里發(fā)阿卜杜勒·馬利克(Abd al-Malik ibn Marwan)下令修建。伊斯蘭教第三大圣地(僅次于麥加和麥地那),猶太教和基督教也視圣殿山為重要圣地。 其金色穹頂:最初由純金覆蓋,后歷經(jīng)多次修繕,現(xiàn)為鍍金鋁合金材質(zhì),陽光下熠熠生輝。建筑主體呈八角形,外立面裝飾有彩色馬賽克、大理石和古蘭經(jīng)銘文。<br>寺內(nèi)中央覆蓋著一塊巨大的裸露巖石(即“基石”),據(jù)伊斯蘭傳統(tǒng),先知穆罕默德在此處“夜行登霄”(Isra and Mi'raj),騎乘天馬升入天堂。<br> 內(nèi)部墻面布滿幾何圖案、植物紋樣和阿拉伯書法,展現(xiàn)了早期伊斯蘭藝術(shù)的輝煌。<br> 伊斯蘭教紀念先知穆罕默德的夜行登霄,圓頂清真寺象征伊斯蘭教與天界的連接;而猶太教基石被認為是《圣經(jīng)》中亞伯拉罕獻祭以撒的地點,也是古代猶太圣殿的至圣所所在?;浇滩糠謧鹘y(tǒng)則認為此處與耶穌傳教活動有關(guān)。<br> 早期:最初為抵御基督教影響力而建,后成為穆斯林朝圣之地。十字軍時期(1099–1187):被改為基督教教堂“主殿教堂”(Templum Domini),金頂上的十字架后被移除。阿尤布王朝:薩拉丁在1187年收復(fù)耶路撒冷后,恢復(fù)了其伊斯蘭屬性。<br> 圓頂清真寺不僅是建筑藝術(shù)的杰作,融合了拜占庭、波斯和阿拉伯風格,體現(xiàn)了伊斯蘭文明對多元文化的包容。更是三大宗教交織與碰撞的縮影,承載著復(fù)雜的歷史與政治意義。圣殿山的歸屬是巴以沖突的核心議題之一,清真寺的維護由約旦伊斯蘭基金部負責。盡管位于猶太教圣殿遺址,但自7世紀以來一直是伊斯蘭教圣地,宗教敏感性極高。其金色穹頂已成為耶路撒冷天際線的永恒象征。 圓頂清真寺與阿克薩清真寺的區(qū)別:圓頂清真寺是紀念性建筑,而阿克薩清真寺(Al-Aqsa Mosque)是用于集體禮拜的大型清真寺,兩者同屬圣殿山建筑群。 阿克薩清真寺主體為長方形禮拜殿,可容納約5000人同時禮拜。銀色穹頂(區(qū)別于金頂清真寺的金色穹頂),外立面以灰白色石材為主,簡潔莊重。大廳由45根大理石柱支撐,拱廊上裝飾幾何紋樣和古蘭經(jīng)經(jīng)文。米哈拉布(禮拜朝向龕)指向麥加,頂部有精美的馬賽克鑲嵌畫。地下“古寺”(Al-Musalla Al-Marwani):原為古代蓄水池,現(xiàn)用作禮拜空間。宣禮塔:圣殿山四座宣禮塔之一,為馬木留克王朝時期建造。 有人說世界的戰(zhàn)爭起源在中東,中東戰(zhàn)火的根源在耶路撒冷,想想看,不無道理。屬于耶路撒冷的故事和歷史還有太多太多,短短幾天顯然只能看了冰山一角,有感而發(fā):<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律·耶路撒冷感懷》</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林 暉</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圣城千載壘神墻,</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鐵網(wǎng)森然人斷腸。</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亞伯傳經(jīng)燃圣火,</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耶穌灑血證天光。</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云階踏月留殘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金殿揮戈裂舊裳。</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萁豆同根煎太急,</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抔焦土哭蒼茫。</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在耶路撒冷,我們參觀了耶穌與十一門徒最后的晚餐的地方,更是從耶穌被背上十字架的地方開始,走完了耶穌最后的苦路十四站,直到他被釘上十字架直至墓地。耶穌最后的苦路十四站(Stations of the Cross)是天主教傳統(tǒng)中紀念耶穌基督從被判死刑到被埋葬的十四個重要時刻。這一傳統(tǒng)通常用于祈禱和默想,尤其是在四旬期和圣周期間。<br></div> 我在這段路上遇見了一批巴西來的基督徒朝圣團,他們肩扛沉重的十字架,用身心感受耶穌最后的“苦路”。我也觀看了基督教的洗禮。這十四站不僅是耶穌受難的歷史記錄,也是信徒們默想耶穌犧牲與救贖意義的重要方式。每一站都提醒人們耶穌為人類所承受的痛苦和他對世人的愛。 以下是每一站的簡要描述:<br>第一站:耶穌被判死刑<br> 耶穌被帶到羅馬總督彼拉多面前,盡管彼拉多認為耶穌無罪,但在群眾的壓力下,他最終判處耶穌死刑。<br> 第二站:耶穌背負十字架<br>耶穌被士兵強迫背負起沉重的十字架,準備前往受難地——各各他山(骷髏地)。(2.定罪)<br> 第三站:耶穌第一次跌倒<br>在沉重的十字架和身體的極度虛弱下,耶穌第一次跌倒在地上。<br> 第四站:耶穌遇見母親馬利亞<br>耶穌在苦路上與他的母親馬利亞相遇,母子二人目光交匯,充滿了痛苦與悲傷。<br> 第五站:西肋乃人西滿幫助耶穌背十字架<br>士兵們強迫一個名叫西滿的過路人幫助耶穌背負十字架,以減輕他的負擔。<br> 第六站:圣婦韋羅尼加為耶穌拭面<br>一位名叫韋羅尼加的婦女勇敢地走出人群。薇若妮塔用她的面紗為耶穌擦拭臉上的血汗。傳說耶穌的面容奇跡般地印在了面紗上。<br> 第七站:耶穌第二次跌倒<br>耶穌因極度疲憊和痛苦,再次跌倒在地上。 第八站:耶穌安慰耶路撒冷的婦女<br>耶穌遇見一群為他哭泣的婦女,他安慰她們,并預(yù)言耶路撒冷未來的苦難。<br> 第九站:耶穌第三次跌倒<br>耶穌在接近各各他山時,第三次跌倒,顯示出他身體的極度虛弱。<br> 第十站:耶穌被剝?nèi)ヒ路?lt;br>到達各各他山后,士兵們剝?nèi)チ艘d的衣服,這是對他尊嚴的進一步羞辱。<br> 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教堂的內(nèi)景(圣墓教堂)<br>第十一站: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br>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雙手和雙腳被釘穿,承受著極度的痛苦。<br> 第十二站:將十字架插入石空;耶穌死在十字架上。<br>耶穌在十字架上經(jīng)歷了數(shù)小時的痛苦后,最終宣告“完成了”,并將靈魂交付給天父。<br> 第十三站:耶穌被從十字架上卸下<br>耶穌的身體被從十字架上卸下,他的母親馬利亞和門徒們悲痛地接住他的遺體。<br> 第十四站:耶穌被埋葬<div> 耶穌的遺體被安放在一個由約瑟提供的墳?zāi)怪?,墓門被一塊大石頭封住。<br> 耶穌在十字架釘死后又復(fù)活了,顯示了他的神性,所以在宗教的層面上說,他沒有死,何來墳?zāi)?而在歷史學(xué)的層面上說,他當時被判死刑后,有可能被草草掩埋,具體位置就很難考證了,西方以此問題拍過好多電影,說的就是找到同耶穌描述十分相似的古墓(當然在耶路撒冷)從而動搖了宗教根基。<br></div> 耶路撒冷的圣墓教堂(Church of the Holy Sepulchre,拉丁語:Sanctum Sepulchrum)是基督教最神圣的圣地之一,被認為是耶穌基督受難、安葬和復(fù)活的地點。盡管它常被稱為“圣墓教堂”,但部分游客因其標志性的灰色或深色穹頂而稱其為“黑頂教堂”(實際穹頂顏色可能因修復(fù)或光線呈現(xiàn)不同色調(diào))。其位于耶路撒冷老城基督教區(qū),緊臨各各他山(Golgotha,即耶穌受難的“髑髏地”)。公元4世紀由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下令修建,原址為羅馬神廟。多次毀損與重建:614年被波斯人破壞,11世紀十字軍大規(guī)模重建,現(xiàn)存建筑主體為12世紀風格。教堂內(nèi)包含各各他山的巖石,傳統(tǒng)認為耶穌在此被釘十字架。而教堂中央的“圣墓”(Edicule)是耶穌的埋葬和復(fù)活之地。這里是全球基督徒的朝圣核心,尤其是復(fù)活節(jié)期間,信徒在此重現(xiàn)“圣火”奇跡。 耶路撒冷的圣墓教堂(Church of the Holy Sepulchre,拉丁語:Sanctum Sepulchrum)是基督教最神圣的圣地之一,被認為是耶穌基督受難、安葬和復(fù)活的地點。盡管它常被稱為“圣墓教堂”,但部分游客因其標志性的灰色或深色穹頂而稱其為“黑頂教堂”(實際穹頂顏色可能因修復(fù)或光線呈現(xiàn)不同色調(diào))。其位于耶路撒冷老城基督教區(qū),緊臨各各他山(Golgotha,即耶穌受難的“髑髏地”)。公元4世紀由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下令修建,原址為羅馬神廟。多次毀損與重建:614年被波斯人破壞,11世紀十字軍大規(guī)模重建,現(xiàn)存建筑主體為12世紀風格。教堂內(nèi)包含各各他山的巖石,傳統(tǒng)認為耶穌在此被釘十字架。而教堂中央的“圣墓”(Edicule)是耶穌的埋葬和復(fù)活之地。這里是全球基督徒的朝圣核心,尤其是復(fù)活節(jié)期間,信徒在此重現(xiàn)“圣火”奇跡。 教堂內(nèi)還展示了許多與耶穌生平相關(guān)的圣物,如耶穌受難時戴的荊棘冠冕、十字架碎片等,這些圣物對于信徒來說具有極高的宗教意義,是基督教歷史和信仰的重要見證,也吸引著無數(shù)信徒前來朝拜和敬仰。 圣墓教堂作為基督教最神圣的地點之一,承載著近兩千年的歷史和文化底蘊。它見證了基督教的發(fā)展和演變,以及不同歷史時期的政治、文化和宗教交流與沖突,對于研究基督教歷史、文化和藝術(shù)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是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遺產(chǎn)。 地下洞穴:包括發(fā)現(xiàn)“真十字架”傳說的圣海倫娜禮拜堂(Chapel of Saint)<br>黑頂教堂圣墓教堂,是耶穌基督遇難、安葬和復(fù)活的地方,里面有一塊耶穌從十字架上被放下來后躺過的石板 。 <br> 教堂內(nèi)部的壁畫是其藝術(shù)精華之一,描繪了基督教歷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如耶穌生平、圣母瑪利亞等。這些壁畫色彩鮮艷、線條流暢,畫家們運用了精湛的繪畫技巧,將宗教故事栩栩如生地展現(xiàn)在墻壁上,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shù)欣賞價值,還為信徒們提供了直觀的宗教教育素材。 在穹頂和墻壁上,還可見到精美的鑲嵌畫,以金、銀、寶石等材質(zhì)鑲嵌而成,熠熠生輝。鑲嵌畫的制作工藝復(fù)雜,需要將各種顏色的小塊材料精心拼接在一起,形成精美的圖案和畫面。這些鑲嵌畫不僅展現(xiàn)了當時高超的藝術(shù)水平,還體現(xiàn)了基督教信仰的神圣和莊嚴。 目前由希臘東正教、羅馬天主教、亞美尼亞使徒教會等六大教派共管,管理權(quán)劃分極為復(fù)雜。 上帝的應(yīng)許之地——以色列,來到耶路撒冷,必定要來哭墻。<br> 三千年前,大衛(wèi)王在耶路撒冷建立了屬于猶太人的以色列帝國,第一圣殿也隨之落成,盛極一時。四百多年后巴比倫人入侵,將第一圣殿付之一炬,相當一部分猶太人被流放到巴比倫成為奴隸。<br><div> 在波斯帝國的幫助下,讓猶太人重新回到耶路撒冷,重新建立了第二圣殿,耶路撒冷的輝煌又開始繼續(xù)。但好景不長,羅馬帝國的三次入侵幾乎毀壞了整個耶路撒冷,第二圣殿也被毀滅,只殘留下一段西側(cè)的城墻,這段城墻也就是今日的“哭墻”,又叫西墻。<br> 當時的羅馬人殘暴地屠殺了頑強抵抗的一百萬猶太人,同時將猶太人放逐到世界各地。自此,猶太人開始了顛沛流離的苦難生活。<br> 眼前的哭墻不高也不長,最多也就二十米高,由大型石塊堆壘而成,飽經(jīng)滄桑和戰(zhàn)火洗禮,這是猶太人心中僅存的以色列帝國唯一的圣殿遺存,無比崇高神圣。<br></div> 在以色列復(fù)國前,有一些猶太人會冒著各種艱難險阻回到耶路撒冷,來到哭墻前哭泣,他們向上帝哭訴民族的不幸,祈禱可以得到上帝的庇護。以色列建國后,這里更成為了全世界猶太人頂禮膜拜的圣地和精神家園。 進入哭墻需要經(jīng)過嚴格安檢。在哭墻朝拜,中間有一道隔離欄將男女分開,男左女右,每位進入者不論朝圣與否,必須戴帽子,在入口處有紙制的白色小禮帽,提供給沒有準備帽子的游客。<br> <br> 哭墻邊,站滿了朝圣者,他們有的趴在堅實的墻壁上低聲哭泣或是輕聲誦經(jīng),有的拿著圣經(jīng)站在墻邊和墻角頌?zāi)?,墻壁上你能看見許多裂縫,里面塞滿了各種紙條,許多信徒會會把自己的情感與祝福寫下塞入縫隙,期望與上帝對話。 在哭墻四周的禮拜區(qū)還有不少木制的誦經(jīng)臺和座椅,供給更多的虔誠信徒們長時間誦讀圣經(jīng)之用??迚ο?,不光有世界各地的猶太朝圣者,亦有舉行成人禮的信徒隊伍,孩子在神靈的見證和父輩的帶領(lǐng)下,抱著經(jīng)筒,唱著經(jīng)詩快樂的紀念自己長大成人,自此多一份責任,也多了一份對信仰的認識。 在虔誠的朝圣人群中穿行,他們的虔誠篤定深深地感染著我。我與他們離的這么近,卻又那么遠,仿佛兩個世界的人。猶太人之所以能復(fù)國以色列,復(fù)國后的以色列為何能如此先進發(fā)達?答案就是:信仰的力量。這股無形的力量猶如一劑強心針,化作民族前行的動力!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這是以色列耶路撒冷的圣母安眠教堂。</div> 該教堂也被稱為圣母升天教堂,位于錫安山。在基督教傳統(tǒng)中,這里被認為是圣母瑪利亞去世(安眠、升天)的地方 。教堂建筑融合了拜占庭和現(xiàn)代風格,內(nèi)部裝飾精美,具有重要的宗教意義,吸引著眾多朝圣者和游客前來參觀。<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具有宗教元素的鑲嵌畫</div> 教堂內(nèi)陳列著許多精美的雕塑作品,如圣像、十字架等。這些雕塑造型逼真、神態(tài)生動,有的是用大理石雕刻而成,有的則是金屬鑄造,無論是人物的面部表情還是身體姿態(tài),都刻畫得細致入微,為教堂增添了濃厚的宗教氛圍,同時也是雕塑藝術(shù)的杰出代表。<br> 這是一座宗教建筑及其周邊雕塑。建筑外墻由石塊砌成,頂部有十字架,建筑正面有拱形窗和張貼的海報,海報上有 “FATIMA 1917 年至2017年” 的字樣,F(xiàn)ATIMA(法蒂瑪)常與天主教的法蒂瑪圣母顯現(xiàn)事件相關(guān),相傳在1917年葡萄牙法蒂瑪有圣母顯現(xiàn)給三個牧童等事件發(fā)生。<br> 建筑前方左側(cè)有一尊雕塑,底座刻有 “S. HIERONYMUS”,這可能是圣哲羅姆(Saint Jerome)的雕像,他是早期西方教會教父、圣經(jīng)學(xué)者,以將希伯來文《圣經(jīng)》翻譯成拉丁文《通俗譯本》而聞名。建筑上方還有一尊女性雕像,可能是圣母瑪利亞像。 整體場景充滿宗教氛圍。<br> 圣母升天修道院 那個雕塑是彈豎琴的大衛(wèi),在大衛(wèi)王墓地的入口處。猶太人歷史上最偉大的君主-大衛(wèi)王。 這是圣彼得加利利教堂(Ecclesia Catholica Sancti Petri in Galilea)的入口。上方拱形窗戶帶有彩色玻璃,窗沿上方有拉丁文 “Ecclesia Catholica Sancti Petri in Galilea”,意為 “加利利的圣彼得天主教堂”。窗戶下方石匾上刻有拉丁文 “Dominus custodiat introitum tuum et exitum tuum. Ps. 121.”,出自《詩篇》121 篇,意思是 “耶和華要保護你出入,從今時直到永遠” 。教堂大門是精美的青銅門,上面有浮雕,描繪了人物場景,可能與圣經(jīng)故事相關(guān),展現(xiàn)了宗教文化內(nèi)涵。 以色列國會 國會正門前的巨型燭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