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最近看了一篇很有哲理的文章:一個年輕人去買碗。來到店里他順手拿起一只碗,然后依次與其它碗輕輕碰擊。碗與碗之間相碰時,立即發(fā)出沉悶、渾濁的聲響。他失望地搖搖頭,然后去試下一只碗……他幾乎挑遍了店里所有的碗,竟然沒有一只滿意的。就連老板捧出的自認為是店里碗中精品,也被他搖著頭失望地放回去了。</p> <p class="ql-block"> 老板很是納悶,問他老是拿手中的這只碗去碰別的碗是什么意思?他得意地告訴老板,這是一位長者告訴他的挑碗訣竅:當一只碗與另一只碗輕輕碰撞時,發(fā)出清脆、悅耳聲響的,一定是只好碗。老板恍然大悟,拿起一只碗遞給他,笑著說:“小伙子,你拿這只碗去試試,保管你能挑中自己心儀的碗?!?lt;/p> <p class="ql-block"> 他半信半疑地依言行事。奇怪!他手里拿著的每一只碗,都在輕輕地碰撞下發(fā)出清脆的聲響。他不明白這是怎么回事,驚問其詳。老板笑著說:“道理很簡單,你剛才拿來試碗的那只碗本身就是一只次品,你用它試碗那聲音必然渾濁。你想得到一只好碗,首先要保證自己拿的那只也是只好碗……”</p> <p class="ql-block"> 其實人生何不也是如此呢?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就像一只碗與另一只碗的碰撞一樣,一顆心與另一顆心的碰撞,需要付出真誠才能發(fā)出清脆悅耳的響聲。自己帶著猜忌、懷疑,甚至戒備之心與人相處,就難免得到別人的猜忌與懷疑。其實,每個人都可能成為自己生命中的“貴人”,前提條件是:你應該與人為善。</p> <p class="ql-block"> 你付出了真誠,就會得到相應的信任。你獻出愛心,就會得到尊重。反之,你對別人虛偽、猜忌甚至嫉恨,別人給你的也只能是一堵厚厚的墻和一顆冷漠的心。這方面的事例可以說是不勝枚舉,我身邊就有這兩種典型代表的人,他們的言行將上述哲理詮釋得淋漓盡致。</p> <p class="ql-block"> 一位是我的發(fā)小同學、也是一直相處很好的朋友,我稱其為“人中龍鳳”。他是安徽省級銀行的一位中層高管,有很深厚的人脈資源和雄厚的經(jīng)濟實力,但其為人謙和,非常低調(diào),從不張揚,與所有人都能真誠相處。同學們只要來到了合肥,他知道了都會出面熱情地接待,并叫上同在合肥的其他同學作陪。所有同學提到他無不交口稱贊。在職場也是游刃有余,從縣級到省級,穩(wěn)打穩(wěn)扎,宏圖大展。</p> <p class="ql-block"> 而我在職工作時有一位同事,自認為自己本事有多大,目中無人,似乎所有的同事都有負于他一樣,對所有同事都有意見,包括領(lǐng)導到他的辦公室跟他說話,他坐在那兒動都不動一下,一副愛理不理的樣子。總認為我就這樣子,不需要求人,不必跟他人陪著笑臉。結(jié)果是沒有一個知心朋友,在職場也是越混越差,調(diào)整過幾個單位,最后都是“靠邊站”的結(jié)局。</p> <p class="ql-block"> 人常說,可愛之人當有可敬之處,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人生在世,為什么有的人如魚得水,過得風生水起,每次見面都會發(fā)現(xiàn)其又有了發(fā)展進步;而有的人卻滿腹牢騷,孤家寡人一個,過得很憋屈,再見面時發(fā)現(xiàn)其狀態(tài)越來越差,甚至到了窮困潦倒的地步。</p> <p class="ql-block"> 當然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但有一點不可否認,叫識時務者為俊杰,贈人玫瑰手有余香,思路決定出路,這就是情商在起作用。只要人人都付出一點愛,這世界將會變成美好的人間。每個人都要懷著真誠、善良、與人為善的心態(tài),積極主動地去適應社會;而不能用冷漠、孤僻、怨天尤人的態(tài)度讓社會去適應自己。擺正自己的位置,調(diào)整健康向上的心態(tài),人生的道路才會越走越寬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