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即墨周黃藍楊郭五大望族中,楊氏是極有影響的書宦世家,光清同治版《即墨縣志》就收藏了30多部楊家的詩文集 。從明初到清末的400余年間 ,有關(guān)楊氏家族與嶗山的關(guān)系,其留下的遺跡少一些。楊家人的仕途雖少有居高位者,但這絲毫沒有影響楊氏遠播的好名聲,因為:有六世祖楊良臣單騎撫“寇”、七世祖楊鹽不媚上官、十世祖楊遇吉乞兵解圍即墨城…… 據(jù)載,書宦世家楊氏祖上是當兵的。即墨楊氏,為“膠水公”之后。據(jù)即墨市博物館原館長、現(xiàn)代文博專家江志禮先生在《即墨楊氏》文中介紹:膠水公者 ,浙江秀水(嘉興)人,宋神宗時為膠水縣(今平度)儒學(xué)教授 ,因事至即墨,愛其山川蘊藉,遂舉家徙居縣北靈山之陽,舊稱三官社山前楊家,今為北安街道辦事處林戈莊村。 到了明代宏治年間,經(jīng)楊良臣稽考,確定元至正年間的楊官為楊氏的一世祖。雖然楊氏是書宦世家,但想必很多人都想不到,他們祖上是當兵的。原來,在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族中有楊孝虎者需補軍伍,因年老難以充任,楊鈞道之子楊得玉便替他入伍。當時楊得玉已經(jīng)有四子,為了照顧年邁母親,他留二兒楊榮在家,帶另三子去了鐵嶺衛(wèi)(今鐵嶺)。<br> 但是,不管是軍籍楊家還是民籍楊家,在之前的這些年中并沒有啥太出彩之處。不僅如此,在明洪武末年,即墨楊氏還出過一次大事。當時楊家到南方運桑,不料在揚子江中翻了船。為了賠償,楊氏家族付出沉重負擔,被賣掉了男女20余口,桑銀追賠長達30年,直到洪熙元年(1425年)才得以赦免。這30年,嚴重影響了楊氏家族的發(fā)展。 那么,楊家是如何成為即墨五大望族之一的呢?家族的興旺發(fā)達應(yīng)該感謝五世祖楊澤?!都茨珬钍稀分杏羞@一句話:“楊澤,字惠民,少年為賈,繼棄賈力學(xué),明代成化四年(1468年)成歲貢生,出仕北直隸武邑縣(在河北省)縣令。自楊澤而下,書香旺盛、瓜瓞綿綿,加之與周、黃、藍、郭等諸族的聯(lián)姻融合,成為名副其實的顯門望族。”<br> 家族聯(lián)姻,是那個年代最常見的強強聯(lián)手??v觀楊氏家族的發(fā)展,像這種方式的強強聯(lián)手其實并不少,十世祖楊進吉是明朝兵部尚書黃嘉善次子、刑部郎中黃宗瑗的門婿;十世祖楊連吉是明朝國子監(jiān)祭酒周如砥長子、廣東南雄府知府周燝的門婿;十一世楊和鼎是明末鐵面御史黃宗昌長子、清浦江縣令黃坦的門婿;還有楊鹽的孫女,是黃嘉善四子、書法家黃宗臣的妻子。 楊氏家族的地產(chǎn),主要為南莊別墅及烏衣巷別墅。南莊別墅為楊良臣所建,楊良臣,號南莊,其于城南建一宅名“南莊”,并于莊內(nèi)建一“瞻云樓”,于晨風(fēng)夕月中,南眺三標諸峰,吟詩著文,排遣情懷,著有《南莊遺詩》。楊氏家族最有傳奇色彩的是烏衣巷別墅。嶗山北九水沿著白沙河順流而下,河畔山下是一路的村落,依山傍水、楊柳依依,拐彎處的村落就是烏衣巷。 劉禹錫有“烏衣巷”詩曰:“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說的是金陵的烏衣巷。嶗山的烏衣巷原名老鴰巷,因村中大槐樹上有烏鴉窩而得名。明隆慶年間即墨舉人胡從賓,字應(yīng)薦,授伊陽知縣。歸鄉(xiāng)后,因慕嶗山九水風(fēng)光,遂在此構(gòu)筑別墅居之,并附會王謝聚居之地而名,便定名為嶗山的烏衣巷。<br> 胡從賓,明隆慶元年(1567年)舉人,后知宛平縣。因慕嶗山九水風(fēng)光遂在嶗山老鴰巷構(gòu)筑別墅居之,因嫌名字不雅,即更村名為“烏衣巷”。當年即墨文人有《胡京兆烏衣巷詩》云:“山中何得烏衣巷,曾有烏衣隱其間。不是逄萌掛冠人,定緣房鳳作州還。二勞歸屬神仙窟,萬壑森如虎豹關(guān)。風(fēng)氣最宜京兆老,可知須鬢未能斑?!焙┱准春鷱馁e,舊時京城知縣稱“京兆”也。 話說,即墨舉人胡從賓與楊氏后裔、十世祖楊遇吉為親誼,明亡后胡氏將房屋贈于楊遇吉,遇吉乃同其弟進吉連吉攜家隱居于此。楊氏是明末即墨五大望族之一,文學(xué)世家。從六世祖楊良臣傳到楊遇吉昆仲已歷四代 ,在文采華章的載托下,即墨楊氏的文脈從未斷絕。楊氏兄弟于此讀書,烏衣巷從此文風(fēng)大盛,也真沾了南京烏衣巷之一點文氣,卻比其更多了山水煙霞之靈氣。 十世楊氏三兄弟,還真沒有辜負這“烏衣巷”三字中裹挾的文化意象。兄長楊遇吉,字晉生,明末崇禎年間諸生,負性慷慨,多謀略,登萊道丁公欲薦其為官,楊遇吉以母老弟幼固辭不就。楊氏兄弟聚此,常常以詩歌唱答,兄長楊遇吉曾作有《移居勞山》五言古詩,其中有:“移居向南山,始愜此幽獨”之句。<br> 二弟楊進吉,品評出烏衣巷周圍景點的“烏衣八景”:四圍青嶂、鶯語梨花、避暑巖潭、墨磯垂釣、東山待月、長河秋漲、千林紅葉、雪滿群山,并分別賦詩贊之。烏衣巷傍山依河的民居、橋邊的野草、巷口的朝陽,兩邊的裊裊炊煙,遠處的灑水車將巷街洗滌的亮亮閃閃,不過如果要找尋曾經(jīng)的烏衣八景,她猶如一個烏衣少女,裊裊而去,已不知所蹤! 三弟楊連吉弟,也有絕句描寫隱居于此的愜意:“九月下山三月還,門庭如故草芊芊。東風(fēng)吹綻杏花色,始悔城中又半年”。 楊氏兄弟中,詩歌成就最大者當數(shù)弟連吉。我更喜歡他的《秋涼》:“簾帷漸漸下,節(jié)候覺初涼。滿徑蘚花碧,隔溪山果黃。河聲猶作漲,露色已成霜。自愛千峰靜,憑欄待夕陽?!北菊虏糠治淖趾蛨D片采自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通知我來刪除,謝謝! 2025.04.12.整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