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上海</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0月10日雙十節(jié)</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第六屆全國運動會”紀(jì)念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永樂泉藏</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上海歷史博物館鐘樓</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上海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兩枚</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上海體育博物館</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上海體育博物館藏一枚</b></p> <p class="ql-block">??<b>“吳鐵城”中華民國時期國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長</b>(1888年一1953年11月19日),廣東香山(今中山人,出生于江西九江。早年在九江美國教會學(xué)校讀書。</p><p class="ql-block">1909年隨林森在當(dāng)?shù)剡M(jìn)行革命活動,同年加入同盟會。曾任國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長等職。1949年后赴臺灣,1953年11月19日死于臺北。</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追隨孫中山,屢獲重用</b></p><p class="ql-block">早年在九江美國教會學(xué)校讀書。1909年隨林森在當(dāng)?shù)剡M(jìn)行革命活動,同年加入同盟會。1911年武昌起義后參與策動九江獨立,任江西軍政府總參議。1912年赴南京開會,留在孫中山身邊工作。其后參加反對袁世凱的斗爭和護(hù)法運動。</p><p class="ql-block">1921年5月任非常大總統(tǒng)府參軍。1923年任廣州市公安局長兼警務(wù)處長。同年10月被指定為中國國民黨臨時中央執(zhí)行委員,參加國民黨的改組工作。1924年9月隨孫中山北伐,任行營警戒兼代大本營參軍長。10月回師參加對商團(tuán)平叛, 重兼廣州公安局長。曾與胡漢民、伍朝樞等商議反對國民黨左派。</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投靠蔣介石,消極抗戰(zhàn):</b></p><p class="ql-block">1925年8月廖仲愷被暗殺后,對破案消極,蔣介石將他撤職并扣押, 至1926年10月獲釋。后表示支持蔣介石發(fā)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盡力催促武漢方面的汪精衛(wèi)、孫科與蔣介石南京政府合流。1927年6月任廣東省政府委員、建設(shè)廳廳長。1928年秋和1930年5月先后兩次赴東北說服張學(xué)良擁護(hù)蔣介石,深受蔣的賞識。1932年1月出任上海市長兼淞滬警備司令。</p><p class="ql-block">在上海軍民發(fā)起一二八抗日戰(zhàn)爭時,執(zhí)行國民黨政府對日妥協(xié)的政策。在上海任職期間,嚴(yán)厲防范和禁止進(jìn)步活動,堅決取締抗日救國運動,摧殘進(jìn)步文化。1937年4月,調(diào)任廣東省政府主席。</p><p class="ql-block">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將廣東省政府遷往粵北連縣。1939年春去重慶,受蔣之命主持港澳國民黨黨務(wù)工作。1940年任國民黨中央海外部長。1941年任國民黨中央秘書長。1944年,按照蔣介石的旨意,以抗戰(zhàn)名義招募青年入伍, 建立青年軍。</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重慶談判,去職赴臺:</b></p><p class="ql-block">1946年1月在重慶召開有國民黨、共產(chǎn)黨、其他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參加的政治協(xié)商會議,他是國民黨代表之一, 在“ 軍隊國家化” 和“ 政治民主化”等一系列問題上,與中國共產(chǎn)黨和民主黨派進(jìn)行了激烈的辯論。但在中共代表的斗爭和全國人民的壓力下, 政治協(xié)商會議通過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決議。隨后,蔣介石撕毀協(xié)定和政協(xié)決議,發(fā)動全面內(nèi)戰(zhàn),他采取積極支持和配合的態(tài)度。1948年任立法委員,一度醞釀競選立法院長。同年11月孫科按照蔣介石的意向出面組閣, 他出任行政院副院長兼外交部長。</p><p class="ql-block">1949年1月21日蔣介石宣告引退,李宗仁任代總統(tǒng),發(fā)表聲明愿以中共提出的條件為基礎(chǔ)進(jìn)行和談,他和孫科表示反對,并把行政院撤到廣州。不久,他又辭去職務(wù),以在野派身份到東南亞訪問,進(jìn)行反共活動。1949年10月廣州解放前夕, 赴香港, 后轉(zhuǎn)往臺灣, 任“臺灣當(dāng)局領(lǐng)導(dǎo)人幕僚機(jī)構(gòu)”資政等職。</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總結(jié):</b></p><p class="ql-block">就是這么一個人,把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0月10日雙十節(jié)舉辦的第六屆全國運動會,辦的有深遠(yuǎn)歷史意義的體育盛會。</p><p class="ql-block">它不僅展現(xiàn)了當(dāng)時中國體育的最高水平,也促進(jìn)了民族團(tuán)結(jié)和文化交流,為中國體育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民國時期在上海舉辦的兩次全運會</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935年和1948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第六屆和第七屆全國運動會</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都是在上海舉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國的全國性體育運動會歷史悠久,1949年之前總共舉辦過七屆全運會,第一屆比賽甚至可以追溯到1910年10月18日,當(dāng)時還是清朝宣統(tǒng)年間,武昌起義剛剛爆發(fā)一個多禮拜,共有華北、上海、華南、吳寧(即江蘇的蘇州和南京)、武漢五個地區(qū)派出140名運動員參賽,比賽是在南京的南洋勸業(yè)場舉行的。</p><p class="ql-block">后因國家動蕩,全國運動會也斷斷續(xù)續(xù),在北京、武昌、南京都舉辦過。近代舉辦的七屆全運會中,1935年的第六屆和1948年的第七屆是在上海舉行的。</p> <p class="ql-block">1935年10月10日,第六屆民國全運會開幕當(dāng)天,《申報》刊載《上海市體育場工程概要》一文,用近半個版面的篇幅介紹了落成不久上海市體育場(今江灣體育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5年10月10日第六屆民國全運會正式開幕,比賽在新落成的上海市體育場(今江灣體育場)舉行。</p><p class="ql-block">這是首次按照國民政府教育部頒布的《全國運動大會舉行辦法》而舉辦的全國運動會。全國各省市(只有貴州省缺席),加上香港、馬來亞、爪哇、菲律賓等地華僑參賽,共有運動員2273人。</p><p class="ql-block">而1932年洛杉磯奧運會的參賽代表團(tuán)不過40個,運動員總?cè)藬?shù)2000人。也就是說第六屆民國全運會的規(guī)模超過了第十屆奧運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大會會旗之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葉長烈攝</b></p><p class="ql-block">比賽項目除了和奧運會(當(dāng)時叫世運會)接軌外,武術(shù)(當(dāng)時叫國術(shù))也設(shè)立了錦標(biāo)。</p><p class="ql-block">1935年時抗日戰(zhàn)爭還未全面爆發(fā),那一屆全運會辦賽最正規(guī),水平也最高,是七屆民國全運會中辦得最成功的一屆。</p><p class="ql-block">開幕當(dāng)天下了點蒙蒙細(xì)雨,上海的三千名小學(xué)生表演了太極拳操。</p><p class="ql-block">東北五省(當(dāng)時東北有五?。┻\動員身穿黑色孝服(編者按:當(dāng)時東北已經(jīng)淪陷),手拿象征白山黑水的黑白旗入場,數(shù)萬觀眾無不動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民國第六屆全運會開幕式現(xiàn)場</b></p><p class="ql-block">上海代表隊共派出223名運動員參賽,獲得這屆賽事的總錦標(biāo)(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獎牌榜第一)哈爾濱運動員、中俄混血兒符保盧代表上海隊參賽,以3.90米的成績打破男子撐桿跳全國紀(jì)錄并獲得冠軍。</p><p class="ql-block">抗戰(zhàn)爆發(fā)后,符保盧加入中國空軍,1943年壯烈殉國。</p> <p class="ql-block">代表上海隊參賽的哈爾濱運動員、中俄混血兒符保盧(右)和第二名王禾</p><p class="ql-block">另一名代表上海隊參賽的爪哇華僑運動員陳榮棠獲得女子鉛球和鐵餅的雙料冠軍,一時成為滬上傳媒追捧的對象。</p><p class="ql-block">陳榮棠的身材并不魁梧,但她有個外號“鐵觀音”(可不是茶葉的名字)。</p><p class="ql-block">陳榮棠的丈夫楊昆廷,別名楊帝霖,是中國第一位捕獲活體大熊貓的人。</p><p class="ql-block">20世紀(jì)50年代印尼發(fā)生排華事件,楊帝霖被逮捕,陳榮棠進(jìn)行艱苦的營救,終于迫使印尼政府釋放了楊帝霖。</p><p class="ql-block">但陳榮棠憂憤成疾,一代田徑名將于1960年病逝,年僅44歲。</p> <p class="ql-block">代表上海隊參賽的爪哇華僑運動員陳榮棠</p><p class="ql-block">1932年代表中國參加洛杉磯奧運會的遼寧運動員劉長春以10.8秒的成績獲得男子100米冠軍,并打破全國紀(jì)錄。</p><p class="ql-block">足球比賽是觀眾最多的。</p><p class="ql-block">在此前進(jìn)行的五屆賽事上,上海足球隊獲得四屆冠軍。</p><p class="ql-block">本以為本土作戰(zhàn)應(yīng)該可以順利奪冠,未料半決賽竟然爆冷輸給廣東隊,最終“球王”李惠堂領(lǐng)銜的香港隊在決賽中3比1戰(zhàn)勝廣東隊奪冠,李惠堂在決賽中上演了“帽子戲法”。</p> <p class="ql-block">1935年10月19日《申報》刊登《一雪前恥:廣東勝滬》,詳細(xì)報道了上海與廣東的這場足球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球王”李惠堂</b></p><p class="ql-block">籃球比賽發(fā)生一個小花絮,菲律賓華僑隊在對四川隊的比賽中打到了100分,可是當(dāng)時籃球比賽的得分一般在五六十分,記分牌根本無法打出100以上的數(shù)字,觀眾大呼有趣,裁判無可奈何。</p><p class="ql-block">當(dāng)年能參加全運會的運動員,大多是富家子弟,賽場也是時尚秀場,一時迎來各方關(guān)注。11天賽事總共吸引超過100萬觀眾入場,門票收入達(dá)到10萬元,可說是名利雙收。</p><p class="ql-block">1935年第六屆民國全運會之后,國民政府派代表團(tuán)參加了1936年柏林奧運會,但競賽成績不佳。隨后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國內(nèi)的體育發(fā)展處于停滯狀態(tài)。第七屆民國全運會直到1948年5月才在上海舉行,此時距離上次全運會已經(jīng)過去了13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第七屆民國全運會開幕圖</b></p><p class="ql-block">比賽地點還是在江灣體育場。參賽的除當(dāng)時各省市代表隊外,還有陸軍、海軍、空軍、聯(lián)勤、警察以及香港、檀香山、暹羅、菲律賓、馬來亞、西貢、仰光等地區(qū)的華僑,共有58支代表隊、2670名運動員,是歷屆民國全運會中規(guī)模最大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第七屆民國全運會”運動員入場</b></p><p class="ql-block">1948年第七屆民國全運會參照奧運會的慣例,以火炬接力為前奏,火炬從南京出發(fā),途經(jīng)湯山、句容、無錫、常熟、太倉,于5月5日下午3時抵達(dá)上海市體育場開幕現(xiàn)場。</p><p class="ql-block">當(dāng)天江灣體育場涌進(jìn)10萬名觀眾,由于組織工作欠佳,交通阻塞,秩序混亂,體育場東、西看臺的欄桿均被擠斷,30余人受傷,鞋子、包包、眼鏡、手表被擠掉的,不計其數(sh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開幕式上傳遞火炬</b></p><p class="ql-block">由于組織工作混亂,賽事糾紛不斷。足球比賽竟然出現(xiàn)“三黃蛋”,判出三支球隊并列冠軍(陸軍隊、警察隊、香港隊);排球則由香港隊和廣州警察隊并列冠軍,也是個“雙黃蛋”,這可能是世界體育史上的一件奇事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屆賽事最耀眼的明星當(dāng)數(shù)出生于愚園路岐山村的上海聾啞人運動員樓文敖,他一人獨攬5000米和10000米兩項冠軍。臺灣地區(qū)首次派出代表團(tuán)參加全運會,以絕對優(yōu)勢獲得男子田徑的總成績第讓人刮目相看。香港運動員黃婉貞一舉打破女子50米和100米自由泳全國紀(jì)錄,被媒體譽為“小美人魚”。</p> <p class="ql-block">上海的聾啞人長跑運動員樓文敖,他一人獨攬五千米和一萬米兩項冠軍</p><p class="ql-block">連年戰(zhàn)亂、官場腐敗、經(jīng)濟(jì)困頓,體育比賽是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p><p class="ql-block">1948年民國全運會許多成績落后于1933年和1935年,由于官場中吃空額的作風(fēng)蔓延到賽場,那屆賽事的裁判員和工作人員的人數(shù)膨脹,一般認(rèn)為那屆賽事是歷屆民國全運會中最混亂的一屆。賽場暴力事件頻發(fā),賽風(fēng)混亂,賽事組織方不得不請來便衣警察維持賽場秩序。</p><p class="ql-block">當(dāng)然比賽總有些亮點,比如馬來亞華僑代表隊的游泳女運動員,大膽地穿上了類似于比基尼的新潮泳衣,引來上海觀眾的圍觀。不過這樣的盛事對近代中國來說,已經(jīng)是回光返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第七屆民國全運會上的新潮泳衣</b></p><p class="ql-block">僅僅一年以后,國民黨敗退臺灣,民國時期的全國運動會,也就宣告壽終正寢了。</p> <p class="ql-block">總結(jié):</p><p class="ql-block">總而言之,一枚紀(jì)念章告訴我們在民國第六屆全國運動會是一次成功的、具有深遠(yuǎn)歷史意義的體育盛會。</p><p class="ql-block">它不僅展現(xiàn)了當(dāng)時中國體育的最高水平,也促進(jìn)了民族團(tuán)結(jié)和文化交流,為中國體育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p> <p class="ql-block">參考:</p><p class="ql-block">上海通志館主編“上海地情普及系列叢書”</p><p class="ql-block">周力著:《敢為人先:上海體育》</p><p class="ql-block">(上海人民出版社 學(xué)林出版社)</p><p class="ql-block">部分圖片資料拍攝于:(上海歷史博物館)(上海體育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與 古 為 徒</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分享中國歷史文化</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END—</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