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月禾38109940 </p> <p class="ql-block"> 2025-03-30:陽光燦爛的一天,我們陪伴爸媽去家鄉(xiāng)一日游。</p><p class="ql-block"> 乘坐航船去六橫,如今的航船與六橫的大岙碼頭都是面貌全新的。</p> <p class="ql-block"> 我們陪伴老爸老媽回到了幾十年沒回去的家鄉(xiāng)-佛渡鄉(xiāng)石門岙村。(佛渡島以前的自然村包括:東岙村、雞爪村、永勝村、石門村、捕南村、沙岙農(nóng)業(yè)村和佛渡漁業(yè)村??)</p><p class="ql-block">根據(jù)政策要求,佛渡整個島及各個村莊已被國家征用(與當年小洋山一樣,用于建深水港區(qū)集裝箱工程),因此,佛渡的好幾個村莊的村民全都要搬遷,房屋拆遷包括祖先的墳墓以后也要重新遷葬,因此我媽作為家族成員的長者,只有她能去指認出原來上幾代先人的墳穴歸屬,我們就陪伴行動不便的八旬父母踏上了佛渡回鄉(xiāng)的探訪之路。</p> <p class="ql-block"> 佛渡是我外公外婆(我們叫他們?yōu)榘敯⒛蹋麄円恢狈Q我與弟弟是孫女、孫子的)家鄉(xiāng),六十年代我媽媽作為村里接受教育最多-師范畢業(yè),成為村里最早的女秀才走向教師崗位,是讓村里人羨慕的吃國家糧的知識分子,又嫁給了同是國家干部的我爸,我外祖父母也為我爸媽而自豪。</p> <p class="ql-block"> 我與我弟、我妹都是在佛渡外祖父母家出生的,因為我爸媽在其他地區(qū)工作,我與弟弟就一直與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直到讀二年級才離開佛渡石門村回到爸媽身邊,過了幾年后我外祖父母也離開了佛渡來到我爸媽工作的六橫島定居,我在11歲那年遠離家鄉(xiāng)來到上海生活,我在佛渡石門村度過了無憂無慮的童年與少年時期,至今印象深刻!外父母家的印象太深刻了,因為從小跟著阿爺阿奶,村里的鄉(xiāng)鄰都喜歡我,印象中小小年紀的我就能常幫著二個老阿太穿針眼,老太太會摸出幾顆蠶蟲給我吃,在我11歲離開家鄉(xiāng)到上海之前,我經(jīng)常與弟弟兩人結(jié)伴從六橫回到佛渡石門村,乘車乘船,翻山越嶺,對二個年齡小(不到十歲)的我倆來講,爸媽都沒空陪伴的,很放心讓我與弟弟獨自來回的。最讓我們害怕的是每次翻山越嶺的路上會看到山路旁的墳墓與草裹棺材,每次要經(jīng)過,我與弟弟就拼命的奔跑,我常常跑不過比我小二歲的弟弟,縱然這樣心里害怕,但我們還是喜歡回到阿爺阿奶家,那里的山、那里的水庫、那里的溪坑.….記憶猶新,夏天的傍晚,每天阿奶端著一大盆去溪坑洗衣服,她常會選擇溪坑的上游高處,因為她要干凈,認為上游的水清(下流洗衣服的村民多),因此我與弟弟會跟著阿奶走更高的石階上去,年幼的我們不曉得累,阿奶洗衣服,我倆就在另外的水洼處自己玩,能夠玩水就開心。我們會跟著阿爺阿奶上山采松果,拉松毛,采棉花,兩個人合抬濕漉漉稻草,水井旁打水...幼年時的情景至今留在腦海中浮現(xiàn),鄉(xiāng)情常在夢里出現(xiàn)。</p> <p class="ql-block"> 自從我離開家鄉(xiāng),佛渡就成為我的回憶,曾經(jīng)在外祖父母相繼離世后,十幾年前,我曾帶著老公跟著我父母回過一次佛渡,變化太大了,在村里老人心目中曾經(jīng)幼小的我也有五十多歲了,我特意去看了那條溪坑,已經(jīng)沒有了我記憶中的水流了,可能在當時幼年的我眼里,溪坑是很高很長,水流很大,但當我四十年以后再去看,發(fā)現(xiàn)這溪坑很窄,水流又小,且坑周圍雜草叢生,那肯定是村里人不再用溪坑水了,每戶都蓋起了二層小樓,接進了自來水管,有的還在自家的院子里打了口井,因此溪坑已經(jīng)不是我當年幼年時的模樣了。</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又一次踏上佛渡的土地,我又年長了十幾歲,爸媽是八旬老人,在路上遇上我父母認識村里的老人村民,雙手握住講起來以往的事,看到我,竟然講到我嬰兒時很難養(yǎng)的往事(小毛頭時我很會哭,晚上不肯睡要人抱),往事一幕幕在村里老人的敘述中再現(xiàn)。</p> <p class="ql-block"> 現(xiàn)在有手機方便傳遞家鄉(xiāng)的消息和情感,通過電話、語音消息或視頻通話,家鄉(xiāng)的方言和親人的聲音重又在耳畔環(huán)繞,感受到濃厚的鄉(xiāng)情和鄉(xiāng)愁,今日里鄉(xiāng)鄰重又相見,感慨歲月的流逝,看到老人們與我的老爸老媽拉著手問好的欣喜,讓我感動,純樸的鄉(xiāng)情永駐在內(nèi)心深處,盡管是“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鄰相見不相識,但鄉(xiāng)音未曾忘卻,兒時的記憶是最最深刻與美好的。</p> <p class="ql-block"> 故鄉(xiāng)景,平淡而醉人,故鄉(xiāng)記憶,永不褪色,時光遠去,故鄉(xiāng)情深留下!最喜歡的歌曲就是《故鄉(xiāng)情》:</p><p class="ql-block">故鄉(xiāng)的山,故鄉(xiāng)的水,故鄉(xiāng)有我童年的足印</p><p class="ql-block">幾度山花開,幾度江潮起,童年的歡歌依然記在心。他鄉(xiāng)山也美,他鄉(xiāng)水也清,難鎖我愛鄉(xiāng)一呀寸心...</p><p class="ql-block">故鄉(xiāng)的愛,故鄉(xiāng)的情,故鄉(xiāng)有我可愛的鄉(xiāng)親,幾度芳草綠,幾度霜葉紅,月兒的相依永遠記在心,他鄉(xiāng)也有愛,他鄉(xiāng)也有情,難鎖我夢中故呀鄉(xiāng)行...</p> <p class="ql-block"> 村里現(xiàn)在全部都是二層小樓。照片的右邊樓房現(xiàn)在是堂舅家蓋的。原來是我外祖父母家的老宅,以前是平房,印象中房間里還有擱樓,我與弟弟常常從活動扶梯爬上去,上面都堆放著外祖父母的雜物。老宅的院子挺大的,夏天都在院里乘風涼,那時還沒有電燈,村里人就在月光下?lián)u著蒲扇聊著家常,我與弟弟躺在飯桌上,由奶奶給我倆搖扇子趕蚊子,直到我倆睡著了,才把我倆抱進屋內(nèi)掛著蚊帳的床上。當躺在院子里桌上聽大人們講各種各樣奇奇怪怪的事,其實年幼的我聽著是有害怕的,所以總是瞇著眼睛不敢看黑呼呼的周圍(山與樹木)。如今我已有60多了,仍然懼怕黑暗,這多少與小時候的感覺有關(guān)系的。</p> <p class="ql-block"> 幼年時印象深刻的大溪坑現(xiàn)在只是一條小水溝了。當年的大溪坑水流又大又急旦很清澈,夏季的傍晚,村民全部來到溪坑邊,男的洗澡,女的洗衣,歡聲笑語很熱鬧的。我們小孩子也分別在溪坑上流或下流或旁邊隨意玩水。如果遇上下過雨,溪水流得更急,我們常常把腳伸在溪水里,可舒服了。</p> <p class="ql-block"> 拍了幾小段部分溪坑的鏡頭,已經(jīng)不再是我記憶中的模樣了,大部分被村民建房給圈起來占用了,即使有幾段露在外面的也只是水溝而已了。</p> <p class="ql-block"> 幼年的記憶是深刻的,我在十歲以后的四十年間就幾乎沒回過佛渡石門村,但溪坑永遠是我腦海深處最清晰的畫面,常常在夢里也能見到小時候的情形。溪坑下方的這口井也是印象深刻,因為當年曾在這里由一個拍照人為我與外祖父母拍了第一張合影。當年農(nóng)村人幾乎不拍照的,好像講有個人來到村里在這口井的旁邊拉了一塊大大的白色幕布,前面放二只木凳,給村民們拍照,因此我阿爺阿奶也帶著我與弟弟也來拍了一張合影,這張黑白照片年代久遠,沒好好保存,待阿爺阿奶離世后我想起來要保存相片,人像已經(jīng)很模糊了,很難再恢復相片的原樣。但這口井,當年拍照片的地方讓我永遠記著。所以這次回去我也特意走過去看了一下。這口井仍然靜悄悄地存在,井水照樣很滿,但年代的變遷,如今用井水的人日漸減少,小年輕都習慣在家用自來水了。</p> <p class="ql-block"> 這里是小岙,當年石門村的小學就在小岙,校舍如今還在,但已經(jīng)荒廢了,隱形于樹木之中。我與弟弟在小岙學校讀過一年級,那時小學就二個老師,是寧波人方老師與陳老師,他們是夫妻,育有二個兒子,大的叫方兵亮,與我弟弟同齡,是很要好的玩伴,小的比兵亮小二歲,也常跟在后面一起玩的,之間也有好多難忘且記憶猶新的往事…今天來到小岙,是從小岙的山坡上去,去祭掃祖先的墳碑。</p> <p class="ql-block"> 小岙的村民沒有幾戶,即使有幾幢樓房在,也沒什么人居然,因為基本上都去外地打工掙錢去了,留在村里的也只有若干個上了年紀的老人,多數(shù)的房屋都是空置著房門緊閉的,因此很安靜,只見到田野的桃花與杏花、梨花獨自競相開放,給田野增添了無限生機。</p> <p class="ql-block"> 媽媽上了年紀,八十多的她腿腳不方便,平地走路也費勁,我們一般會讓她坐輪椅出行。聽聞整個佛渡土地被征用全部拆移,她的上幾代祖先的墳墓也要被重新發(fā)掘遷移,作為家族長者的她,一定要我們陪她來看一看指認一下祭掃一番,但山路崎嶇很陡,平時也很少有人前來,媽媽在二個女婿與另二男性親友的架扶下,沿著難走的山坡堅持上山,帶著我們給祖先墓碑祭掃,并給我們敘述上幾代的故事,以及她小時候所經(jīng)歷的往事。今天我們幾個陪她與老爸前來祭祖,也是為了讓她能夠圓自己的心愿。</p> <p class="ql-block">上山不易,下山更難,有四個男性相架扶,我媽才能夠平安的完成這段艱難的山路。</p> <p class="ql-block"> 這個水庫給我同樣的印象深刻。以前從六橫到佛渡,只有乘小航輪來往,佛渡的碼頭是“道頭嘴”,走上碼頭不遠處就是水庫。沿著水庫走到山腳下開始沿著山路往上走,翻山越嶺后經(jīng)過好幾個村莊才能到達我外祖父母的家“石門村”。山路雖然崎嶇,但對于年幼的我與弟弟來講也是很熟悉適應。記得九歲還是十歲那年,八歲弟弟因為被我媽教訓,在一個禮拜日的早晨他給我留條“姐姐,我逃走了”,獨自悄悄的離開六橫,這么小的年紀一個人乘車又乘船跑到了佛渡阿爺阿奶家,也不知道他競會有如此大的膽量獨自翻山越嶺遠行,到小岙約上同齡的兵亮(也因調(diào)皮常被做老師的媽媽教訓),兩個孩子商量好要離開父母,獨自乘船出走,我弟弟講要去上海找大姑媽,兵亮講要去寧波找外婆,他們根本不知道上海與寧波在那里,就天真的認為只要乘船就可以去往他們心中的地方,八歲的孩子懵懵懂懂根本就是無知,我弟弟還從阿奶家抱出來才二. 三歲的妹妹(比他小五歲),與兵亮二人步行一個多小時也是翻山嶺到達“道頭嘴”碼頭,因為實在背不動妹妹了,就把妹妹放在水庫旁的路邊,叫妹妹自己坐好,二個小男孩就跨上了停在碼頭邊的小航程準備乘船離開,巧的是我應爸爸媽媽委派,獨自一人前往佛渡去阿爺阿奶家尋找,看看弟弟在否。待我乘的航船到達碼頭,我就急急上岸快走,競?cè)豢吹皆诼放源罂薜拿妹茫犓v哥哥自己走了,我一聽趕緊抱起妹妹,奔向碼頭上尋找弟弟,所幸他們乘坐的船還停在碼頭(開船時間未到),我弟與兵亮坐在船頭,他們估計認為獲得了自由,顯得很放松,我一眼看到大聲叫他倆下船,弟弟畢竟年幼,也蠻聽我的話,看到我焦急的在叫他們,就下船了…那年我大概是十歲,弟弟八歲,妹妹三歲。</p><p class="ql-block"> 天哪,還好還好被我追上了,弟弟與妹妹都能夠安全的回家了,所以今日里再次看到這個水庫,往昔的一幕幕情景重現(xiàn)眼前…如果當年不是我及時趕到,那弟弟與妹妹會怎樣,真的不敢想,我與弟弟感情很深,從小他跟我在一起不曾分開過…到現(xiàn)在每次講到我們小時候的事兒,妹妹還一直講當年幸虧是我這個阿姐把她給拾回家的,因此現(xiàn)在想來我也為以前我的懂事而感動。</p> <p class="ql-block"> 佛渡島有著7.28平方公里的面積。1949年10月成立佛渡鄉(xiāng)人民政府,1958年9月為六橫公社佛渡管理區(qū),1961年為佛渡公社,1984年4月改為佛渡鄉(xiāng),隸屬普陀區(qū)。島上有7個行政村,17個自然村,2000年,有居民825戶,2871人。2007年10月,撤銷佛渡鄉(xiāng),并入六橫鎮(zhèn)。現(xiàn)在合并統(tǒng)稱為佛渡村了(大村),這是佛渡村的村委會所在地,原來的“道頭嘴”碼頭也不再使用,所有航船班次全部遷往佛東村“沙岙碼頭”。佛渡地處六橫島西南海域,距國家級保稅港區(qū)——梅山保稅港區(qū)3.15公里,東隔雙嶼港與六橫島相鄰,南與象山港海域相連;西隔汀子港與寧波北侖相望;北為佛渡水道,距沈家門街道32.7公里,在建設中的總投資175.2億的六橫大橋?qū)⒔?jīng)過佛渡,佛渡島以后作為港口用地,該地擬建設寧波舟山港六橫港區(qū)佛渡作業(yè)區(qū)陸域先行工程,旨在進一步提升寧波舟山港的集裝箱通過能力,優(yōu)化港口物流效率,增強區(qū)域經(jīng)濟競爭力。該工程將為佛渡作業(yè)區(qū)港口的全面開發(fā)奠定堅實基礎(chǔ),推動港口功能升級和規(guī)模擴展,助力寧波舟山港打造世界一流港口。</p><p class="ql-block"> 以后漸漸的,可能一年或二年,佛渡的村民全部遷移到政府指定的六橫某一個地區(qū),他們將告別祖祖輩輩生活的家鄉(xiāng)佛渡,對村民們來講,即使萬般無奈和不舍,祖輩上幾代人的回憶即將畫上句號,那個充滿歲月的村莊,裝滿故事的家,以后也就只剩下回憶。</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心里腦海中,佛渡就是我少年時期永恒的記憶。佛渡島灘涂區(qū)域遼闊發(fā)達,佛渡紫菜,遠近聞名!前幾年,住在沙岙村的表舅經(jīng)常送佛渡紫菜給我父母,這是頭道紫菜又嫩又鮮,入口即化,可好吃了。隨著佛渡以后的變遷,不知道若干年以后會是什么樣的呈現(xiàn),拆遷的先期登記, 就像告別的序曲, 村莊的記憶, 將漸行漸遠!</p> <p class="ql-block"> 離開村之前,我們與爸媽都在村口拍照留影。</p> <p class="ql-block"> 離開石門村之前,我又去看了記憶深刻永遠難忘的溪坑,現(xiàn)在就是一條小水溝了,且已經(jīng)幾乎沒水了,村里又建造了好多的房子,基本上把原來的溪坑給填了或隱蔽了,即使有二小段露天的也是沒啥水了,聽聞到溪坑的最上游建水庫關(guān)了閘門,所以溪坑就沒水了,也廢了.….我童年的記憶也永遠停留在腦海中了。這次回來走一趟,估計我以后也不大會有機會再來了,因為佛渡所有的村莊全部會被拆除,村民全部會被遷移,佛渡的所有原住民從此要離開家鄉(xiāng),落戶到政府給指定的地區(qū),他們以后也沒有家鄉(xiāng)可回,家鄉(xiāng)所有的情結(jié)與一草一木永遠停留在每一個佛渡人的心中與腦海中,服從國家建設大局為重,再見了佛渡,再見了鄉(xiāng)里,我用手機拍攝了數(shù)段視頻,留作自己追憶的念向。這個曾經(jīng)給予我快樂幼年的小村莊,以后就只存在于回憶中了。</p> <p class="ql-block"> 手機拍攝合成后的視頻</p> <p class="ql-block"> 地爿,這個熟悉的村名,以后也會隨著佛渡的全部拆遷也會成為鄉(xiāng)民腦中永遠的回憶,我至今還記得在我與弟弟兒童時期,會經(jīng)常跟隨村里的孩子一起去地爿的海灘泥涂抓小蟹,雙腿陷在海灘泥涂里,腿深一腳淺一腳的,手也全部是濕的泥沾上。地爿有一條村民自筑的海塘路,一邊是海灘另一邊是水庫,我們那時手與腿都臟得不行,就到水庫邊沿去清洗?,F(xiàn)在想起來還歷歷在目。那個時候大人都沒空管我們,我們那時也不過只有七. 八歲,膽子就那么大,上山采果、去海灘摸蟹,根本就不知道害怕或擔心,現(xiàn)在想想真不可思議啊。</p> <p class="ql-block"> 村路二旁種是村民種植的桃樹、梨樹及桔樹,聽介紹講,一旦拆移,這些果樹也將得到賠償?shù)摹?lt;/p> <p class="ql-block"> 乘車經(jīng)過,可見到三二個村民在村子里的河道上釣魚,各家都擁有漂亮的樓房,事實上都是空關(guān)的,住的人口很少。</p> <p class="ql-block"> 走在佛東村安靜的村路上,只聽聞見鳥鳴與聞到花香。腳步是輕盈的,這個“懸居海洋之中,東西兩山對峙,南北水道相通”的島嶼帶給我的情緒相當豐富。因為領(lǐng)略過花開干朵的熱鬧,才守得住熱鬧過后的孤單和冷清,這是一種靈魂深處的修行,修行中的島都帶有某種香氣,抑或是觀音衣角留下的淡淡梵香。佛渡,渡他也渡我。</p> <p class="ql-block"> 在去碼頭的路上,遠遠的就見到一座寺院很醒目,看一下時間離開船還有一個多小時,于是我步行二十分鐘拆回去寺院。</p> <p class="ql-block"> 曾經(jīng)在二年前,我代表媽媽去河南開封“大相國寺”參加大型佛事,組織帶隊的正是佛渡的“百山觀音禪寺”五個師傅,與他們天天在一起相處了七天時間,幾個師傅給我留下了極好的印象,彼此都加了微信與聯(lián)系方式,我曾跟他們講過,有機會我到佛渡的話會去拜訪他們。</p> <p class="ql-block"> 今天路途經(jīng)過,媽媽告訴我這就是“百山觀音禪寺”,我頓時想起來二年前與師傅們的接觸與交流,顧不得吃力,與老公、妹夫一起前往寺院,這是老天爺?shù)陌磁?,在我即將離開佛渡之前,還有時間可以讓我前往看看,探訪師傅們。</p> <p class="ql-block"> 二年前在離開“大相國寺”前與二位師傅合影,感謝他們給予我的指點與幫助。</p> <p class="ql-block"> 站在“百山觀音禪寺”的高處,可眺望正在建設中的六橫大橋。</p> <p class="ql-block">六橫島是舟山第三大島,灣岬相間。位于舟山群島新區(qū)南部海域,長江、錢塘江、甬江入海處,被稱為“寧波海上后花園”;六橫與海天佛國普陀山、沙雕勝地朱家尖、武俠之鄉(xiāng)桃花島僅一水之隔,海陸交通十分便利。島上山巒起伏,依次有6座山體橫亙其間,“六橫”之名由此而來,由六橫、佛渡、懸山等105個島嶼組成。</p> <p class="ql-block"> 乘坐航船從沈家門去六橫。航船分上舵(票價23元)、中艙與下艙(票價18元),船艙內(nèi)非常寬敞舒適與整潔,都置空調(diào),以及電視機讓乘客觀看,一個小時的航程在觀看電視節(jié)目的過程中很快的。</p> <p class="ql-block"> 乘船出發(fā)</p> <p class="ql-block"> 我喜歡站在船艙的走廊上看乘風破浪的浪花,并拍攝沿途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 六橫礁潭村是我爸媽以前工作與居住時間挺長的地方,我外祖父母在我爸媽建造了三間樓房以后也從佛渡搬到這里居住,也住了三十多年直到他們離世,這里就是我們的家鄉(xiāng)。</p> <p class="ql-block"> 這條街現(xiàn)在是很冷清了,左邊的老建筑都是當年的商鋪,在我老早的記憶中,曾經(jīng)是很熱鬧的。</p> <p class="ql-block"> 這是一條太熟悉的村路。</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礁潭村已經(jīng)沒有了七十年代時期的熱鬧,那時的礁潭一條街商鋪很多的,供銷社,手工業(yè)社,郵局、醫(yī)院、學校、以及肉店等都在礁潭,包括開往其他村莊的公交車站起點也設在礁潭。礁潭設有有小學、中學。別的村民凡是需要采購、上學、乘車、就醫(yī)、買肉啥的都要到礁潭來,那時的礁潭是中心地區(qū),所以我爸媽在這里申請地塊建造了當年礁潭村第一幢二層高的樓房,也都是依賴礁潭村民們的趕工相幫,我爸媽在礁潭村民心目中是挺有影響力的,我媽是礁潭小學的老師兼負責人,村里的孩子們都是從她的學校畢業(yè)的,無人不曉張老師,無人不知在公社工作的胡同志。我媽媽不但在礁潭小學教過書,她還去過臺門小學,西廠小學,下筑山小學等,她與我爸走遍了六橫的無數(shù)村莊,因此張老師的學生遍布六橫的各個鄉(xiāng)村區(qū)域,很受村民與學生們的尊重。因此我作為張老師的女兒,盡管我在11歲就離開六橫,但我的名字也得以被村民以及同過三年學的同學給記住。</p> <p class="ql-block"> 我家院子前面有一棵柿子樹,這是村鄰夏亞家人種植的(夏亞比我大二歲,也曾是我小學同學),每年的九. 十月,紅紅的杮子全掛滿了整顆樹枝,春天里柿子樹是綠葉生長時期。</p> <p class="ql-block"> 家里院內(nèi)的這顆海棠樹在每年的這個時節(jié)都是花開繽紛,她獨自盛開吐露芬芳,隨風灑落滿地。</p><p class="ql-block">因為爸媽上了年紀,很少回到礁潭,一年當中爸爸也只有二至三次回來一趟來開個門通風,但到了清明時節(jié),我們?nèi)绻袝r間就會回來看看,給山上的阿爺阿奶去掃墓,所以也自然的在海棠樹上站上一會。很憐惜這么美麗的花掉在地上又奈何,植物的規(guī)律就是如此,不管是否有人欣賞,花開花落,它只做絢麗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 對于樹與花來說,它并不在意是否能被人注意,它開花是因為它是樹,到點就要開花。如果能被人欣賞,那固然是好;即使沒有,也不妨礙它獨自綻放。開花的意義不在于被人欣賞,但它知道開花的意義。</p> <p class="ql-block"> 曾經(jīng)在一本書上見到描寫百合說:“我要開花,是因為我知道自己有美麗的花;我要開花,是為了完成作為一株花的莊嚴使命;我要開花,是由于自己喜歡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沒有人欣賞,不管你們怎么看我,我都要開花!”</p><p class="ql-block"> 海棠花也是如此呀!謝謝你美麗的海棠花,獨自守護著我們的家園,給家園增添了一抹色彩鮮艷的景象。海棠全心全意默默的開花,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遍_花,不是為了得到他人的欣賞,而是為了極力的綻放,是為了證明美的存在。只有拼命綻放的生命,才是真實美麗的;只有生命美麗的時候,存在才是美麗的。</p> <p class="ql-block"> 自然的美,從不需要他人的欣賞和贊美,它是自然的喜悅,自性的芬芳,自帶的光芒。走在村舍路上隨處可見墻角或房舍院墻之間的各種開花的樹木。</p> <p class="ql-block"> 悄悄綻放的花朵,無論現(xiàn)在來看花,還是未來見花,花的美都在那兒,它不因人的到來和欣賞而綻放,也不應人的無視而委屈嘆息,美的就是美的,大自然的美,無需別人的喝彩與歡呼。</p> <p class="ql-block"> 走上這條石階會經(jīng)過水庫,然后我們?nèi)サ缴缴习敯⒛痰膲灥爻菁凹腊荩仙降穆凡缓米撸荒陙硪淮?,周邊雜草叢生,樹葉厚厚的鋪滿擋道,上山下山都比較滑,所幸天氣好,如果是雨天,行走更不方便了。老爸也是不容易,這么大年紀陪著我倆前去,他與我老公兩人負責清理墓頭長出來的雜樹雜草,我負責祭供。其實我一向是比較膽子小,會恐懼,尤其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現(xiàn)有老爸和老公在我身邊,我也能夠放松下來,我是阿爺阿奶從小帶大的,心里珍藏一份深厚的感情。</p> <p class="ql-block"> 村鄰院子里大多都種有果樹,很茂盛,秋季都會有果實。這種樹是“柚子樹”,又稱“文旦”,我們六橫人叫“拋”樹,長出大大的果實稱它為“拋”。七八月份以后“拋”沉沉的掛滿樹枝,我老公特別喜歡吃。</p> <p class="ql-block"> 這種只有在夏季以后才能吃的“拋”果,圓球形,扁圓形,橫徑通常10厘米以上,淡黃或黃綠色,果皮甚厚或薄,海綿質(zhì),油胞大,凸起,果心實但松軟,捧在手上沉甸甸的。如果我們十月初回來看,那“拋”果隨手可摘,因為村里居住的人口很少,年輕人都離鄉(xiāng)去了外地工作,老年人也吃不了那么多“拋”果的。</p> <p class="ql-block"> 這棵鐵樹長得真好茂盛,現(xiàn)在種在老公姐夫家的院子里,當年我父母離開六橫調(diào)到沈家門工作之前,讓建國姐夫把我家院里的這顆鐵樹給移植到他家去了,幾十年后,鐵樹開花,種植在姐夫家越來越壯實。</p> <p class="ql-block"> 這株種在路旁墻角的紫荊花也尤其好看,估計它也是每年獨自綻放,讓從路上經(jīng)過的行人都會多看幾眼,去年我也看到這株紫荊,今年又長開了,花枝更多了,真的是倩也不爭艷,獨自芬芳!</p> <p class="ql-block"> 攝于手機里的鄉(xiāng)情</p> <p class="ql-block"> 回到如今家人居住地沈家門漁港,回到父母的身邊,父母在那里,那里就是我的家。說起來,我有好幾個故鄉(xiāng),佛渡石門是我的出生地,六橫礁潭是我的讀書啟蒙地,沈家門是我父母親人們生活居住的地方,我在另外一個城市成長、工作與生活,當人問起我是那里人,我都會自豪的相告,老家在舟山!</p> <p class="ql-block"> 這里還有我的小學同學,故鄉(xiāng)在我腦海中有著好多難以忘卻的畫面。</p> <p class="ql-block"> 偶然在美篇平臺看到征文“手機里的鄉(xiāng)愁”,勾起我對故鄉(xiāng)的情思,手機里珍藏著拍攝的無數(shù)故鄉(xiāng)的照片與視頻畫面。在如今這個信息飛速流轉(zhuǎn)的時代,手機已成為我的好幫手,我習慣用手機拍攝記錄,四月初返回故鄉(xiāng)又悄然收藏了濃濃的鄉(xiāng)情,每一張故鄉(xiāng)的相片、每一段家鄉(xiāng)話的語音、每一次與家鄉(xiāng)人的見面談話,都見證著故土的畫面。于是我重新整理照片,用文字串聯(lián)起這些珍貴的點滴,合成文字與視頻永遠保存。</p><p class="ql-block"> 完成于2025-04-1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