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到廣西崇左不能不去探究一次世界文化遺產(chǎn)左江花山巖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左江花山巖畫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崇左市境內(nèi)的左江及其支流明江兩岸,主要分布在寧明、龍州、江州、扶綏等地。其中,作為典型的寧明花山巖畫,位于縣城西南約25公里處的城中鎮(zhèn)耀達(dá)村明江東岸的拐彎處,稱耀達(dá)花山,壯語稱為Pya Laiz(音岜萊),即花山被畫得麻花之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巖畫分布在花山西側(cè)和南側(cè)臨江崖壁的下半部,距江面最高90多米,面幅寬約221米,高約40米,面積達(dá)8000多平方米,共有人物、動物、器物等各種圖像1950多個,是世界上最大的單幅巖畫?;ㄉ綆r畫將世界巖畫中具有“原型”“意義的“蹲踞式人形”符號作為巖畫最基礎(chǔ)的符號詞匯,構(gòu)建成內(nèi)涵豐富、邏輯清晰的圖像語言表達(dá)系統(tǒng),“蹲踞式人形”符號有正、側(cè)身兩種,有的可分男女,有的腰掛環(huán)手刀,大小不一,一般為0.6一1.5米,小者高僅0.2米,大者高達(dá)3.58米,造型古樸粗獷,因其規(guī)模宏大,圖像眾多,分布密集,場面險絕壯觀而著稱于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寧明縣明江流域花山巖畫,是舉世聞名的廣西左江巖畫群最具典型的代表作,也是世界古代巖畫史上罕見的精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巖畫始于戰(zhàn)國時期,延續(xù)至東漢時期,是當(dāng)時聚居于左江流域的駱越民族的作品?,F(xiàn)遺存的1900多個圖像中,包括人、馬、獸、鋼鼓、刀劍、羊角鈕鐘、船、道路等。構(gòu)成巖畫主體的人像,皆作曲肘蹲腿的半蹲式造型,整個畫面有11組神秘的圖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巖畫的內(nèi)容反映的是巫術(shù)文化的遺跡,還是與洪水作斗爭的記錄,是祖先崇拜的表現(xiàn),還是慶功場面,抑或是古代民族的語言符號,眾說紛云?;ㄉ骄薇谏蠌浡衩厣实暮坪飘嬀斫o歷史留下了千古之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花山一帶有個奇人叫勐卡,他食量驚人,力大無比。某年,官逼民反,勐卡想帶頭反抗,可是手里沒有兵馬。一天他上山砍柴,坐在石頭上一籌莫展。這時,不知從何處來了一位銀須白發(fā)的仙人,送給他一疊木片和一支筆,說道:“你在這木片上畫兵馬,等滿一百天后,上面的兵馬就會變成真人真馬,但千萬不能讓任何人知道。”仙人說完便飄然而去。從此,勐卡為了不走漏風(fēng)聲,只好每天躲在家里畫畫,晚上才去做工。他母親覺得奇怪,問他在干什么,他說:“一百天后你就知道了?!闭l知道在第九十九天時他母親實在忍不住了,趁勐卡不在家,便推門進(jìn)去打開藏畫的箱子。剎那間,狂風(fēng)大作,電閃雷鳴,天昏地暗,木片上的兵馬紛紛飛出,因不足百日,尚未點化成真而落在山崖變成了壁畫。</span></p> <p class="ql-block"> 巖畫內(nèi)容大致分為11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第1組位于崖壁北端的崖壁上。隱約可見2個人像,高約60厘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第2組在第1組右側(cè)約2米。左右兩側(cè)可見4個人像,圖像已較模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第3組在第2組右上方約5米處。有各種圖像49個,其中銅鼓圖像9個、犬圖像6個、正身人像8個、側(cè)身人像26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第4組在第3組右下方約6米處。畫面寬7.3米,高約20米,共有圖像84個,其中正身人像20個、側(cè)身人像47個、圓形圖像10個、動物圖像7個。畫面下部圖像密集,多為成行的側(cè)身人像;上部圖像較稀疏,多為單個正身人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第5組在第4組右側(cè)。圖像多已模糊,尚可辨認(rèn)者74個,其中正身人像7個、銅鼓圖像10個、羊角鈕鐘3個,其余為側(cè)身人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第6組在第5組右側(cè)。畫面圖像密集,共約593個,是花山巖畫中畫面最大、圖像最多的一組。其中銅鼓圖像74個、犬圖像15個、正身人像89個、羊角鈕鐘1個,其余為側(cè)身人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第7組在第6組右側(cè)1.3米處。有圖像250多個,部分圖像稍黯淡或模糊,有正身人像57個、犬圖像6個、銅鼓圖像23個,其余為側(cè)身人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第8組在第7組右側(cè)。圖像有些已殘缺,可辨認(rèn)者有124個,其中正身人像17個、側(cè)身人像90多個、銅鼓圖像12個、犬圖像5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第9組在第8組右側(cè)約1.5米處較為平整的崖壁上,處于整個寧明花山巖畫的中心位置。共有圖像221個,有正身人像、側(cè)身人像、銅鼓圖像、犬圖像等,是寧明花山巖畫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其中,正身人像63個,畫面中部為一個體較大、腰佩環(huán)首刀的正身人像為首領(lǐng),頭頂飾一小動物,該人像手掌有5指,右手下懸掛一扁莖短劍;此外,有似戴面具者2人、女性2人(似已懷身孕)、銅鼓圖像27個、犬圖像7個、羊角鈕鐘圖像1組,其余均為側(cè)身人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第10組在第9組右上方約2米處??梢妶D像41個,其中正身人像16個、側(cè)身人像16個、銅鼓圖像4個、犬圖像5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第11組在第10組右下方8.2米處。尚可辨認(rèn)圖像108個,其中正身人像16個、側(cè)身人像78個、銅鼓圖像11個、犬圖像3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巖畫多為眾多側(cè)身人像圍繞一個形象高大、裝束特殊的正身人像,表現(xiàn)的是集體舞蹈場景,反映了當(dāng)時人們舉行原始宗教祭祀活動時的情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巖畫是以“蹲式人形”符號為基本母題,左江流域的駱越人以表現(xiàn)祭祀場面為統(tǒng)一主題,選擇“蹲式人形”符號作為左江花山巖畫最基礎(chǔ)的符號詞匯,從采用簡單、小型的蹲踞式人形進(jìn)行簡單排列、描繪最初的簡單祭祀活動開始,逐漸通過添加特定人物接飾、人形大小對比、正側(cè)面人像結(jié)合,以及大量符號密集組合等形式發(fā)展成為畫幅巨大、內(nèi)容豐富,描繪的可能是宏大的祭祀場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駱越人是百越民族中的一支,百越是中國古代南方眾多越人的總稱,他們分布在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qū),駱越人主要生活在嶺南西部地區(qū)。主要分布在今廣西南寧、百色以及南到越南中北部地區(qū),包括左右江流域、貴州省西南部及今越南紅河三角洲一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駱越人崇拜鳥、龍等圖騰,這種圖騰崇拜在今天的壯族文化中仍有體現(xiàn)。生活習(xí)俗以“鼻飲”“斷發(fā)”“披發(fā)”“椎髻”“文身”等為特征,體現(xiàn)了駱越人獨特的文化風(fēng)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駱越人是中國最早發(fā)明種植水稻的民族之一,他們創(chuàng)造了稻作農(nóng)業(yè)文化,其農(nóng)業(yè)技術(shù)在秦漢時期進(jìn)入繁榮發(fā)展時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駱越人在商周時期已經(jīng)在嶺南地區(qū)活動,其社會經(jīng)濟(jì)逐漸發(fā)展,形成了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部落和部落聯(lián)盟。在秦統(tǒng)一嶺南之前,駱越人一直保持著相對獨立的發(fā)展?fàn)顟B(tài)。</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巖畫中的銅鼓形象及相關(guān)元素與當(dāng)?shù)劂~鼓文化密切相關(guān),見證了該區(qū)域廣泛興盛的文化特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左江巖畫是中國南方巖畫的杰出代表,被譽(yù)為“斷崖上的敦煌”,其神秘之處在于其獨特的藝術(shù)風(fēng)格、復(fù)雜的創(chuàng)作背景以及至今仍未完全解開的謎團(tuán)。</span></p><p class="ql-block"> 起源之謎。</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很多人認(rèn)為左江巖畫是駱越人祭祀神靈的記錄。巖畫中頻繁出現(xiàn)的銅鼓、青蛙等元素,與駱越人對銅鼓的崇拜以及青蛙崇拜有關(guān)。銅鼓在古代被視為通神的工具,而青蛙則是駱越人崇拜的神靈之一,巖畫可能是祭祀儀式的再現(xiàn)。也有人推測巖畫可能與戰(zhàn)爭有關(guān)。畫面中的人物姿態(tài)多為雙手上舉、雙腳蹲踞,類似戰(zhàn)斗準(zhǔn)備姿勢,且畫面中還出現(xiàn)了刀劍等武器,可能是對戰(zhàn)爭場景的描繪。還有觀點認(rèn)為巖畫是部落聯(lián)盟的象征。左江流域的巖畫分布廣泛,可能標(biāo)志著部落聯(lián)盟的范圍,巖畫中的人物和符號可能是對聯(lián)盟儀式的記錄。</span></p><p class="ql-block"> 繪制技術(shù)之謎。</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在高達(dá)數(shù)十米的懸崖峭壁上,古人是如何到達(dá)這些位置的?推測包括攀爬、乘船、從山頂垂吊等方式,但都存在一定的問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巖畫歷經(jīng)兩千多年風(fēng)雨,顏色依然鮮艷。研究表明,顏料的主要成分是赤鐵礦,但如何將赤鐵礦與黏合劑混合,使其能夠在光滑的崖壁上持久保存,至今仍是一個謎。</span></p><p class="ql-block"> 藝術(shù)風(fēng)格之謎</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巖畫中的人物姿態(tài)高度統(tǒng)一,多為雙手曲肘上舉、雙腳平蹲,這種姿態(tài)可能與祭祀儀式有關(guān),也可能是對某種圖騰的模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巖畫中除了人物外,還有大量的符號和圖案,如銅鼓、羊角鈕鐘、動物等。這些符號的具體含義尚不明確,可能是對神靈的象征、對部落權(quán)力的標(biāo)識,或者是某種特殊的語言。</span></p><p class="ql-block"> 年代之謎</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對巖畫顏料樣本的碳-14測定,推測巖畫的創(chuàng)作年代大約在戰(zhàn)國至東漢時期,距今約2000至3000年。巖畫中出現(xiàn)的銅鼓、環(huán)首刀等器物,與考古發(fā)現(xiàn)的戰(zhàn)國至東漢時期的文物相似,進(jìn)一步支持了這一年代推測。</span></p><p class="ql-block"> 文化價值之謎</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巖畫中頻繁出現(xiàn)的青蛙形象,與駱越人的稻作文化密切相關(guān)。青蛙被視為稻神的化身,巖畫可能是對稻作豐收的祈愿。巖畫中的一些元素,如短柄劍、環(huán)首刀等,顯示出中原文化對駱越地區(qū)的影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左江巖畫作為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遺產(chǎn),其神秘之處在于其獨特的藝術(shù)風(fēng)格、復(fù)雜的創(chuàng)作背景以及至今仍未完全解開的謎團(tuá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這座駱越戰(zhàn)士雕塑,正是對花山巖畫的具體映照。雕塑的正反面由不同的人物形象組成,他們的動作姿勢完美復(fù)刻了巖畫上的人物形象。此外,雕塑上的銅鼓造型也源自巖畫上的古老圖形。銅鼓在西南地區(qū)非常普遍,是當(dāng)?shù)厝嗣窆?jié)慶、祭祀必不可少的器物,也是駱越文明延續(xù)至今的文化印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左江花山巖畫文化于2016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成為廣西首個世界文化遺產(chǎn)。巖畫不僅是壯族先民智慧的結(jié)晶,也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它以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吸引著世界的目光,成為研究古代文明的重要窗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圖文 清茶一杯 小老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