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旺山公園位于即墨主城區(qū)和即墨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之間,南臨鶴山路,北依盟旺路,東靠龍山路,西側(cè)為埠惜路和204國道,距離龍青高速即墨東出口約1.5千米,距離即墨古城3千米。盟旺山山體呈西南、東北走向九座山:盟旺山、豆腐山、黑老婆山、蝎子山、李家山、高家山、磨臺山、北山和青山,統(tǒng)稱盟旺山屬嶗山余脈,盟旺山主峰海拔113.2米。 盟旺山西南麓,有一片獨立的、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白色石頭,遠看像一群山羊,在草地上吃草嬉戲,人們將這片石頭稱為“石羊臥坡”。豆腐山南面和盟旺山北面,有一個向西傾斜的峽谷,夏秋之際,這兒草木尤其茂盛,陣風(fēng)吹過,松濤起伏,草木搖曳,十分壯觀,人們將這一美麗的景觀稱為“朝陽看風(fēng)”。 每當黎明斜月西沉之時,一輪月牙懸掛在盟旺山上,山影傾斜,月光縹緲,殘月倒影水中,更顯明媚皎潔,這就是舊時稱為即墨名景之一的“盟旺曉月”,另有“豆腐落雪”等景觀同樣引人入勝。清黃肇顎編纂的《嶗山藝文志》載:“盟旺山,山距邑東十里,為邑左輔……其西為藍氏先垅,元武義大將軍諱珎者,其遠祖也。再西為旺山亭?!?lt;br> 藍氏是墨邑望族,是來即墨定居長住較早的大家族。即墨藍氏先世居于昌陽(今萊陽)之舁山,南宋時由昌陽之舁山遷至即墨縣城東北之黃埠(今田橫鎮(zhèn)泊子村、房家村、黃龍莊一帶),南宋時又徙盟旺山西泉頭村,元初遷于城廂間。黃埠所有祖墳遷于盟旺山,謂元代祖林。這也是藍氏“盟旺山”一支的由來。 盟旺山祖塋,有明立元代將軍藍珎墓及藍氏元代先世墓葬117坵,另有藍氏盟旺山支一世祖藍文善、二世祖藍景初、三世祖藍福盛、三世叔祖藍福進,八世祖藍思紹及十世祖藍深墓葬等。其東建有藍潤的“敕封太史藍公佳城”,葬有藍再茂、藍潤等墓葬22坵,墓前立有墓表碑、誥授碑各一方,碑兩旁排列石人、石馬、石虎、石羊、望柱各兩對。<br> 石坊兩座,后坊匾書“誥授通議大夫江南提刑按察使歷陞山西右布政使湖廣左布政使進階通奉大夫前內(nèi)翰林宏文院侍讀提督江南江寧等處學(xué)正御筆更名藍公之坊?!鼻胺回視半贩馓匪{公佳城”。墓外南建有藍再茂的“松露琳宮坊”一座,藍潤的“星岳鐘靈坊”一座??上?,此墓園毀于文革,其牌坊墻石都做了水井及橋梁的基石。 據(jù)載,自五世祖藍章首先高中進士,六世祖藍田再高中進士,確保了藍氏在即墨五大家族中的地位。之后,藍氏家族陷入了一段時間的沉積期。當時,因藍家的七世祖籃柱孫和藍史孫都英年早逝,所以,他們的子孫自然也疏于學(xué)業(yè)。明末崇禎年間才出現(xiàn)了一位“中興之祖”藍再茂,這才讓整個藍家重新振作了起來。<br> 九世祖藍再茂是貢生出身,他在南皮縣任知縣一職深得人民愛戴。歸鄉(xiāng)后,專心教子勵學(xué),他的兩個兒子藍涺、藍潤分別在崇禎十四年和順治三年考中了進士入仕,藍潤的四子藍啟延則在康熙三十九年高中進士。漢末三國有曹操曹丕曹植被尊為“三曹”;宋代有蘇洵蘇軾蘇澈被譽為“一門三父子”;明清時的藍家,也出了“傳奇”。 藍氏墓園西,有旺山亭一座,位于今藍家溝村處,為清湖廣布政使藍潤所建。藍潤(1610—1665),原名滋,字海重,號鳧渚, 清順治二年(1645)中舉,順治三年(1646)進士,選庶吉士,順治四年(1647)授內(nèi)翰林國史院檢討;順治十年(1653)升弘文院侍讀,眷注日隆,奉命視江南上江學(xué)政,是年四月十六日御筆改為藍潤。<br> 順治十二年,藍潤升為福建右參政,督管軍糧;順治十三年,??茆Чラ懦牵{潤率家仆守水部門,擊退海寇。后藍潤補廣州左參政,平息蘆田、橫水各地暴亂,升任江右按察使。藍潤得清順治皇帝倚重,評價曰:“居官如藍潤,可法也?!鼻屙樦问四辏?661),順治帝駕崩,藍潤被授予通議大夫,而又累遷山西右布政使、湖廣左布政使,但并未到任,卻很快被借故免職。 藍氏十世祖藍潤歸家后,自號“農(nóng)叟”,于盟旺山西建農(nóng)舍居住,并建旺山亭,撰《旺山亭銘》并詩:“邑之艮方數(shù)里許,曰盟旺山。雄峙秀拔,星峰相連,余社所由名也。龍勢蜿蜒,如仙人舞袖形。溯其發(fā)脈之原,自昌陽嵯峨山至狐貍山,頓起盟旺山之干龍;西結(jié)縣治,枝龍結(jié)余祖林,屏山帶水,源遠流長?!? 藍潤有《春日坐旺山亭》詩曰:“東郊林下草青青,先代起家鐘地靈。大?;丨h(huán)流厚澤,高峰羅列拱華屏。白云咫尺松楸慕,綠野葘畬黍稷醽。世事于今何必問,蕭然誦讀旺山亭”??梢?,盟旺山早在元代,就被藍氏的先賢勘明是一處寶地。需要補充說一下,藍潤的第四子藍啟延,還在康熙三十九年中了進士,是即墨藍氏家族在數(shù)百年的時間里出的第十四位舉人和進士。 據(jù)傳,當年齊王田橫兵敗撤來即墨,迷失路途,焦慮中遇到一位年輕的獵人,獵人非常敬仰齊王。一直把他們送到"島里"。分手時,齊王懇請獵人為他籌集糧草,獵人點頭應(yīng)允,后來在運送糧草中,中了漢軍的埋伏,不幸戰(zhàn)死,就埋葬在這座山的極頂。因這位青年名字叫盟旺,后來,這座山就叫作盟旺山。本章部分文字和圖片采自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通知我來刪除,謝謝! 2025.04.011.整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