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愛沙尼亞沿海有二千多個島嶼,其中最大的是薩列瑪島,它有2600多平方公里,島上有歐洲著名的中世紀建筑,也是波羅的海保存最完好的防御性古堡“庫雷薩雷古堡”Kuressaare Castle)。</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還沒有來得及細細回味塔林老城區(qū)鵝卵石鋪成的街面,赭紅色錯落層疊的瓦頂,13世紀圣奧拉夫教堂高高的尖塔,還有那風(fēng)化的墻磚上沁著的鹽霜。行程就匆忙將我們帶進了薩列瑪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塔林上城區(qū)的觀光平臺上我們可以遠遠眺望到蔚藍色的波羅的海。但是,當(dāng)我們坐車來到渡船碼頭時,海水泛著淺黃色。直到渡船行駛到海的中央,也沒有見到一絲海的藍色。海面上風(fēng)很大,翻滾的波濤如同大海,但看起來更像一片湖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同一片波羅的海,海水的顏色卻是不一樣的。導(dǎo)游說,這是因為海的周邊有大量的淡水河水注入,並夾帶著大量泥沙,所以海水的顏色變了。如果用手指蘸水?一下,味道也是淡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薩列瑪島上人口稀少,森林和土地資源豐富,島上多是低矮的中世紀式的平層建筑,有保存完好的木質(zhì)結(jié)構(gòu)的農(nóng)舍和小型別墅式的住宅,展現(xiàn)著非常質(zhì)樸的小城風(fēng)貌,環(huán)境靜謐而優(yōu)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島上的古堡呈對稱的方形,周圍有一圈高高的土墻,土墻外面自然形成一道天然的護城河。整個環(huán)境呈現(xiàn)著中世紀傳承與自然奇觀的交織和融合。堡內(nèi)的建筑呈哥特式與巴洛克式的混合特點。其實我也不懂,聽了介紹覺得很神秘,看著也覺得很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古堡內(nèi)的墻上陳列著許多野生動物的標(biāo)本,陰森而兇猛,那是當(dāng)年古堡主人的獵物。據(jù)導(dǎo)游介紹,這是為了頌揚當(dāng)?shù)孛褡逵谐鸨貓蟮尿T士精神。</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對參觀這些東西沒有多大興趣,在大家爬上古堡擱樓尖頂?shù)臅r候,我去登上了古堡的圍墻。路上遇到二位當(dāng)?shù)鼐用?。擦肩而過的時候他們都報以溫心的微笑。這使我想起,這二天無論在窄小的電挮里,在門口,在路上,在船上……,見到愛沙尼亞人時,他們都非常有禮貌,對視中都帶著微笑,愛沙尼亞人大多很漂亮,在他(她)們英俊的臉龐上透出的微笑,帶著真誠、友善和溫暖,沒有歐洲一些人臉上顯露出來的那種自以為是和傲慢。這是一個善良的民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這使我想到這次行程中不能迴避的另一個問題: 這樣一個古老而弱小的善良的民族,為什么會對蘇俄充滿了仇恨?這是因為西方顏色革命的鼓惑?是他們政治家的愚蠢?是愛沙尼亞對蘇俄人性的背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導(dǎo)游說,愛沙尼亞屬于北歐地區(qū),常年氣溫較低。原來他們都是使用俄羅斯的天然氣,因為距離很近所以價格特別便宜。俄烏戰(zhàn)爭以后,他們不再購買俄羅斯的天然氣和電力,現(xiàn)在寧可花高價從美國和其他國家進口。</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覺得這些矛盾的根源來源于歷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波羅的海三國與俄羅斯之間有著歷史的深仇大恨,他們之間的歷史怨仇甚至更甚于日韓或中日之間的矛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從十三世紀開始,丹麥、瑞典、德國等外國勢力就如同潮水般地涌入波羅的海三國,外族的鐵蹄踏破了這片土地的寧靜。18世紀初,沙俄的擴張將愛沙尼亞等三國納入了自己的版圖,實施了長達二百多年的統(tǒng)治。使得這片土地上的文化、語言、信仰、宗教發(fā)生了激烈碰撞和深刻變化。但是,對這些國家?guī)碜罹薮蟮膭?chuàng)傷和慘絕人寰的悲痛記憶的是蘇聯(lián)。歷史的陰云至今還在三國的上空彌漫。</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17年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宣告了沙俄帝國的滅亡。1918年,愛沙尼亞等國相繼宣布獨立。但是,僅僅20年后。1940年,根據(jù)蘇聯(lián)和德國秘密簽訂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斯大林武力吞并了波羅的海三國,建立傀儡政權(quán)。并且立即對前20年獨立期間的反蘇言行進行瘋狂清算。大批知識分子、社會精英、軍警被殘殺和清洗。從1941年至1949年,蘇聯(lián)對三國實施兩次大規(guī)模人口清洗,約20萬人被流放至西伯利亞,其中愛沙尼亞損失了近10%的人口。數(shù)萬人員死于流放途中,其余絕大多數(shù)死于西伯利亞的嚴寒和饑荒。三國的文化遺產(chǎn)和宗教信仰也受到無情的破壞、摧殘和壓制。遭受種族清洗和文化滅絕的血海深仇,三國的民眾怎能忘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89年,當(dāng)龐大的蘇維埃政權(quán)轟然解體的時候,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相繼通過和平手段宣布獨立,并且迅速倒向西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89年8月23日,波羅的海三國上演了一場轟動世界的手拉手活動???cè)丝趦H有700多萬的三個國家,有200多萬人走上公路,其中有老人有孩子,有社會精英也有平民百姓。他們從立陶宛首都開始一直到愛沙尼亞首都塔林,跨越國境,在600多公里的高速和普通公路上,手拉著手牽起連綿不斷的人鏈,進行慶祝和示威。如果加上活動的后勤組織人員,三國幾乎畢盡舉國之力參與了活動。這是憤怒的民意的宣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活動中,三國人民還同聲唱響同一首歌《波羅的海之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個姐妹的面孔,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被巨浪拍岸的噪聲弄得充滿褶皺。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個國家在這里戰(zhàn)斗了幾個世紀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最終還是犧牲了古老的榮譽。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當(dāng)鐘聲在塔中響起時,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大海被自由意志所占據(j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為了保護自己的前途與命運,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姐妹現(xiàn)在醒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喚醒波羅的海國家,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此情此景,如今回想起來也令人淚奔!</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地緣政治的反復(fù)絞殺中,波羅的海三國在歷史上始終處于弱者的地位。他們渴望和平、自由、獨立的呼聲,如同夜空中閃爍的星辰,微弱而堅韌。他們能在這樣的歷史境遇中堅守自己的民族信念,堅韌不拔地追求獨立,自由和幸福,他們值得尊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寫于2025年4月11日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在波羅的海的渡輪上</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