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 年 3 月 27 日,在南寧市那座歷經歲月滄桑、見證抗戰(zhàn)光輝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府廟,一場滿溢家族溫情、深蘊文化傳承之意的《廣西滕姓支譜》圓譜慶典,隆重拉開帷幕。數日后,當我收到廣西宗親會寄來的《廣西滕姓支譜》時,我的雙手不禁微微顫動。我輕柔地摩挲著那燙金封面,緩緩翻開散發(fā)著墨香的書頁,仿若真切觸碰到了跨越千年的家族溫熱。這部沉甸甸的族譜,不僅承載著八桂大地上滕姓子孫的根源脈絡,更匯聚著新時代中華姓氏文化傳承的磅礴偉力。身為湖北滕氏后裔,我為廣西宗親的這一盛舉深感驕傲,同時,內心也深深涌起一份厚重的文化覺醒與使命擔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冊族譜:銘刻時空的家族史詩</b></p><p class="ql-block"> 目光掃過“五十六萬字”“六百余頁”這些編纂數據,廣西滕氏宗親五載艱辛跋涉的畫卷便在眼前緩緩鋪展。七百余人組成的編委會,足跡踏遍402個村屯,這絕非簡單的數據堆砌,而是一曲用腳步丈量血脈的激昂壯歌。我的思緒不由自主地飄向鄂西山間的滕家老宅——那些隱匿在大山深處的吊腳樓,是否也如廣西的村屯一般,深藏著尚未被記錄的家族奧秘?</p><p class="ql-block"> 翻閱族譜中“人才寶庫”章節(jié),2550名廣西滕氏英才的事跡赫然呈現。從抗戰(zhàn)時期投筆從戎的熱血青年,到改革開放后勇立潮頭的企業(yè)家,一代代滕姓兒女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詮釋著“忠孝傳家,詩書繼世”的精神內核。這使我不禁想起家譜中記載的祖輩滕文軒,在清末民初的時代變局中,他毅然變賣田產創(chuàng)辦新式學堂,將“教育興族”的理念深深植入后人心中。廣西族譜的編纂給予我們深刻啟示:家族記憶的留存,既是對先輩足跡的追溯,更是為后人點亮的精神燈塔。</p><p class="ql-block"> 尤為令人觸動的,是編委會“廉潔修譜”的鄭重承諾。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他們以“每本十元”的親民定價,將族譜從商業(yè)符號重新回歸為純粹的文化載體。這種堅守,與滕氏先祖“重義輕利”的家訓一脈相承。當看到北府廟管委會騰出抗戰(zhàn)遺址作為慶典場地時,我更是深深感受到歷史場域與家族記憶交融所產生的獨特魅力——那些見證過民族苦難的古建筑,此刻正托舉起新時代的文化傳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血脈長河:從地域支流到文明江海</b></p><p class="ql-block"> 《廣西滕姓支譜》的獨特價值,在于它開創(chuàng)性地構建了省級姓氏文化研究的嶄新范式。不同于傳統族譜單一的線性敘事方式,其“四篇二十二章”的框架體系,將人口遷徙、文化演變、經濟形態(tài)等諸多要素納入觀察視野。這種創(chuàng)新,恰似長江支流清江與珠江支流邕江遙相呼應——雖分處不同流域,卻共同遵循著江河奔涌向前的規(guī)律。</p><p class="ql-block"> 慶典現場各地宗親的賀信發(fā)言,勾勒出滕氏文化傳承的立體畫卷。滕宇生追憶父親修譜未竟的遺憾,讓我聯想到湖北滕氏宗親老人臨終前的囑托;滕德霖講述的“孝悌友愛”家風,在鄂西山區(qū)同樣能找到相似的傳承版本。這些跨越地域的精神共鳴,印證了錢穆先生所說的:“家族是中國文化最主要的柱石?!碑攺V西宗親在抗戰(zhàn)遺址舉行圓譜慶典,鄂西滕姓在板栗園大捷紀念碑前祭祖,不同的時空坐標下,跳動著同樣熾熱的文化脈搏。</p><p class="ql-block"> 更令人振奮的是族譜所展現出的現代轉型。圖表數據與人文敘事相結合,既保留了傳統譜牒的莊重感,又契合當代人的閱讀習慣;“人才庫”的建立,打破了傳統族譜重男輕女的局限,彰顯出與時俱進的家族觀念。這種創(chuàng)新,仿佛將古老的青銅器銘文轉化為數字編碼,讓傳統文化在信息時代煥發(fā)出全新的生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薪火相傳:構建華夏滕姓共同體</b></p><p class="ql-block"> 手捧《廣西滕姓支譜》,我常常思索:在城鎮(zhèn)化浪潮不斷沖擊傳統宗族結構的當下,我們究竟該如何守護這份珍貴的文化基因?廣西的經驗給出了答案——運用現代組織方式激活傳統文化資源。他們建立的編委會監(jiān)督機制、村屯聯絡網格,既傳承了古代修譜的嚴謹態(tài)度,又注入了民主協商的時代精神。這讓我想起武漢滕氏宗親會創(chuàng)建的“云上家譜”平臺,通過數字化手段實現跨地域聯動,與廣西的實踐形成傳統與現代的精彩對話。</p><p class="ql-block"> 慶典中“全省97%支系明晰率”的成果,既是終點更是全新的起點。對于湖北滕氏而言,這意味著需要加快建立省級協調機制,打破地域限制,整合散落在江漢平原、武陵山區(qū)等地的家族資源。我們應借鑒廣西宗親的高效組織模式,廣泛發(fā)動宗親力量,深入挖掘那些隱匿在歲月塵埃中的家族故事,加快鄂省支譜編纂進程,讓湖北滕氏的家族記憶,如同璀璨星辰,重新匯聚成浩瀚的文化星河。</p><p class="ql-block"> 與此同時,我們更應心懷廣闊,期盼與各地宗親攜手共進。以《廣西滕姓支譜》為藍本,以《華夏滕姓通譜》為總綱,讓千萬條家族支流,奔騰不息地匯入這一浩蕩江海,最終融入中華民族的文化大洋。這不僅是滕氏家族的文化宏愿,更是每一個華夏滕姓共同的使命。</p><p class="ql-block"> 北府廟的慶典禮炮已然遠去,但文化傳承的號角永遠嘹亮。愿我們以《廣西滕姓支譜》為熠熠火種,點燃更多姓氏文化的明燈。讓家族記憶的薪火,在歷史的長河中熊熊燃燒,永遠照亮中華文明的前行之路,使其在世界文化之林綻放出更加絢爛奪目的光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