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清明時節(jié)。雨,只體貼地在深夜里下,那種細碎溫柔的聲音,讓人就算想起點什么往事,也在這春雨只堪眠的氛圍里,不一會就沉沉睡去。</h1><h1> 忘了上一次大家庭集體掃墓是在哪一年。疫情三年讓大家自動減少了聚會,生活,雖尋常普通,卻也依然變著花樣讓各自都有不同的忙碌……對了,這表述其實也不準確。因為有一年我在清明之前就先行去掃過墓了,所以是提前跑到飯館去等候大家歸來。那一年,似乎三姨還在飯館里順便慶了個生,因為滿70歲。</h1> <h1> 三姨。有時想想我母親的幾個姊妹,還真應了“龍生九子,九子不重樣”這句話。都是工薪階層,母親、舅舅算是經(jīng)濟略好也大方的人,而小姨則是“沒有能力”也要付出的人;至于大姨,長期過著緊巴巴的日子,是個有心但沒能力,能夠被大家體諒人。剩下的嘛,就不說別的,就說這眼前正在我母親墓碑前念叨的三姨:“我還是活過了63歲,比你劃得來了……”</h1><h1> 三姨人其實是個不壞的人。她會真誠地為某個人不幸的際遇而落淚,也會在某年我出差正好經(jīng)過時,誠懇地表示特意去買了一只雞燉著,讓忙完工作之后務必要去吃——這是非常難得的事。只是這常年的思維與話風,經(jīng)常的詞不達意,也是永遠讓人哭笑不得的。要不也不會發(fā)生被外公把空油桶扔出去的趣事——那是九十年代,大多家庭還在打散裝油的九十年代。那時是“金龍魚”還是別的什么牌子的桶裝油上市,算是稀罕物。三姨把單位發(fā)的一桶油自己吃完了,拎了一個空油桶回娘家,還喜滋滋地表示:“我給你們拿個桶回來好裝油。”結(jié)果,當然可想而知。這件事?lián)Q到我媽媽、舅舅和小姨來處理,估計多半都是拎著單位發(fā)的桶裝油直接連油帶桶給外公了。</h1> <h1> 還有她家的經(jīng)濟條件明明很好,也多次熱情相邀親戚們?nèi)プ隹?,但大家往往提不起興趣來赴約——為啥?就為你能預計到會連吃幾頓炒西瓜皮、紅薯稀飯。不是說不能吃,而是,不能連著吃吧。還有那個西瓜皮炒肉,味道真是怪怪的,說不上難吃,但也絕對算不上好吃。這時,就要想起媽媽有句名言了:“什么是節(jié)約?那是節(jié)約自己叫‘節(jié)約’。對待別人,太節(jié)約就叫吝嗇了。”</h1><h1> 然而,想起三姨曾經(jīng)飯桌上對著一鍋雞湯只喊女兒吃:“你是傻的哇,你雞腿你快吃嘛”——這是表妹無可奈何私下里當笑話講的,就明白為何表妹夫小楊能得到舅舅等長輩們的交口稱贊了:“說是老婆可以選擇,丈母娘不能選擇(那就忍忍吧)……小楊這人(能說出這樣的話)相當不錯”。</h1> <h1> “哪有什么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三姨在負重前行?!鼻迕鞴?jié)掃完墓,在溫江“六合居”吃飯午飯,一行人又轉(zhuǎn)到小姨家或者說是表弟的新家坐下來嘮家常。不知誰說起三姨的趣事來,感慨道:“這樣也好,至少(三姨)她自己活得快樂,不用照顧別人的心情。”于是,我就適時補充了上面那句話。一時惹得大家若有所思,又深有同感地笑起來:“對的對的,確實是這個道理?!?lt;br> 是啊,是啊?!澳挠惺裁礆q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在負重前行?!?lt;br> 想起媽媽當知青時,一年到頭養(yǎng)了四只雞,自己一只沒舍得吃,就想著春節(jié)帶回家,給父母和弟弟妹妹們打個牙祭;想起舅舅說起外公當年帶著幼小的他和五姨,在飯館里買份回鍋肉,自己只肯夾點蒜苗下酒,把肉都省給孩子們吃;想起外公外婆晚年尤其是在外公去世后,媽媽和舅舅都有各自無法將外婆接到小家庭中照顧的難處,是小姨和小姨爹主動承擔了照顧外婆的義務……哪有什么歲月靜好。<font color="#ed2308">一個大家庭,一個小家庭,一個大事件,一個小細節(jié),所有看上去安穩(wěn)太平的日子,和諧融洽的氣氛,都少不了寬容一兩個人的任性,體諒三兩個人的難處,以及今天是你、明天是我的查漏補缺,還有遺忘,大家都略過不提的“壞記性”。</font></h1> <h1> 就在一群人的嘻嘻哈哈的家長里短中,小姨忽然使個眼色給我。懵懵懂懂隨著到房間,原來是讓試一件衣服,說送給我的。一看這件小香風的短款羽絨服就很喜歡,心里也明白,大概是新年聚會時我雖暫時沒到表弟搬的新家,卻給表弟封了喬遷之喜的紅包,讓小姨忙不迭地就想著要買個東西來回禮——小姨和我母親一樣,總是別人對她一分好,她就十分地還回去。不過喜歡歸喜歡,也猶豫地提醒小姨,三姨家的表妹也在,我有她沒有,會不會不太好。意思是要不我改天來拿衣服也行。誰知這一提醒不打緊,是個大方人的小姨,立馬又叫表妹來試一件幾乎全新的玫紅色外套——還別說,表妹和小姨身型類似,穿上就像為她量身而作的,也很符合表妹的氣質(zhì)。只是沒想到,正在這一片熱鬧中,三姨出乎意料地嗔怪起小姨來:“你就曉得送衣服給她們,我呢,我還想(缺)一件風衣,你有沒有(一件)……送給我?!?lt;/h1> <h1> 此語一出,在場大概沒幾個人不暗暗瞠目結(jié)舌。只是表妹和表妹夫見怪不驚很淡然地等著下文——相信這次清明掃墓兼聚會,如果不是三姨爹臨時因為感冒不適未參加,好脾氣的三姨爹估計也會很淡定地同樣等著下文——如果你沒法改變一個人,那就只能容忍一個人。這就是三姨家之所以能“歲月靜好”的原因吧,哈哈哈。真要說起來,小姨家始終比不上三姨寬裕,此情此景,只能說,一個是真大方,一個是真敢想敢做。只不過,如果按照能量守恒的說法來看,過一會到晚間飯桌上,聽到舅舅提起話頭苦勸三姨不要去買那個什么公司的保健品,而三姨根本聽不進去時,又忍不住邊笑邊嘆息??磥恚瑳]有人真能留得住、守得住“財富”,關鍵看這錢流出時是如何為我所用,是否物有所值,是否惠及他人,又或者,僅僅是為他人做了嫁衣還渾然不知。</h1> <h1> 三姨。這樣奇葩卻也并不讓人討厭只是有點好笑的三姨,卻是我的親三姨,是我那個舉止得體,對人大方的媽媽的親妹妹。想起媽媽曾經(jīng)提起,小時候她倆輪流管家一個月——也就是負責做飯一個月,米缸的結(jié)余總是形成鮮明對比?!澳闳炭偸谴蚝妹祝至晳T放點回(米缸)去。我剛好相反,老怕不夠,要再抓一把米……”媽媽笑起來:“困難年生,你三姨這樣(做)也是對的。她管家的那個月,米總是有剩余。”<br> 所以呢,如果時光倒流,回到那個物質(zhì)極度匱乏的年代,挺有危機意識的三姨,才是那個值得稱贊的持家能手。她唯一被現(xiàn)在的我們嘲笑的地方,無非是,沒有與時俱進。但與時俱進這個標準,只能用來要求自己,不能用來要求別人——因為一來標準很難定,二來真正達到與時俱進了,受益的本就是自己。</h1> <h1> 耳邊仍聽舅舅對三姨在苦勸:“現(xiàn)在我們老了,要多聽年輕人的意見。他們的信息渠道往往都是對的……”一旁的表妹趕緊又補充一遍她的核查結(jié)果,說去“企查查”上查過三姨狂熱購買保健品的那個公司,注冊時間才幾年,哪里有廣告宣傳的“六十周年大慶”。這就是一個鮮明的對比——舅舅善于聽取年輕人的意見,所以他受益。三姨依然在她動輒幾千元的保健品中沉醉,她至少得到了“身體健康”的心理暗示,說到底,還是她受益。</h1> <h1> 哎,舅舅和小姨。說起舅舅和小姨,別人的感受我不知道,在我心中,他們就是母親去世后,在不遠處站著,不時送上溫暖讓我可以“歲月靜好”的那個人。就像這次清明大家庭的集體掃墓,午飯、晚飯,怎么說也是舅舅和小姨各自張羅了一頓。如果沒有他們,可能這個以清明在由的聚會也將在外公外婆去世后,不再存在。他們,在這一刻,也是那個主動負重前行的人。</h1> <h1> 清明節(jié)掃墓歸來的中午,“六合居”有一道甜燒白,洗沙的味道像外婆做的。而席間閑聊中,大家互相又補充了一些家族往事。好像一個拼圖,一些過往湮沒的歲月,忽然因為某一刻補上一塊缺失,而邏輯清晰起來。比如去年在武漢以九十高齡剛剛?cè)ナ赖臐M琳姨媽,也就是外公的外甥女,媽媽舅舅和姨媽們的表姐,她作為一個五十年代的大學生,當年畢業(yè)工作后收入相對較高,在大家庭的傳說中,是在困難年代無私幫助過舅舅家的人。值得大家永遠感恩與懷念。而這次聚會因為三姨無意中一句閑談,給這段無私的奉獻補上了可能的“前因”——原來滿琳姨媽的媽媽,外公的姐姐當時覺得女孩子不用讀那么多書,反而是當舅舅的外公,堅決支持外甥女必須要讀書,要讀大學……</h1> (“六合居”甜燒白) <h1> 善良的因,總會收獲善良的果。</h1><h1><br> 看著慢慢一桌子歡暢閑聊的人,我的思緒忽然飄到了許多許多年前,在我沒出生之前,甚至在媽媽沒出生之前,那些個曾見過的一張大家庭黑白合影上的人物。他們都有各自的故事,各自的喜怒哀樂,也許也有好多缺點,但從家族的流傳下來的傳說里,最能人記住的,還是他們具有優(yōu)點的那一面。于是,也成了每一代人,每一代負重前行的人,留給后世的傳說。<br><br> 我們記住了他們美好的一面。這是負重前行的“因”,結(jié)出了歲月靜好的“果”。 </h1><h1><br></h1><h1><br></h1><h1> </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