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美篇昵稱:看云綣云舒</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美篇號:53961821</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尋探景點:福州下杭、鼓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圖文原創(chuàng)</b></p> <p class="ql-block"> 上文說到,準(zhǔn)備去福州市美術(shù)館,途上撞上了一條以“福”文化主題街區(qū)。</p><p class="ql-block"> 這條街位于臺江區(qū)蒼霞歷史文化街區(qū),據(jù)說這里共有34棟古厝建筑,設(shè)有“萬?!薄拔甯!薄熬鄹!?個主題廣場,有福酒、福茶、福樂、福藝等,共33間“?!蔽幕髁Φ辍?lt;/p><p class="ql-block"> 中平路的杭藝堂,大門緊閉,旁邊說明是古民居,很喜歡屋檐上的“青花雕”(個人起名)。</p> <p class="ql-block"> 黃培松故居也是福州現(xiàn)存的唯一一座武狀元府?,F(xiàn)在是福州市美術(shù)館。</p><p class="ql-block"> 且看,大門正面的鏡面墻和左右相對龍虎垛的對看墻上,有四幅栩栩如生的花鳥紋飾圖案,旁邊還有一段紅磚砌成的墻體,而故居內(nèi)也可見到不少紅磚元素。因為黃培松祖籍福建南安,閩南建筑的主要特征便是以紅磚作為建筑材料。</p><p class="ql-block"> 度娘說,黃培松故居包括3座兩進五開間大厝和1座書軒,建筑順序自東南至西北,建于不同時期。這些大厝相隔頗近,大致呈一字排開,顯得古樸整齊,堂皇壯觀。</p> 大門插屏門只有在迎送重要賓客時才打開,狀元府三進前后四重大門均用石板材作門框,木構(gòu)窗戶均是精美的雕花。各進的大廳及天井全部鋪以大型花崗巖石板,從南門進入,繞過插屏即是一進天井,天井兩旁建披榭,披榭周環(huán)作走廊,可遮風(fēng)避雨。<br> 看到這些精美的雕刻不禁為之贊嘆,至于故居現(xiàn)已活化利用成福州市美術(shù)館,開設(shè)了藝術(shù)展廳、圖書室、創(chuàng)作室、培訓(xùn)室等,對于門外漢的我們沒有入內(nèi)參觀。<br> <p class="ql-block"> 中平路這邊幾乎沒有什么游客,很多建筑都是關(guān)閉狀態(tài)。</p><p class="ql-block"> 位于中平路87號的福茅小院,背后隱藏著一段悠久的歷史。民國時期,這里曾是一家錢莊,且是當(dāng)時規(guī)模最大的一家。如今,87號藝術(shù)中心通過上海藝術(shù)展覽平臺引入,打造了福州首個古厝藝術(shù)館,讓這座古建筑煥發(fā)新生。</p><p class="ql-block"> 拐進去的一條街,更是冷清,這個位于河乾路55號的宜華照相館館頗有特色。</p><p class="ql-block"> 查了一下,這個由楊連馨創(chuàng)辦的照相館,是20世紀(jì)前半葉這條不長的街道上聚集的十多家照相館之一,見證了當(dāng)年的商貿(mào)繁華。</p><p class="ql-block"> 這座建筑的外立面仿照教堂風(fēng)格,石頭外墻、朱紅色拱門兩側(cè)的窗子上方設(shè)有兩個圓拱,是民國典型的“洋門臉”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 兜兜轉(zhuǎn)轉(zhuǎn)間見到街邊不時有高大的樹上開著艷麗的花,開始時認不出什么花,后來拍了趕快從“形色”上查詢,原來是香港特區(qū)的區(qū)花,第一次見面,非常賞心悅目,以一闕壽延長破字令·洋紫荊感嘆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花開五瓣鮮妍火,展紅妝素裹。</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露帶清香嬌姿婀,盡歡顏、飄搖朵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密葉叢叢羊蹄佐,倚枝頭倒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高雅格調(diào)誰能和,更特區(qū)、市旗遠播。</b></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圈下來,到了上下杭牌坊,這里是上下杭的標(biāo)志性建筑,充滿了歷史的厚重感。</p><p class="ql-block"> “路逢過雨長新潮,移泊三通舊板橋。”在上下杭三捷河畔,矗立著一座斑駁古橋,它見證了上下杭的滄海桑田,它就是三通橋。</p><p class="ql-block"> 三通橋建于清嘉慶年間,敞肩式石構(gòu)拱橋,二墩三孔橋墩為船形頗具氣勢。橋欄石板有“嘉慶丙寅年仲秋吉旦造”題刻。所謂“三通”,是指城內(nèi)的三條小河通過此橋,東通小橋(達道河),西通三保(三捷河),南通新橋仔(新橋仔河)。</p><p class="ql-block"> 三通橋原本位于中亭街以西小河上。2000年,三通橋在改建施工時部分被毀。2004年底修復(fù)重建,遷建后的三通橋作為上下杭的“門面擔(dān)當(dāng)”,成為“網(wǎng)紅”打卡點。只可惜再也看不到“路逢過雨長新潮”的妙景了。</p> 如今的三通橋,河畔綠樹如蔭,兩岸商鋪林立,橋上行人川流不息,自成一道亮麗的風(fēng)景線。<br> 在榜旁巷子里昂首望福,希望做個有福之人。 <p class="ql-block"> 因女兒惦記著要去鼓山打卡鼓山上的夕陽纜車,三點半左右打的過去。</p><p class="ql-block"> 雖然近幾年習(xí)慣自駕游,但打的有打的的樂趣,從土著司機那里可以了解到當(dāng)?shù)氐娘L(fēng)俗人情。</p><p class="ql-block"> 這個司機還真能侃,大到從市政辦公室的遷移問題、小到獨生子女問題再到嫁妝問題(這里不宜展開了),確實很接地氣。</p><p class="ql-block"> 司機把我們送到鼓山纜車口,下車后過馬路就到了。</p><p class="ql-block"> 我負責(zé)排隊,某人去收風(fēng)景,因排隊等了一陣,某人收獲頗多,光鼓山的石牌坊,就收了好多。牌坊兩側(cè)石柱上有副對聯(lián)點出山名:地出靈泉潤海表; 天生石鼓鎮(zhèn)閩中。</p><p class="ql-block"> 不知是不是游人太多,售票系統(tǒng)竟然癱瘓,等了一會兒,決定換坐景交車。 </p> <p class="ql-block"> </p> 鼓山歷史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據(jù)傳東晉郭璞在《遷城記》中就有“右旗左鼓,全閩二絕”的記載。為什么叫鼓山,是因為它上面有象鼓一樣的巨石,每當(dāng)風(fēng)吹雨打,就會發(fā)出震顫的聲音。<br> 鼓山自古也是文人志士抒情感懷之圣地。晉時即聞名遐邇,被譽為“全閩二絕”之一。宋時,朱熹贊其為“閩山第一”。鼓山入口處,一座始建于宋代的“閩山第一”的亭名源自朱熹所題的牌匾。同樣,一座“祝圣萬年”亭也見證著鼓山的歷史滄桑,這座亭原名“祝圣萬年亭”,宋淳熙十四年(1187)由宗信和尚主持始建,元統(tǒng)二年(1334)僧如山重建,后來以朱熹題字“閩山第一”為匾額,就改成了今天的名稱。<br> 閩山第一亭身后數(shù)十米的碑亭也進行修復(fù),立上“祝壽萬年山”的石碑。清朝的黃任在《鼓山志》中就解釋了這一說法,“祝壽萬年山”是鼓山的別稱。<div> 景交車就在旁邊馬路上,每人10 元,比乘纜車省了不少錢,這樣一想就不糟心了。 因為目標(biāo)是日落纜車,那就直接在十八洞景區(qū)下車,時值下午四點半左右。</div> <p class="ql-block"> </p> <div> 據(jù)說十八景充滿奇幻色彩,猶如散落在山間的十八顆明珠,峰奇石怪、洞窟幽深,每一處景觀都蘊含著獨特的自然魅力與人文韻味。清咸豐年間,福州人魏杰創(chuàng)意選定18個景點,并逐一命名題詠。</div> 下車后繼續(xù)前行,一路上都是排隊等車人,如同一條看不見尾的長龍,不免讓人擔(dān)心怎么下山。<br><div> 由“十八景園”入口旁的“游客中心”進去,直接去了“眺望臺”好不容易擠了上去,雖然天氣晴好,但霧氣朦朧,拍不清晰。 </div> <p class="ql-block"> </p> 如果能見度好,眺望臺上確實可以遠眺市區(qū)和鼓山周邊景色。<br> 但霧氣蒸騰,倒還不如手機跟上。 <p class="ql-block"> 上面幾張就是出自手機。</p><p class="ql-block"> 十八景園入口,需購票(10元/人)方可入園。因時間關(guān)系沒有入內(nèi)。</p> <p class="ql-block"> 根本搞不懂年輕人為什么要到纜車這邊拍日落,看著下山等排隊的長龍,再眼看快到停運時間,徏生焦慮。</p><p class="ql-block"> 問了執(zhí)勤大叔,他篤定告訴我們得把排隊的人群都送下山才停運,原來管理是人性化的。贊一個,但最終卻沒用到。</p><p class="ql-block"> 女兒試拍幾張,覺得很難取到滿意的點,決定放棄,后來發(fā)朋友圈倒是取了我(上面最后一張)手機拍的景。而后隨她去找一個叫觀巖亭的點看落日,問了執(zhí)勤大叔都說不清。</p> <p class="ql-block"> 隨導(dǎo)航一路下山,在道旁的巖石上見到有些游客在拍照,也登了上去,落日只剩余輝,倒是霞光閃爍。</p> 又下山繼續(xù)找,一路視野皆不如此,估計就是這個點了!<br><p class="ql-block"> 估計下了大約三分之一的山吧,上去乘車也有點劃不來,索性走下山吧! </p> <p class="ql-block"> 問了上山的游客,確定可以沿路到達山下,就一起往下走,終于遇上了觀巖亭,可這里四周綠植茂密,哪里可以看到日落呢?</p><p class="ql-block"> 查資料,此亭并不在登山古道的七里七亭里,其中一聯(lián)曰:“聽瀑時懷淵在野,觀巖每覺石知心。”干脆亭名和對聯(lián)合在一起再查,連深度思考上都沒收錄。</p><p class="ql-block"> 女兒還穿著為了拍照的靴子呢……終于在亭子旁,換了運動鞋繼續(xù)下山。</p><p class="ql-block"> 天漸漸轉(zhuǎn)黑,還有不少人選擇這個點上山,除了運動裝束的年輕人外,還有媽媽帶著孩子的甚至還有拄著拐杖的老爺子。也許鼓山是福州人的“后花園”,所以當(dāng)?shù)厝俗钕矚g來這里賞景休閑或是登山鍛煉。</p><p class="ql-block"> 大約半個小時下山,天完全黑了下來,仔細一看,這里并不是上山的點,導(dǎo)航去找地鐵站。</p><p class="ql-block"> 鼓山,這次匆匆和你碰個面,雖然沒去瞻仰八閩首剎的涌泉寺,也沒觀摩國保級的摩崖石刻,但感受到了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山——鼓山,既集山岳景觀和自然景觀一體,又有底蘊深厚的人文資源,是閩都山水文化的典型代表。</p><p class="ql-block"> ”鼓山高聳閩江頭,面貌威嚴(yán)障福州??v有臺風(fēng)聲猖獗,從來不敢到閩侯!“ 鼓山以其巍峨的山勢,深厚的歷史底蘊,如一尊石佛千百年如一日地坐鎮(zhèn)于閩江入海口,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