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龍門石窟位于中國河南省洛陽市,占地面積31.7平方公里,龍門東西兩山對峙,伊水中流,遠遠望去像一個天然門闕。</p> <p class="ql-block">1948年洛陽解放后,龍門石窟回到人民懷抱,受到保護和管理,先后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qū)、世界文化遺產(chǎn)、全國首批AAAAA級景區(qū)等,并于2022年實現(xiàn)數(shù)字化。</p> <p class="ql-block">藝術特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造像風格:從北魏“秀骨清像、褒衣博帶”的中原風格過渡到唐朝“軀體豐腴,面相圓潤”的大唐風范,還有與外來文化融合產(chǎn)生的造像、裝飾,如優(yōu)填王像、西域紋樣及服飾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雕刻技法:運用了淺浮雕、高浮雕、圓雕、線刻、平雕等,雕刻刀法為淺平直平階梯式刀法,全面多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窟型與裝飾:窟頂多為穹窿頂,北魏窟底多為馬蹄形與方形,唐代多為方形;北魏石窟裝飾圖案豐富、復雜細致,唐代趨于簡單化、程序化。</p> <p class="ql-block">文化價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書法價值:是中國石窟寺最大的摩崖古碑林,書法形式多樣、體法多變、淳樸天然,代表作品有龍門二十品、陳摶十字卷碑、伊闕佛龕之碑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文學價值:中國歷代文人多于此留下贊美詩篇,如唐代白居易的《修香山寺記》、北宋宋真宗趙恒的《龍門銘》等,為龍門石窟增添了濃厚的文化底蘊。</p> <p class="ql-block">現(xiàn)存窟龕2345個,造像10萬余尊,碑刻題記2800余品,是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大型皇家石窟寺遺存,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的露天石刻藝術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開鑿起源:始鑿于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當時北魏遷都洛陽,佛教中心南移中原,在統(tǒng)治階級提倡下開窟造像盛極一時。</p><p class="ql-block">發(fā)展高潮:北魏(公元493年至528年)時期進入第一次高潮,代表性洞窟有古陽洞、賓陽中洞等;唐朝(公元636年至746年)時期進入第二次高潮,代表性洞窟有潛溪寺、奉先寺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衰落與破壞:金朝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龍門石窟屢遭破壞、盜掘,損失慘重。</p> <p class="ql-block"> 龍門石窟 陳摶碑 </p><p class="ql-block">此碑為五代北宋時期著名隱士陳摶手書墨寶的摹刻。陳摶先后在武當山、華山棲息隱逸數(shù)十年,周世宗、宋太宗待之甚厚,宋太宗賜號“希夷先</p><p class="ql-block">之南,由宋代道教哲理大 生”。碑石書“開張?zhí)彀恶R,奇逸人中龍”,意即 </p><p class="ql-block">著名。此卷碑有兩種版式</p><p class="ql-block">為橫板式,豎板式藏于華 長,寬200厘米。上刻”開張 要像開天辟地奔赴天邊的神馬,要像老子一樣與眾 </p><p class="ql-block">贊佩到:“至于龍,吾不能 家始祖老子的?!妒酚洝?不同成為人中之龍。書寫瀟灑飄逸、自由奔放,恰如陳摶一樣非同尋常、個性不羈。</p><p class="ql-block"> 據(jù)碑刻左下題刻可知,此聯(lián)原為陳摶華山隱居期間書寫并留存華山,北宋真宗年間被盜后幾經(jīng)輾轉(zhuǎn),清代同治年間洛陽陳肇鏞得其手摹卷,請龍門僧智水將其刻于石碑并鑲嵌龍門崖壁。</p> <p class="ql-block">十字卷碑</p><p class="ql-block">“十字卷碑”位于龍門西山北端潛溪寺之南,由宋代道教哲理大師陳摶所書。歷史上,陳摶墨跡以”十字卷碑”較為著名。此卷碑有兩種版式:一為橫板式;一為豎板式。藏于龍門石窟的墨跡為橫板式,豎板式藏于華山。</p><p class="ql-block">龍門石窟陳摶所書十字卷碑高68厘米,寬200厘米。上刻”開張?zhí)彀恶R奇逸人中龍”十個大字。此句是用來贊頌道家始祖老子的。《史記》記載孔子到洛陽向老子求教禮樂制度,見到老子后贊佩到:”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p> <p class="ql-block">賓陽中洞三壁分別造像一鋪,正壁的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和南北兩側壁的一佛二菩薩,分別表示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佛”。洞窟前壁自上而下有三組大型浮雕,上層為維摩、文殊對坐,中間為兩幅佛本生故事,下層為帝后禮佛圖,其中北側為孝文帝及侍從禮佛圖,南側為文昭皇太后及嬪妃禮佛圖,雕刻精美絕倫,具有極高的藝術和歷史價值,令人痛惜的是于20世紀30年代被盜鑿,皇帝禮佛圖現(xiàn)藏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皇后禮佛圖現(xiàn)藏美國堪薩斯城納爾遜藝術博物館??唔?shù)褡骶薮蟮膶毶w狀,中央蓮花外繞八身伎樂天和兩身供養(yǎng)天。洞窟地面則雕作蓮花寶池狀,中為縱向禮拜道,兩側各雕圓形蓮花,外飾水渦、禽鳥和戲水童子等。賓陽中洞外門口兩側雕出金剛力士、甬道兩側刻大梵天、帝釋天等護法形象。賓陽中洞的造像布局及裝飾以突出宗教主題為前提,緊湊而相互聯(lián)系,陪襯又產(chǎn)生效應。賓陽中洞的整個設計意匠,是中國六世紀初葉佛教石窟寺廟堂樣式的重要代表;賓陽中洞創(chuàng)立的“秀骨清像”、“褒衣博帶”的造像藝術特征,成為北魏皇家石窟造像藝術“中原風格”的典范之作,引領了當時中原北方地區(qū)的開窟風潮與造像樣式。</p> <p class="ql-block">伊闕佛龕之碑 </p><p class="ql-block">位于賓陽南洞窟門外北側。碑首之上有仿木構屋檐。因碑首刻有篆書“伊闕佛龕之碑”而得名。</p><p class="ql-block">該碑碑體及屋檐為北魏舊物,而碑文由唐太宗時的中書舍人岑文本撰文,諫議大夫、初唐大書法家褚遂良書丹,刻于唐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碑高288厘米、寬190厘米,為目前國內(nèi)所見褚遂良唐楷書法之最大碑者,是初唐楷書之精品。碑文除記述魏王李泰為其母文德皇后長孫氏去世后做功德祈福而造像并頌揚其母外,大部分是對李泰的一片頌詞,尤其著意于他的忠孝與才華。</p><p class="ql-block">有唐一代,書法名家群才輩出,創(chuàng)造出楷書的不同風格,《伊闕佛龕之碑》系褚遂良46歲時的作品,其結構雄渾秀逸,筆力挺勁,全碑呈現(xiàn)莊嚴博大之氣勢.(清)劉熙載稱它“兼有歐虞之勝”,(清)康有為稱其“清虛高簡”。該碑筆法上顯示出褚氏晚年力作《雁塔圣教序》那種代表褚氏獨特成就的“褚體”的發(fā)展軌跡。</p><p class="ql-block">褚遂良(公元596-659年),為初唐四大書法家之一,也是唐太宗詔命輔佐高宗李治的顧命大臣。其書體提筆空,下筆道勁,變化多。雖瘦勁,但較之歐陽詢的猛張,顯得從容多姿,端雅溫潤。其早年用筆方勁古拙,較多用隸書筆法,顯得美麗多方。后期書體方圓兼?zhèn)?,波磔自在,而?nèi)里挺拔俊發(fā),個性更為鮮明。代表作有《孟法師碑》、《伊闕佛龕之碑》、《雁塔圣教序》等。</p> <p class="ql-block">敬善寺洞</p><p class="ql-block">唐高宗顯慶,龍朔年間(656-663年)開鑿,功德主系紀國太妃韋氏,前室二力士像,個性比較突出。</p> <p class="ql-block">牡丹石</p> <p class="ql-block">梅花玉</p> <p class="ql-block">萬佛洞</p><p class="ql-block">萬佛洞,位于龍門西山中段,因洞內(nèi)南北兩壁雕刻有一萬五千尊小佛像,故名“萬佛該窟分前后室結構。后室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供養(yǎng)人,主尊阿彌陀佛,通高洞”。</p><p class="ql-block">3.86米,結跏趺坐于仰覆蓮束腰八角形高臺座上,高肉髻,飾波狀水渦紋。面部豐滿圓潤,寬額豐頤,胸部隆起,著雙領下垂式袈裟,施說法印。主佛背光上部左右壁面,雕刻有眾多供養(yǎng)菩薩,姿態(tài)各異,均坐于纏枝梗蓮座上,為阿彌陀佛五十菩薩像雕刻??邇?nèi)前壁造二天王,南北兩壁下部雕刻了兩組共十二身精美的伎樂人,分為舞伎和樂伎,前者為舞蹈者,后者為奏樂,持有箜篌、鈸、笛、箏、琵琶、排簫等樂器。</p><p class="ql-block">窟頂蓮花藻井周圍有一圈題記:“大監(jiān)姚神表內(nèi)道場運禪師一萬五千尊像龕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卅日成”??唛T甬道北側有題記:“沙門智運奉為天皇天后太子諸王敬造一萬五千尊像一龕”。從這兩則題記可知:該洞完工于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一月;發(fā)愿開窟人是大監(jiān)姚神表和皇宮中的內(nèi)道場禪師智運兩位女性,為天皇(高宗李治)、天后(武則天)、太子(李顯)和諸王祈福而雕刻一萬五千尊佛像。</p><p class="ql-block">前室長方形,平頂。主室窟門外兩側各造一尊力士,勇猛剛健、孔武有力。前室南北壁下層雕有二獅子,為龍門最精美雄渾的高浮雕獅子,惜在20世紀三十年代被盜鑿,北壁獅子現(xiàn)藏美國堪薩斯州納爾遜藝術博物館,南壁獅子現(xiàn)藏美國波士頓美術館。前室南壁上部西側緊挨力士的一圓拱龕內(nèi),造一尊觀世音菩薩像,高85厘米,面額殘,赤足立于圓形仰蓮座上。左手提凈瓶垂于體側,右手執(zhí)麈尾搭于肩上,身軀微呈“S”形,姿態(tài)優(yōu)美自然,為龍門唐代最美觀音像。我國著名的京劇表演藝術大師梅蘭芳于1957年來龍門石窟參觀,看了這尊觀世音造像,觸發(fā)靈感,創(chuàng)造性運用到自己表演的京劇藝術形象中。</p><p class="ql-block">萬佛洞是龍門石窟有確切紀年的、造像組合一鋪九尊最為完整的中型洞窟,是龍門唐代洞窟的典型代表,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p> <p class="ql-block">二弟子二菩薩二供養(yǎng)人。主尊阿彌陀佛,通高3.86米,結跏趺坐于仰覆蓮束腰八角形高臺座上,高肉髻,飾波狀水渦紋。面部豐滿圓潤,寬額豐頤,胸部隆起,著雙領下垂式袈裟,施說法印。主佛背光上部左右壁面雕刻有眾多小型菩薩,姿態(tài)各異,均坐于纏枝梗蓮座上,與正壁大型造像共同構成阿彌陀佛五十二菩薩的造像題材??邇?nèi)南北兩壁排列密密麻麻的一萬五千佛,壁基雕刻兩組共十二身精美的伎樂人,分為舞伎和樂伎。舞伎翩翩起舞,樂伎手持箜篌、鈸、笛、箏、琵琶、排簫等樂器。前壁窟門兩側各高浮雕一身天王。</p><p class="ql-block">窟頂蓮花藻井周圍有一圈題記:”大監(jiān)姚神表內(nèi)道場運禪師一萬五千尊像龕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卅日成”。窟門甬道北側有題記:”沙門智運奉為天皇天后太子諸王敬造一萬五千尊像一龕”。從這兩則題記可知:該洞完工于唐永隆元年(680年)十一月,由大監(jiān)姚神表和皇宮中的內(nèi)道場禪師智運兩位女性發(fā)愿開窟,為天皇(高宗李治)、天后(武則天)、太子(李顯)和諸王祈福而雕刻一萬五千尊佛像。</p><p class="ql-block">前室后部正中的窟門兩側各造一尊勇猛剛健、孔武有力的力士。前室南北壁下層各高浮雕一獅子,精美雄渾,惜在20世紀三十年代被盜鑿。北壁獅子現(xiàn)藏美國堪薩斯州納爾遜藝術博物館,南壁獅子現(xiàn)藏美國波士頓美術館。</p><p class="ql-block">前室南壁上部西側</p><p class="ql-block">萬佛洞布局嚴謹,構思精巧,既展現(xiàn)了佛國的神圣與莊嚴,又使凈土世界溫馨的和風撲面而來。由宮廷內(nèi)官和僧尼主持建造的阿彌陀五十二菩薩與”一萬五千佛”的造像組合,是龍門石窟唐代洞窟新出現(xiàn)的形式,體現(xiàn)了宮廷內(nèi)流行的佛教信仰時尚。</p> <p class="ql-block">雙窯洞。第511和512窟并列,故名。二窟前室布局統(tǒng)一,北洞刻“三世佛”題材,南洞正壁主尊為彌勒,肋侍二弟子二菩薩,兩側刻千佛。雙窯洞窟組合與造像題材是當時唐高宗與武則天并稱“二圣”政治史實的反映。</p> <p class="ql-block">蓮花洞</p> <p class="ql-block">第1280窟:盧舍那大像龕</p><p class="ql-block">開鑿于唐高宗時期,咸亨三年(672年)皇后武則天助脂粉錢兩萬貫,上元二年(675年)功畢。盧舍那佛高17.14米,頭高4米,豐頤秀目,儀表堂堂。弟子迦葉持重、阿難溫順,二菩薩盛裝艷服,天王雄偉、力士勇猛,是中國唐代佛教雕刻藝術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火燒洞</p><p class="ql-block">-北魏開鑿?;馃词驱堥T石窟北魏洞窟中位置最高、內(nèi)部空間最大的洞窟,窟內(nèi)造像損毀嚴重,因傳說經(jīng)火燒而被稱為火燒洞??邇?nèi)后部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五尊大像僅存遺跡,其余壁面有大小不一的佛龕,其中一例為清河王妃胡智與后來成為東魏孝靜帝的元善見母子發(fā)愿雕鑿。該窟外崖面上部(窟眉尖拱火焰紋上)雕有東王公、西王母對稱騎乘龍、虎的形象,與表現(xiàn)佛教造像內(nèi)容的佛、弟子、菩薩及金剛力士、飛夫等形成特殊的造像組合關系,是龍門石窟僅有的一例,在我國石窟寺中也極為罕見。</p> <p class="ql-block">八作司洞</p><p class="ql-block">唐代洞窟。因洞內(nèi)北壁下部刻有“東京八作司石匠十一人”而得名。馬蹄形平面,窟窿頂??邇?nèi)環(huán)三壁設壇,上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護法獅子。環(huán)壇表面雕有十身樂舞伎人,其中舞伎2人,樂伎8人,演奏的樂器有笙、排簫、鼓、阮打擊樂器、吹奏樂器和彈撥樂器,呈現(xiàn)了唐代多元音樂風貌。</p> <p class="ql-block">伊河之水</p> <p class="ql-block">在東山看對面的西山洞窟,大大小小,林林總總,一抹滄桑!</p> <p class="ql-block">東山路邊盛開著各色的牡丹花,嬌艷欲滴,充滿生機與活力!</p> <p class="ql-block">畫舫在伊河上載著游客參觀,東西兩山相護。歷史長河永在流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