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21日 陰 五臺山寺廟群、昔陽縣大寨村 入住黎城縣黃龍客棧301房 微信運動15011步、排名11</p> <p class="ql-block">早餐后赴五臺山</p> <p class="ql-block"> 五臺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名山志》載:“五臺山五峰聳立,高出云表,山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臺,故曰五臺?!蔽迮_山是中國青廟黃廟共處的佛教道場,有宗教活動場所86處,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來參拜。著名的有: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南山寺、黛螺頂、金閣寺、萬佛閣、碧山寺等。五臺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2004年,五臺山被評為中華十大名山。2009年6月,五臺山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2007年,被評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 五臺山寺廟群是中國山西省五臺山地區(qū)眾多佛教寺廟的統(tǒng)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與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并稱),也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之一(2009年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五臺山因五座峰頂平坦如臺而得名,是文殊菩薩的道場,自北魏以來就是佛教圣地,現(xiàn)存寺廟47座,其中多數(shù)為明清建筑,兼具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特色。</p><p class="ql-block">1,佛光寺 </p><p class="ql-block"> 地位:被譽為“中國第一國寶”,寺內東大殿為唐代木構建筑(建于857年),是現(xiàn)存最完整的唐代寺廟之一。 </p><p class="ql-block"> 特色:唐代壁畫、雕塑及建筑風格,梁思成、林徽因曾在此發(fā)現(xiàn)并考證其歷史價值。</p><p class="ql-block">2. 顯通寺</p><p class="ql-block"> 地位:五臺山歷史最悠久的寺廟(建于東漢永平年間),與洛陽白馬寺同為中國最早佛教寺院之一。 </p><p class="ql-block"> 特色:銅殿、無量殿(無梁殿)、明代銅塔等珍貴文物。</p> <p class="ql-block">3,塔院寺</p><p class="ql-block"> 標志性建筑:大白塔(高56.4米),為五臺山象征,內藏釋迦牟尼舍利。 </p><p class="ql-block"> 其他:藏經(jīng)閣存有漢蒙藏多種經(jīng)文菩薩頂</p><p class="ql-block"> 地位:清代皇家寺廟,藏傳佛教黃教領袖駐錫地,歷代皇帝朝山</p><p class="ql-block"> 特色:漢藏結合建筑風格,108級臺階象征解脫煩惱。 </p><p class="ql-block"> 4,殊像寺</p><p class="ql-block"> 主供:文殊菩薩(.五臺山最大文殊像,高9.87米)。 </p><p class="ql-block"> 特色:明代懸塑“五百羅漢渡江”堪稱藝術瑰寶。</p> <p class="ql-block"> 建筑藝術:涵蓋唐、宋、元、明、清各代,展現(xiàn)中國木構建筑演變。 </p><p class="ql-block"> 宗教融合: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共存,青廟(漢傳)與黃廟(藏傳)并立。 </p><p class="ql-block"> 國際影響:歷代吸引印度、日本、朝鮮等地僧侶朝圣,如日本靈仙三藏曾在此</p><p class="ql-block"> 五臺山不僅是信仰中心,更是研究中國古代宗教、建筑、藝術的活化石,其“天人合一”的布局理念尤為珍貴。</p> <p class="ql-block">大白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爺廟,求財、求事業(yè),五爺廟以其靈驗聞名,也是五臺山眾多寺廟中香火最旺盛、朝拜最火爆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后為綠色圍布遮擋正在維修的大白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塔院寺,院內有白塔故名塔院寺。轉塔方式:順時針轉3、6、9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正在維修中的白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與五臺山的歷史交集主要體現(xiàn)在1948年他率中共中央機關途經(jīng)五臺山時的短暫停留。這一事件雖短暫,但被賦予了一定的象征意義,成為革命歷史敘事中的一個小片段。</p><p class="ql-block"> 1948年4月,毛澤東、周恩來等率中央機關從陜北向河北西柏坡轉移("中央前委"遷往西柏坡),途中因大雪受阻,暫駐五臺山塔院寺三日(4月9日-11日)。</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參觀了臺懷鎮(zhèn)的寺廟,與僧人交談,詢問宗教政策落實情況。</p><p class="ql-block"> 在塔院寺方丈院居住期間,曾抽簽問卜(一說為"上上大吉"簽),這一細節(jié)在部分回憶錄中被提及,但未被官方史料重點強調。</p><p class="ql-block"> 指示保護宗教場所,要求部隊遵守黨的宗教政策。</p><p class="ql-block"> 五臺山作為佛教圣地與革命圣地的雙重身份被強化,1970年代在毛澤東居住過的院落建立了"毛主席路居紀念館"。</p><p class="ql-block"> 此次停留被解讀為共產(chǎn)黨人尊重宗教信仰自由的例證,常見于統(tǒng)戰(zhàn)宣傳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本人對宗教持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其停留五臺山主要出于行軍需要,而非宗教目的。</p><p class="ql-block"> 部分民間傳說(如抽簽應驗等)缺乏權威史料佐證,多屬后人附會。</p><p class="ql-block"> 五臺山在抗戰(zhàn)期間屬晉察冀邊區(qū),早在1938年即由聶榮臻部建立抗日政權,共產(chǎn)黨在此已有多年宗教政策實踐。</p><p class="ql-block"> 這一歷史片段反映了特殊時期中共領導人與傳統(tǒng)文化空間的互動,其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歷史影響。在當代敘事中,它更多體現(xiàn)為一種政治與宗教和諧共處的歷史記憶建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照壁正面鐫刻毛主席題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從建立山西的五臺山到建立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中國的五臺山爭取最后的勝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毛澤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照壁背后有五臺山及毛主席、周總理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殊像寺牌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殊像寺,求智慧、求事業(yè)、求考試成功,五臺山五大禪林之一,因室內供奉著文殊菩薩得名,傳說這是文殊的祖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碑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龍泉寺宋代楊家將家廟,也是五臺山最漂亮的寺院之一。龍泉寺之名源于寺東側的一眼龍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達龍寺須登108級臺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漢白玉牌坊精美絕倫,有華夏石雕第一寺的美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正在維修的寺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雄寶殿及馱著精美石碑的赑屃,又稱龜趺或霸下,是龍生的九子之一。它形似龜,力大無窮,擅長負重,因此常用于碑刻、陵墓、宮殿等建筑中,作為石碑的基座。</p><p class="ql-block"> 赑屃是龍的第六子(一說長子),性格沉穩(wěn),喜好負重,因此被賦予馱碑的職責。外形似龜,但細節(jié)處有龍的特征,如頭部有角、頸部有鱗片、爪為龍爪等。雖負重碑石,但常作昂首挺胸狀,表現(xiàn)其力大而威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龍泉 寺旁有一泉,據(jù)說取泉中之水洗凈雙手,再明目再入喉,頓感心曠神怡,真圣泉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游客爭相品嘗龍泉井中之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正在施工中的龍泉排水系統(tǒng)工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餐吃全素齋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進入五臺山的高鐵正在加緊施工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臺山風景區(qū)及石咀村大力支持高鐵項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人難以忘記的記憶!</p><p class="ql-block"> 當年,毛主席號召:</p><p class="ql-block"> 工業(yè)學大慶</p><p class="ql-block"> 農(nóng)業(yè)學大寨</p><p class="ql-block"> 全國人民學習解放軍!</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大寨是中國山西省晉中市昔陽縣的一個村莊,因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的“農(nóng)業(yè)學大寨”運動而聞名全國。以下是關于大寨的詳細 **歷史背景**</p><p class="ql-block"> 自然條件 大寨地處太行山區(qū),土地貧瘠,自然環(huán)境惡劣,歷史上長期面臨干旱和水土流失問題。</p><p class="ql-block"> 合作化運動 1953年,大寨成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合作社,在黨支部書記**陳永貴**的帶領下,村民通過修梯田、筑壩、改良土壤等方式改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條件。</p><p class="ql-block"> 自力更生 1963年,大寨遭遇特大洪災,但村民依靠集體力量重建家園,實現(xiàn)“三不要”(不要國家救濟糧、錢、物資),成為全國典型。</p><p class="ql-block"> “農(nóng)業(yè)學大寨”運動(1964-1978)</p><p class="ql-block"> 毛澤東的號召 1964年,毛澤東提出“農(nóng)業(yè)學大寨”口號,將大寨樹立為全國農(nóng)村發(fā)展的榜樣,強調“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政治影響 大寨經(jīng)驗被推廣到全國,陳永貴因此進入中央政治局,甚至擔任國務院副總理(1975-1980)。</p><p class="ql-block"> 后期運動逐漸政治化,部分地區(qū)機械照搬大寨模式(如“割資本主義尾巴”),忽視實際條件,導致負面影響。</p> <p class="ql-block">改革開放后的變化</p><p class="ql-block"> 1980年代后,隨著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的推行,大寨的集體化模式逐漸退出歷史舞臺。</p><p class="ql-block"> 大寨轉向多元化經(jīng)營,發(fā)展旅游業(yè)(如大寨紀念館、虎頭山森林公園)、農(nóng)產(chǎn)品加工(如大寨核桃露)等。</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大寨仍保留紅色旅游景點,但已融入市場經(jīng)濟,村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p><p class="ql-block">文化符號與評價</p><p class="ql-block"> 正面意義:大寨精神(艱苦奮斗、集體協(xié)作)曾激勵一代中國人,尤其在困難時期展現(xiàn)了農(nóng)村的韌性。</p><p class="ql-block"> 反思:學界對“農(nóng)業(yè)學大寨”運動評價復雜,肯定其初期成效,但也指出后期脫離實際的教條主義問題。</p><p class="ql-block">旅游景點</p><p class="ql-block"> 大寨展覽館:展示大寨歷史與成就。</p><p class="ql-block"> 虎頭山:陳永貴墓、周恩來紀念亭等。</p><p class="ql-block"> 梯田遺址:見證當年的治山治水工程。</p> <p class="ql-block"> 大寨是中國特定歷史時期的縮影,其興衰反映了中國農(nóng)村發(fā)展的曲折歷程。如今,它既是紅色記憶的載體,也是改革開放后農(nóng)村轉型的案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個堅強堡壘——溆浦縣住建局離退休黨支部</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山西開心快樂觀光團全體成員共34人,其中溆浦團員26人、吉首自治州團員8人(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周恩來曾三次來到大寨,大寨人民緬懷周總理,特建此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原黨支部書記、大寨的帶頭人陳永貴同志墓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郭沫若同志的部分骨灰也掩捏在這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陳永貴同志石雕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寨展覽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4年12月26日毛主席71歲生日,宴請了陳永貴同志勞動模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周總理來大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鄧小平同志視察大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葉劍英同志視察大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認真聽講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寨堅強的黨支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戰(zhàn)狼窩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3年全國勞模會上,習近平與原大寨黨支書郭鳳蓮同志親切握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寨新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兩面墻上的牌匾,人民心中的豐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謝謝瀏覽!</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