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文/ 傅志雄</b></p> <p class="ql-block"><b>??《梅嶺》詩刊及林昌如作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游 萬 花 村</b></p> <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晉江南岸花果襯,賓客遠來誰斷魂?</p><p class="ql-block">錦繡錦堂真似錦,不須渲染自繽紛。</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四季長生四季花,卅年芬芳到天涯。</p><p class="ql-block">千紅萬紫春無數(shù),園丁妙手涌農(nóng)家。</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品名幾百數(shù)難清,郭老如知定續(xù)評。</p><p class="ql-block">花繞山川何處有? 令人也愛錦堂行。</p><p class="ql-block"> ——《梅嶺詩刊》(1992年5月,總第6期)</p> <p class="ql-block"> 這組詩的作者林昌如(1935-2001),筆名洛丁,南安柳城街道三堡村人。曾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縣大隊、省軍區(qū)警備團、水兵師,轉(zhuǎn)業(yè)到泉州市電廠工作,后調(diào)到晉江地委講師團、泉州市委宣傳部任理論教員。1965年至1972年任共青團泉州市委辦主任、市青聯(lián)副主席。“文革”期間曾進學習班接受審查。1973年至1982年任泉州市委黨校教員。1982年至1985年任泉州市委黨史辦副主任、主任。1986年至 1996 年任政協(xié)泉州市委員會宣傳科長、文史委副主任等職。</p><p class="ql-block"> 林昌如先生長期致力于地方文史的收集與研究、古典詩詞的創(chuàng)作與交流,他積極參與各類文化社團活動,兼任過諸多社團職務,曾是泉州刺桐吟社(現(xiàn)泉州市詩詞學會)創(chuàng)辦人之一,歷任秘書長、常務副社長等職,系中華詩詞學會會員、福建省詩詞學會理事,全球漢詩總會理事兼駐福建省聯(lián)絡(luò)處主任等。他勤于筆耕,出版有文史散文集《文圃采英》和<span style="font-size:18px;">《林昌如詩文集》</span>,曾為《泉州晚報·海外版》選注“泉州千家詩”140期,為《石獅日報》主持編輯“海峽詩壇”專版。他多次參加海內(nèi)外詩詞研討和學術(shù)文化交流活動,為泉州文史研究和文化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曾被授予“全國政協(xié)優(yōu)秀文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p><p class="ql-block"> 南安市錦堂自然村原屬歷史文化古鎮(zhèn)豐州,1999年豐州鎮(zhèn)劃分出霞美鎮(zhèn)后,屬霞美鎮(zhèn)。該村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就有村集體苗場培育嫁接果苗,銷往全國各地。至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全村農(nóng)地除部分種植農(nóng)作物外,幾乎都種植花卉苗木,成為聞名遐邇的“百花村”?;井a(chǎn)業(yè)逐漸輻射周邊村落,1990年代此片區(qū)被授予“福建省花卉基地”稱號。</p><p class="ql-block"> 林昌如的妻舅傅培聰(1953-2023),即先父,系錦堂人氏。1972年高中畢業(yè)后即投身花木栽培和園林綠化事業(yè),歷任錦堂綜合苗場場長、錦堂園藝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等職,是南安花卉產(chǎn)業(yè)的開拓者之一。他曾連續(xù)多屆受聘南安市政協(xié)委員、常委及泉州市政協(xié)委員,并長期擔任錦堂村老人協(xié)會會長,熱心于當?shù)亟逃?、文化、老年、衛(wèi)生環(huán)境等公益事業(y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姑父林昌如與同事、詩友常于傳統(tǒng)節(jié)日或路過之際,來到我家,品茗賞花,飲酒賦詩。</p><p class="ql-block"> 姑父來訪,我們都視為貴客,盛情款待。彼時我才一二十歲,諸多細節(jié)已記不清,亦有很多情景歷歷在目。</p><p class="ql-block"> 1991年農(nóng)歷十一月十六日,是錦堂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適逢周末,姑父早早到來,他提議讓我?guī)^賞村里的花木基地——那片種滿花卉的山坡,我欣然答應了。于是,我領(lǐng)著他穿行于再熟悉不過的田間山野,那時我家附近的山坡全是花木。時常有客人來購買苗木,父親會讓我?guī)麄兊矫鐖鰠⒂^,因此我對這些山間小路很熟悉,對花草樹木也能說出一二來。我領(lǐng)著姑父大概走了一兩個小時,他身材偏胖,雖然走得有點氣喘,卻始終興致很高。他認真觀賞各種花卉苗木,時而饒有興趣地提問,好像在考我似的。</p><p class="ql-block"> 黃昏將至,我們才回到家。姑父走進我家的泡茶間,這是一間傳統(tǒng)風格裝修的客廳,他從包里拿出紙筆來,讓我坐在他身旁。他邊寫邊吟唱,寫了一首后,意猶未盡,又寫了一首。這樣一下寫了幾首,題目叫《游萬花村》。姑父一邊用閩南話吟誦一邊修改,還給我做了一些解釋,比如說“郭老如知定續(xù)評”一句,他說文豪郭沫若有《百花齊放》詩集,為一百種花卉作詩,如果郭老看到錦堂村這么多花卉,定然還要續(xù)寫。姑父的這組詩,流露了他對花卉苗木的熱愛,更是對錦堂村民種花致富、美化鄉(xiāng)村成績的禮贊。</p><p class="ql-block"> 此后不久,南安梅嶺詩社社長何非全先生應先父之邀來苗場采風,并于《梅嶺詩刊》開辟專版,我便將姑父的這組詩交予刊發(fā)?!睹穾X詩刊》系內(nèi)部刊物,發(fā)行量不多。姑父逝世后由親友編印的《林昌如詩文集》,先父是主編之一,我也參與編輯,但竟然遺漏了這組詩?,F(xiàn)在再讀姑父的詩作,方覺這是錦堂村花木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一個印證,亦是霞美鎮(zhèn)乃至南安一篇有價值的文學史料。今重提此事,算是對《林昌如詩文集》的補遺,并借以緬懷姑父林昌如先生。</p> <p class="ql-block"><b>??《林昌如詩文集》(2003年2月編,王忠智、許春木、傅培聰主編)。</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