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國內(nèi)博物館最火爆的展覽,莫過于上海博物館舉辦的“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踏入3000平方米的展廳,就像開啟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奇妙旅程,瞬間置身于尼羅河畔的神秘世界,尼羅河的波濤在展柜間流淌,法老的威嚴與神明的低語,交織成一部跨越千年的史詩。展覽通過“法老的國度”“薩卡拉的秘密”“圖坦卡蒙的時代”三個板塊,配合精妙的展覽敘事、精美的文物陳列以及前沿的數(shù)字技術,讓古埃及文明的神秘與輝煌撲面而來。</p> 法老的國度 <p class="ql-block">展覽第一板塊為“法老的國度”,以創(chuàng)世神話為起點,聚焦古埃及文明的地標--神廟和金字塔,探尋古埃及文明的底色,通過300余件文物構建起一部濃縮的埃及文明通史,開啟一場橫跨三千年的文明之旅。展陳突破傳統(tǒng)敘事框架,以“宇宙觀-社會秩序-精神信仰”為主線,結合沉浸式場景與數(shù)字技術,展現(xiàn)古埃及從史前到希臘羅馬時期的社會風貌。特別設置中國文物對比單元,如將馬家窯彩陶與古埃及陶器并置,揭示兩大文明在藝術表達上的共性與差異。</p> 神人關系和諧、王權與神權結合,是古埃及人信仰世界的突出特點。在古埃及辭書分類中,神、人、死者分屬天界、地界、冥界,而國王同時屬于三界,他決定著國家興衰,維護著社會和自然界的秩序 這尊拉美西斯二世的半身像由花崗巖雕刻而成。拉美西斯二世神情莊重,頭戴佩有王室蛇標頭的王巾,戴假發(fā),赤裸上身,正對前方。雕像的五官刻畫清晰,肌肉線條流暢。拉美西斯二世的左右肩膀處各有一個王名圈。拉美西斯二世是古埃及第十九王朝的第三位國王,在建筑方面,他留下了無數(shù)宏偉的作品,傳說他活了90多歲,生了100多個孩子。 <p class="ql-block">復活的奧賽里斯雕像,姿勢非常罕見,雕像的長度約52.5厘米,頭戴奧賽里斯神常見的王冠,飾有一對公羊角和一個太陽圓盤及兩個鴕鳥翎,下巴上有著經(jīng)常佩戴的、編成辮狀的彎曲胡須,象征復活與永恒,體現(xiàn)古埃及來世信仰體系。</p> <p class="ql-block">從供奉諸神到祭祀祖先,從國王加冕到亡者下葬,古埃及人均活在儀式的世界里,通過對儀式的解讀,一個等級分明的金字塔形社會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p> <div><br></div> <p class="ql-block">這是世界上最早的肖像畫,距今已2500多年。</p> 象形文字是古埃及人描繪和建構世界的一種嘗試,“圣書體象形文字”通常出現(xiàn)在神廟、紀念物上,成為有象征意義的符號。智慧之神圖特被認為是象形文字的發(fā)明者,也是書吏們的保護神 圖特神擁有兩種完全不同的動物形象,一為朱鷺,一為狒狒。 向圖特摩斯三世獻禮石碑 伊蒙荷太普是第3王朝時國王喬賽爾的宰相,也是薩卡拉梯形金字塔的設計者。由于開創(chuàng)性地發(fā)明了金字塔這種紀念性的建筑。伊蒙荷太普逐漸被神化為智慧與學識的化身,他也被尊奉為書寫和醫(yī)藥之神,希臘人將其等同于自己的醫(yī)神阿斯克勒庇俄斯。 <p class="ql-block">以來世信仰為核心的宗教體系,是由古埃及社會精英綜合地方傳統(tǒng)打造的高級文化。古埃及的來世信仰有三種表述形式,一是墓葬文學,二為其建筑、圖像表達;三為相關主題的宗教儀式和節(jié)日慶典</p> 薩卡拉的秘密 在上海博物館“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中,“薩卡拉的秘密”如同一扇通往神秘冥界的門扉,向觀眾展現(xiàn)了這片古老墓地的千年隱秘。薩卡拉,作為孟菲斯皇家墓地的核心,不僅是世界上第一座金字塔——喬賽爾梯形金字塔的誕生地,更因近年考古發(fā)現(xiàn)而煥發(fā)新生。這一板塊聚焦神圣動物崇拜,以400余件新出土文物,勾勒出古埃及人對生死與神性的獨特詮釋。 展陳以沉浸式場景還原了薩卡拉的考古現(xiàn)場,貓女神巴斯泰特的神廟遺址被復刻于展廳中央,幽暗的燈光下,青銅貓坐像優(yōu)雅靜立,其流暢的線條與靈動的神態(tài)仿佛凝固了時光,訴說著古埃及人對貓的尊崇——它們不僅是捕鼠的守護者,更是太陽神拉之眼的化身 展出的貓木乃伊及貓神雕像,生動展現(xiàn)了古埃及人對貓神巴斯泰特的崇拜,這些小巧而精致的文物,既是信仰的象征,也是古埃及日常生活的縮影。 這尊牛犢雕像是用一種制作木乃伊盒的材料覆蓋在木制框架上制成的,并飾有彩繪。雕像表面被繪成了一頭帶有黑色斑點的白牛,牛的雙眼之間繪有一個倒三角形圖案,頭上畫有一個太陽圓盤,太陽圓盤上有一束懸垂的花束。牛的耳朵呈九十度角伸出,涂有紅、黑和白三色。牛角向上。牛的眼睛化妝一樣詳細繪有眼線,鼻孔用粉紅色表示,它的每只爪子都抓有一個象征永恒的環(huán)狀符號。 這具“綠臉棺”尤為引人注目,其面部彩繪以獨特的綠色調(diào)呈現(xiàn),象征著復活與永恒,棺身精美的圖案與銘文訴說著古埃及人對來世的虔誠信仰 圖坦卡蒙的時代 踏入上海博物館“金字塔之顛”大展的“圖坦卡蒙的時代”展區(qū),就像開啟一場穿越時空的神秘旅程 ,瞬間被拉回三千多年前的古埃及盛世。展區(qū)以深邃神秘的色調(diào)模擬古埃及墓室氛圍,柔和的燈光似從歷史幽深處灑落,讓每一件文物都仿若在低聲訴說往昔故事。展陳以時間為脈絡,結合場景復原,生動呈現(xiàn)圖坦卡蒙所處時代的政治、文化與社會風貌 <br>1922年,在底比斯帝王谷發(fā)現(xiàn)了國王圖坦卡蒙陵墓。墓中出土了近五千件珍貴文物,奢華壯觀,引發(fā)了全世界的“埃及熱”。圖坦卡蒙所處的18王朝,古埃及正在發(fā)生什么樣的轉型?為何在此時的埃及出現(xiàn)了“一神崇拜”?是什么力量,讓一個少年法老,完成了對傳統(tǒng)的回歸? 埃赫納吞是圖坦卡蒙的父親,他大力推行以太陽日輪阿吞神為核心的一系列宗教改革,其反傳統(tǒng)性直接地體現(xiàn)在藝術風格的創(chuàng)新和轉變上。這尊雕像頭頂埃及之主的紅白王冠和王巾、額前裝飾著眼鏡蛇、下巴戴著藍色假胡子,王冠和左臂上側的部分保存完好,依然可見曾涂有顏料的痕跡,而他的雙臂交疊抱于胸前,雙手緊握象征王權的連枷和權杖。巨像所表現(xiàn)的特征與埃及法老英氣健美的傳統(tǒng)形象大相徑庭。 與埃赫納吞相對而站的雕像是著名的圖坦卡蒙,這尊雕像包括了基座、軀干和頭部,國王身后有背柱支撐,他的左腳向前邁進。基座上的銘文是赫倫布的名字和頭銜:萬歲!荷魯斯、阿蒙-拉所愛之人、兩地王座之主、卡納克神廟的諸人之首、上下埃及之王、(太陽神化身的圣者、拉神選中的)拉神之子,像太陽神一樣永生永存。 納芙蒂蒂是第十八王朝法老埃赫納吞的王后,雕像刻畫了這位女王優(yōu)雅的容貌:高高的顴骨,斜視的眼睛,弓形的眉毛,豐滿的嘴唇和細長的脖子。整個頭雕具有強烈的阿瑪爾納時期的藝術風格,被譽為“古埃入最美的面孔” <p class="ql-block">埃赫那吞及家人殘缺的浮雕,捕捉了法老一家向阿吞神獻祭的瞬間:埃赫那吞將手舉過頭頂承接神諭,王后輕撫女兒的動作充滿世俗溫情。畫面中太陽圓盤的光芒化作千萬只小手,直接觸及人物身體,徹底摒棄了傳統(tǒng)神祇的擬人化表現(xiàn),成為一神教改革的視覺宣言</p> 這個盒子是在王室姻親、阿蒙荷太普的王后泰伊的父母尤亞和圖雅位于帝王谷的墓葬中發(fā)現(xiàn)的最精美的物品之一。盒子由木頭制成,裝飾有黃金、象牙和綠松石藍,盒子上面有國王阿蒙荷太普三世和王后泰伊的名字。因此,人們認為它們是國王送給岳父岳母的禮物,制作工藝十分精湛 這組雕像描繪了拉美西斯二世與兩位女神的形像,拉美西斯二世坐在伊西斯和哈托爾中間,蒙受兩位女神的蔭蔽與保護,三者并肩而坐,目光向前,雙手安放于大腿之上。國王正襟危坐,氣勢軒昂,略高于兩側的女神,頭戴條紋涅姆斯頭巾,其嘴角微微上揚,身體的肌肉線條流暢明顯,下身穿著寬腰的賽奈迪特短裙,王名刻寫在裙帶之上。兩位女神同樣莊嚴地坐在國王身側,左手邊是女神哈托爾,右手邊是女神伊西斯,身體特征雕琢得細致入微。 <p class="ql-block">美編號:45872710</p><p class="ql-block">圖片拍攝、文字編審:小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