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小城小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余江這座小城,不知不覺已住了五十余年。信江水不緊不慢流淌,倒映著兩岸人家與燈火。每每走過橋中央,我時常想,人生在世,原不過擇一處棲居,遇一些人,而后慢慢老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記得高考那年落榜,也曾向往遠方,囿于母親的牽掛,還有自己的那份怯,沒能前行?;楹?,由于工作的變遷,倒是與一個非常交好的朋友去了廣東,在高樓林立的城市里謀了份體面的差事。可每當夜深人靜,總想起余江街頭那家早點鋪子蒸騰的熱氣,想起母親在灶臺前忙碌的身影,想起愛人沉靜的笑和稚氣的孩兒。不過數(shù)月光景,好友與我都架不住思鄉(xiāng)心切,便收拾行囊回家。我們相互哂笑各自的沒出息。經(jīng)歷這番折騰,還是覺著,人這一生,總歸在內心要守住些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城的日子是慢的。有時清晨去買菜,能遇見三五個熟人;或去河邊散步,看垂釣者靜靜地坐等;傍晚時分,街坊鄰居聚在前門或后院閑話家常。這些細碎的時光,就像我每天用溫潤的大米,慢慢熬煮的一鍋清粥,養(yǎng)人得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余江出過不少名人。湯漢的剛直,李存的學問,桂萼的仕途。。。都是縣志上濃墨重彩的人物,他們的故事在博物館里閃著光。而今天,全球AR領域的領軍人祝銘明,他與家鄉(xiāng)的雙向奔赴,讓這個小城又生動起來,引起世人注目。驚羨鄰家孩兒功成名就,在更大的舞臺上演同樣的故鄉(xiāng)情結。而我們這些蕓蕓眾生中的普通人,也許,記得更清楚的,或許是老街上那家開了三代人的王姓包子鋪,是很久很久以前白塔河水中孩子們撲騰的水花,更是現(xiàn)在每逢節(jié)慶就熱氣騰騰的馬鞍嶺公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們在這個小小的世界里,結識著許多來來往往的人。尤其是年少時的同窗,如今都已兩鬢斑白,偶爾相聚,說些陳年舊事,總要為記不清某個細節(jié)而爭執(zhí)不休,那份熱烈,終究化作了我們今日安放的青春和悄然植入了寬容,記不清便記不清罷,橫豎都是過往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座城給過我失意,也給過我溫暖。那年春天父親離逝,年少的我獨自走到離家很遠的溪水邊坐到深夜,對面的燈火一盞盞熄滅,唯有月光靜靜地鋪在水面上。記不清怎么回的家,只記得大姐給我煮了碗熱面,面里臥著兩個荷包蛋,面條與蛋都是很稀得的東西,那個年代,我們家煮熟的雞蛋一定是切成五小塊,兄妹五個人分著吃。大姐細微的暖意像暗夜里的螢火,雖不明亮,卻足以溫暖當年那顆少年慌張又悲傷的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城四季分明,春有油菜花黃,夏有荷塘月色,秋來稻浪翻滾,冬至臘梅暗香。街巷里飄來濃濃的飯菜香,鄰里間的問候聲,這些瑣碎,都是最珍貴的生活情境。所謂小城故事,不過是光陰在這里打了個結,系住了所有值得的牽掛。只要你自己喜歡,那便是最好的幸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們亦漸漸老了,小城卻愈發(fā)鮮活。早市的青椒還帶著田野的露水,掀開紗布白嫩嫩顫巍巍的豆腐散出淡淡的清香。。。甚至清晨灑水車經(jīng)過的鈴聲,都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韻律。小城的晨光,就是這么讓人心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信江的水依舊日夜流淌,帶著小城的悲歡,緩緩向前。我至愛的大姐和母親也相繼離去,每當有風穿過門前的樟樹,我總會停下手中的筆,讓沙沙作響的樹葉替我補上沉默的注腳,看落葉打著旋兒遠去,像極了我們曾經(jīng)飄揚的青春年華,而終歸沉淀且韌性的歲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城很小,小到裝得下所有記憶和對平凡日子的一份眷戀。小城也很大,大到能容下一生的悲欣交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