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第十章 古建遺存:文明的立體史書</font></h1><br> <font color="#167efb"> 《燭影搖紅》詞曰:雕甍連云,晉商舊跡尋何處?畫棟映日舞飛檐,朱戶凝霜露。玉欄瓊樓曾住,繞回廊、苔痕暗訴。石獅守月,門匾銜風,滄桑幾度。憶昔繁華,駝鈴載夢穿今古。青磚黛瓦刻春秋,誰解興衰語?夜火流螢明滅處,照斷垣、星河欲曙。殘香猶繞,半闕清詞,一簾冷霧。</font><br><br>當晨霧漫過文廟飛檐時,這方被歲月磨得溫潤的青石板,記載著某個趕考書生的足跡,他或許曾在此整理衣冠,將滿腹經綸化作階前墨香。<br>則天廟的琉璃鴟吻在晨色中泛著幽光,飛檐下懸垂的銅鈴已銹跡斑斑。武則天的名字與這座廟宇一起,成為史書里永不褪色的印記。牡丹園的花朵依然生動,花瓣間凝固的晨露,分明是匠人當年未落的汗珠。<br>北街那排明清老宅,褪色的朱漆門框里,垂花門的木雕牡丹正與院內春花重疊。門楣上“耕讀傳家”的木刻被風雨侵蝕得斑駁,卻在某個雨后的清晨,清晰映出當年主人揮毫潑墨的身影。老墻根下,曬太陽的老人總愛說起太爺爺走西口前埋下的那壇老酒,泥土里至今還飄著酒香。<br><br>暮色四合時,文峪河倒映著古城輪廓。那些被歲月?lián)崦^的青磚黛瓦,如同一位飽經滄桑的老者,靜默地訴說著時光的故事。我聽見古老的風鈴在風中輕唱,那是文明的年輪在緩緩轉動?!?lt;br>古建筑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凝聚了千年智慧與美學。古建筑不僅是技術與藝術的結晶,更是中華文明的精神象征:木構架的“韌性”呼應“以柔克剛”的哲學,庭院的“深幽”隱喻“含蓄內斂”的文化性格,山水融合的意境傳遞“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在當代,保護與傳承古建,不僅是守護歷史記憶,更是延續(xù)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讓榫卯之間的智慧照亮未來的建筑之路。<br><br>第一節(jié) 文水市樓:市井生活的瞭望臺<br><br>文水流傳著一首《文水城是鳳凰城》的民歌:“家住在山西文水城,文水自古就有名;文水城是鳳凰城,寺樓蓋在正當中。七十二個樓樓修上城,三千個垛口出了名;南門是鳳尾愛煞人,北門是鳳頭真威風。文水是個鳳凰城,鳳凰展翅東西門;城里出了許多讀書人,姑娘們生的多英俊……”<br>文水縣城歷史上曾兩次遷徙。其原為大陵城,邑址在大陵莊與武陵村之間,城周十里。北魏時,遷縣治于舊城莊一帶,“城甚寬大,約三十里,百姓于城中種水田?!彼卧S七年(1084)汾文二水漲溢,文水縣城毀于水患,基址不存。宋元符年間(1098年到1100年),縣令薛昌將城從舊城莊遷于章多里之南,即現(xiàn)在的文水城,俗稱“鳳凰城”??h志記載,初建的文水縣城為土城,周長九里十八步,城高、基寬均為三丈二尺,門壕馬道都已粗備。明代,為防北虜侵犯,景泰、天順、嘉靖年間多次加高加厚,并筑四個門樓、四個角樓、四十八個堞臺,但此時的縣城仍為土城。<br>明萬歷五年(1577),知縣郭宗賢、縣丞韓登開始用磚石砌城。傳說有一天,知縣郭宗賢、縣丞韓登巡城,一位白發(fā)老者攔住去路,說文水縣城是塊風水寶地,一定要建成鳳凰城,然后飄然而去??h令回衙后,即召集有識之士共商筑城大計,聘請設計人員、工程人員大興土木。首先將土墻加高加厚,基寬達四丈有余,城高增為四丈五尺,上寬為二丈五尺。東南西北每一方長二里半,城周長十里,意為十全十美。為解決筑城用磚問題,特增設兩座磚窯,限時限量趕制城磚,并要求燒制的城磚大小尺寸統(tǒng)一,每塊重量不得少于十八斤。城墻中間夯土,里外砌磚,每隔一段筑一城壁,上為堞樓,共筑六十四個。四道城門按北為鳳頭,南為鳳尾,東西兩門為翅膀設計。城門均為兩進兩出二重門,中間是一個甕狀的大空間。北門的外門方向朝東,意為鳳凰之頭朝東向陽,蒸蒸日上;東西城門的外門均拐向南,意為鳳凰展翅飛翔;唯獨南門兩重門直通,形似鳳尾,舒展悠揚。四道城門頂上和城墻四隅均建有重檐高樓,與城壁上的六十四個堞樓正好為七十二座,意為孔子的七十二賢人。相傳,每到夜晚,堞樓里便亮起燈光,傳出瑯瑯讀書聲。有人說這是孔子的七十二賢人在讀書,也有人說這是吉祥之兆,表明文水縣城人杰地靈。也許因此,文水明、清兩代,所出舉人、進士比周邊縣份都多。<br>為了體現(xiàn)鳳凰城特點,在修建城墻的同時,對城內的建筑也作了整體的規(guī)劃布局。在縣城中央建了一座三層重檐大觀樓,俗稱寺樓。底座又高又寬,十字開門,直通東、南、西、北四大街。正中心挖一豎井,意為鳳凰心臟。北門外與城門相對的北關真武廟東西兩側也各挖一口井,意為鳳凰的雙眼。寺樓整體為木式結構,各層均有樓梯、門窗,飛檐挑角,銅鈴掛懸,尤為壯觀。民間傳說,文水縣城建設竣工的一天晚上,真有一只鳳凰落在城中央的大觀樓上。<br>縣城四重門均有匾,東曰“瞻太”,表曰“朝陽”;南曰“迎薰”,表曰“帶汾”;西曰“靖陲”,表曰“環(huán)岫”;北曰“望恒”,表曰“拱辰”。順治十二年,補修城墻,各門樓懸匾:東曰“分水環(huán)流”,南曰“南風薰阜”,西曰“商峰疊翠”,北曰“北拱紫垣”。<br>文水城內街巷布局也十分考究,舊有四街八巷三十六胡同之說,清代縣志變?yōu)樗慕质?。四街以寺樓為中心,分別為東、西、南、北四大街。若以城墻為四邊,正好是個“田”字形?!段乃h鄉(xiāng)土志》載:城內四大街界劃為五坊,坊各分四巷,西北隅兩坊共四巷。東北隅貴信訪,巷四:鄭家巷、草場巷、關王廟巷、城隍廟巷;東南隅忠孝坊,巷四:馬家巷、高家巷、成家巷、李家巷;西南隅武修坊,巷四:向家巷、文魁巷、布政司巷、潘家巷;西北隅善治坊、明教坊,巷四:賈家巷、蔚家巷、田家巷、郭家巷。<br>文水城內廟宇甚多,據(jù)統(tǒng)計,明、清時代,城內寺廟有二十五座,且建筑工藝精湛,風格各異,點綴于城區(qū)街巷之間,雄偉壯觀、富麗堂皇。東街主要建筑有察院、馬王廟、奶奶廟、東岳廟、戲臺、呂祖廟、魯班廟、武福桂大宅院、都督府。南街被稱為“文水金融一條街”,主要建筑有簡子廟、大鐘寺、紅廟、觀音廟。西街是縣署、文廟、魁星樓、武陵書院及學宮所在地,還有西岳廟、白衣閣、王家閣。北街因郭氏讀書做官者甚多,人們稱北街為“仕宦之街”,主要建筑有城隍廟、大關廟、戲臺、二郎廟巷、太子寺、目爺廟、奶奶廟、姑姑廟、黑虎廟、老爺廟等。<br><br>第二節(jié) 文水民居:民俗與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br><br>鄉(xiāng)村故土是人類最初始的記憶和賴以生存的家園,是一卷卷立體多維、充滿曼妙情懷的人文風物畫卷;那一幅幅原始生態(tài)風光和四季更迭充盈的大自然雄奇絢爛色彩,如今已淡化成我們記憶長河中不可企及的遙遠夢鄉(xiāng)和心靈深處向往的遠方。那種純天然色彩的鄉(xiāng)村故土,在城市化進程中,已成為人們心中追思和回望的遙遠時光。傳統(tǒng)民居是中華文明最鮮活的文化基因,承載著地域特色、宗法制度與自然智慧,其多樣性與適應性體現(xiàn)了“天人合一”的生存哲學和因地制宜的生存智慧。<br>一、大院與民宅的種類<br>晉商文化與農耕文化的碰撞,形成了典型的大院文化,賺了錢的商人就會在家鄉(xiāng)置地修房。山西民居是中國傳統(tǒng)民居建筑的一個重要流派,在中國民居中,山西民居和皖南民居齊名,一向有“北山西,南皖南”的說法。山西民居中,最富庶、最華麗的民居要數(shù)汾河一帶的民居了。而汾河流域的民居,最具代表性的又數(shù)祁縣和平遙以及文水沿汾河一帶。山西民居與其他地區(qū)傳統(tǒng)民居的共同特點都是聚族而居,坐北朝南,注重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磚、石、土砌護墻;以堂屋為中心,以雕梁畫棟和裝飾屋頂、檐口見長。<br>文水民宅一般有以下幾種類型:一是磚瓦四合院式,民宅建筑大多為城堡式的四合院或三合院。從外表看,四面高墻,頂有垛口。磚瓦房屋頂有三種:一出水瓦房,前低后高,水從前檐流下;兩出水瓦房,中間高兩邊低,水從屋中間分流;平房,后略高于前墊泥土,上用方磚鋪頂。墻體一般內用土坯砌外用磚砌,俗稱“里生外熟墻”。二是閣樓式,有的建筑是二、三層筒樓,也有的是二層獨角樓。用青磚直砌樓頂,內有木梯可上至樓頂。四面各開一個圓頭小窗口,以便登高望遠。樓頂四面墻筑垛口,十分壯觀。三是“悶房院”,把院中的上房修成四面墻體直砌房頂,屋頂平面插灰,臨街的三面修垛口射眼,向院內的一面修一米多高的磚雕花墻,正房正中開門飾以門樓,門扇門框包裹鐵皮,其余次間各開一個小窗,以防范盜賊。四是窯洞式,就是在黃土地上挖出洞穴以供居住,也有地基用土和磚石砌高,上面建磚碹拱形窯洞。五是組合式,有二進院、三進院、多進院,有對對院、梢馬馬院、鳳凰展翅院等,甚至有聯(lián)串幾個大院形成建筑群的。 二、民居實踐的典范<br>清李漁在《閑情偶寄·居室部》中對房屋有許多論斷。關于向背他提出“屋以面南為正向。然不可必得,則面北者宜虛其后,以受南薰?!币馑际俏葑右悦娉蠟檎?,然而不可能所有的屋子都能面朝南,因此面朝北的屋子應當在后面留出空地,如此才能接受南面的陽光。關于高下他提出“房舍忌似平原,須有高下之勢,不獨園圃為然,居宅亦應如是。前卑后高,理之常也?!币馑际欠可嶙罴芍M像平原一樣,應當有高下起伏的態(tài)勢,不僅園林應當如此,住宅也應當如此。前面低后面高,這是常理。關于途徑他提出“徑莫便于捷,而又莫妙于迂。凡有故作迂途,以取別致者,必另開耳門一扇,以便家人之奔走,急則開之,緩則閉之,斯雅俗俱利,而理致兼收矣。”意思是道路沒有比直徑更便利的了,也沒有比幽徑更妙的了。只是故意鋪設彎路來追求別致,一定要另開一扇耳門,來方便家人來回進出,急用的時候能夠打開,如此雅俗兩方面都做到了,而且義理跟情趣都兼顧了。關于出檐深淺他提出“居宅無論精粗,總以能避風雨為貴。常有畫棟雕梁,瓊樓玉欄,而止可娛晴,不堪坐雨者,非失之太敞,則病于過峻。故柱不宜長,長為招雨之媒;窗不宜多,多為匿風之藪;務使虛實相半,長短得宜?!币馑际亲≌还芫逻€是粗糙,都是以能夠遮風擋雨為貴。有的宅院雖然有畫棟雕梁,瓊樓玉欄,只能供晴天消遣,卻無法在雨天供人使用,不是太過寬敞,就是太過高大。因此柱子不應當太長,太長的話就無法擋雨;窗子不應當太多,太多的話就成了藏風的窟窿;務必要讓虛實參半,長短適當。<br>文水一帶房屋建筑正是這些論斷的實踐者,這些房屋大多為梁柱式木結構,構成了典型合理的梁柱式木結構建筑與磚石窯洞式建筑相結合的建筑形式,且結構附件裝飾均絢麗精致。如穿廊結構上的斗拱、額坊、雀替、坊頭等處的木刻件及柱礎石、墻基石等石刻裝飾件,形式多樣,做工極佳。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北方民居“堅固、實用、美觀”的建筑特點。其院落布局,雖大都為多進式院落,但樣式多變,組合得體。<br>三、“門第等次”與門匾<br>門樓是一戶人家貧富的象征,所謂“門第等次”即為此意。文水現(xiàn)存?zhèn)鹘y(tǒng)民居街門雖多數(shù)衰落,但仍能看出當年的繁榮與輝煌。門樓類型按材料分為木結構街門、磚雕磚砌街門和磚木混合結構街門;按藝術風格分為中式街門和歐式街門;中式街門分木框架和磚砌,按形制分為廣亮式、抱廈式和垂花式。門樓上磚雕或木雕圖案頗為講究,寓意深遠。特別是門上匾額,可以說是一個家族的門臉,一進門就能看出這個家庭的門第層次、道德修養(yǎng)、思想情感、處世哲學、精神寄托以及對未來的追求。<br>門匾以最簡練的方式,言簡意賅地體現(xiàn)了人們健康的生活態(tài)度和正確的處世哲學,以雅俗共賞、寓意深刻的風貌召喚著真善美,曉喻著是與非,激蕩著人的心魄,鑄造著人的靈魂。它題旨廣泛,內容紛繁,深入淺出,意義深遠,一個門匾就是解讀一個家庭的卷首導言,闡釋一個門第的點睛之筆,無不閃現(xiàn)著極其亮麗的文明之光,無不蘊藏著極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匾額文化內涵主要通過門匾這一獨特的形式,揭示出一種特定的文化現(xiàn)象,反映了人們特定的文化心理結構,這種心理結構就是我們常講的精神寄托。向往美好、追求圓滿,是一個永恒的主題,因此門匾語也正是圍繞著這一主題而競相生發(fā),紛呈異彩的。有表現(xiàn)趨吉求安心理的,如“凝瑞宅”“五福臨門”“紫閣生輝”“松竹梅”“壽山福海”“紫氣東來”等;有表現(xiàn)興家立業(yè)心理的,如“愿三多”“后益勁”“本固枝榮”“源遠流長”“光前裕后”“耕讀第”“耕讀傳家”“敦詩篤禮”“躬耕樂道”“勤能補拙”“儉可養(yǎng)廉”等;有表現(xiàn)喻理勸世心理的,如“孝為先”“和為貴”“篤禮崇義”“尚德崇禮”“仁義為本”“進德修業(yè)”“清風正氣”“寧靜致遠”等;有表現(xiàn)壯懷明志心理的,如“大展鴻圖”“壯志凌云”“鴻鵠壯志”“鵬程萬里”“甲秀鄉(xiāng)梓”“步步登高”等。除此之外,還有不少的門匾語反映了人們含而不露的心理,或以物寄情,或以景壯志,或以虛喻實,或以此及彼,如“適山居”“聽濤宅”“鳶飛魚躍”“松風竹雨”“春蘭秋菊”“鐘靈毓秀”“風花雪月”等。<br>四、灶膛直通土炕<br>晉代《書·楊軻傳》記載:“常臥土床,覆以布被,裸寢其中?!边@里的土床就是指土炕?!度泵藭帯芬粫袑懙? “環(huán)屋為土床,熾火其下,而寢室起居其上,謂之炕,以取其暖?!庇捎谒娜∨δ苁置黠@,又方便實用,所以過去土炕不但在普通百姓家相當普及,即使在鐘鳴鼎食之家的高屋華堂里,它也常占有一席之地。<br>農家鍋灶的灶膛直通土炕,土炕由土坯砌成,炕內煙道盤曲,一端連著灶膛,一端直通墻壁中的煙囪。當灶膛內燒火做飯時,煙火便通過彎曲的煙道給土炕加熱,即使灶膛內熄了火,土炕吸收的熱量仍經久不散。睡在這鋪有葦席的土炕上,會感到通體溫暖,舒舒坦坦。尤其寒冬臘月,北風呼嘯,大雪紛飛,躺在這暖烘烘的熱炕上,便有一種特殊的幸福感和安全感。難怪有人把幸福生活概括為“老婆孩子熱炕頭”。 “熱炕頭”竟成了村民對幸福樸實的追求目標,成了他們心目中舒適安定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睡土炕”還有治療疾病的功效,土炕既能包容大千,又能體貼入微;既能扶正祛邪,又能調理陰陽。土炕的炕沿有的是磚砌起來,老人們常給孩子們出謎語:“一溜黑狗,打死不走?!焙涞亩靽跓岷鹾醯目簧?,聽長輩們給小孩講故事,這也是兄弟姐妹的一大樂事。有的農家院子里還壘著雞窩,散養(yǎng)著幾只公雞和母雞,旁邊還拴條狗,也許這就是個標準的農家院。<br>五、晉商文化的印記<br>晉商留下了許許多多宅院。這些宅院也凝聚了文水人太多的鄉(xiāng)愁,默默展示著家族的歷史和輝煌,記載著家族厚重的文化。其文化基因保存完好,“活化”性保護、復興、傳承有序,成為農耕文明不可再生的古宅。北辛店村的二十多座賀家古宅,北街的李家大院,石侯的蘆家樓兒院,西舊村的溫家宅院,陷家溝陷家荊山府,伯魚的三槐堂,南齊潘家的鳳凰雙展翅院……一座座古宅院,像一幅幅陳年水墨,讓辛勤的文水人描繪在絕好的宣紙上。千百年之后,由墨色的焦、濃、重、淡、清產生的物象,依舊純香。陳舊其實也是一種美,它窖藏著歲月,蘊藏著文化,珍藏著歷史?!疤一魉萌蝗?,另有天地非人間?!惫糯迓涮N含的纏綿美質和古老情懷,隱藏于青山綠水之間,潛居在原野麗川之中。<br>文水古宅院具有自己的特色,垛口高墻,插飛錦瓦,貓頭滴水,雕甍繡檻,金輝獸面,彩煥螭頭。敦厚的磚雕垂花門,門板上密密麻麻的蘑菇釘,木雕菱花紋木窗,照壁和門樓上木雕、石雕、磚雕的各種花草、人獸、典故傳說的圖案,精雕細刻、栩栩如生、生動活潑、爐火純青,既奢華卻不庸俗,古典中透漏張揚,雅致卻不失高貴,檐梁壁沿,石柱窗欞,或祥云鳳鳥,或樹草花葉,灰青磚塊上的精致圖案,或如自然風物,或似神跡圖騰,顯示著工匠的精湛技藝。散落在村鎮(zhèn)空間的這些民居,就像一顆顆閃亮的珍珠,成為文水民俗和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br>對于一個民族來講,鄉(xiāng)愁的意義是對民族共同體整體有效的情感。鄉(xiāng)愁就是在這種民族共同記憶中得到了奠基,進而滋養(yǎng)出深厚的家國情懷,使得中國文明總體上保持了歷史連續(xù)。鄉(xiāng)愁是空間的遠方,更是時間的過去,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堅守和繼承。<br>文水民居是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建筑文化遺產,是民居藝術珍品,它是文水民俗與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是文水晉商精神的體現(xiàn)。這一座座民居不僅體現(xiàn)了晉商的的步履,還給故鄉(xiāng)壘砌著難以磨滅的印記。<br>六、傳統(tǒng)村落的活化<br>文水作為一個擁有悠久農耕文明史的地方,遍布著眾多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村落。這些傳統(tǒng)村落凝結著歷史的記憶,反映著文明的進步。它體現(xiàn)著文水當?shù)氐膫鹘y(tǒng)文化、建筑藝術和村鎮(zhèn)空間格局,體現(xiàn)了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精髓和空間記憶。文水縣目前有10個國家級傳統(tǒng)村落,分別是前周村、北徐村、劉胡蘭村、北辛店村、南徐村、上賢村、神堂村、梁家堡村、平陶村、溫云營村,還有 1 個全國一村一品肉牛養(yǎng)殖示范村——保賢村。當我們走進這些傳統(tǒng)村落,便能洞悉歲月的滄桑。走進那一座座古村落,隨著撲面而來的古樸氣息,步入香火鼎盛的寺廟圣地,在重重院落中驚嘆巧奪天工、薈萃古今的建筑;在曲曲回廊里,凝眸那栩栩如生、琳瑯滿目的壁畫;在肅穆靜寂時,聆聽那清吟梵唱,感悟深邃的微妙禪機……<br>古村落的活化是指在保護傳統(tǒng)村落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礎上,通過文化賦能、產業(yè)融合、社區(qū)參與等方式,激活其經濟、社會、文化活力,實現(xiàn)“活態(tài)傳承”。古村落活化的核心目標是留住“人”、激活“產”、傳承“魂”。<br>古村落活化的本質是“讓傳統(tǒng)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只有讓村民從保護中受益,讓游客在體驗中共鳴,才能實現(xiàn)“以活促保、以保興活”的良性循環(huán),讓千年古村成為現(xiàn)代人的“精神原鄉(xiāng)”。<br>古村落作為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傳統(tǒng)民俗文化的重要傳承空間,其保護工作是一項系統(tǒng)且復雜的工程。古村落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記憶,是古代社會生活的活化石。從村落的布局、建筑風格到其中的民俗文化,都能反映出特定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的情況。建筑中的木雕、磚雕、石雕精美絕倫,雕刻內容包括神話傳說、歷史故事、漁樵耕讀等場景,這些都是當時社會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體現(xiàn)。古村落建筑在結構、材料和工藝上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社會文化價值。<br>古村落保護面臨的挑戰(zhàn),一是自然因素:風雨侵蝕、洪水、地震等自然災害對古村落建筑造成嚴重破壞,自然老化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二是人為因素: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導致農村人口大量外流,古村落出現(xiàn)空心化現(xiàn)象,大量房屋閑置,屋頂坍塌、墻體損壞等情況越來越嚴重。古村落的保護需要注重法律法規(guī)保障、政策支持、科學規(guī)劃保護、資金籌集與投入、文化傳承與活化等方面。特別要重視古村落民俗文化的傳承,通過開展各種民俗活動,讓傳統(tǒng)文化在現(xiàn)代社會中延續(xù)。活化利用古村落資源,將傳統(tǒng)建筑改造為博物館、民俗客棧、手工藝工作室等。<br>傳統(tǒng)村落不僅是建筑的集合,更是活著的文化生態(tài)系統(tǒng)。保護傳統(tǒng)村落,既是守護歷史,也是為未來留存文化多樣性的根基。 第三節(jié) 廟宇文化:凝固的信仰史詩<br><br>廟宇,是凝固的信仰史詩,是天地間靜穆的詩行。飛檐斗拱間流轉著千年風雨的紋路,青瓦紅墻沉淀著歲月的呼吸。晨鐘暮鼓劃破空山寂靜,梵音裊裊揉碎世俗喧囂,恍若時光在此處織就了一張溫柔的網,將塵世紛擾濾作檐角風鈴的清響。<br>廟宇在中國鄉(xiāng)村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堪稱鄉(xiāng)土瑰寶。歷史上,文水幾乎村村都建有廟宇。廟宇的大小與多少,標志著村落的大小與貧富。大的廟宇是青磚藍瓦,屋脊閣樓,殿房亭臺雕刻精細,各種神像雕塑高大威武,整座廟宇富麗堂皇,壁畫精美。小的廟宇的殿臺一般三面是土坯墻,一面砌磚。廟宇雖小,但是五臟俱全,格局大致相同。廟宇結構主要有三個部分,即臺基、主體與屋頂。中國廟堂木料結構中的木柱、楣梁、正梁、橫梁和支柱均披露可見,一排排的柱子與正梁及楣梁連結起來,支撐著遮蔽的屋頂,木架之上排鋪瓦片,而后砌磚隔墻填在柱間,構建了中國建筑的理念。<br>一、文水廟宇的種類及分布<br><br>文水古廟宇數(shù)量眾多,種類繁博,幾乎所有村莊都有幾座廟宇,有的甚至有幾十座。文水曾經有許多大廟,開柵那座令林徽因流連忘返的圣母廟,“雅有古風,玲瓏古制,如展看畫里樓閣?!瘪R村極宏敞的洪福寺“藏經十余柜,僧百余?!北辟t“七村八社”聯(lián)合修建的臨汾廟,南街別具一格的趙簡子廟,具有神奇色彩的桑村麻衣仙姑廟,西社宏大的梵王宮,上賢太子修行的梵安寺,以及許多含義獨特的廟宇,平陶的指藍廟,堡子的二卜楞廟,小南峪的南凹寺,武村的爬薄則廟……都有著自己的傳奇故事。這些場所教化眾生,讓人凈化心靈,祈福安詳,感悟人生。那氣勢恢宏,豪放粗獷的寺樓:或是縣城中心,或是文水四大鎮(zhèn)之一的孝義鎮(zhèn),或是八小鎮(zhèn)之一的石永鎮(zhèn)……精雕細琢的樓閣,淡雅而富有詩意。至于那四大鎮(zhèn)、八小鎮(zhèn),七十二個對對村,牽起了文水鄉(xiāng)村情融于水的自然聯(lián)系。<br>我曾走訪過文水所有的村莊,包括已經消失、合并以及劃到外縣管轄的228個村,寫出了鄉(xiāng)村系列三部曲《鄉(xiāng)村記憶》《鄉(xiāng)村時代》《鄉(xiāng)村風情》共計230萬字。鄉(xiāng)村系列三部曲中共描寫了1636座廟宇式建筑,其中廟宇1487座,市樓3座,經堂5座,戲臺(樂樓)141座。全縣廟宇中有關帝廟225座,觀音廟266座,龍王(天)廟77座,真武廟76座,文昌廟74座,財神廟67座,魁星樓32座,山神廟32座,三官廟17座,圣母廟14座、河神廟14座,子夏廟12座,二郎廟9座,狐神廟7座……有的一個村莊就有幾十座廟宇,據(jù)了解下曲村原來有40多座廟,現(xiàn)在能說出名稱和地址的還有24座。<br>全縣廟宇式建筑分布在鳳城鎮(zhèn)有76余種246座,開柵鎮(zhèn)有62種160座,孝義鎮(zhèn)有39種116座,馬西鄉(xiāng)有27種83座,北張鄉(xiāng)有30種105座,西槽頭鄉(xiāng)有34種93座,南武鄉(xiāng)有21種70座,下曲鎮(zhèn)有57種169座,劉胡蘭鎮(zhèn)有37種138座,西城鄉(xiāng)有19種62座,南莊鎮(zhèn)有24種71座,南安鎮(zhèn)有41種181座,原來是文水管轄,后來劃歸外阜的有42種142座。<br>文水有12座子夏廟,分布在神堂、夏祠、平陶、孝義、南武、中舍、樂村、永樂、寄谷莊、田家堡,另外馬東云頂寺東耳殿是子夏殿,神堂隱唐洞史書上也稱為子夏室。再加上文水有南賢、北賢、信賢、保賢、思賢、上賢等許多帶“賢”字的村名,充分表明了子夏在這一帶的影響力。圣母廟有14座,包括龍泉后土圣母廟、南徐則天圣母廟、開柵圣母廟、北徐子孫圣母廟、東巖寺設有天仙圣母廟、北張圣母廟、鄭家莊九江圣母廟、王家社華山圣母廟、西社泰山圣母廟,韓武堡女媧圣母廟、龍興五龍圣母廟、麻峪口國寧寺設有圣母殿、上賢梵安寺圣母殿、上段五龍廟有五龍圣母像。另外涉及麻衣仙姑的有桑村麻衣仙姑廟、橋頭麻衣祠、蔚家堡真武廟塑有麻衣仙姑像。<br>走進文水古建,洞悉人世間滄桑的歲月,隨著撲面而來的古樸氣息,步入香火鼎盛的寺廟圣地,在重重院落中驚嘆巧奪天工、薈萃古今的建筑;在曲曲回廊里,凝眸那栩栩如生、琳瑯滿目的壁畫;在肅穆靜寂時,聆聽那清吟梵唱,感悟深邃的微妙禪機……那氣勢恢宏,豪放粗獷的寺廟,精雕細琢,淡雅而富有詩意的樓閣,牽起了文水人難以忘懷的鄉(xiāng)愁。<br>二、廟宇文化的活態(tài)基因<br>廟宇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涵蓋宗教、建筑、歷史、社會等多個維度,體現(xiàn)了中國人對自然、祖先和信仰的敬畏。一般來講,佛教寺院是皇宮式建筑,道教廟宇是府衙式建筑。佛教有寺、院、庵、堂,寺和院是和尚道場,庵和堂是尼姑道場。道教有宮、觀、廟、祠。寺廟文化它完整地保存了我國各個朝代的歷史文物,真可謂“歷史文物的保險庫”。寺廟建筑與傳統(tǒng)宮殿建筑形式相結合,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民俗特色。<br>原始宗教是原始人類受到自然界沉重壓迫,把自然力和自然物神化的結果。當人類步入氏族社會后,生產范圍有所擴大,實踐經驗有所積累,逐步認識了許多自然現(xiàn)象與人們生活的聯(lián)系,從而對某些自然現(xiàn)象抱有某種希望,產生控制它的欲望,而實際上又無法控制時,便會把主觀意愿通過幻想表現(xiàn)出來,把自然現(xiàn)象神化。它的主要形式有自然崇拜、動植物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圖騰崇拜、靈物崇拜、偶像崇拜。大約在仰韶文化時期,萬物有靈的觀念開始盛行,由此引發(fā)了自然宗教祭祀活動。當時的人們認為,日、月、風、雨、雷、電等自然現(xiàn)象,都由具有超人間力量的神靈主宰,天地、山川、水火亦是如此。因為各種自然現(xiàn)象受不同自然之神支配,原始人為求福避禍,便開展了種類繁多的宗教祭祀活動,以此溝通神人關系。<br>文水歷史文化精深厚重,源遠流長,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這里曾出現(xiàn)過眾多充滿神奇色彩的文明古跡和故事傳說,這里文化形態(tài)豐富多元,主題文化具有內在的統(tǒng)一性,留下了相當豐富的文化遺存。這些文化遺存也體現(xiàn)在文水廟宇甚多的種類上。當?shù)氐牧曀罪L尚,常常體現(xiàn)為求同存異的發(fā)展形態(tài),既有外在的差異性,又有內在的統(tǒng)一性。文水的12座子夏廟,再加上文水有南賢、北賢、信賢、保賢、思賢、上賢等許多帶“賢”字的村名,充分表明了子夏在這一帶的影響力。文水的14座圣母廟和3座仙姑廟,這些也許和則天女皇和麻衣仙姑的傳說有關。<br>中國古代用以指代國家的“社稷”二字,本是指土神和谷神,它們是人們祭祀的主要對象。人們還給各種自然神起了專門的名號,日神叫羲和,水神叫河伯,風神叫飛廉,火神叫祝融等。因此,有了河神廟、土地廟、三官廟等。在中國遠古原始宗教的多神崇拜中,除了自然崇拜之外,動物崇拜也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這樣就出現(xiàn)了狐神廟、牛王廟、虸蝗廟、白馬寺等。圖騰崇拜是人類抽象思維能力有所發(fā)展的反映。圖騰崇拜的對象一般與本部族或氏族有特定的聯(lián)系,是其祖先或守護神,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中國遠古時代圖騰崇拜相當流行。《說文解字》云:“南方蠻閩從蟲,北方狄從犬,東方貉從豸,西方羌從羊?!边@些部族的稱號,表明蟲、犬、豸、羊曾是他們遠祖氏族的圖騰。龍圖騰可能是吸收了多種動物圖騰的特征融合而成的一種圖騰,所以各地有很多龍王廟、龍?zhí)鞆R。<br>千年古剎靜默如智者,檐馬叮咚細數(shù)朝代更迭。殿宇深處,一口古井倒映星辰,一棵古柏閱盡炎涼,磚縫里生長的不僅是苔蘚,更是文明的根系。暮色四合時,廟宇化作剪影浮沉于云海,宛如遺世獨立的方舟。香火明滅間,眾生合十的祈愿升向穹宇,與檐角懸掛的鈴鐺一同飄蕩。這里是時空的褶皺,是心靈的原鄉(xiāng)——金頂映日,照見浮生若寄;暮鼓驚秋,喚醒塵客歸途。一座廟宇,便是一部石頭寫成的心經,在晨鐘暮鼓中,永恒地吟誦著天地不仁與慈悲為懷的辯證。廟宇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活態(tài)基因,不僅是建筑藝術的瑰寶,更是信仰體系、社會結構與哲學思想的縮影。<br><br>三、流動的文化基因廟會<br>隨著佛、道兩教的發(fā)展,產生了廟會活動。廟會是中國民間傳統(tǒng)習俗與集市貿易的結合體,集宗教祭祀、文化娛樂、商貿交易于一體,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民俗符號。廟會文化是古老的中國民俗文化活動,它是一種極其復雜、古老而又新鮮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它既是宗教的,又是世俗的,充分反映了群眾長期積淀形成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和心理態(tài)勢。如火如荼的廟會,不僅豐富了當?shù)氐奈幕諊?,同時促進了地方旅游業(yè)的發(fā)展。<br>應該說廟宇的大小與多少,標志著村落的大小與貧富。大的廟宇是青磚藍瓦,屋脊閣樓,各殿房臺雕刻精細,各種神像雕塑高大威武,整個廟宇富麗堂皇,壁畫精美。小的廟宇的殿臺一般三面是土坯墻,一面砌磚。廟宇雖小,但是五臟俱全,格局大致相同。戲臺一般修在廟宇前,廟宇修成后,村里人要請戲班唱幾天戲、趕幾天廟會來慶賀。會期,有的一兩天,有的三五天,有的十天八天甚至一個月。有錢的村請的是名劇大戲班,條件不太好的村莊則請來當?shù)氐男虬嘀鷰滋炫d,也有的就是本村的秧歌班或燈影戲。據(jù)清光緒九年(1883)《文水縣志》載,清代本縣形成規(guī)模的廟會有83個。其中以農歷十月十八日方圓村,三月二十五日北賢村廟會最為有名。方圓村廟會從唐天寶年間開始,至今仍很興旺。每逢十月十八日,村民宴待四方親朋,唱戲慶賀。由于十月正是一年三收的金秋時節(jié),各地商賈云集。廟會最盛時,北京、天津、太原等外地客商來此趕會者甚多,商攤占地百余畝會期一月,趕會人數(shù)有時可達十幾萬。北賢村臨汾廟會始于明嘉靖年間,每年農歷三月二十五日北賢村以及附近各村的群眾均招待赴會親朋,會期半月。<br>村里要趕廟會,家家戶戶都要忙活著準備招待客人,許多店鋪攤點提前來占位置,村里嫁出去的閨女們,在外做工的男人們都會回村一來是看戲逛會,二來是親朋相聚。小商販擔著八股繩貨擔一路風塵地涌入會場,牲口集上拴滿了牛驢騾馬,牙行被買賣雙方拉扯著簇擁著,細心地看著牲口的毛片、穴位、蹄節(jié),然后在買賣雙方的衣襟下捏著“碼碼”。這邊鑼聲嘡嘡地敲著,一圈人圍著看耍猴,那邊站著一堆人看變魔術。糖人人和糖棍棍吸引著孩子們的眼光,”咚咚咚”的撥浪鼓使勁地搖著……<br><br><br>第四節(jié) 古建壁畫及彩繪技藝的存續(xù)<br><br><br>中國古建壁畫與彩繪技藝承載著千年文明的藝術精髓,其工藝之精湛、文化之厚重、保護之艱難,共同構成了中華文明的璀璨篇章。中國古建壁畫與彩繪技藝的歷史脈絡,經過了從原始巖畫到宮廷藝術的千年演進。<br>一、中國壁畫的演進與文水壁畫特色<br>中國壁畫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的巖畫(如陰山巖畫),商周時期出現(xiàn)建筑彩繪,戰(zhàn)國《楚辭》記載 “畫龍蛇些” 的木構裝飾。秦漢時期,宮殿壁畫以龍紋、云氣為主,如咸陽宮遺址出土的壁畫殘片。魏晉南北朝受佛教影響,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的壁畫開始興盛,北魏《舍身飼虎圖》采用濕壁畫技法,色彩歷經千年仍鮮艷如初。唐代壁畫題材擴展至佛教經變、宮廷生活,如敦煌第 220 窟《藥師七佛圖》,人物豐腴、線條流暢,展現(xiàn) “吳帶當風” 的畫圣遺韻。宋代《營造法式》規(guī)范壁畫制作流程,強調 “粗泥搭絡、細泥襯平”,并首次記載 “瀝粉貼金” 工藝。元代永樂宮壁畫達到藝術巔峰,三清殿《朝元圖》以 286 位神祇構成宏大敘事,線條遒勁、設色富麗,成為道教壁畫的典范。明清時期,官式彩畫形成嚴格等級制度:和璽彩畫以龍鳳為主題,用于宮殿;旋子彩畫以旋花為母題,用于廟宇;蘇式彩畫融入山水人物,用于園林。民間則突破規(guī)制,展現(xiàn)多元文化交融。 文水縣歷史悠久,是有著三千年歷史的文化名城。自然條件優(yōu)越,西部為大陵山,森林茂密,東部平川廣袤,地肥水美。古建壁畫技藝與文水人文生活密切相關,據(jù)東巖寺碑文中記載,該寺始建于東漢永平十年,應為中國最早的佛教建筑之一,東巖寺現(xiàn)遺存著珍貴的壁畫。古建壁畫技藝也隨著佛教的盛行而流傳甚廣,其作品內容十分豐富,人物戲出栩栩如生,從事古建壁畫及彩繪藝人很多。由此可見,佛教傳入文水縣已有近2000年歷史,古建壁畫及彩繪技藝與文水人文生活密切相關,古建壁畫及彩繪技藝也隨著佛教的盛行而流傳甚廣。其作品內容十分豐富,人物戲出栩栩如生,從事古建壁畫及彩繪藝人很多,文水古建壁畫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br>文水古建壁畫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具有獨特的地方風格。文水古建壁畫主要采用工筆淡彩畫法,線條粗獷、變化豐富,造型嚴謹,畫面淡雅、樸素,祥云流暢。基本上以使用透明顏料,以固有色為主。在長期的研究發(fā)展中建立了一套嚴整的技法體系,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面貌,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審美意趣。<br>文水古建壁畫及彩繪技藝,畫面布局端莊大氣,用線極具特色,細膩工整、自然流暢,人物結構準確、生態(tài)各異,神情并茂。文水古建壁畫講究筆墨技巧,巧妙運用筆與墨的互相映襯,完美的表現(xiàn)物象和意境。畫中為體現(xiàn)不同風格的細枝末節(jié),畫者用不同筆墨一一刻畫。比如表現(xiàn)雄壯有力、氣勢恢宏時,用線粗壯剛勁;表現(xiàn)動植物、器物等部分時,用線流暢自然;表現(xiàn)人物時,富于彈性的用線技巧使人物象逼真。<br>二、古建壁畫遺址及文化價值<br>文水古建壁畫遺址主要為廟宇壁畫和民間炕圍畫,還有部分宅院、影壁、祠堂等壁畫。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蒼兒會東巖寺壁畫遺址、南徐村則天圣母廟戲臺壁畫、麻家堡關帝廟古壁畫、謝家寨廟宇古壁畫、武陵村狐仙廟及觀音廟古壁畫、武午村關帝廟古壁畫、東成村關帝廟古壁畫、鄭家莊九天圣母廟古壁畫、馬村關帝廟瀝粉貼金古壁畫、東莊古文昌廟古壁畫、孝子渠關帝廟古壁畫等。著名的建筑學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婦曾對開柵圣母廟、文水文廟壁畫進行了嚴謹?shù)目甲C,給予高度評價。文水縣古建壁畫大都以工筆和工兼寫意巧妙結合手法表現(xiàn),以其古樸嚴謹?shù)那楣?jié)、神形兼?zhèn)涞臍忭?、層次豐富的線條、細膩生動的技巧,完美的表現(xiàn)物象和意境,給人一種震懾力,讓人有種敬畏之心。民間炕圍畫主要有北辛店賀家大院炕圍畫、北峪口民居炕圍畫、孝子渠李毓秀故居炕圍畫、東莊村民居炕圍畫、石侯武家炕圍畫等民間炕圍畫。這些炕圍畫故事情節(jié)豐富,有的以連環(huán)畫的形式,有神話故事傳說,也有以童趣或動物為題材的,反映出當時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其樂融融景象。歷代廟宇壁畫、民間炕圍畫,形成文水古建壁畫獨特的地域性藝術流派,對古建壁畫的研究傳承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br>據(jù)考察,文水遺存的古建壁畫較為豐富。蒼兒會東巖寺殘垣斷壁上的壁畫和麻家堡關帝廟壁畫,線條簡約粗獷,造型精美;武午村戲臺壁畫和彩繪,花鳥人物豐富,構圖飽滿;武午村關帝廟壁畫,簡約大方;鄭家莊九天圣母廟壁畫,人物形象繪制精細,精神煥發(fā);武陵村狐神廟和觀音廟壁畫保留比較完整,且繪畫獨具特色……縱觀文水壁畫特征,風格獨特,技藝精湛,這一技藝有較高的傳承價值和保護價值。<br>古建文物是一個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因素,它展示地方文化底蘊,見證地方歷史變遷。壁畫是古建筑里重要組成部分,古建壁畫不僅展現(xiàn)了各個時期的生活面貌,還展現(xiàn)了當?shù)匚幕陌l(fā)展。文水古建壁畫及彩繪技藝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史學價值和社會價值。表現(xiàn)手法、色彩搭配以及壁畫繪畫題材和內容三方面技藝特征的淺析,其歷史價值和技藝價值頗高。文水古建壁畫及彩繪傳統(tǒng)美術技藝,別具一格,其價值體現(xiàn)以下方面:<br>一是歷史價值:是一種世代相傳民間美術,祠堂、廟宇民居等大型建筑起到補充、裝飾作用,對古建筑文化研究有一定史學價值。<br>二是應用價值:廣泛用于祠堂、廟宇民居等大型建筑物、照壁、墻壁上等起到裝飾、學習教化作用。<br>三是美學價值:淡彩敷彩“薄”“純”“巧”,使色不礙墨,墨不礙色,以色助墨光,以墨增色韻,達到“墨彩相促騰發(fā)”。敷彩準、純、薄,能達到鮮、活、明、潤之效果。其工藝流程復雜,繪畫時構圖嚴格畫工精細,典雅古樸具有獨特的鄉(xiāng)土技藝,在民居寺廟、祠堂建筑裝飾中廣泛應用,具有美學審美作用。<br>四是社會價值:保護傳承古建壁畫彩繪技藝,利用民間流傳廣泛的歷史故事、傳統(tǒng)教化故事等內容,反映社會風貌和生活畫面,宣傳道德規(guī)范,和對崇高理想的追求。在平添古建筑文化氣息的同時,也賦予了古建筑弘揚社會風尚的功能。對地方歷史研究及社會發(fā)展具有推動作用。<br>文水縣古建壁畫及彩繪作為一種傳統(tǒng)技藝,對壁畫彩畫人員不僅要求有深厚的美術功底,還要有多年的彩畫經驗。一些簡單的描邊等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后基本上就能掌握,但一些主要的山水、人物、花鳥等方面的主畫卻非一般人員所能熟練的掌握,必須有多年的繪畫經驗的師傅來完成主畫的創(chuàng)作和繪畫,尤其是臨時要求現(xiàn)場繪畫一些指定題材的作品,所以這就對師傅的要求更高,必須具備現(xiàn)場創(chuàng)作的水平。文水古建壁畫及彩繪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張全龍,多年來一直從事古建壁畫彩繪工藝以及繪畫創(chuàng)作,帶徒授藝,致力于文水古建壁畫彩繪工藝的傳承。民間畫師邊晉貴、張文安、王永明、孫華等也在從事文水古建壁畫彩繪的恢復創(chuàng)新工作。<br>三、古建壁畫及彩繪技藝的傳承與保護<br>現(xiàn)代科技發(fā)展對古建壁畫及彩繪技藝沖擊很大,各類復制印刷品泛濫,新修古建筑極少,從事傳統(tǒng)古建壁畫及彩繪技藝的藝人也隨之越來越少,這項古老技藝傳承方式基本靠老藝人口傳心授,帶徒實操,所以目前面臨斷代的危險。另外文水古建壁畫及彩繪技藝,缺乏系統(tǒng)資料記載,若不及時搶救、收集、整理便有失傳的危險,迫切需要政府的幫助、支持與保護,將此技藝完整發(fā)揚傳承下去。再加上大部分古建筑壁畫存在嚴重的自然病害和人為破壞,丞待修復保護。由于長期遭受著人為或自然因素的破壞,文水境內古建壁畫數(shù)量逐步減少。對于這些壁畫文物,需要及時有效地修繕保護下來,不僅要讓傳承者很好的研究學習,讓文水古建壁畫后繼有人,更要讓這些藝術瑰寶代代相傳,永駐人間。<br>一是修繕古建壁畫盡可能保持壁畫原貌。保護古建壁畫需長期堅持,修繕出現(xiàn)破損的位置,并進行日常的維護。首先,修繕古壁畫時,必須要遵從保存其原有意義的準則。進行修繕活動時,對缺損位置的修補要將其與原建筑結合在一起,保證修復后從外觀上看與古建筑是協(xié)調統(tǒng)一的。我們既要修復破損,又不能讓其失去原有的文化及信息價值等,應該盡可能地縮減修繕、補缺等操作的次數(shù),必要修繕時的工作質量要達到標準,以避免進行再一次的修繕。文水古建壁畫依托古建筑展現(xiàn)古建筑的功能和性質,在繪畫內容上盡可能保持原貌,壁畫內容詮釋了其文化傳承以及教化功能。利用繪畫反映社會風貌和生活畫面,宣傳一種道德規(guī)范。<br>二是堅持盡可能不重新繪畫原則。在歲月侵襲下,許多古建筑已然殘破不堪,影響古建筑里面的古壁畫保存。這些建筑所兼具的歷史意義是無可估量的,它們代表著一個時期的文化現(xiàn)象,見證了一個時期的歷史從開始到最終消亡的過程,是歷史最好的考證實物。在進行保護時,必須在專家的指導下進行方案的制訂。方案的完成需要深入實際、充分考證。如果重新繪畫將失去原有的文化底蘊,消耗龐大的資源,更有可能破壞掉,所以必須有專業(yè)人士指導,盡量保持原有面貌。<br>三是把古建壁畫納入文物保護范疇。壁畫藝術貫注了中華民族文化傳統(tǒng)和中國獨特的藝術風格,強烈的表現(xiàn)著自己的民族文化精神,因此保護我國古代壁畫和彩塑就是保護我們民族多少年來千錘百煉的文化結晶。壁畫作為一種藝術實體,具有非常豐富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所以是研究我國古代社會結構、人民生活與生產的珍貴實物資料。壁畫藝術不僅是中國特有的文化遺產,同時也是全世界全人類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存,對它的保護是我們傳承歷史的責任。文水古建壁畫需要高度關注,將古建壁畫劃歸為文物的范疇,能夠給予古建壁畫更好的保護。<br>四是堅持科學的保護方法。不同壁畫有著不同的現(xiàn)實情況,需要制定方案,區(qū)別對待,做到有效、長效的科學保護。在修繕的具體過程中,所使用的保護方式以及最終達成的保護效果是相互協(xié)調的。保護方式越專業(yè)有效,保護效果就越讓人滿意。要開展大量的田野調查,以當?shù)氐奈谋2块T牽頭,聯(lián)合專業(yè)隊伍,實地考察,取得第一手的寶貴資料。考察壁畫的實際情況,評估其破壞程度、藝術與文化價值,確定其保護的可能性與保護等級。要留存全方位的影像資料,并實現(xiàn)保護的“數(shù)字化”。在此基礎上,評估壁畫的保護等級,對部分狀況較好,建筑環(huán)境良好的壁畫作品進行修復。修復要以科學、長效為標準,切勿急功近利,并要做到修復、保護的一致性。<br>五是壁畫搬遷的博物館式保護。對于一部分建筑物情況危急,藝術質量較高的壁畫,可以考慮異地保護的思路。我國最成功的壁畫整體搬遷工作當屬山西芮城永樂宮壁畫。因國家修建水庫, 而整體切割、搬遷、異地恢復,是壁畫保護史上的壯舉。具有較高的歷史意義以及社會研究價值的壁畫,并且其建筑損壞嚴重無法在原處保護的壁畫,可以由專業(yè)技術人員,將古壁畫移至博物館內進行有效保護。<br>古建壁畫與彩繪技藝不僅是建筑的裝飾,更是文明的基因庫。從敦煌飛天到永樂朝元,從礦物顏料到數(shù)字修復,技藝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從未停止。在保護與開發(fā)的平衡中,我們既要守護 “壁上乾坤” 的千年文脈,也要讓傳統(tǒng)技藝在當代社會煥發(fā)新生,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文化橋梁。漫長歷史旅程中,文水的古建壁畫具有著獨特的風格體系。古建壁畫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所以保護傳承工作必須從實際出發(fā),切實有效地開展,擔負起歷史的責任,讓文水的古建壁畫所具有獨特風格和歷史價值得以傳承。<br><br>晨霧未散時,村口的老戲臺已蹲成一座孤島。青灰色的脊獸在杏花枝頭俯瞰,瓦當間生長的瓦松正將根須探入歷史的縫隙。斑駁的壁畫上,穆桂英的盔甲還沾著夜露,唱詞里的烽火卻早已化作檐角銅鈴的清響。臺下石碾旁,抽著旱煙袋的老漢說,這戲臺是光緒年間山西梆子名角捐資所建,當年的鑼鼓聲能震落文峪河上的星子。<br>沿著石砌小徑往深處走,王氏祠堂的儀門突然撞進眼簾。三進院落的磚雕竟完好如初,照壁上“耕讀傳家”的磚刻被雨水洗得發(fā)亮,東西廂房的窗欞,透雕的葡萄藤蔓間,藏著“多子多福”的暗語,連雀替上的松鼠都捧著飽滿的核桃。走到一座明代古宅時,門環(huán)上的銅綠正泛著幽光。主人家端來棗花饃的間隙,我留意到門楣上方的“三元及第”木雕雖已褪色,鯉魚躍龍門的鱗片仍清晰可數(shù)。東廂墻上的清代炕圍畫被煙火熏得模糊,卻能辨出“仙女下凡”的故事。<br>暮色浸透田野時,梵安寺塔忽然響起風鈴。村里的老漢說,塔基下鎮(zhèn)壓著河妖,塔頂鐵葫蘆里藏著魯班經。風掠過塔身的氣孔,發(fā)出低沉的嗚咽,驚起塔頂筑巢的雨燕,它們的剪影掠過將熄的晚霞,仿佛帶著某個朝代的秘密,消失在麥苗起伏的地平線。<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