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作為湮沒在蕓蕓眾生中的平頭百姓,不具新聞價值,沒人會采訪我。昨天,卻破天荒接受了讀小學二年級的大外孫女的問卷采訪。聽了一旁我女兒的解釋,才了解美國有個祖父母節(jié),日期<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每年9月份美國勞動節(jié)后的第一個星期天,</span>這天全美各地都要舉辦敬老活動,實際上也成為美國的敬老節(jié)日。設(shè)立這個節(jié)日的初衷是期望人們喚起晚輩對長者的重視。“祖父母節(jié)”的對象不僅是祖父母,還有那些敬若為祖父母的長者,自然包括和祖父母同等身價的吾輩外祖父外祖母。為此,還特地為祖父母節(jié)立法,明確表示:“為了對祖父母表示敬意,為了給予孫輩表達感情的機會,為了幫助孩子意識到祖輩的力量、知識和經(jīng)驗……特設(shè)立此節(jié)日?!?</p><p class="ql-block"> 眼下,雖然才4月初,外孫女所在的小學,卻在上周五,給二年級的學生布置了采訪家中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功課,旨在通過這樣祖孫間的采訪問卷,加深小輩對祖輩的了解,增強祖孫情,從而汲取到祖輩因歲月磨礪、沉淀下來的人生經(jīng)驗。采訪問卷雖然才七題,卻涵蓋了7、8歲孩童好奇想了解自家長輩的小心思,并適合此年齡段會提出并能書寫下來的提問,說來,外孫女的提問比較簡單直白,不難回答,女兒充當我們祖孫間的翻譯,一如女兒是連接我和外孫女之間的橋梁,<span style="font-size:18px;">因小孩子掌握的詞匯有限,盡管我用中文回答的比較長,但機靈的小家伙卻根據(jù)她的理解,以八九不離十的一句簡單句認作是我的大致回答。外孫女的采訪答題</span>如下:</p> <p class="ql-block"> 附一張去年10月,全家給我慶生,在生日那天與外孫女合了一張影。還沒裝上假牙的癟嘴老太太,笑得合不攏嘴。</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外孫女問我的第一個采訪題是問我出生地和出生日期。</span></p> <p class="ql-block"> 第二個采訪題是問我小時候做什么家務(wù)活,及做了力所能及的家務(wù)活后是否獲得零花錢?</p> <p class="ql-block"> 第三個采訪題是問我成年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啥?我如實回答,是農(nóng)民。我當農(nóng)民在上世紀1968年,時年17周歲,初中未讀完,被迫終止學業(yè)……</p> <p class="ql-block"> 這幅畫像極了剛下鄉(xiāng)時的我,雖然服裝與當年的我穿得不同。是上個月臨摹了儒生老師的少女畫像,覺得儒生老師筆下的少女眼神恬美,我在用鉛筆打底畫眼睛時,擦了畫,擦了再畫,卻無法再現(xiàn)老師給我們展示的少女眼神,我臨摹的少女眼神是淡漠迷茫憂郁,是潛意識里對那年月的自己無奈終止學業(yè),被上山下鄉(xiāng)的洪流裹挾,當時欲哭無淚的眼神,想必就是畫中這樣的……</p> <p class="ql-block"> 外孫女的第四個采訪題是問我她媽媽小時候是個什么樣的人?我想告訴外孫女,你媽媽小時候個子矮小,但是非觀極強,愛打抱不平,很正直善良,但我沒能力用英語表述這番對女兒的評價,只能用最簡單直白的話一言以蔽之:你媽媽是個好學生。</p> <p class="ql-block"> 外孫女的第五個采訪題是問我為她的媽媽、我的女兒驕傲嗎?說真的,女兒小時候的“光輝事跡”多了去了,因她爸爸工作忙,小學至中學乃至大學的每次家長會和畢業(yè)典禮,都是我包辦的,每次家長會,都是女兒的“高光時刻”,老師對女兒贊譽有加,讓我臉上很有光。但而今看來,那些多數(shù)是靠死記硬背獲得的滿分真的不足掛齒,讓我為女兒驕傲的是,女兒的率直與說真話的勇氣,記憶猶深的是初中時,她鄰座師生印象中的調(diào)皮大王被班主任老師在情況不明時,怒氣沖沖拉出座位,踢倒在地,我女兒說了句公道話,證明該同桌自修課時沒違紀,讓老師下不來臺,遷怒于我女兒,當即擼去了女兒中隊學習委員的任職,女兒毫不介意,我擔心給她造成心理陰影,在陪女兒放學回家路上女兒告知此事后,第二天就去女兒讀初中的學校,與她班主任老師說明情況,交談溝通一番,許是過了一天后,女兒班主任也冷靜了,跟我說待會上課時,他會向那位男同學道歉,事后聽女兒告訴我,老師是在課堂上向她同桌道歉了……于是,我對外孫女說,小時候的你媽媽最讓我為她驕傲的是她敢于說真話,并有為同學打抱不平的勇氣??墒?,對于只會說英語的二年級小學生的外孫女而言,她掌控的語境中沒有打抱不平的概念,于是,她寫了:“My mom is nice to others.”(我媽媽對別人很好。)</p> <p class="ql-block"> 外孫女的第六個采訪題是問我“你實現(xiàn)了你的人生夢想了嗎?”我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說我在年過70時實現(xiàn)了一個小小的夢想,即當時學畫才2年的我,居然不知天高地厚地在美國擺攤賣畫,剛支起畫攤時,見整個攤位圈里顧客寥寥,即做好了白付15美元攤位費,當天會做無用功,一幅畫也賣不出的最糟糕心理準備,自我寬慰此次經(jīng)歷是重在參與,體驗為主,感覺在柴米油鹽的日常生活基調(diào)外,偶爾飆一聲華彩高音,脫離日常生活巢穴,去陌生地域撒歡一回,獲小利是其次,主要是對自我能力的一種重新認識,即使一無所獲,失敗了,看作飆高音飆成走音,自嘲一下,亦無傷大雅的。因放低了期望值,對成交不抱希望,結(jié)果卻是超預(yù)期,居然賣出了8幅。</p><p class="ql-block"> 事后回味此次獨特的賣畫經(jīng)歷,感覺嘗試或挑戰(zhàn)不僅僅是年輕人的專利,老年人在自己能力夠得著時,或者說跳一跳能夠得著時,不妨嘗試做一些自己從未做過的事,前提自然是所做的事無礙于他人,只利于自己的成長,即使無利可圖也值得嘗試,畢竟,愉悅身心就是最大的收獲。對老年人而言,容顏老去不可怕,可怕的是凡事沒嘗試,先打退堂鼓,自己給自己貼上老廢物的標簽,心理衰老才最可怕的!</p> <p class="ql-block"> 第七個亦即最后一個采訪題,即是作為外婆的我想給外孫女提什么建議?我給外孫女的建議是,在生活和學習中遇到挫折,譬如答題做不出,鞋帶系不好……外孫女往往會先哭一通,我語重心長地叮囑外孫女,以后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不要哭,要越挫越勇,反復試,反復練,不怕失敗,明白失敗是成功之母,多失敗一次,便是離成功又近了一步,最終,總會成功的。</p> <p class="ql-block"> 上學期,大外孫女獲得優(yōu)秀學生獎,在全校師生大會上,上臺有幸與校長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今天一早7:45,女兒駕車陪我同行,在匆匆送小寶去幼小班后,再輾轉(zhuǎn)1刻鐘車程,驅(qū)車趕往大外孫女所在的小學,所幸正好趕上校長頒獎典禮剛剛開始,從最小的一年級至8年級優(yōu)秀生一共有20位左右,大外孫女讀兩年級,輪到校長報到大外孫女姓名時,大寶高興中略帶羞澀,在校長手中接過獎狀,手舉獎狀與校長合影,先由學校攝影師用專業(yè)相機給每位上臺領(lǐng)獎的學生與校長合影留念,我在攝影師旁邊給外孫女拍了一段短視頻,實錄外孫女的高光時刻,讓她銘記這激動人心的一刻,激勵自己好好學習,在成才路上努力攀登,再創(chuàng)輝煌。</p> <p class="ql-block"> 首回接受外孫女采訪后感:感覺美國的小學教育形式呈多樣性,不搞題海戰(zhàn)術(shù),課業(yè)負擔很輕,從來不搞成績排名,不歧視成績暫時落后的學生,甚至開設(shè)不收任何費用的課后輔導小班輔導學生。此外,課外活動也比較多,參觀博物館,師生的歌舞樂器表演等,重在拓展小學生視野,愉快教與學貫穿學校教育始終,讓人文教育之花在校園內(nèi)綻放。</p><p class="ql-block"> 非常滿意且認可美國的小學教育,不泯沒小孩子愛玩的天性,不歧視成績落后的差生,差生身上只要有老師慧眼能發(fā)掘出來的點滴優(yōu)點,會被無限放大,直至獲得校長獎,并獲得在全校師生大會上,與校長合影留念的殊榮。我大外孫女就是個這樣的差生,剛開始看她做既簡單又少的回家作業(yè),還做不出,看得我心里急煞,恨鐵不成鋼,現(xiàn)在是習以為常,心態(tài)平和了,反正學渣長大后也會有適合她的行業(yè),我也不杞人憂天了。</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11日補記:昨天下午女兒接大外孫女及二外孫女放學回家,進家門即報喜,說大寶又被評為本月校長獎獲得者,下星期三將上臺從校長手里拿下獎狀并與校長合影留念,再次顛覆了我對優(yōu)秀生的認知,小學階段不是應(yīng)該以獲取基礎(chǔ)知識,為以后的知識累進打下堅實的地基嗎?目前大外孫女的學習成績在班里只屬于中等水平,在學業(yè)上絕對成不了班里同學的表率,可為啥還被同學和老師評上了班里本月唯一的獎?可能是學校倡導的優(yōu)秀生入選有更重要的標準?引發(fā)我的思考,讓我重新審視自己是否太在意外孫女的學習成績,而忽略了其他對于外孫女健康成長更重要的素質(zhì)教育,同時忽視了大外孫女身上的閃光點?這么一想,想起在帶外孫女去附近小公園玩時,她很容易與小朋友自來熟的,與人為善,對比她小的小朋友照護有加,很有愛心,覺得正直善良才是為人之本,只有從小培養(yǎng)、認可、強化,將小樹苗扶直了,往后才能長成參天大樹……至于那些高分低能,更有高分歹毒,泯滅良知的,真是該警惕和預(yù)防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