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蘭亭集序》,東晉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郗曇、魏滂輩,及王凝之、渙之、獻之、立之等四十二人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 ”時乘興所書。</p> <p class="ql-block">《蘭亭集序》文字燦爛,字字璣珠,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優(yōu)美散文,它打破成規(guī),自辟蹊徑,不落窠臼,雋妙雅逸,不論繪景抒情,還是評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p> <p class="ql-block">雖然前后心態(tài)矛盾,但總體看,還是積極向上的,特別是在當時談玄成風的東晉時代氣氛中,提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尤為可貴。</p> <p class="ql-block">《蘭亭集序》的更大成就在于它的書法藝術(shù)。</p> <p class="ql-block">通篇氣息淡和空靈、瀟灑自然;用筆遒媚飄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參差 ,既有精心安排藝術(shù)匠心,又沒有做作雕琢的痕跡,自然天成。</p> <p class="ql-block">其中,凡是相同的字, 寫法各不相同,如“之”、“以”、“為”等字,各有變化,特別是“之”字,達到了 藝術(shù)上多樣與統(tǒng)一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蘭亭集序》是王羲之書法藝術(shù)的代表作,是中國書法藝術(shù) 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書法家。</p> <p class="ql-block">唐太宗對他推崇備至,曾親撰《晉書》中的《王羲之傳論》,推頌為“盡善盡美”。還將臨摹本分賜貴戚近臣,并以真跡殉葬。</p> <p class="ql-block">《蘭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飄逸,字字精妙,點畫猶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歷代書界奉為極品。</p> <p class="ql-block">宋代書法大家米芾稱其為“中國行書第一帖”。后世但凡學習行書之人,都會傾心于蘭亭不能自拔。</p> <p class="ql-block">《蘭亭集序》洋洋灑灑跳舞一般的筆法真是讓吾等后輩習書者望而生嘆,贊嘆于王羲之出神入化的書法技藝,贊嘆于王羲之如水般流暢的文采。</p> <p class="ql-block">此帖用筆以中鋒為主,間有側(cè)鋒,筆畫之間的縈帶,纖細輕盈,或筆斷而意連,提按頓挫一任自然,整體布局天機錯落,具有瀟灑流麗、優(yōu)美動人的無窮魅力。此帖在中國書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蘭亭集序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p> <p class="ql-block">群賢畢至,少長咸集。</p> <p class="ql-block">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p> <p class="ql-block">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p> <p class="ql-block">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p> <p class="ql-block">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p> <p class="ql-block">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蛉≈T懷抱,悟言一室之內(nèi)。</p> <p class="ql-block">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p> <p class="ql-block">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p> <p class="ql-block">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p> <p class="ql-block">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p> <p class="ql-block">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p> <p class="ql-block">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p> <p class="ql-block">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p> <p class="ql-block">永和九年,時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們會集在會稽郡山陰城的蘭亭,為了做禊事。</p> <p class="ql-block">眾多賢才都匯聚到這里,年齡大的小的都聚集在這里。</p> <p class="ql-block">蘭亭這個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樹林,高高的竹子。</p> <p class="ql-block">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輝映環(huán)繞在亭子的四周,我們引溪水作為流觴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邊。</p> <p class="ql-block">雖然沒有演奏音樂的盛況,但喝點酒,作點詩,也足夠來暢快敘述幽深內(nèi)藏的感情了。</p> <p class="ql-block">這一天,天氣晴朗,和風溫暖,仰首觀覽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觀察大地上眾多的萬物,用來舒展眼力,開闊胸懷,足夠來極盡視聽的歡娛,實在很快樂。</p> <p class="ql-block">人與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過一生。有的人從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東西,在室內(nèi)(跟朋友)面對面地交談;有的人通過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懷所寄托的事物,在形體之外,不受任何約束地放縱地生活。</p> <p class="ql-block">雖然各有各的愛好,安靜與躁動各不相同,但當他們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時,一時感到自得,感到高興和滿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將要到來。</p> <p class="ql-block">等到對得到或喜愛的東西已經(jīng)厭倦,感情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感慨隨之產(chǎn)生。</p> <p class="ql-block">過去所喜歡的東西,轉(zhuǎn)瞬間,已經(jīng)成為舊跡,尚且不能不因為它引發(fā)心中的感觸,況且壽命長短,聽憑造化,最后歸結(jié)于消滅。</p> <p class="ql-block">古人說:“死生畢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讓人悲痛呢?每當看到前人所發(fā)感慨的原因,其緣由像一張符契那樣相和,總難免要在讀前人文章時嘆息哀傷,不能明白于心。</p> <p class="ql-block">本來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妄造的。</p> <p class="ql-block">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個一個記下當時與會的人,錄下他們所作的詩篇??v使時代變了,事情不同了,但觸發(fā)人們情懷的原因,他們的思想情趣是一樣的。后世的讀者,也將對這次集會的詩文有所感慨。</p> <p class="ql-block">王羲之(303—361年)世稱王右軍?,樞芭R沂(今山東省臨沂市)人,晉永嘉元年(公元307年)王羲之隨家族南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東晉時期大臣、文學家、書法家?;茨咸赝鯐缰?。</p> <p class="ql-block">王羲之出身名門世族瑯邪王氏。七歲學書,十二歲讀前人筆論。少學衛(wèi)鑠,后渡江北游名山,見到李斯、曹喜等諸名家書跡,又在洛陽看到蔡邕書寫的石經(jīng)三體書及張昶的《華岳碑》,開始意識到不足。</p> <p class="ql-block">于是其遍學眾碑,書藝大進,創(chuàng)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風格,把草書推向全新的境界。王羲之二十三歲時入仕,始任秘書郎,繼為長史、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右軍將軍、會稽內(nèi)史。永和十一年(355年),其稱病辭去會稽郡職務。</p> <p class="ql-block">后放情于山水之間,弋釣娛樂。升平五年(361年),王羲之病逝,時年五十八歲。其子王獻之于后代中書法成就最大,</p> <p class="ql-block">王羲之一生最突出的成就即書法藝術(shù),無論在生前還是死后,都受到人們的尊崇,有“書圣”之譽。</p> <p class="ql-block">王羲之不僅能精通書法各體,集當時書法之大成,更在于其能自成一家,開創(chuàng)了具有獨特風格的王派書法。</p> <p class="ql-block">王羲之所寫的書法,楷書以《黃庭經(jīng)》《樂毅論》等最有名,行書以《快雪時晴帖》《喪亂帖》最出色,草書則以《十七帖》最傳神,代表作《蘭亭集序》更是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不僅是有名的書法作品,也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優(yōu)美散文。</p> <p class="ql-block">王羲之出身于魏晉名門瑯邪王氏,是王曠的第二個兒子,故里為瑯邪國臨沂縣都鄉(xiāng)南仁里。按較為大家接受的說法,王羲之生于晉惠帝太安二年(303年)。童年時居住在開陽縣城內(nèi)。王羲之出生時,正值“八王之亂”,西晉王朝岌岌可危,其父王曠建議瑯邪王司馬睿南遷。</p> <p class="ql-block">王羲之五歲時,包括瑯邪王氏在內(nèi)的名門大族紛紛舉族隨司馬睿渡江,史稱“衣冠南渡”?,樞巴跏铣醯浇I(yè)時,聚居于烏衣巷。王羲之少年時代,無資料可考。永嘉三年(309年),王曠領(lǐng)兵救壺關(guān),全軍大敗后下落不明。</p> <p class="ql-block">這一年王羲之七歲,在建業(yè)的日子里,“母、兄鞠育,得漸庶幾”。自幼愛習書法,由父王曠、叔父王廙啟蒙。又從姨母衛(wèi)夫人學書。建興三年(315年),王羲之長嫂的伯父周顗宴客,王羲之隨叔父赴宴。他是小輩,自然敬陪末座。</p> <p class="ql-block">周顗是名族名士,時任司馬睿的右長史,是當時人物品鑒的專家,經(jīng)他品評給予肯定的人物身價倍增。他宴客,群賢畢至。筵席上上了一味洛京名菜“牛心炙”。</p> <p class="ql-block">吃這一道菜,主人按例需先敬席上最重要的賓客。當時周顗卻一反常理,無視滿堂權(quán)貴的存在,將菜先送到末席王羲之案上。當時,滿堂貴賓見受此殊榮的竟然是一個少年,問知是久被遺忘的王曠的兒子時,均驚奇不已。</p> <p class="ql-block">幼年時,王羲之不善言辭,因此在家庭中并沒有受到大人過多的重視。周顗此舉,不僅使一向安居家中,很少在名士群中應酬的王羲之從此聞名,也同時提攜了這位王氏后輩姻親,那年王羲之十三歲。</p> <p class="ql-block">晉明帝太寧元年(323年)八月,明帝下詔令郗鑒還朝。郗鑒走到姑孰,被王敦扣留,后終于回到建康。郗鑒剛到建康,便和明帝密謀討王敦。郗鑒在就要聲討王敦時,向王氏子弟中選女婿。王羲之坦腹東床,反而被選中。這一年王羲之虛歲二十歲。其妻子郗璇年歲不詳。他二人是否當年成婚不可考。</p> <p class="ql-block">太寧三年(325年)前后,在叔父王彬、岳父郗鑒薦舉下,王羲之起家秘書郎。秘書郎雖品不高,卻十分閑散。王羲之過了一段平靜的生活,以更多的時間繼續(xù)勤習書法。秘書省內(nèi)收集有先朝及本朝書法名家鐘繇、胡昭、張芝、索靖、韋誕、皇象等人手跡,王羲之得以玩賞和臨摹這些珍品。同時,他還與本族及其他大族子弟互相切磋書藝。</p> <p class="ql-block">咸和四年(329年)蘇峻之亂平定后,王羲之因郗鑒、王彬之故,由秘書郎遷會稽王友。王友與秘書郎同為六品官,主要在王府里陪著游宴和會見賓客,伴幼王讀書,比較清閑。咸和四年(329年)前后,王羲之為臨川太守。臨川地僻民稀,遠離頻有戰(zhàn)亂的長江兩岸,生活相對比較平靜。王羲之攜帶母親與妻子一同上任。他著力清理積弊,勤求民隱,為民請命,享譽一方。</p> <p class="ql-block">晉成帝咸和九年(334年),庾亮拜征西將軍,王羲之守喪期滿,慎重考慮后入庾亮幕府為征西參軍。咸康二年(336年)二月,叔父王彬在建康逝世。王羲之請假料理喪葬事務。其間,率妻子赴廣陵看望郗鑒。郗鑒與其談及庾亮與王導不和一事,從穩(wěn)定大局出發(fā),希望羲之設(shè)法從中加以疏導,減少二人的敵意。臨回武昌前王導勸羲之回建康仼職,擬上表薦他為侍中,王羲之再次謝絕,只身返回武昌幕府。</p> <p class="ql-block">咸康八年(342年)五、六月間,王羲之接任江州刺史,扦加寧遠將軍武職。關(guān)于王羲之仼職江州刺史一事,有諸多說法,但任期很短則是共識,或者只是“推遷未拜”根本沒上任。</p> <p class="ql-block">永和七年(351年),原會稽內(nèi)史王述喪母,因丁艱而去職,詔令王羲之為右軍將軍、會稽內(nèi)史。</p> <p class="ql-block">永和九年(353年),農(nóng)歷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謝安、孫綽等四十二人在會稽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蘭亭修褉(一種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動)時,眾人飲酒賦詩。</p> <p class="ql-block">最終二十六人留下《蘭亭》詩,王羲之作四言及五言詩各一首。</p> <p class="ql-block">眾人之《蘭亭》詩匯成詩集,王羲之即興揮毫為此詩集作序,記述了當時文人雅集的情景。這便是有名的《蘭亭集序》。</p><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7日晚19:55 完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