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海蘇州河沿岸42公里岸線即將貫通,日前從黃浦江沿蘇州河溯河而上,自蘇州河水閘一直步行至長壽路橋,挨個兒為蘇州河上的10余座橋梁一一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蘇河十八灣,灣灣有故事,蘇河十數(shù)橋,橋橋有來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蘇州河之名,始于19世紀中葉上海開埠后,部分愛冒險的外國移民由上海乘船而上,溯吳淞江直達蘇州,就順口稱其為“蘇州河”。到1848年,上海道臺麟桂在與英國駐滬領(lǐng)事簽定擴大英租界協(xié)議時,第一次正式把吳淞江寫作了“蘇州河”。由此開始,“蘇州河”之名逐漸流行。但當時河名確指并未明確,在民間也有多種說法,2004年初出版《上海通志》確指為上海境內(nèi)的河段。</span></p> 外白渡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外白渡橋是中國第一座全鋼結(jié)構(gòu)鉚接橋梁和僅存的不等高桁架結(jié)構(gòu)橋梁,也是上海市優(yōu)秀歷史保護建筑。1856年,第一代外白渡橋建成,名為“威爾斯橋”。1876年,第二代外白渡橋建成,定名為“公園橋”。1907年,外白渡橋建成并沿用至今。外白渡橋南起于南蘇州路,北止北蘇州路,整橋長104.24米 ,橋面為三車道城市主干道,設(shè)計速度40千米/小時。</span></p> 乍浦路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乍浦路橋,又名二擺渡橋(1873年工部局建木橋)。橋南接虎丘路,北連乍浦路,東距外白渡橋248米,西距四川路橋95米。工部局設(shè)計,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1927年竣工,總長72米,除特大潮汛外,其他時間駁船都能在橋下航行。1994年2月15日政府公布乍浦路橋為上海優(yōu)秀歷史建筑。</span></p> 四川路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四川路橋,又名“里擺渡橋”,北接虹口區(qū)四川北路,南接黃浦區(qū)四川中路,始建于清末,《上??h自治志》稱為“白大橋”。因位于郵政局(舊稱)大樓南,俗稱“郵政局橋”。原系木橋,1922年改建為三孔鋼筋混凝土懸臂梁結(jié)構(gòu),下部設(shè)木基礎(chǔ)樁重力式橋臺和空心橋墩,總長度70.97米。</span></p> 河南路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河南路橋,橋長111.5米,寬29米,為5孔拱形連續(xù)梁橋,是蘇州河上重要的景觀橋梁。橋北面為虹口區(qū)河南北路,橋南面為黃埔區(qū)河南中路。河南路橋亦稱三擺渡橋。1843年的時候,在這里設(shè)置過渡口,人稱“三擺渡”,1885年在此建造了長62米的駝峰式六孔木橋,1925年又改建成現(xiàn)在的鋼筋混凝土的均衡翅式帶懸橋,長64.5米,寬18米,有3孔,載重為量15噸。因橋堍下建有天后宮,故又稱“天后宮橋”。2006年6月,老河南路橋開始拆除重建,于2009年1月19日建成通車,橋由原來的四車道拓寬至六車道。</span></p> 山西北路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山西北路橋(人行橋),原為六孔木橋,1956年,原橋因其陳舊而被拆除。直到2006年,河南路橋改建時,為方便行人過河,才建造了現(xiàn)在的山西路橋。</span></p> 福建路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福建路橋,俗稱老閘橋,橋北面為靜安區(qū)福建北路,南面為黃浦區(qū)福建中路,橋長97米,寬20米。福建路橋橋址處原為清康熙年間建造的一座三洞石閘,上設(shè)浮橋可供行人通過。1864年,建成木橋,1885年6月,工部局將舊木橋拆除,新建一座7孔木橋,取名老閘橋。1946年因舊橋毀損嚴重,遂將舊橋拆除重建成長長61.6米的新木結(jié)構(gòu)橋,并更名福建路橋,1966年,木橋拆除,改建成長71.4米,寬11.58米的鋼筋混凝土雙曲拱橋,于1968年建成。因橋遭遇多次船撞事故而變?yōu)槲颍?001年,舊橋拆除。目前的福建路橋2004年2月開工建設(shè),2007年底竣工通車。</span></p> 浙江路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浙江路橋1880年修建,如今已有138年的歷史。浙江路橋是我國現(xiàn)在僅存的幾座魚腹式簡支梁鋼桁架的老橋之一,從側(cè)面看,整個橋身像一條剔除了魚肉的魚骨架。這種結(jié)構(gòu)既兼顧了受力,又使得橋的外觀漂亮,非常經(jīng)典。</span></p> 西藏路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西藏路橋始于1853年建成的一座木橋,因毗鄰泥城浜,俗稱泥城橋。1899年又改建了該橋加長加寬。1922年工部局拆除木橋,改建為鋼筋混凝土橋。1942年又對橋梁進行了加固加寬,改稱為西藏路橋。2002年,上海市政府決定拆除老橋,在原址重建一座新橋。2004年,西藏路新橋竣工,橋長100米,寬40米,雙向6車道。新橋的裝飾仍保存其原來的風格又包含現(xiàn)代元素,使西藏路橋變?yōu)樘K州河上一座景觀橋。</span></p> 烏鎮(zhèn)路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31, 31, 31); font-size:22px;">烏鎮(zhèn)路老橋為6孔木結(jié)構(gòu)橋,在抗戰(zhàn)中毀于戰(zhàn)火。1948年烏鎮(zhèn)路橋重建,為鋼筋混凝土簡支架橋梁,全長60.35米,寬9.4米。原橋于1997年拆除重建,新橋為單跨鋼管系桿拱橋,于1999年5月建成。</span></p> 新橋路橋 南北高架橋 恒豐路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恒豐路橋南接石門二路,北連恒豐路。1903年初建,為木桁架結(jié)構(gòu),名匯通橋,俗稱新大橋。因南岸橋側(cè)有舢板廠,又名舢板廠橋。民國3年(1914年)拆除,民國6年重建。民國16年9月又重建,取名恒豐橋。抗日戰(zhàn)爭期間,被日偽拆除。民國37年間重建。1987年在其東側(cè)建今橋,以恒豐路得名。橋長570米,寬29.6米。</span></p> 昌平路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0年12月6日,上海昌平路橋建成通車。該橋造型“宛若明眸凝望著蘇州河”,因而得名“蘇河之眼”。</span></p> 普濟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普濟路橋。新中國成立前普濟路叫通濟路,與海防路之間,歷史上只有小船擺渡,無橋梁。1996年因長壽路擴建工程,解決民眾上下班,行人的通行問題而動工新建此橋。1997年10月普濟路橋竣工。</span></p> 長壽路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長壽路橋。據(jù)新中國成立前相關(guān)資料記載,長壽路與廣肇路(今天目西路)間曾經(jīng)有座木橋,但被毀于日軍占領(lǐng)時期。解放初期,廣肇路與長壽路之間沒有橋梁,兩岸交通均依賴船渡,稱為廣肇渡口。1951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投資人民幣376萬元,批準在廣肇路與長壽路之間建造一座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橋。1953年12月,長壽路橋竣工,系新中國成立后蘇州河上建造的第一座橋。1998年,為了滿足長壽路拓寬所帶來的車流量,長壽路橋進行改建,新建的南北復橋設(shè)置在老橋左右,中間用綠樹相隔,形成三橋并列的獨特景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蘇河扛著幸福的旗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深情中款款的流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如美人蜿蜒行走在蘇河岸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南岸北岸風物對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古老建筑濱水新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十余座橋樑如臥水蒼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碧波蕩漾著宜古宜新的蘇河…</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