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永定河岸,鄰水而擇居,初始村名,稱朱窩村,從歷史上看,中國北方,大漢民族一直與遼(契丹族),金(女真族)元(蒙古)等民族存在著矛盾紛爭,頻發(fā)戰(zhàn)亂,相互吞吃割據,政權頻繁更替,即建即逝,官方史記,遺漏頗多。民間史事,遺漏也更為普遍。而今,溯源前史,亦是拾漏補遺。</p><p class="ql-block"> 根據《德興府礬山縣圣泉柏山寺故通悟大師玄公塔銘并序》之記載,1248年通悟大師,曾主持修復過朱窩村(今稱珠窩)和結石(今稱碣石)寺廟,始知村落與寺廟形成歷史久遠。</p><p class="ql-block"> 現就“德興府礬山縣”由來,研究與探髓,史學界,有這樣的綜述,礬山縣,漢代稱逐鹿縣,唐代稱礬山縣,元代初(1209年),礬山縣劃歸了德興府,又改稱了礬山鎮(zhèn)。德興府轄境范圍,其中包括;懷來,涿鹿,赤城和現今北京市延慶等地區(qū)(德興府存世僅57年,1266年,德興府撤銷)。另外,德興府轄境還包括;結石村(今稱碣石),朱窩村(今稱珠窩),三岔口(通悟大師塔坐落在今稱的沿河城)。據此而言,朱窩,在金元前成村,溯至唐朝,至今,已跨越千年。溯前多少代,人脈文字標識,亦屬空白期。</p><p class="ql-block"> 金元戰(zhàn)亂,生靈涂炭,民眾遠離戰(zhàn)火,造成了許多地區(qū)地廣人稀的狀態(tài)。1368年,明朝初定,為鞏固新生政權,發(fā)展生濟,洪武,建文,永樂三朝,先后18次,由“人稠地少”的山西地域,在洪洞縣大槐樹廣濟寺辦完戶口注銷,領取川資后,向全國500多個縣大規(guī)模移民,共涉及881個姓氏,一直延續(xù)到永樂十七年。先后向北京地區(qū)移民,就達八次之多,移民歷經了50年,永樂初年,向門頭溝移民涉及16個村落,歷史影響深遠。</p><p class="ql-block"> 金元前,人脈是以朱氏家族為主,歷史上,未留下任何記載,屬于空白期,既無姓氏,又無人脈記載。</p><p class="ql-block"> 現今姓氏始祖由來,根據史料記載,燕王朱棣,在洪武皇帝朱元璋駕崩后,由其嫡孫,朱允炆繼位,史稱建文皇帝。因建文消藩引起了燕王朱棣起兵反抗,靖難之役,歷經四年,1403年朱棣奪得皇位。即刻定都于北京,建立了順天府,轄境24個縣,其中。包括宛平縣(宛平縣建立于遼開泰元年(1012),永樂皇帝延續(xù)了洪武皇帝的移民政策。</p><p class="ql-block"> 根據《移民大遷徒》一書記載,1403年,1404年,由山西平陽府遷往順天府宛平縣(今稱門頭溝地區(qū))移民,共涉及16個村,(此記載是根據姓氏家譜采集而來),移民方式適于民屯。因在1596年,萬歷派兵血洗了珠窩村,所以,珠窩村的家譜未有承續(xù)下來。由此,屬于人脈輩分記載斷代。1596年至1403年,大致斷代193年。</p><p class="ql-block"> 始祖由來;始祖尊稱為李進榮。從珠窩村遺留下的眾多自家編續(xù)的家譜中獲悉,均尊稱李進榮為始祖。其由來,是來源于宣德四年(1431年)四月二十六日,村西勝泉寺鐘樓內屋樑上,懸掛著一口碩大的古鐘,筆者幼年時,曾爬入鐘樓,并站立于古鐘內,古鐘約有五尺高,鐘壁約10多公分,在鐘內伸開雙臂,雙手指也摸不到鐘壁,估算古鐘重量,約有500斤至800斤。我玩耍時,親眼見到過鑄造古鐘時,將李進榮的名子澆鑄在古鐘榜首,史上已是鐵證。另一歷史信息,來源于《重修勝泉寺碑記》,在正德十三年(1518年)拆除大佛殿房脊時,拆出一個磚匣,內有一塊木牌,上刻有文字,即;宣德四年四月二十六日修建,始祖由來,應是1403年,由山西平陽府移民而來,無異言之。</p><p class="ql-block"> 先祖李高,李旺由來,珠窩村歷史上,曾有《萬歷派兵血洗珠窩村》的口碑之說,幸存者李高,李旺。為何選定是1596年,主要原因,萬歷皇帝平定了“寧夏之役”驅除倭寇“援朝之役”,平定了苗土司叛亂“播州之役”簡稱三大外征,耗銀巨大,國庫空虛。又因“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三大后宮焚毀,急需修復。又加上1584年至1560年,修建定陵花費了800萬兩白銀,萬歷皇帝,為解決白銀虧空,心急如焚,無計可施。1596年,萬歷皇帝召集朝臣納諫,有一宦官建議;從東廠,西廠太監(jiān)中選拔親信,委以礦監(jiān)稅使,分派到全國各個州縣,凡是金銀礦開采的地方,由萬歷皇帝頒布政令,增加稅賦,由礦監(jiān)稅使實施就地監(jiān)管,就可解決朝廷的白銀虧空。萬歷皇帝聞聽后甚喜。即刻落實選派太監(jiān)親信,被選派的礦監(jiān)稅使,在皇宮里養(yǎng)尊處優(yōu),唯皇命是從,到地方,就2似如皇帝的鷹犬,憑借皇威,橫征暴斂,激起百姓眾怒,這就是釀成的“珠窩村血洗慘案”的背景。</p><p class="ql-block"> 珠窩村,距京都110公里,相對而言,要比到其他州縣的距離較近,礦監(jiān)稅使在執(zhí)行皇帝旨意時,行動比較快。所以,血洗珠窩村之慘案,應該是1596年之內的事。李高逃之他鄉(xiāng),李旺仍留村繁衍生息。</p><p class="ql-block"> 先祖李旺,1596年慘案后,待觀事態(tài),風平浪靜后,李旺娶妻生子,則先后生養(yǎng)了崇字輩(乾,坤,朝,廷)弟兄四人,這是符合情理的,令人費解的是,不知人脈為何又中斷,大致分析,古有習俗,當家族祖墳掩埋不下去逝先人的時候,就選擇篡堂,也就是將墳地里所有去逝的先人遺骨挖出來,集中埋于一穴,俗稱為篡堂。1969年國家在珠窩修建電廠時,就遇到了篡堂之事,所以,珠窩村歷史上,篡堂,不只發(fā)生一次甚至多次。只是事后,未留下人脈延續(xù)的記載。</p><p class="ql-block"> 人脈斷代,大約220年(1596年至1816年嘉慶二十一正,村西石碾碾砣上有記載),之后,人脈延續(xù)至今。</p><p class="ql-block">李一( )( )妻室:</p><p class="ql-block">李(福) ( )妻室:</p><p class="ql-block">李(永)( )妻室:</p><p class="ql-block">李(文)( )妻室:</p><p class="ql-block">李(成)( )妻室:</p><p class="ql-block">李(萬)( )妻室:</p><p class="ql-block">顯字輩弟兄分三支</p><p class="ql-block">李顯( )妻室:</p><p class="ql-block">李顯( ) 妻室:</p><p class="ql-block">李顯安, 妻室:白氏</p><p class="ql-block"> 思字輩,分弟兄10支</p><p class="ql-block"> 李思溫.妻室: 李思良.妻室:</p><p class="ql-block"> 李思恭.妻室: 李思儉.妻室</p><p class="ql-block"> 李思讓.妻室</p><p class="ql-block"> 李思仁.妻室: 李思星.妻室</p><p class="ql-block"> 李思福.妻室:</p><p class="ql-block"> 李思成.妻室:安氏.李思才妻室:高氏</p><p class="ql-block"> 正字輩,兄弟17支</p><p class="ql-block"> 李正明.妻室.魏氏.李正林.妻室</p><p class="ql-block"> 李正省.妻室:</p><p class="ql-block"> 李正枝.妻室. 李正好.妻室</p><p class="ql-block"> 李正道.妻室. 李正久.妻室.李氏</p><p class="ql-block"> 李正在.妻室.趙氏。</p><p class="ql-block">李正維.妻室. 李正務:妻室李氏</p><p class="ql-block">李正亮:妻室李氏</p><p class="ql-block">李正矞.妻室:</p><p class="ql-block">李正靈.妻室 李正奎:妻室:</p><p class="ql-block">李正書.妻室 李正聲.妻室:</p><p class="ql-block">李正才.妻室</p><p class="ql-block">德字輩,弟兄17支</p><p class="ql-block"> 李德穩(wěn).妻室蔡氏.李德忠:妻室:</p><p class="ql-block"> 李德生:妻室.韓氏.李德金.妻室:</p><p class="ql-block"> 李德友.妻室. 李德奇.妻室:</p><p class="ql-block"> 李德來.妻室:</p><p class="ql-block"> 李德勇.妻室. 李德莊.妻室:劉氏</p><p class="ql-block"> 李德民.妻室. 李德軍.妻室:</p><p class="ql-block"> 李德剛.妻室: 李德新.妻室:</p><p class="ql-block"> 李德旭.妻室: 李德建.妻室:</p><p class="ql-block"> 李德紅.妻室.李氏。</p><p class="ql-block"> 李愛軍.妻室:高氏</p><p class="ql-block"> 長字輩</p><p class="ql-block"> 李明華.妻室.何氏</p><p class="ql-block"> 李東昊.妻室.周氏</p><p class="ql-block"> 李亞雄.妻室:</p><p class="ql-block"> 人脈斷代,共分三次,</p><p class="ql-block"> 1,村落是以朱氏為首,從1403年向前溯源,最少也有幾百年歷史。</p><p class="ql-block"> 2,1403年至1596年,斷代193年。</p><p class="ql-block"> 3,1596年至1816年斷代220年。</p><p class="ql-block"> 備注</p><p class="ql-block"> 【1】這個家族,歷史上,唯有李思溫在村內從事私塾教學職業(yè)生涯,俗稱“大興先生”,培養(yǎng)過許多學生,學有所成的,其一,李正林,珠算,毛筆字,繪畫,古文,均為出色。其二,李正矞,60年代,在繼父鼎力資助下,就讀于北京建工學院,曾任建設部科教司司長。</p><p class="ql-block"> 【2】參照本村遺存家譜,經客觀分析后,縝密整理,編輯而成,僅供參考。</p> <p class="ql-block"> 中國是個具有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也是崇尚禮儀之邦,在稱謂方面,很有講究,主要分尊稱和兼稱。中國古代推崇的祖宗十八代之說。十八代,究竟應該怎樣稱謂,現在介紹給大家。</p><p class="ql-block"> 珠窩村,是1403年,永樂初年,由山西洪洞縣移民來的,人們一直尊稱李進榮為始祖或是遠祖,由于1403年至1596年跨越了193年,又因1596年至1816年跨越220年,兩次斷代,中間只有李旺,李氏崇字輩(乾,坤,朝,廷)四子,其他無有任何輩分文字標識。這期間,老,中,小三代人,在1596年被朝廷血洗全村后,又加之,祖墳在幾百年間,不只一次或多次祖墳篡堂,故而,人脈輩分文字標識,未有承襲下來。只有從嘉慶二十一正1816年后,人脈才連續(xù)傳承至今。所以,十八代排序,上九代的始祖或鼻祖,始終難以定位。</p><p class="ql-block"> 祖宗十八代,輩分文字標定,對于家族世襲傳承有很大幫助,不但是區(qū)分血緣關系遠近,對優(yōu)生優(yōu)育也有積極作用。</p><p class="ql-block"> 只因人脈傳承中,存在著斷代,對世襲延續(xù)造成了極大困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