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北京門頭溝區(qū)最西頭,京晉相接的太行山脈深處,??一個至少有400年歷史的古村落,它叫爨底下村,是國家級重點保護村落,聞名于京津冀。</p><p class="ql-block"> 去年在京時,我就想去,今清明終得前行。八九十公里,公交車沒蹽到爨底下村,我只好沿爨柏公路行進了。路兩旁的大山山花爛漫,壁崖千重,白云繚繞,春風溫柔,步步高升倒也輕松自如。一進雙石頭村,一塊巨石上石壘座的白墻黑瓦土地廟闖入眼簾,其對面就是干打壘石堆砌的高崖上的灰墻黑頂?shù)乃暮显海环N濃郁的京晉古老民居的氣息撲面而來。</p><p class="ql-block"> 再蹽兩公里,就是爨底下村,不得了哇,村街全是石頭鋪就的,基本都是四合院,最大的是兩進的,家家有小門樓子,且豎立一對青石,那種古樸、講究、穿越時空的思念叫人油然而生,恍如隔世?!办唷痹鉃?“灶”或 “生火做飯”(如“分爨”指分家做飯,“同居共爨”指同住同吃)。查Al知道:爨底下象征家族團結:村民多姓韓,相傳為明代山西移民,以“爨”為名寄托同族同炊、和睦共處的愿望。 五行避火:因村落依山而建,恐火災,“爨”字結構復雜(共30筆),民間認為“興火”反能壓火(類似以火克火的民俗觀念)。 村里有許多古槐,據(jù)說從山西移栽的,鄉(xiāng)愁由此寄托,如今有四五百年樹齡 。去兩進四合院的村史室,發(fā)現(xiàn)抗戰(zhàn)時期小鬼子差點沒燒毀爨底下村,是韓氏家族的韓姓哥們犧牲了三十多人保下來的,爨底下村人最早入黨的人是1938年,解放后當最大的干部是付廳級。</p><p class="ql-block"> 一條貫穿于小村的底下街兩三公里長,差不多塞滿了車,人流縷縷行行,山上山下,老的少的,踏青訪古忙。時值中午,有的餐館座無虛席,有的餐館無一人影,真是冰火兩重天。 有家一字兒排開五六口大鐵鍋,咕嘟咕嘟冒泡兒,清香醇香撲鼻而來,走過小窄門樓子,院子里別有洞天,二十來桌桌桌不空。是京味?還是晉味呢?我沒聞出啥味兒,但食客吆五喝六的,叫人想起舌尖上的舒服來。</p><p class="ql-block"> 爨底下村,坐落在兩山之間的大峽谷里,呈歪把子形,最高峰咋看也有六七百米,最大寬度也不過百八十米,村西頭一公里外是一線天,是峽谷的最窄處。村落民居布局于峽谷兩側,谷底一層民居,山半腰一層民居,谷底到山半腰有石凳胡同連接,谷底一條街,山半腰一條街,百八十戶人家,四通八達,暢通無阻。聽山下雙石頭村民說,原來爨底下人窮,沒錢蓋新房,所以老房子留下來,正巧祖籍山西的后生們善于經(jīng)商,因此發(fā)展起來。如今的爨底下村,不是民宿,就是飯店,或者賣貨的,還有一些可圈可點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金蟾觀月或一線天,或娘娘廟,或關帝廟等,除了古老的建筑氣息外,那就是濃厚的晉商文化了。</p><p class="ql-block">? 山上那些景觀我沒有爬,上上下下的村街我走了差不多一圈,各家各戶相差無幾,爨鍋爨菜沒品嘗,差不多轉了仨點。還得七八公里趕回齋堂鎮(zhèn)坐公交,不到午后三點走到齋堂,正巧趕上回程班車,還有座,上車一覺睡到下車。</p><p class="ql-block">? 來回公交車費三四十,用北京養(yǎng)老助殘卡一分不花;爨底下景區(qū)免費,哈哈整個一個白玩;然而我既鍛煉身體了,又飽餐了精神大餐。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