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道輪回又是一年春草綠, 一場與過去的對話,讓我們在緬懷中銘記,在思念中前行——清明節(jié),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留下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不僅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庭共同記憶,更促進家庭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在感恩逝去的歷史和人的同時,更應該珍惜感恩那些有益于我們生存和發(fā)展默默奉獻的人!讓一個充滿思念、緬懷先人的日子傳承孝文化以及認識生命的珍貴,敬畏生命。</p> <p class="ql-block">今年清明祭祖掃墓活動輪值主事(揸鍋鏟)全程操辦·魚潭宗親,四年一輪回,四季平安,分別為陂角沙、瓦廠下、魚潭和格田欖子角片區(qū)宗親,輪值主事負責除草、貢品外,還為當天“拜山”回來的宗親們備好可口飯菜及后勤保障,今國泰民安,社會祥和,總體文化素質(zhì)逐日提高,祭祖虔誠之心日益俱增,就餐成員逐年遞增;不忘初心,載譽而歸,今年港澳僑胞一行七人驅(qū)車而至,積極參與到祭祀行動大家庭中,受兄弟叔侄熱烈歡迎;俗話說“三軍未動糧草先行”,主事片區(qū)一個月前即成立籌備小組,有條不紊部署包干到村、隊至個人,如此這般分工明確。</p> <p class="ql-block">報名登席設宴——寶公祠,十七桌170余人飯菜不容小覷,可移動燃氣灶爐盡顯神威,寬敞明亮巷道適合廚師大展拳腳,室外溫度28度的清明節(jié),鴨舌帽反戴、禿腦門廚師掄起鐵鍬似的鍋鏟翻攪著黃燜豬肉、“永豐餐館”圍裙大嬸案板上剁雞鴨,刀背映著日頭一亮一亮手起刀落,砧板發(fā)出咚咚的悶響,肉末星子濺到紅布圍裙上,另一邊燃氣爐子吐著藍火,白汽突突地往上竄,不用猜定是蒸扣肉…鄉(xiāng)下菜、環(huán)保肉、綠色食品應有盡有。</p> <p class="ql-block">自明初惠公從惠州鐵爐湖沿江而上到陂角沙開基至今時今日,有600余年,繁衍生息,代代相傳,二十三世有好幾若干。其中燕強、流民、國強……的孫輩為23世。溯源到鐵爐湖開基祖鵬飛公,當今時代,講到鵬飛公名字是有一絲絲陌生,懵查查的,何許人也!提起秦檜就該耳熟能詳吧,對了,就是與秦檜政見不合而遭流放貶謫惠州甚至遭追殺的鵬飛公。入粵開基始祖鵬飛公,字少南(1078--1153),與蘇東坡、張子韶合稱宋代著名的“注經(jīng)三杰”。</p> <p class="ql-block"> 一年一度的相聚。祠堂里,香煙裊裊,祖宗的牌位整齊排列,承 載著家族的記憶與傳承。長輩們神情莊重,率 先在牌位前上香,口中念念有詞,祈求祖先保 佑家族平安昌盛。在校小學生雖不太懂這些儀式的 深意,卻也被這嚴肅的氛圍感染,安靜地位列一旁?!爸液駛骷疫h,詩書繼世長”,通過輪值,落實到片區(qū)、個人,燒香、點燭、讀囑文、祭拜…儀式感一個不能少,身行感受,交流思想傳播經(jīng)驗,老中青傳幫帶充分學習,發(fā)揮主人翁精神,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而然心隨意轉(zhuǎn),秉承對喪葬、祭祀等禮儀的重視,道德情感和品德修養(yǎng),進而促進社會風氣的改善和人文精神的提高。物欲橫流時下,能及時激勵我輩見賢思齊,推動新農(nóng)村建設,讓更多人關(guān)注和踐行美德,至民德歸厚。</p> <p class="ql-block">想想少年騎木馬,一轉(zhuǎn)眼就是白頭翁,長大了慢慢就明白,不用訴說,祭祖并不是迷信,而是一種儀式,是感恩,是緬懷,是讓后人尋根,從哪來的到哪里去?祖德流芳,觀堂上耄耋之年坐一桌交談中甚歡,時附耳低語、時相視一笑或手牽手許久未松,或嫻熟摸出打火機悠哉點上一支,慎終追遠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