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回憶我的父親母親

續(xù)俊杰

<p class="ql-block"><b>  我做父親已經(jīng)40多年了,這個年齡回憶起我的父母,其感悟是透徹的,深刻的。</b></p><p class="ql-block"><b> 父親是家庭的經(jīng)濟支柱和安全感的來源,他辛苦打拼一生,為家人提供了穩(wěn)定的生活環(huán)境和物質條件;他承擔著決策和保護家庭的責任,同時也是孩子們的榜樣和引導者。母親是家庭的大管家,是子女的養(yǎng)育者、教育者、情感支持者以及最親密的陪伴者,給孩子們提供家的溫暖和歸屬感。父母帶給子女的愛是無價的,他們在子女的成長過程中無私地給予援助,協(xié)助他們把夢想變成現(xiàn)實,無論是經(jīng)濟上,思想上還是生活上,情感上,讓子女更加自信、自立、自強。古語說的好啊,有爸在天就在,有媽在家就在!</b></p><p class="ql-block"><b> 先說父親 :我的父親生于1925年1月20日(農(nóng)歷臘月26),2000年10月30日(農(nóng)歷10月初4) 去世。父母幾乎沒有給孩子們講過他們自己的過往,我是在長大后好奇地問過母親,才略知一二。父親八歲時已成孤兒,在本家叔叔們的關照下,艱難地長大。12歲時跟本家叔到天津打小工,后來就當了兵。聽母親講,她16歲嫁給了父親,當時父親在晉綏軍司令部當通訊員,這是他們年輕時唯一的照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父親曾給我講過,他當兵沒有上過前線,是在李井泉司令員(原中共八大政治局委員)的司令部干雜務,當時還想讓母親給李司令員家照看小孩,父親沒有同意。那時父親還經(jīng)常送信給解學恭(解當時是晉綏軍區(qū)下屬的分區(qū)政委)。1977年父親送我到天津上學時還提起解學恭,他當時是天津市第一書記。我問父親他現(xiàn)在能認識你嗎?父親說:哪能認識,人家是大官我算什么。父親當兵回鄉(xiāng)后,當過以農(nóng)代干的鄉(xiāng)長,做過會計,六十年代回村。文革時期因家庭出身好,父親被當時的人民公社(現(xiàn)在的鄉(xiāng)政府)委任為我當時就讀的初中學校的貧下中農(nóng)管理學校代表。</b></p> <p class="ql-block"><b>  這本書是唯一的具有紀念意義的一本毛澤東選集,是當時的公社革委會所贈(上面寫著贈給貧下中農(nóng)管理學校代表)1977年我去天津上大學時還帶著,至今我還不時的讀一讀,受益匪淺。</b></p> <p class="ql-block"><b>  我的初中的畢業(yè)照,父親作為管理學校代表也在其中。</b></p> <p class="ql-block"><b>  父親還兼任我們學校的農(nóng)村會計課教師。我清楚地記得一次父親在給我們上課時,幾乎所有同學都被提問了,而且把最難的一道題讓我答,我答對了。當時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從父親的表情上看到他對子女的滿意之情。那時候我的父母是從來不表揚孩子們優(yōu)點的。</b></p> <p class="ql-block"><b>  1969年三妹出生后,全家人住進了父親親手打造的這孔土窯洞。這張照片是1978年我上大學時的北京同學暑假來時拍的。</b></p> <p class="ql-block"><b>  在此之前,一直住鄰居家的舊窯洞長達13年。</b></p> <p class="ql-block"><b>  1972年是多事之年,我已是兩個妹妹兩個弟弟的大哥了。當時是生活最難的時候,家庭人口多,農(nóng)村又沒有電,沒有煤,還吃不飽。日常的吃水很困難,只能到溝里去挑。</b></p> <p class="ql-block">  這里就是全村人吃水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b>  這是村里的石磨,我們吃的糧食就是這樣磨出來的,我八九歲的時候就開始跟著母親推磨。</b></p> <p class="ql-block">  做飯用的柴火得上山去打。就是這一年父親帶著我和老二上山打柴,父親不幸從百米高的山崖上掉了下去,聽到父親的叫聲,我們連滾帶爬來到父親身邊,他已不醒人事。我急忙叫弟弟回村叫人,我守在父親身邊,不一會村里的本家叔帶人來了,用門板把父親抬回了家。從此父親一病不起,我當時正在上高中,為了照顧父親,我向母親提出不去上學了。這時姐夫幫了大忙,他說家里有他和母親,叫我安心上學。半年后父親奇跡般地好了。</p> <p class="ql-block"><b>  七十年代末,父親從學校回到村里,繼續(xù)任他的會計,那時候國家不富,百姓貧窮,尤其是農(nóng)村,交完公糧很多人家都吃不飽。說到交公糧又想多說幾句,那時候的交公糧是按照出生人口計的(以戶口為準)。就拿我來說,57年出生,77年因上學戶口遷入天津市,在家交了20年公糧,這20年交的公糧數(shù)折合到現(xiàn)在的人民幣也有百萬余元,戶口一直在農(nóng)村的就更多。那時的農(nóng)民把收入最好的、顆粒最飽滿的拿去交公糧,真不比工廠的工人老大哥交稅差。所以我們要尊重農(nóng)民,關愛農(nóng)民。</b></p> <p class="ql-block"><b>  進入八十年代,隨著國家體制的改變,農(nóng)村實行了大包干,吃飯問題基本解決了,電也架設了,水也不用到溝里去挑了,1984年在父親和弟弟們的努力下把原來的舊土窯洞改建成了磚窯。當時我已在長治市上班成家,我岳父家也間接地支持了我老家的房屋改造,把他們家存糧證上的幾百斤白面(0.18元/斤)和油一次性購完捎回來老家。</b></p> <p class="ql-block">  隨著房屋的改造和生活的提高,兒子們也娶媳婦了,老人也高興了。1989年春節(jié)在我二弟門前拍了張全家三代照片。</p> <p class="ql-block">  父親做事一生謹慎小心,在1991年(父親66歲)就給我們立了個家產(chǎn)分配字據(jù),在老人家的心目中,這是留給兒子們的最有價值的財產(chǎn)了,此據(jù)為父親親自書寫。我每每看到這張字據(jù)時,心情非常難過,這就是無私的、大愛的父母。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如今我特別真切地悟到了這句話的內(nèi)涵,真是有些事情不懂得珍惜,已懂時不再年輕。</p> <p class="ql-block"><b>  1995年父親70歲高齡,出現(xiàn)了身體不適,但他不愿意去醫(yī)院,只接受村里的醫(yī)生開點藥。在我的一再動員下,二老同意和我一起到長治看病。說來也巧,正值我給和平醫(yī)院醫(yī)生們上外語課(日語),幾乎每個科室都有聽課的醫(yī)生,這次領父母看病算是風光了一下,省了很多手續(xù),效果很好。父母健康的身體持續(xù)了好多年。這是在當時的長治市八一廣場的留影。</b></p> <p class="ql-block"><b>  2000年父親病重時他已不同意來長治了,我很清楚父親不愿再給我添麻煩了,我也因工作關系不能長時間守在老人身旁。時間不長,小妹來電話了,父親走了,……。在父親的葬禮上,我看著父親的遺像和靈堂,長跪不起,八個子女中對我最好,可在最需要的時候我卻不在身邊,自責自糾真是難以言表,默默地祈禱父親,一路走好,……</b></p> <p class="ql-block">  我的外祖父</p> <p class="ql-block"><b>  我的母親:我的母親生于1934年10月19日(農(nóng)歷9月12),2001年2月27日(農(nóng)歷2月初5)去世。六歲時父母雙亡。外祖父早年是我們老家那片區(qū)的一中學教師,不幸在1938年肅反中被人告密殘遭殺害,沒過幾年外祖母也病逝,只留下六歲的母親,后跟隨姑母長大,16歲時嫁給了父親。</b></p> <p class="ql-block"><b>  母親沒有上過學,但從小養(yǎng)成獨立而要強的性格,干活利索,做事認真。20歲時學裁縫,正因為有這一技術,困難時期我家里的生活才得以維系?,F(xiàn)這臺縫紉機還在三妹家,偶爾看到,就會睹物思人。那個年代這可算是大件了,母親制做衣服時很多人都去看(沒見過縫紉機),那時不僅本村的,就連附近村的都去求母親裁制衣服,結婚的人就更多了,但因母親身體原因只能少量接收。我記得在文革時期的六七十年代,給人家做衣服不敢收錢,就像商品交換似的,做件上衣收二斤面,一條褲子收五斤土豆等等。想要收錢,只能偷偷地收外村的。做衣服時給人家裁剪的邊角料對方幾乎都不要,這也算是一點小收入了,母親全部拼湊,做個枕套啦書包啦,最小的也不浪費,都做鞋底用。我很佩服母親在裁剪衣服時,一量尺寸,鋪開一塊布,幾下就裁好了,期間不做任何計算和記錄。我問母親你都能記住尺寸嗎?母親說,量尺寸是給人個信任感,我一見人就知道了,是的,母親從來不給我們量尺寸都能做出合體的衣服。</b></p> <p class="ql-block">  1996年來長治時,母親親自給我做了一套灰色中山裝,款式做工堪比商場賣的。此外母親的針線活,剪紙,紡線織布都在行,這也算是天賦吧。</p><p class="ql-block"><b> 在做人方面,同情弱者是母親的一大特點。我清楚地記得(我三年級了)一年冬天,臨村的一乞丐叫潤喜,早飯時來到我家門口,我們正在吃飯,母親聽到他的吆喝聲,就叫他進家,我和妹妹一個勁地跟他說:給你窩窩頭了,趕快走吧,但母親還給他飯盒里舀了一勺粥,看到他的棉帽子和棉衣都開了,就給他用縫紉機扎了幾下,這個乞丐一下子跪在地上邊哭邊說:好人啊好人??!這是其一。其二就是給本村的人做衣服,誰家困難母親就少收她的酬金,本來收一大碗面,她只收一小碗,還經(jīng)常免費的給村里人扎扎補補等等。這些事情都深深地影響到我們。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農(nóng)村生活是非常艱苦的,父親除每天跟隨生產(chǎn)隊勞動之外,還要顧及家里的吃水,柴火等苦力活,母親的擔子就更重,操持家務,照料孩子,還要抽空給人家做衣服補貼家用,一米六的個子不足百斤,卻承擔著千斤重的責任。母親把所有的能量都傾注到這個家,把所有的愛都灑向了每個子女。</b></p><p class="ql-block"><b> 兒行千里母擔憂。記得在1980年我的暑假期已滿,第二天就得離家去津。走的前一天我萬萬沒想到,中午時分家里只有母親,我和四妹(四歲),母親煮了一大碗餃子叫我吃,我說等等父親弟妹們回來一起吃,母親說你先吃吧,我看著母親眼圈紅紅的,走過去一看,只有這一碗!天呀,這叫我怎么吃?我能咽得下去嗎?母親說弟妹們每天在眼前不掛念,你半年才能回來,給你做了。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至今想起這一幕,我就熱淚盈眶。</b></p> <p class="ql-block"><b>  進入九十年代,農(nóng)村的條件好起來了,但父母年齡也大了,本該享享福了,他們卻走了。在母親的葬禮上,四妹是最悲痛的,她跟隨父母的時間最長,情感最深。辦完母親后事的第二天,四妹給我拿出一個包了好幾層布的小包,我打開一看,是不到百元的零碎現(xiàn)金和幾張存折,最早是93年存的300元,之后有500的,還有200的,共有一千六百元,都存在了我們鄉(xiāng)的信用社。此時我的手在顫抖著,眼淚止不住的滴在存折上。這就是父母,平常買一元的肉都舍不得,真是省吃儉用節(jié)約下來的。父母的去世打擊最大的還是四妹,她還沒有成家,當時我就說了,父母存的錢全部留給你,有這么多哥哥姐姐,一定把你的婚禮辦成全村最好的。我還說父母雖走了,我們也要好好生活下去,誰家的孩子考上大學,我會幫助的(姊妹中我的條件最好),妻子在旁也點頭答應。是啊,相繼有大侄兒,大侄女,考入長治醫(yī)學院,外甥考入大連理工,外甥女考入開封大學,都已畢業(yè)參加工作,2021年四妹的女兒考入長治學院英語系(今夏畢業(yè))??吹较乱淮⒆觽兊纳罟ぷ鞅任覀兒冒俦?,我也很欣慰。轉眼間父母離開我們二十多年了,這些年來,二老的音容笑貌依然還在我們眼前,仿佛一直在陪伴著我們,慈祥的面孔有如昨日。您們的四個兒子四個女兒都已成家立業(yè),子孫滿堂,家庭幸福美滿。您們勤儉持家,尊老愛幼,助人為樂,通情達理,顧全大局的美德,影響著晚輩子孫。又一個清明節(jié),我們永遠懷念您,下輩子還做你們的兒女,愿您們在另一個世界一切安好。</b></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2日</p>